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英特尔联姻克雷 几多欢喜几多愁

责任编辑:vivian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2-05-02 09:11:57 本文摘自:比特网

近日,英特尔以1.4亿美金收购了全球知名的超级计算机制造商克雷(Cray)公司的超算互连业务,在收购声明中,克雷表示在收购后将获得1.4亿的现金,并保留一部分知识产权和使用权,将继续发展当前的XE家族系统和未来的超计算机,但是其将来的产品将“和英特尔未来的某些产品有重大区别”。Cray希望交易能够在这个季度结束前尽快结束,收购完成后,和互联业务相关的74名克雷员工将转移到英特尔工作。

对于克雷,熟悉超级计算机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这家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超级计算机公司,曾经占据全球超算市场半壁江山,让蓝色巨人IBM也一度黯然无光。而此时,克雷却将其最为核心的超算互连技术出让给了英特尔,这不免让人喟叹,这家以创始人“超级计算机之父”西摩·克雷命名的公司,是已经对超级计算机丧失了信心?还是打算以另外一种方式东山再起?英特尔如今在超算世界已经具有绝对优势,为何还对互连技术情有独钟?

克雷:“忍痛割肉”还是“战略转型”

话分两家,首先来看看克雷的情况: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克雷计算机的历史,1972年,被誉为“超级计算机之父”的西摩·克雷创办了Cray Research(CRI)公司,这就是克雷公司的前身,享誉全球的Cray-I超级计算机就是诞生于此,80年代,克雷超级计算机已占据全球总量70%,创造了一段传奇。随后,1989年,西摩·克雷离开CRI,创立Cray Computer公司,继续Cray超算的研发,但并不成功,1995年,克雷计算机宣布破产。而CRI也同样命途不济,1996年被SGI收购。2000年,Tera计算机从SGI手中收购了CRI,沿用“Cray”的名称,直至今日。

被收购后,克雷在全球超算市场并没有刹住车,从上图能够看出,从1993年到2011年,随着IBM、HP、Oracle、富士通等厂商逐渐壮大,在上个世纪风光无限的克雷超级计算机占有率大幅缩水。不过,即便如此,目前克雷仍然是全球超算的一支劲旅,2009年11月,克雷“美洲豹”超级计算机击败IBM,摘得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冠军;另外,克雷正在制造的“泰坦”和“蓝水”超级计算机预计计算峰值达到20 petaflop级别,在年底开始运行。

超级计算机是一种大型的并行计算系统,运行着成千上万颗CPU或GPU以及协处理器,但提升超算计算峰值并非是单纯的堆砌处理器那么简单,那将带来能耗的飙升和效率的低下,于是,如何能让这么多的处理器有效的通讯、协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互连技术也就成为考量超算厂商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家老牌超算制造商,让克雷引以为豪的也正在于互连技术,目前克雷拥有“Gemini”和“Aries”两种互连技术,前者主要用于AMD皓龙平台,后者则是英特尔更加垂涎的,用于至强平台,克雷的“Cascade”超级计算机就将采用“Aries”互连技术。

说互连技术是克雷的依仗并不为过,克雷将此拱手让人,这确实让人费解。但从历史上出售核心技术的案例来看,核心原因无非是公司经营不善或者该项技术出现瓶颈,成本过高无力延续。对于克雷来说,技术也许并不是什么难题,但是公司并不乐观的经营状况,可能是造成其出售互连业务的最重要原因。

