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测试行业动态 → 正文

5G:為數字文化產業搭建高速信息路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21 19:58:23 本文摘自:光明日報

10月15日,市民在南昌市紅谷灘新區行政服務中心大廳與政務服務智能機器人“小π”進行互動交流。新華社發

近日,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共同發布了《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藍皮書》),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現狀和未來路徑進行展望、分析。據了解,近年來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出現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即將商用的5G將利用超高速率和超大容量把我們推向萬物互聯時代。

從相對獨立到互聯網時代再到未來的萬物互聯時代,生產及傳播方式的改變給文化產業帶來了哪些新變革?數字文化產業又將面臨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業內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

1. 5G時代文化資源將加速數字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文化產業和數字技術的融合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站數量544萬,網民規模達到8.02億,其中網絡視頻用戶6.09億,網絡游戲、網絡直播和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都超過4億。

與這些很“大”的數字相比,還有一些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更容易讓人對數字文化產業產生直觀感受:在網絡、電視乃至電影院中,IP改編作品都異常火爆﹔各種大小屏幕上,網絡小說、手機動漫佔據了人們大多數的低頭時間,甚至還“火”到了外國,成為文化貿易新的生力軍。

“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數字文化產品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與百姓生活越來越密切,目前已經成為群眾文化消費的主產品。”文化與旅游部產業發展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國科協原副主席張勤在不久前舉辦的2018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國際峰會上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立國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數字就意味著技術,現在的科技很大程度上是用數字技術、通信技術、互聯網、雲計算等東西來承載的。文化和科技相結合,成為今天我們文化傳播、文化表達的一個載體。”

文化產業的數字化,離不開技術的強力支撐。“相較於4G,5G帶來的變化不僅是速率的提升,更是媒介生態的革命,將會觸發數字創意產業的業態創新與生態蛻變。在不久的將來5G商用以后,我國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發展將再上新台階。”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分析師張振翼認為,我國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數字文化產業非常有潛力佔據全球領先的位置。

在剛剛過去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一輛中國電信的5G信號試點車出現在烏鎮街頭,5G設備連接該網絡的網速可達到驚人的每秒1.7Gb。如此高速的網絡出現在人們身邊,讓人們對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充滿了想象。

據了解,5G具有低延時、高可靠性、低功耗的特點,已經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無線接入技術。根據《藍皮書》分析,5G將為數字化文化資源建立高速信息通路,促進數字化生產要素與產品的高效流通,推動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構建全新的基於數字化的廣泛連接的數字創意生態系統。

在華為榮耀總裁趙明看來,5G的高速度、低延時讓創新充滿想象力,“3G時代手機多半用來看圖片、看網頁,4G時代人們開始看視頻,5G時代用來干什麼?看高清,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速度的量變會引起質變”。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范周有相同的看法:“以敦煌石窟為例,由於彩塑和壁畫的材質相對脆弱,當游客在窟內參觀時,二氧化碳長期滯留致使窟內空氣濕度增高溫度上升,會對壁畫和彩塑造成永久性傷害﹔由於洞窟空間狹小且採光不好,無法提供良好的觀感體驗,這些問題都制約了文化資源的傳播。等數字技術成熟后,文化資源的傳播將變得更加便利。”

數字化技術能夠輕易突破文化資源的形態與空間局限,隨著以5G為代表的高速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8K視頻等技術的發展,未來人們可以通過移動智能終端,身臨其境地體驗不同類別的文化資源。

2. 數字文化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紅利期

“2017年網絡游戲產業規模達到了2355億元,網絡視頻產業規模521億元,網絡直播產業規模近400億元,網絡音樂產業規模突破175億元,網絡文學產業規模127.6億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高翔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表示。

據統計,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20.3%,顯著高於GDP增速,佔GDP比重達到32.9%。“數字經濟已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為55%,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水平,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高翔說。

據《藍皮書》顯示,數字經濟與創意產業的結合、文化與科技的緊密聯系,是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戰略的顯著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曉明將中國目前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劃分為三個階段:2000—2005年注重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機構的商業活動發展,推進信息產業與媒體融合﹔2006—2010年承認文化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增加文化貿易往來,提高經濟實力與軟實力﹔2011—2015年計劃將文化對中國國民經濟的貢獻從2.6%提高至5%,並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能力以滿足日益成熟的國內文化市場消費需求和出口潛力。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傳統文化產業將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並不斷催生出數字文化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數字文化消費將成為擴大文化消費的主力軍。”范周說。

“2017年,‘互聯網+文化’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規模接近8000億元,增速高達34.6%,遠遠高於文化產業總體增速12.8%。”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認為,“文化科技相互融合的業態成了增長最快的產業門類,數字技術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必然是日益融合的。”

