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海尔记忆:昨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表面文章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02 20:40:29 本文摘自:创事记

作为一个青岛人,海尔集团一度是我们为之骄傲的一个城市品牌。还记得1997年(海尔集团刚刚从那个稀奇古怪的琴岛利勃海尔的名字演变为海尔没几年,就像它的商标里那两个光膀子的小孩一样充满了朝气和阳光)我出差去珠海,跟当地一个负责接待的年轻的接待干部说起青岛,他用蹩脚的广式普通话惊讶道:“那个海尔集团是你们那里的!好厉害啊!”顿时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就像年轻的父母被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聪明漂亮一样。

说到海尔集团,就不能回避张瑞敏。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瑞敏就是海尔,海尔也就是张瑞敏。记得在海尔集团有一座雕塑,一双大手的底座上站立着那两个曾经阳光的泳装男孩。而那双大手就是张瑞敏。但是海尔集团可绝不是,也不应该是那两个站在手心里的泳装男孩!

关于张瑞敏,坊间的传言不多。他自己接受的采访很多,在采访中他也多次说起过他的早年经历。基本上清清楚楚的事实就是:与那个年代的同龄人一样,他并没有什么太传奇的色彩。一个充满理想、激情的年轻人来到了一家苟延残喘的集体小工厂里。真不知道是工厂走运还是张瑞敏更走运,因为那个工厂很快就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那就是死亡,然后在这个年轻人的手中开始新生。张本人应该算是一个低调的人,至少当时是。因为当时另一个人抢尽了风头,那是他的前辈,一个走在他前面的家电行业的大佬,很不幸,他成了一颗流星,一个垫脚石,他的企业后来也变成了未来的海尔雕塑里的奠基石之一。

张的早年经历对他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完成了对这个工厂的接管之后,他想到的第一是当时的紧俏商品——冰箱。第二就是那个破败不堪的厂房,空空荡荡的厂区,百无聊赖的工人和耳边时不时响起的牢骚怪话。他应该是受到了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影响,他成功把它们进行了改造,变得更加苛刻,更加严厉,当然相应还有大幅度提高了工人的待遇。正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古老的驭人之术被他运用的炉火纯青。此时他一生中最可靠的伙伴出现了,她是他的商鞅和李斯!她是海尔帝国的萧何曹参——杨绵绵,一个忠实的执行者!那个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海尔工作的人,赚钱多,拼命多,赏得多,罚的也多。以至于当时青岛的出租车行业几乎一半的效益来自于海尔集团的员工。第一次出现了在一家工厂门前,出租汽车集体趴活的壮观场景。

不久,张瑞敏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官方报道之中,地方台、省台、中央台。本地报、省报、机关报。张瑞敏和他的海尔集团开始了媒体攻势。电视、电影、广告、卡通、文体活动、商业演出。张开始在在企业内部树立自己的完美形象,第一个拥有自己报刊的私企(至少表面看是)。他的讲话被断章取义的刊发于各种角落,他的口号被树立于厂区里目所能及的地方。还要配上卡通漫画,真不知道看着这些哭笑不得的漫画员工们是啥心情?但张的幽默感还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除此之外,企业的发展却走向了一个战略盲目期。

冰箱战略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初始,当局高层对于打开国门的后果和即将涌入国门的东西处于欲拒还迎的犹豫期,海尔集团作为首先试水的私营企业在官方的犹豫之中顺利的完成了原始积累。90年,南巡讲话之后,深化改革的基调确定后,各行业都开始大刀阔斧的打破旧制度。人如其名,张,敏锐的抓住了时机,海尔开始了超生游击队的战略,地产、制药、汽车。家电类开始出现电视机、洗衣机、空调、还有多不胜数的小家电产品。让人困惑的是海尔是否要转型成为一个超级市场?当然这背后驱使的动力就是利益,但是要命的是只有利益!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家电制造商,立志于打造中国松下、中国索尼、中国飞利浦的海尔来说,创业未半!而在眼花缭乱世界里,海尔迷失了方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国门的洞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家电产业一夜之间毫无秘密可言,原本可以产生效益的管理成本也随着人工成本的增高而消耗殆尽。家电产业进入了微利时代,质优价廉,减少人工成本成了家电企业唯一要走的独木桥。而原来张瑞敏倡导的高品质售后服务已经随着利润空间的大幅度缩水而难以为继。冰箱市场,西门子、伊莱克斯这些原本曾经是海尔的配件供应商,在政府取消限制之后以其高水准的产品质量和技术领先,还有因为本土化战略而大幅度降低的价格,国内市场被大规模侵蚀。空调、电视,由于受制于核心技术没有掌握,也受到了三星、索尼还有科龙、海信这些国产品牌的联手挤压。面对着严峻的市场环境,面对着觊觎已久的对手们,张失去了敏锐的感觉,在企业发展的方向上和品牌战略的延伸上,他失去了稳健的作风,他失去了敏锐的嗅觉,他失去了准确的判断,他失去了深远的眼光,他被眼前的花花世界所遮挡,他像一个闯进了无人看管的玩具商店里的小孩子!他彻底迷失了。哈佛的教室,北卡的工厂,还有越来越纯熟的作秀表演之外,海尔在主营业务上没有任何建树和突破。更不要说创新。在日、韩、美同行们热衷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机器人,互联网智能家庭等方面勾心斗角,明枪暗箭的时候,海尔在做什么?张瑞敏又在做什么?