虽然克雷在超算领域鼎鼎大名,超算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光环的背后,克雷赚钱比较艰难,即便其产品很优秀并受客户欢迎。近年来,超级计算机市场越来越大、大数据逐渐成为主流,面临更大的市场契机,克雷的业绩并未有太大改观。克雷和政府以及国家实验室的关系并不坏,此前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以及不少大学制造了大型超算系统,虽然订单不断,但这并没有让克雷赚到多少钱,手中现金并不多,与克雷合作的芯片提供商,如AMD、NVIDIA则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在今年第一季度,由于“泰坦”、“蓝水”等大型超算系统的订单,克雷产品业务表现不错,销售额达到差不多960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75%;但克雷服务业务表现不佳,同比下滑29.5%,仅仅为1630万美元。Q1总体销售额大约增长3%,达到1.12亿,但是产品成本增长了5.1%,服务成本也没有降低。在承受更高销售和市场成本的同时,研发费用达到了2380万美金,同比增长了3.7%。如果将所有开销在总营收中减去,仅仅剩下差不多500万美金,这比预期少了很多。不过,即使只有500万现金,也比去年同期的150万赤字要好。

英特尔对克雷互连业务的收购完成后,克雷将获得1.4亿美金的现金,是今年Q1现金的两倍还要多,无疑将大大缓解克雷的财务状况,这对面临窘境的克雷及其股东来说很具诱惑力。另外,克雷还可以保留一定的产品使用权和知识产权,也就是说,克雷还可以继续研发自家的超算系统,并非是放弃这部分业务。克雷在收购声明中表示,将继续XE家族超算研发,其产品将和英特尔未来产品有很大差别。对于这点笔者保留意见,收购让双方拥有的技术愈加接近,在本质上有区别并不容易。

另外,收购让克雷可以“借势”,英特尔目前在超算领域占有率超过七成,收购让双方合作将更加紧密,克雷也将获得英特尔更大的支持,这将进一步拓展克雷的市场。一旦未来英特尔将克雷的互连技术集成到其处理器或者芯片组上,克雷也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克雷希望得到的。对此,克雷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eter Ungaro在收购声明中表示,通过加深和英特尔的关系,克雷在HPC市场地位将更加巩固,能够扩大其领先行业的技术。

那么,将核心的互连技术交给英特尔之后,克雷下一步将采取什么行动?笔者认为,靠上英特尔这棵大树之后,克雷短期内并不会放弃传统的超算业务,毕竟已经历史悠久,已经获得了客户积累和良好口碑。但是在硬件业务并不理想的状况下,克雷可能会逐渐“由硬转软”,可能会通过收购等手段,加强软件方面的业务,比如对超算操作环境和编译器的开发,这也是当前不少IT巨头的一致路线。另外,克雷在系统集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系统集成商也可能是克雷未来的一个转型方向。

英特尔:让超算“平台化”?

对于克雷来说,收购也许会带来新的契机。而在收购中,偷着乐的应该是英特尔。在超算领域,英特尔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霸主,在2011年全球超算Top500榜单中,英特尔系统占有率已经超过七成,但英特尔并不满足于此,下一个目标,是能够在百亿亿次(Exascale)超算大战中胜出。

和处理器一样,超级计算机也遵循着一条“摩尔定律”,即每十年提升三个数量级,1998年,超级计算机首次突破万亿次,到2008年达到千万亿次,十年间超算计算能力连跨三个门槛。据英特尔预测,到2015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将达到每秒十亿亿次浮点运算,2018年时,超级计算机将越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计算的标杆。

百亿亿次已经成为超算的下一个目标,这其中,英特尔和NVIDIA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道路。NV所倡导的是“CPU+GPU”的异构计算模式,这种方式目前被认为更加适合并行计算,并能够更加节能,如今在超级计算机榜单中,大部分突破千万亿次计算的系统都是采用这种异构架构,比如中国的天河1A。和NV不同,英特尔倡导的是一条完全基于CPU的道路。在2010年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上,英特尔发布了专用的集成众核架构(MIC),英特尔认为,百亿亿次将带来体系结构从单一架构走向混合架构,处理器芯片要从通用多核与专用多核结合。

英特尔首款产品代号“Knights Corner”,计划采用22nm 3-D Tri-Gate三栅极晶体管工艺制造,核心数量超过50个。另外,英特尔目前已经推出了专为MIC架构设计的软件开发平台“Knights Ferry”,核心协处理器代号“Auburn Isle”,拥有最多32个核心、128个线程和完全一致性缓存,支持512-bit SIMD,搭配最多2GB GDDR5显存。能够看出,这种MIC众核架构的优势首先在于具有更小的内核和硬件线程,以及更宽的矢量单元,特别适合并行的超算应用。因为是x86架构,MIC也更加易于编程,相比NV基于CUDA编程更有优势。

