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IBM转型:变身初创企业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27 14:49:20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作为年收入上千亿美元的全球巨型IT企业,IBM也要赶时髦,变身初创企业?这是什么逻辑?

大象要想跳舞,还得先变身初创企业?

IBM这头大象要想转型,仅靠CAMS(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的大方向还不够,如何转型内部组织以提升敏捷度绝对是另一大挑战。

话说后者到底有多重要呢?那就看看20年前IBM那次转型吧。

你一定熟悉郭士纳帮助IBM“向服务转型”的故事,但是却不一定了解IBM当时内部的“大手术”IPD(集成产品开发)其实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IPD是关键!……每一个IBM人都需要熟悉IPD,因为我们正在按照这一流程经营IBM。”郭士纳曾经这样评价IPD的价值。

那么今天IBM要如何变身呢?笔者近日就此问题和IBM战略高级副总裁Ken Keverian进行了交流。有意思的是,与其他IBM核心高管不同,他是“新员工”,仅仅加入IBM6个月。但他又非常熟悉IBM,曾在波士顿咨询公司为IBM服务超过二十年。在他看来,“IBM有一天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所见到的最大的初创企业。”

沃森就是个初创企业?

众所周知,IBM总部在美国东部的纽约州,不在西部硅谷。不过西部有硅谷(Silicon Valley),东部近年来崛起了一个硅港(Silicon Alley)。

在位于纽约市的“硅巷”,阿斯特广场51号(51 Astor Place)也有一个如纽约苹果旗舰店一样引入瞩目的玻璃建筑物,这就是IBM今年1月新成立的沃森集团大楼。有意思的是,不少硅谷企业在东部的办公室都集中在“硅港”,沃森大楼的对面就是Facebook,Twitter和Google也仅仅相隔几个街区。纽约正在成为美国东部的高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与西部的硅谷遥相呼应。这个城市周围是著名的常青藤名校,成为继硅谷之后的高科技创新之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和IBM纽约总部的办公室不同,沃森大楼的外观和内部构造更像一家初创企业。不仅如此,在沃森成为独立的业务集团之后,IBM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员迁徙也开始了,据悉总共涉及2000多名员工从各自的部门来到沃森集团。他们或来自研究机构,或来自销售顾问团队,也或来自硬件、软件、服务部门,这样,沃森集团从内部组织构成上也成为了一家独立运作的“初创企业”,专注于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商用发展。

[page]

“摆脱复杂的内部运营,强调敏捷,才不会错失良机。而整合资源将更利于沃森集团的快速发展。”Ken Keverian甚至透露,“IBM也将沃森集团看作初创企业,未来还会成立更多的类似部门。”

云也跟着“创业”了

不仅如此,IBM的研发结构也在四十年来进行了首次调整,在软件、硬件、服务的传统类别上,建立起按照CAMS转型战略主导研发方向。继沃森集团之后,云业务也在内部进行了调整。据悉,和沃森集团人员结构类似,IBM也正在从不同部门抽调出与云计算相关的人员,“全体单点推进”,云业务有望成为下一个“创业企业”。

其实,这种迹象早在一年前IBM收购公有云企业Softlayer就已初现端倪。以往的收购都是这些企业和技术被迅速“蓝化”,最后融入IBM。而区区20亿美元收购的Softlayer却成为IBM内部的那条“鲶鱼”。Softlayer CEO就曾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强调,Softlayer不仅没有被“蓝化”,在公有云市场和公有云服务上起到了引领IBM的作用。Softlayer不仅继续独立运营,IBM还投资12亿美元帮助它兴建全球云数据中心。

这也向外界强烈地传送了一个信号,IBM正在全面拥抱新世界。

变身示好华尔街?

当然,可能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华尔街对IBM的看法也许会因此改变。当IBM董事长、总裁兼CEO罗睿兰女士在10月宣布放弃前任彭明盛的五年业绩指标,即到2015年每股收益20美元时,IBM今年每股收益预计也将达到18美元。但投资者显然对IBM要求的是真金白银,但对新兴企业却要求预期市场空间,比如亚马逊AWS云业务就备受华尔街推崇,股价一路攀升。

而IBM在沃森和云上的内部组织转型,也许未来还将有围绕CAMS战略继续重演,将这些有潜力、有话题的业务从传统的硬件、软件、服务三大部门中独立出来,这些新业务的增长预期无疑是让投资者更为振奋的。华尔街或多或少会因此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拥抱新世界的IBM,毕竟CAMS业务在IBM上千亿的营收中也占据200亿美元的份额。也许未来,以硬件、软件、服务三大传统业务来细化的财务报告会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沃森业务,云业务,大数据业务,移动业务,社交业务等新的方向。

关键字:IBM初创企业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IBM转型:变身初创企业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IBM转型:变身初创企业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1-27 14:49:20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作为年收入上千亿美元的全球巨型IT企业,IBM也要赶时髦,变身初创企业?这是什么逻辑?

