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线行业动态 → 正文

MBB发展面临三大鸿沟 IP运维可视化助其发展

责任编辑:editor02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06-18 07:18:04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传统语音业务的发展正逐渐接近天花板,MBB的繁荣将带给运营商新的收入增长点。网络因此呈现出数据业务占主导的流量模型,为适应这一变化,承载网的IP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如何低成本地建设并维护好这张IP承载网络,是MBB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营亟待解决的问题。

MBB发展面临三大鸿沟

从网络架构上来看,无线网络由广度覆盖向深度覆盖转变。在MBB业务发展推动下,空口技术持续演进,基站覆盖半径不断缩小,站点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在很多城市,运营商要发展新的站点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如何在20–30米半径内非常灵活地找到传输资源,同时还要解决带宽和时钟同步问题。如何低成本获取站点就成为MBB需要跨越的首个鸿沟。

第二个鸿沟来自空口技术演进所带来的网络重复投资的问题。传统的烟囱式网络,每种业务甚至每种制式都会从下至上部署一个端到端的网络。比如,对于GSM、UMTS、LTE分别有E1/T1、ATM和Eth多种接口,相对应的移动回传技术包括微波、SDH/PDH、PTN和路由器等技术。这种烟囱式网络的优点在于业务的质量高;缺点就是网络的平滑演进困难,网络适应业务的能力差,从而导致重复投资严重,长期演进成本高昂。

第三个鸿沟来自网络运维。MBB的发展伴随着海量基站部署,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网络呈指数增长的维护工作量。传统IP运维方式采用命令行手动配置,工作任务不仅繁重,还很容易出错。而且网络故障需要专家现场定位,故障修复的花费时间较长。如何简化运维工作、降低运维成本也成为越来越多运营商关注的问题。

IP RAN助力MBB跨越部署鸿沟

如何跨越上述所说的阻碍移动宽带发展的三大鸿沟呢?华为提供了任意媒介协同、Any Connection敏捷平台和IP可视化运维的IP RAN解决方案,能够帮助运营商在发展MBB的过程中解决站点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技术演进带来的重复投资、IP网络运维困难三个方面的问题。

任意媒介协同,实现低成本多层覆盖

对于海量基站部署而言,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接入媒介,尽可能多地整合物理资源,才能够有效降低网络的基站获取成本。铜缆、微波还有光纤都有可能被用来支持基站接入,但它们的带宽特性、质量特性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场景综合利用。IP RAN解决方案能够将多种接入承载技术整合到一个解决方案中,并提供多种时钟同步实现方式,同时传输带宽可达到Gbit级,对于热点地区的带宽压力可采用Wi-Fi offload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运营商站点资源获取的问题。

实现一次部署,支持UMTS/HSPA/LTE无缝演进

GSM时代主要采用SDH进行承载,管道天然采用静态配置。UMTS时代承载网开始IP化,由于站址稳定,路由型Backhaul可仍保持静态配置。随着MBB的兴起,移动网络多层覆盖经常需要基站插花式扩容。为了减少网络节点,避免扩容带来的复杂手动链路调整,汇聚层就要考虑使能动态路由能力,中间过渡节点同时支持静态配置和动态路由。LTE甚至之后的LTE-A时代,仅汇聚层支持动态路由会导致X2 Traffic交换点太高,在CoMP场景下会造成接入层带宽浪费严重,也无法满足严格的时延要求,因此,动态路由能力需要进一步延伸到承载接入层,本地化X2 Traffic,以节省接入层带宽,减少网络时延。IP RAN解决方案提供的Any Connection敏捷平台保证了IP承载网络实时由静态配置使能成动态路由,在移动网络演进过程中,使承载网络实现一次投资,平滑演进。

IP运维可视化,帮助运营商轻松运维IP承载网

IP RAN支持IP可视化运维,可通过端到端统一网管,实现整网设备的统一管理。站点安装方面一次进站、即插即用的特性,可以实现新上电设备自动寻找、分配地址和远程更新,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业务发放时只需在业务通道两端进行配置,几分钟就可以配通一条通道,业务配置时间缩短50%以上。IP网络运维支持逐跳故障定位和定界,并采用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优化用户界面,可提供物理连接拓扑、逻辑连接拓扑、业务连接拓扑等多层次的IP网络可视化能力,让故障清晰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故障定位时间节省95%以上。

MBB将成为未来运营商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已是业界共识。市场研究公司Infonetics Research的最新报告显示,移动宽带用户在全部移动用户中的占比将从2011年的15%,增长到2016年的近40%。在众多创新业务、智能终端的刺激下,MBB网络流量将呈爆发式增长,移动承载网络将成为MBB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承载网IP化的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