两种架构的论战一直存在,谁将实现百亿亿次还未可知,但是都指明了方向。对于英特尔来说,要实现百亿亿次,需要将至强以及“Knights”处理器更好的结合到一起,超算的互连技术必不可缺,过去一年中,英特尔已经表现得更加网络互连技术,在去年七月收购了以太网ASIC制造商Fulcrum Microsystems,目标在于10GE和40GE交换机路由器芯片,又在今年一月收购了QLogic的InfiniBand业务,而如今克雷所能提供的互连技术正是英特尔奔向百亿亿次的一大助力。

“平台化”一直是英特尔的战略,也是英特尔扩大市场的秘诀之一,在移动市场、桌面市场、服务器市场,英特尔都是遵循的这个战略。近来英特尔将目光投向网络互连业务,网络设备芯片、InfiniBand,再加上克雷的互连技术,一旦英特尔将这些技术与其处理器及芯片组相融合,英特尔的平台化战略将更加得心应手,并能够将平台化战略延伸到超算领域,不难想象,英特尔在超算市场将更具竞争力,基于英特尔平台的“超算准系统”出现也并非没有可能。

总体来说,双方对本次收购表现的比较满意,在收购声明中,Cray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eter Ungaro表示:“对于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公司和股东来说是个令人激动的胜利。” 英特尔数据中心及互联系统事业部的新任总经理Diane Bryant则表示:“双方的交易促进了高性能计算上的持续进步,突破超大规模计算的障碍需要在互连技术上的巨大创新。”至少目前,双方展示出的是一种双赢的结果,未来如何,还要靠市场检验了。

关键字:克雷英特尔服务器

本文摘自:比特网

x 英特尔联姻克雷 几多欢喜几多愁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企业动态 → 正文

英特尔联姻克雷 几多欢喜几多愁

责任编辑:vivian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2-05-02 09:11:57 本文摘自:比特网

近日,英特尔以1.4亿美金收购了全球知名的超级计算机制造商克雷(Cray)公司的超算互连业务,在收购声明中,克雷表示在收购后将获得1.4亿的现金,并保留一部分知识产权和使用权,将继续发展当前的XE家族系统和未来的超计算机,但是其将来的产品将“和英特尔未来的某些产品有重大区别”。Cray希望交易能够在这个季度结束前尽快结束,收购完成后,和互联业务相关的74名克雷员工将转移到英特尔工作。

对于克雷,熟悉超级计算机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这家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超级计算机公司,曾经占据全球超算市场半壁江山,让蓝色巨人IBM也一度黯然无光。而此时,克雷却将其最为核心的超算互连技术出让给了英特尔,这不免让人喟叹,这家以创始人“超级计算机之父”西摩·克雷命名的公司,是已经对超级计算机丧失了信心?还是打算以另外一种方式东山再起?英特尔如今在超算世界已经具有绝对优势,为何还对互连技术情有独钟?

克雷:“忍痛割肉”还是“战略转型”

话分两家,首先来看看克雷的情况: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克雷计算机的历史,1972年,被誉为“超级计算机之父”的西摩·克雷创办了Cray Research(CRI)公司,这就是克雷公司的前身,享誉全球的Cray-I超级计算机就是诞生于此,80年代,克雷超级计算机已占据全球总量70%,创造了一段传奇。随后,1989年,西摩·克雷离开CRI,创立Cray Computer公司,继续Cray超算的研发,但并不成功,1995年,克雷计算机宣布破产。而CRI也同样命途不济,1996年被SGI收购。2000年,Tera计算机从SGI手中收购了CRI,沿用“Cray”的名称,直至今日。