“和國外相比,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來自政府的支持。”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CEO蕭泓表示,以電競產業為例,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成立電子競技國家隊﹔2016年,教育部將“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列入增補專業﹔游戲產業也被列入了數字文化產業的重點領域……“在政策支持下,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游戲市場和全球最大的電競市場,中國游戲電競產業正在成為引領全球發展的主要力量。”蕭泓說。

數字創意產業首次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數字文化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期。根據《規劃》,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產值規模將達8萬億元。而數字創意產業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正是數字文化產業。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穩增長需要新動力,調結構需要新抓手,惠民生需要新途徑,這些都需要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創意產業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體現了國家規劃的戰略性和前瞻性,是從國家規劃層面引領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把數字創意產業納入進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有了硬件方面的建設,更增加了軟實力建設的支持。”張振翼說。

3. 數字技術將為文化創意產業帶來無限可能

數字技術的發展影響著文化生產方式的革新,也加速了文化傳播方式的升級。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后,文化傳播呈現輻射廣、速度快、影響大等特點。聽起來雖然抽象,但實際上和每個人的日常密切相關。目前,數字技術不僅可以通過算法推送內容,更可以智能生成文案﹔人在家裡,就已經可以預知哪裡有人流高峰,從而避開擁堵﹔看電影時,可以直接跟影片中的女主角交流。

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數字創意產業投資熱點》統計,今年上半年,內地數字創意產業投資總額達274.7億元。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不要以為數字技術還很遙遠,自數字技術誕生以來,便在逐漸改變我們對生活的認知,讓我們離美好生活越來越近。如今5G商用化步伐漸近,騰訊正考慮在2019年研發VR(虛擬現實)版微信。”

如今,隨著新一輪“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啟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使文化消費朝虛擬式、碎片式、沉浸式等方向發展。數字技術在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也為文化消費創造出新的機遇。

技術的進步直接影響文化生產方式的變革,而文化生產方式的變革也影響大眾對文化消費的預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手機拍攝功能的持續優化,我們正進入“全民創作時代”。“抖音”“快手”等視頻平台的興起,反映出技術進步為人民文化生產方式帶來的改變與革新。可以看出,數字化技術的進步必定為文化的生產方式帶來無限可能。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數字娛樂文化消費規模超過5000億元,每年還在持續攀升,視頻市場規模超過100億美元大關,閱讀市場較2013年同比增長126%。目前,全球數字娛樂文化產業則已經達到了數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中國文化創新產業也呈現出新技術引領、生態化運營、產業化發展新動向,產品不斷向國外輸出。“特別是在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拉美等地區,雖然移動用戶數量連年攀升,但是數字產業相對滯后,不能滿足用戶需求。”浙江盤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場總監姜俊渭說。

業界人士分析,未來數字文化產業將朝著生態化競爭繼續深入、“IP+產業”全面融合、新技術廣泛應用等方向推進。預計到2035年我國數字經濟將達16萬億美元,數字文化產業也有望開啟萬億級市場空間。

“目前,文化供給質量依舊不高、供給與消費之間缺口仍然很大,供需錯位與脫節現象嚴重。數字文化產業的內核是文化內容和創意服務。因此,未來數字文化產業仍然將‘內容為王’當作核心競爭力,擴大高質量品牌供給﹔以數字技術為翼,盤活呆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創意創新為本,研究新消費,激發新供給,培育和引導新消費。”范周強調。(記者 訾謙)

■專家觀點

科技催生文化產業新興業態

周城雄(中國科學院戰略問題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

科技創新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文化產業的結構,豐富和更新了文化產業的內容,推進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科技創新催生出文化產業新興業態。新興文化業態區別於傳統的、常規的文化產業業態,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發展出的創新型文化業態。在不同時期新興文化產業業態有所不同,進入21世紀,文化產業新興業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數字技術、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的廣泛覆蓋與強力滲透,刺激了傳統行業的轉型變革與融合創新。

文化與科技融合是必由之路

金元浦(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完成了兩個重要的結構調整。其一,文化創意產業成了引擎式的產業、催化劑式的產業,通過轉型升級和許多產業發生重要的關聯,依據科技實現跨界的融合。其二,文化創意產業內部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傳統文化產業不再佔據高位,高科技的、與互聯網相關的高端產業上升為主導性產業,成為整體發展中的主流。文化與科技的高度結合成為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與科技融合成為當代產業創新內在驅動力

肖懷德(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從文化學意義上看,科技進步在深度影響和重構當代文化的形態、結構和價值取向。從產業創新視角看,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有三個維度來考量:一方面文化是提升科技產業競爭力和價值追求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科技在深度改變文化產業的價值鏈和供需關系﹔從更深層次來看,文化和科技成為當代產業創新的兩翼和內在驅動力量。

关键字:信息高速文化

本文摘自:光明日報

x 5G:為數字文化產業搭建高速信息路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测试行业动态 → 正文