大规模的人才流失,高度集权的管理制度带来的机构臃肿和僵化,工作作风越来越流于做表面文章。海尔就像一个过气的天王巨星,除了当年的粉丝之外,又有什么可以打动新一代的消费人群?记忆是美好的,但谁都不能总活在记忆里!就像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别人可以称你为老大帝国,而自己却不能!动辄以老大帝国自居,只能证明自己的衰落和无奈!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30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工人,已经老去。张瑞敏已经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海尔集团曾经的地标式建筑已经淹没在周围的高架桥和林立的小区之间了。财富也许对张瑞敏来说并不重要了。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但也失去了他想要的!作为一段传奇,海尔只是偶然的被人提起,没有曾经的艳羡,没有曾经的妒忌,剩下的只有张瑞敏和海尔的那座雕塑。

几天前经过海尔的原厂区,往里望去,那座雕塑还在那里,两个男孩还搂抱着站在那里,身上已经多了许多风尘,虽没有两鬓斑白的早生华发,但是其中的没落和孤独才是岁月的印记!

关键字:海尔集团张瑞敏少年中国说

本文摘自:创事记

x 海尔记忆:昨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表面文章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海尔记忆:昨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表面文章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02 20:40:29 本文摘自:创事记

作为一个青岛人,海尔集团一度是我们为之骄傲的一个城市品牌。还记得1997年(海尔集团刚刚从那个稀奇古怪的琴岛利勃海尔的名字演变为海尔没几年,就像它的商标里那两个光膀子的小孩一样充满了朝气和阳光)我出差去珠海,跟当地一个负责接待的年轻的接待干部说起青岛,他用蹩脚的广式普通话惊讶道:“那个海尔集团是你们那里的!好厉害啊!”顿时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就像年轻的父母被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聪明漂亮一样。

说到海尔集团,就不能回避张瑞敏。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瑞敏就是海尔,海尔也就是张瑞敏。记得在海尔集团有一座雕塑,一双大手的底座上站立着那两个曾经阳光的泳装男孩。而那双大手就是张瑞敏。但是海尔集团可绝不是,也不应该是那两个站在手心里的泳装男孩!

关于张瑞敏,坊间的传言不多。他自己接受的采访很多,在采访中他也多次说起过他的早年经历。基本上清清楚楚的事实就是:与那个年代的同龄人一样,他并没有什么太传奇的色彩。一个充满理想、激情的年轻人来到了一家苟延残喘的集体小工厂里。真不知道是工厂走运还是张瑞敏更走运,因为那个工厂很快就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那就是死亡,然后在这个年轻人的手中开始新生。张本人应该算是一个低调的人,至少当时是。因为当时另一个人抢尽了风头,那是他的前辈,一个走在他前面的家电行业的大佬,很不幸,他成了一颗流星,一个垫脚石,他的企业后来也变成了未来的海尔雕塑里的奠基石之一。

张的早年经历对他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完成了对这个工厂的接管之后,他想到的第一是当时的紧俏商品——冰箱。第二就是那个破败不堪的厂房,空空荡荡的厂区,百无聊赖的工人和耳边时不时响起的牢骚怪话。他应该是受到了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影响,他成功把它们进行了改造,变得更加苛刻,更加严厉,当然相应还有大幅度提高了工人的待遇。正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古老的驭人之术被他运用的炉火纯青。此时他一生中最可靠的伙伴出现了,她是他的商鞅和李斯!她是海尔帝国的萧何曹参——杨绵绵,一个忠实的执行者!那个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海尔工作的人,赚钱多,拼命多,赏得多,罚的也多。以至于当时青岛的出租车行业几乎一半的效益来自于海尔集团的员工。第一次出现了在一家工厂门前,出租汽车集体趴活的壮观场景。