被收购后,克雷在全球超算市场并没有刹住车,从上图能够看出,从1993年到2011年,随着IBM、HP、Oracle、富士通等厂商逐渐壮大,在上个世纪风光无限的克雷超级计算机占有率大幅缩水。不过,即便如此,目前克雷仍然是全球超算的一支劲旅,2009年11月,克雷“美洲豹”超级计算机击败IBM,摘得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冠军;另外,克雷正在制造的“泰坦”和“蓝水”超级计算机预计计算峰值达到20 petaflop级别,在年底开始运行。

超级计算机是一种大型的并行计算系统,运行着成千上万颗CPU或GPU以及协处理器,但提升超算计算峰值并非是单纯的堆砌处理器那么简单,那将带来能耗的飙升和效率的低下,于是,如何能让这么多的处理器有效的通讯、协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互连技术也就成为考量超算厂商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家老牌超算制造商,让克雷引以为豪的也正在于互连技术,目前克雷拥有“Gemini”和“Aries”两种互连技术,前者主要用于AMD皓龙平台,后者则是英特尔更加垂涎的,用于至强平台,克雷的“Cascade”超级计算机就将采用“Aries”互连技术。

说互连技术是克雷的依仗并不为过,克雷将此拱手让人,这确实让人费解。但从历史上出售核心技术的案例来看,核心原因无非是公司经营不善或者该项技术出现瓶颈,成本过高无力延续。对于克雷来说,技术也许并不是什么难题,但是公司并不乐观的经营状况,可能是造成其出售互连业务的最重要原因。

虽然克雷在超算领域鼎鼎大名,超算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光环的背后,克雷赚钱比较艰难,即便其产品很优秀并受客户欢迎。近年来,超级计算机市场越来越大、大数据逐渐成为主流,面临更大的市场契机,克雷的业绩并未有太大改观。克雷和政府以及国家实验室的关系并不坏,此前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以及不少大学制造了大型超算系统,虽然订单不断,但这并没有让克雷赚到多少钱,手中现金并不多,与克雷合作的芯片提供商,如AMD、NVIDIA则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在今年第一季度,由于“泰坦”、“蓝水”等大型超算系统的订单,克雷产品业务表现不错,销售额达到差不多960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75%;但克雷服务业务表现不佳,同比下滑29.5%,仅仅为1630万美元。Q1总体销售额大约增长3%,达到1.12亿,但是产品成本增长了5.1%,服务成本也没有降低。在承受更高销售和市场成本的同时,研发费用达到了2380万美金,同比增长了3.7%。如果将所有开销在总营收中减去,仅仅剩下差不多500万美金,这比预期少了很多。不过,即使只有500万现金,也比去年同期的150万赤字要好。

英特尔对克雷互连业务的收购完成后,克雷将获得1.4亿美金的现金,是今年Q1现金的两倍还要多,无疑将大大缓解克雷的财务状况,这对面临窘境的克雷及其股东来说很具诱惑力。另外,克雷还可以保留一定的产品使用权和知识产权,也就是说,克雷还可以继续研发自家的超算系统,并非是放弃这部分业务。克雷在收购声明中表示,将继续XE家族超算研发,其产品将和英特尔未来产品有很大差别。对于这点笔者保留意见,收购让双方拥有的技术愈加接近,在本质上有区别并不容易。

另外,收购让克雷可以“借势”,英特尔目前在超算领域占有率超过七成,收购让双方合作将更加紧密,克雷也将获得英特尔更大的支持,这将进一步拓展克雷的市场。一旦未来英特尔将克雷的互连技术集成到其处理器或者芯片组上,克雷也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克雷希望得到的。对此,克雷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eter Ungaro在收购声明中表示,通过加深和英特尔的关系,克雷在HPC市场地位将更加巩固,能够扩大其领先行业的技术。

那么,将核心的互连技术交给英特尔之后,克雷下一步将采取什么行动?笔者认为,靠上英特尔这棵大树之后,克雷短期内并不会放弃传统的超算业务,毕竟已经历史悠久,已经获得了客户积累和良好口碑。但是在硬件业务并不理想的状况下,克雷可能会逐渐“由硬转软”,可能会通过收购等手段,加强软件方面的业务,比如对超算操作环境和编译器的开发,这也是当前不少IT巨头的一致路线。另外,克雷在系统集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系统集成商也可能是克雷未来的一个转型方向。

英特尔:让超算“平台化”?