大象要想跳舞,还得先变身初创企业?

IBM这头大象要想转型,仅靠CAMS(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的大方向还不够,如何转型内部组织以提升敏捷度绝对是另一大挑战。

话说后者到底有多重要呢?那就看看20年前IBM那次转型吧。

你一定熟悉郭士纳帮助IBM“向服务转型”的故事,但是却不一定了解IBM当时内部的“大手术”IPD(集成产品开发)其实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IPD是关键!……每一个IBM人都需要熟悉IPD,因为我们正在按照这一流程经营IBM。”郭士纳曾经这样评价IPD的价值。

那么今天IBM要如何变身呢?笔者近日就此问题和IBM战略高级副总裁Ken Keverian进行了交流。有意思的是,与其他IBM核心高管不同,他是“新员工”,仅仅加入IBM6个月。但他又非常熟悉IBM,曾在波士顿咨询公司为IBM服务超过二十年。在他看来,“IBM有一天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所见到的最大的初创企业。”

沃森就是个初创企业?

众所周知,IBM总部在美国东部的纽约州,不在西部硅谷。不过西部有硅谷(Silicon Valley),东部近年来崛起了一个硅港(Silicon Alley)。

在位于纽约市的“硅巷”,阿斯特广场51号(51 Astor Place)也有一个如纽约苹果旗舰店一样引入瞩目的玻璃建筑物,这就是IBM今年1月新成立的沃森集团大楼。有意思的是,不少硅谷企业在东部的办公室都集中在“硅港”,沃森大楼的对面就是Facebook,Twitter和Google也仅仅相隔几个街区。纽约正在成为美国东部的高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与西部的硅谷遥相呼应。这个城市周围是著名的常青藤名校,成为继硅谷之后的高科技创新之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和IBM纽约总部的办公室不同,沃森大楼的外观和内部构造更像一家初创企业。不仅如此,在沃森成为独立的业务集团之后,IBM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员迁徙也开始了,据悉总共涉及2000多名员工从各自的部门来到沃森集团。他们或来自研究机构,或来自销售顾问团队,也或来自硬件、软件、服务部门,这样,沃森集团从内部组织构成上也成为了一家独立运作的“初创企业”,专注于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商用发展。

[page]

“摆脱复杂的内部运营,强调敏捷,才不会错失良机。而整合资源将更利于沃森集团的快速发展。”Ken Keverian甚至透露,“IBM也将沃森集团看作初创企业,未来还会成立更多的类似部门。”

云也跟着“创业”了

不仅如此,IBM的研发结构也在四十年来进行了首次调整,在软件、硬件、服务的传统类别上,建立起按照CAMS转型战略主导研发方向。继沃森集团之后,云业务也在内部进行了调整。据悉,和沃森集团人员结构类似,IBM也正在从不同部门抽调出与云计算相关的人员,“全体单点推进”,云业务有望成为下一个“创业企业”。

其实,这种迹象早在一年前IBM收购公有云企业Softlayer就已初现端倪。以往的收购都是这些企业和技术被迅速“蓝化”,最后融入IBM。而区区20亿美元收购的Softlayer却成为IBM内部的那条“鲶鱼”。Softlayer CEO就曾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强调,Softlayer不仅没有被“蓝化”,在公有云市场和公有云服务上起到了引领IBM的作用。Softlayer不仅继续独立运营,IBM还投资12亿美元帮助它兴建全球云数据中心。

这也向外界强烈地传送了一个信号,IBM正在全面拥抱新世界。

变身示好华尔街?

当然,可能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华尔街对IBM的看法也许会因此改变。当IBM董事长、总裁兼CEO罗睿兰女士在10月宣布放弃前任彭明盛的五年业绩指标,即到2015年每股收益20美元时,IBM今年每股收益预计也将达到18美元。但投资者显然对IBM要求的是真金白银,但对新兴企业却要求预期市场空间,比如亚马逊AWS云业务就备受华尔街推崇,股价一路攀升。

而IBM在沃森和云上的内部组织转型,也许未来还将有围绕CAMS战略继续重演,将这些有潜力、有话题的业务从传统的硬件、软件、服务三大部门中独立出来,这些新业务的增长预期无疑是让投资者更为振奋的。华尔街或多或少会因此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拥抱新世界的IBM,毕竟CAMS业务在IBM上千亿的营收中也占据200亿美元的份额。也许未来,以硬件、软件、服务三大传统业务来细化的财务报告会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沃森业务,云业务,大数据业务,移动业务,社交业务等新的方向。

关键字:IBM初创企业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