不久,张瑞敏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官方报道之中,地方台、省台、中央台。本地报、省报、机关报。张瑞敏和他的海尔集团开始了媒体攻势。电视、电影、广告、卡通、文体活动、商业演出。张开始在在企业内部树立自己的完美形象,第一个拥有自己报刊的私企(至少表面看是)。他的讲话被断章取义的刊发于各种角落,他的口号被树立于厂区里目所能及的地方。还要配上卡通漫画,真不知道看着这些哭笑不得的漫画员工们是啥心情?但张的幽默感还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除此之外,企业的发展却走向了一个战略盲目期。

冰箱战略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初始,当局高层对于打开国门的后果和即将涌入国门的东西处于欲拒还迎的犹豫期,海尔集团作为首先试水的私营企业在官方的犹豫之中顺利的完成了原始积累。90年,南巡讲话之后,深化改革的基调确定后,各行业都开始大刀阔斧的打破旧制度。人如其名,张,敏锐的抓住了时机,海尔开始了超生游击队的战略,地产、制药、汽车。家电类开始出现电视机、洗衣机、空调、还有多不胜数的小家电产品。让人困惑的是海尔是否要转型成为一个超级市场?当然这背后驱使的动力就是利益,但是要命的是只有利益!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家电制造商,立志于打造中国松下、中国索尼、中国飞利浦的海尔来说,创业未半!而在眼花缭乱世界里,海尔迷失了方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国门的洞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家电产业一夜之间毫无秘密可言,原本可以产生效益的管理成本也随着人工成本的增高而消耗殆尽。家电产业进入了微利时代,质优价廉,减少人工成本成了家电企业唯一要走的独木桥。而原来张瑞敏倡导的高品质售后服务已经随着利润空间的大幅度缩水而难以为继。冰箱市场,西门子、伊莱克斯这些原本曾经是海尔的配件供应商,在政府取消限制之后以其高水准的产品质量和技术领先,还有因为本土化战略而大幅度降低的价格,国内市场被大规模侵蚀。空调、电视,由于受制于核心技术没有掌握,也受到了三星、索尼还有科龙、海信这些国产品牌的联手挤压。面对着严峻的市场环境,面对着觊觎已久的对手们,张失去了敏锐的感觉,在企业发展的方向上和品牌战略的延伸上,他失去了稳健的作风,他失去了敏锐的嗅觉,他失去了准确的判断,他失去了深远的眼光,他被眼前的花花世界所遮挡,他像一个闯进了无人看管的玩具商店里的小孩子!他彻底迷失了。哈佛的教室,北卡的工厂,还有越来越纯熟的作秀表演之外,海尔在主营业务上没有任何建树和突破。更不要说创新。在日、韩、美同行们热衷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机器人,互联网智能家庭等方面勾心斗角,明枪暗箭的时候,海尔在做什么?张瑞敏又在做什么?

大规模的人才流失,高度集权的管理制度带来的机构臃肿和僵化,工作作风越来越流于做表面文章。海尔就像一个过气的天王巨星,除了当年的粉丝之外,又有什么可以打动新一代的消费人群?记忆是美好的,但谁都不能总活在记忆里!就像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别人可以称你为老大帝国,而自己却不能!动辄以老大帝国自居,只能证明自己的衰落和无奈!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30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工人,已经老去。张瑞敏已经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海尔集团曾经的地标式建筑已经淹没在周围的高架桥和林立的小区之间了。财富也许对张瑞敏来说并不重要了。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但也失去了他想要的!作为一段传奇,海尔只是偶然的被人提起,没有曾经的艳羡,没有曾经的妒忌,剩下的只有张瑞敏和海尔的那座雕塑。

几天前经过海尔的原厂区,往里望去,那座雕塑还在那里,两个男孩还搂抱着站在那里,身上已经多了许多风尘,虽没有两鬓斑白的早生华发,但是其中的没落和孤独才是岁月的印记!

关键字:海尔集团张瑞敏少年中国说

本文摘自:创事记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