对于克雷来说,收购也许会带来新的契机。而在收购中,偷着乐的应该是英特尔。在超算领域,英特尔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霸主,在2011年全球超算Top500榜单中,英特尔系统占有率已经超过七成,但英特尔并不满足于此,下一个目标,是能够在百亿亿次(Exascale)超算大战中胜出。

和处理器一样,超级计算机也遵循着一条“摩尔定律”,即每十年提升三个数量级,1998年,超级计算机首次突破万亿次,到2008年达到千万亿次,十年间超算计算能力连跨三个门槛。据英特尔预测,到2015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将达到每秒十亿亿次浮点运算,2018年时,超级计算机将越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计算的标杆。

百亿亿次已经成为超算的下一个目标,这其中,英特尔和NVIDIA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道路。NV所倡导的是“CPU+GPU”的异构计算模式,这种方式目前被认为更加适合并行计算,并能够更加节能,如今在超级计算机榜单中,大部分突破千万亿次计算的系统都是采用这种异构架构,比如中国的天河1A。和NV不同,英特尔倡导的是一条完全基于CPU的道路。在2010年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上,英特尔发布了专用的集成众核架构(MIC),英特尔认为,百亿亿次将带来体系结构从单一架构走向混合架构,处理器芯片要从通用多核与专用多核结合。

英特尔首款产品代号“Knights Corner”,计划采用22nm 3-D Tri-Gate三栅极晶体管工艺制造,核心数量超过50个。另外,英特尔目前已经推出了专为MIC架构设计的软件开发平台“Knights Ferry”,核心协处理器代号“Auburn Isle”,拥有最多32个核心、128个线程和完全一致性缓存,支持512-bit SIMD,搭配最多2GB GDDR5显存。能够看出,这种MIC众核架构的优势首先在于具有更小的内核和硬件线程,以及更宽的矢量单元,特别适合并行的超算应用。因为是x86架构,MIC也更加易于编程,相比NV基于CUDA编程更有优势。

两种架构的论战一直存在,谁将实现百亿亿次还未可知,但是都指明了方向。对于英特尔来说,要实现百亿亿次,需要将至强以及“Knights”处理器更好的结合到一起,超算的互连技术必不可缺,过去一年中,英特尔已经表现得更加网络互连技术,在去年七月收购了以太网ASIC制造商Fulcrum Microsystems,目标在于10GE和40GE交换机路由器芯片,又在今年一月收购了QLogic的InfiniBand业务,而如今克雷所能提供的互连技术正是英特尔奔向百亿亿次的一大助力。

“平台化”一直是英特尔的战略,也是英特尔扩大市场的秘诀之一,在移动市场、桌面市场、服务器市场,英特尔都是遵循的这个战略。近来英特尔将目光投向网络互连业务,网络设备芯片、InfiniBand,再加上克雷的互连技术,一旦英特尔将这些技术与其处理器及芯片组相融合,英特尔的平台化战略将更加得心应手,并能够将平台化战略延伸到超算领域,不难想象,英特尔在超算市场将更具竞争力,基于英特尔平台的“超算准系统”出现也并非没有可能。

总体来说,双方对本次收购表现的比较满意,在收购声明中,Cray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eter Ungaro表示:“对于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公司和股东来说是个令人激动的胜利。” 英特尔数据中心及互联系统事业部的新任总经理Diane Bryant则表示:“双方的交易促进了高性能计算上的持续进步,突破超大规模计算的障碍需要在互连技术上的巨大创新。”至少目前,双方展示出的是一种双赢的结果,未来如何,还要靠市场检验了。

关键字:克雷英特尔服务器

本文摘自:比特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