5G:為數字文化產業搭建高速信息路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21 19:58:23 本文摘自:光明日報

10月15日,市民在南昌市紅谷灘新區行政服務中心大廳與政務服務智能機器人“小π”進行互動交流。新華社發

近日,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共同發布了《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藍皮書》),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現狀和未來路徑進行展望、分析。據了解,近年來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出現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即將商用的5G將利用超高速率和超大容量把我們推向萬物互聯時代。

從相對獨立到互聯網時代再到未來的萬物互聯時代,生產及傳播方式的改變給文化產業帶來了哪些新變革?數字文化產業又將面臨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業內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

1. 5G時代文化資源將加速數字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文化產業和數字技術的融合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站數量544萬,網民規模達到8.02億,其中網絡視頻用戶6.09億,網絡游戲、網絡直播和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都超過4億。

與這些很“大”的數字相比,還有一些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更容易讓人對數字文化產業產生直觀感受:在網絡、電視乃至電影院中,IP改編作品都異常火爆﹔各種大小屏幕上,網絡小說、手機動漫佔據了人們大多數的低頭時間,甚至還“火”到了外國,成為文化貿易新的生力軍。

“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數字文化產品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與百姓生活越來越密切,目前已經成為群眾文化消費的主產品。”文化與旅游部產業發展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國科協原副主席張勤在不久前舉辦的2018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國際峰會上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立國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數字就意味著技術,現在的科技很大程度上是用數字技術、通信技術、互聯網、雲計算等東西來承載的。文化和科技相結合,成為今天我們文化傳播、文化表達的一個載體。”

文化產業的數字化,離不開技術的強力支撐。“相較於4G,5G帶來的變化不僅是速率的提升,更是媒介生態的革命,將會觸發數字創意產業的業態創新與生態蛻變。在不久的將來5G商用以后,我國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發展將再上新台階。”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分析師張振翼認為,我國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數字文化產業非常有潛力佔據全球領先的位置。

在剛剛過去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一輛中國電信的5G信號試點車出現在烏鎮街頭,5G設備連接該網絡的網速可達到驚人的每秒1.7Gb。如此高速的網絡出現在人們身邊,讓人們對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充滿了想象。

據了解,5G具有低延時、高可靠性、低功耗的特點,已經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無線接入技術。根據《藍皮書》分析,5G將為數字化文化資源建立高速信息通路,促進數字化生產要素與產品的高效流通,推動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構建全新的基於數字化的廣泛連接的數字創意生態系統。

在華為榮耀總裁趙明看來,5G的高速度、低延時讓創新充滿想象力,“3G時代手機多半用來看圖片、看網頁,4G時代人們開始看視頻,5G時代用來干什麼?看高清,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速度的量變會引起質變”。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范周有相同的看法:“以敦煌石窟為例,由於彩塑和壁畫的材質相對脆弱,當游客在窟內參觀時,二氧化碳長期滯留致使窟內空氣濕度增高溫度上升,會對壁畫和彩塑造成永久性傷害﹔由於洞窟空間狹小且採光不好,無法提供良好的觀感體驗,這些問題都制約了文化資源的傳播。等數字技術成熟后,文化資源的傳播將變得更加便利。”

數字化技術能夠輕易突破文化資源的形態與空間局限,隨著以5G為代表的高速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8K視頻等技術的發展,未來人們可以通過移動智能終端,身臨其境地體驗不同類別的文化資源。

2. 數字文化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紅利期

“2017年網絡游戲產業規模達到了2355億元,網絡視頻產業規模521億元,網絡直播產業規模近400億元,網絡音樂產業規模突破175億元,網絡文學產業規模127.6億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高翔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表示。

據統計,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20.3%,顯著高於GDP增速,佔GDP比重達到32.9%。“數字經濟已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為55%,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水平,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高翔說。

據《藍皮書》顯示,數字經濟與創意產業的結合、文化與科技的緊密聯系,是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戰略的顯著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曉明將中國目前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劃分為三個階段:2000—2005年注重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機構的商業活動發展,推進信息產業與媒體融合﹔2006—2010年承認文化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增加文化貿易往來,提高經濟實力與軟實力﹔2011—2015年計劃將文化對中國國民經濟的貢獻從2.6%提高至5%,並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能力以滿足日益成熟的國內文化市場消費需求和出口潛力。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傳統文化產業將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並不斷催生出數字文化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數字文化消費將成為擴大文化消費的主力軍。”范周說。

“2017年,‘互聯網+文化’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規模接近8000億元,增速高達34.6%,遠遠高於文化產業總體增速12.8%。”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認為,“文化科技相互融合的業態成了增長最快的產業門類,數字技術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必然是日益融合的。”

“和國外相比,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來自政府的支持。”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CEO蕭泓表示,以電競產業為例,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成立電子競技國家隊﹔2016年,教育部將“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列入增補專業﹔游戲產業也被列入了數字文化產業的重點領域……“在政策支持下,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游戲市場和全球最大的電競市場,中國游戲電競產業正在成為引領全球發展的主要力量。”蕭泓說。

數字創意產業首次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數字文化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期。根據《規劃》,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產值規模將達8萬億元。而數字創意產業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正是數字文化產業。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穩增長需要新動力,調結構需要新抓手,惠民生需要新途徑,這些都需要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創意產業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體現了國家規劃的戰略性和前瞻性,是從國家規劃層面引領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把數字創意產業納入進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有了硬件方面的建設,更增加了軟實力建設的支持。”張振翼說。

3. 數字技術將為文化創意產業帶來無限可能

數字技術的發展影響著文化生產方式的革新,也加速了文化傳播方式的升級。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后,文化傳播呈現輻射廣、速度快、影響大等特點。聽起來雖然抽象,但實際上和每個人的日常密切相關。目前,數字技術不僅可以通過算法推送內容,更可以智能生成文案﹔人在家裡,就已經可以預知哪裡有人流高峰,從而避開擁堵﹔看電影時,可以直接跟影片中的女主角交流。

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數字創意產業投資熱點》統計,今年上半年,內地數字創意產業投資總額達274.7億元。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不要以為數字技術還很遙遠,自數字技術誕生以來,便在逐漸改變我們對生活的認知,讓我們離美好生活越來越近。如今5G商用化步伐漸近,騰訊正考慮在2019年研發VR(虛擬現實)版微信。”

如今,隨著新一輪“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啟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使文化消費朝虛擬式、碎片式、沉浸式等方向發展。數字技術在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也為文化消費創造出新的機遇。

技術的進步直接影響文化生產方式的變革,而文化生產方式的變革也影響大眾對文化消費的預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手機拍攝功能的持續優化,我們正進入“全民創作時代”。“抖音”“快手”等視頻平台的興起,反映出技術進步為人民文化生產方式帶來的改變與革新。可以看出,數字化技術的進步必定為文化的生產方式帶來無限可能。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數字娛樂文化消費規模超過5000億元,每年還在持續攀升,視頻市場規模超過100億美元大關,閱讀市場較2013年同比增長126%。目前,全球數字娛樂文化產業則已經達到了數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中國文化創新產業也呈現出新技術引領、生態化運營、產業化發展新動向,產品不斷向國外輸出。“特別是在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拉美等地區,雖然移動用戶數量連年攀升,但是數字產業相對滯后,不能滿足用戶需求。”浙江盤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場總監姜俊渭說。

業界人士分析,未來數字文化產業將朝著生態化競爭繼續深入、“IP+產業”全面融合、新技術廣泛應用等方向推進。預計到2035年我國數字經濟將達16萬億美元,數字文化產業也有望開啟萬億級市場空間。

“目前,文化供給質量依舊不高、供給與消費之間缺口仍然很大,供需錯位與脫節現象嚴重。數字文化產業的內核是文化內容和創意服務。因此,未來數字文化產業仍然將‘內容為王’當作核心競爭力,擴大高質量品牌供給﹔以數字技術為翼,盤活呆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創意創新為本,研究新消費,激發新供給,培育和引導新消費。”范周強調。(記者 訾謙)

■專家觀點

科技催生文化產業新興業態

周城雄(中國科學院戰略問題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

科技創新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文化產業的結構,豐富和更新了文化產業的內容,推進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科技創新催生出文化產業新興業態。新興文化業態區別於傳統的、常規的文化產業業態,是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發展出的創新型文化業態。在不同時期新興文化產業業態有所不同,進入21世紀,文化產業新興業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數字技術、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的廣泛覆蓋與強力滲透,刺激了傳統行業的轉型變革與融合創新。

文化與科技融合是必由之路

金元浦(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完成了兩個重要的結構調整。其一,文化創意產業成了引擎式的產業、催化劑式的產業,通過轉型升級和許多產業發生重要的關聯,依據科技實現跨界的融合。其二,文化創意產業內部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傳統文化產業不再佔據高位,高科技的、與互聯網相關的高端產業上升為主導性產業,成為整體發展中的主流。文化與科技的高度結合成為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與科技融合成為當代產業創新內在驅動力

肖懷德(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從文化學意義上看,科技進步在深度影響和重構當代文化的形態、結構和價值取向。從產業創新視角看,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有三個維度來考量:一方面文化是提升科技產業競爭力和價值追求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科技在深度改變文化產業的價值鏈和供需關系﹔從更深層次來看,文化和科技成為當代產業創新的兩翼和內在驅動力量。

关键字:信息高速文化

本文摘自:光明日報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