关键字:MBBRANIP网络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x MBB发展面临三大鸿沟 IP运维可视化助其发展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无线行业动态 → 正文

MBB发展面临三大鸿沟 IP运维可视化助其发展

责任编辑:editor02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06-18 07:18:04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传统语音业务的发展正逐渐接近天花板,MBB的繁荣将带给运营商新的收入增长点。网络因此呈现出数据业务占主导的流量模型,为适应这一变化,承载网的IP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如何低成本地建设并维护好这张IP承载网络,是MBB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营亟待解决的问题。

MBB发展面临三大鸿沟

从网络架构上来看,无线网络由广度覆盖向深度覆盖转变。在MBB业务发展推动下,空口技术持续演进,基站覆盖半径不断缩小,站点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在很多城市,运营商要发展新的站点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如何在20–30米半径内非常灵活地找到传输资源,同时还要解决带宽和时钟同步问题。如何低成本获取站点就成为MBB需要跨越的首个鸿沟。

第二个鸿沟来自空口技术演进所带来的网络重复投资的问题。传统的烟囱式网络,每种业务甚至每种制式都会从下至上部署一个端到端的网络。比如,对于GSM、UMTS、LTE分别有E1/T1、ATM和Eth多种接口,相对应的移动回传技术包括微波、SDH/PDH、PTN和路由器等技术。这种烟囱式网络的优点在于业务的质量高;缺点就是网络的平滑演进困难,网络适应业务的能力差,从而导致重复投资严重,长期演进成本高昂。

第三个鸿沟来自网络运维。MBB的发展伴随着海量基站部署,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网络呈指数增长的维护工作量。传统IP运维方式采用命令行手动配置,工作任务不仅繁重,还很容易出错。而且网络故障需要专家现场定位,故障修复的花费时间较长。如何简化运维工作、降低运维成本也成为越来越多运营商关注的问题。

IP RAN助力MBB跨越部署鸿沟

如何跨越上述所说的阻碍移动宽带发展的三大鸿沟呢?华为提供了任意媒介协同、Any Connection敏捷平台和IP可视化运维的IP RAN解决方案,能够帮助运营商在发展MBB的过程中解决站点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技术演进带来的重复投资、IP网络运维困难三个方面的问题。

任意媒介协同,实现低成本多层覆盖

对于海量基站部署而言,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接入媒介,尽可能多地整合物理资源,才能够有效降低网络的基站获取成本。铜缆、微波还有光纤都有可能被用来支持基站接入,但它们的带宽特性、质量特性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场景综合利用。IP RAN解决方案能够将多种接入承载技术整合到一个解决方案中,并提供多种时钟同步实现方式,同时传输带宽可达到Gbit级,对于热点地区的带宽压力可采用Wi-Fi offload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运营商站点资源获取的问题。

实现一次部署,支持UMTS/HSPA/LTE无缝演进

GSM时代主要采用SDH进行承载,管道天然采用静态配置。UMTS时代承载网开始IP化,由于站址稳定,路由型Backhaul可仍保持静态配置。随着MBB的兴起,移动网络多层覆盖经常需要基站插花式扩容。为了减少网络节点,避免扩容带来的复杂手动链路调整,汇聚层就要考虑使能动态路由能力,中间过渡节点同时支持静态配置和动态路由。LTE甚至之后的LTE-A时代,仅汇聚层支持动态路由会导致X2 Traffic交换点太高,在CoMP场景下会造成接入层带宽浪费严重,也无法满足严格的时延要求,因此,动态路由能力需要进一步延伸到承载接入层,本地化X2 Traffic,以节省接入层带宽,减少网络时延。IP RAN解决方案提供的Any Connection敏捷平台保证了IP承载网络实时由静态配置使能成动态路由,在移动网络演进过程中,使承载网络实现一次投资,平滑演进。

IP运维可视化,帮助运营商轻松运维IP承载网

IP RAN支持IP可视化运维,可通过端到端统一网管,实现整网设备的统一管理。站点安装方面一次进站、即插即用的特性,可以实现新上电设备自动寻找、分配地址和远程更新,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业务发放时只需在业务通道两端进行配置,几分钟就可以配通一条通道,业务配置时间缩短50%以上。IP网络运维支持逐跳故障定位和定界,并采用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优化用户界面,可提供物理连接拓扑、逻辑连接拓扑、业务连接拓扑等多层次的IP网络可视化能力,让故障清晰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故障定位时间节省95%以上。

MBB将成为未来运营商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已是业界共识。市场研究公司Infonetics Research的最新报告显示,移动宽带用户在全部移动用户中的占比将从2011年的15%,增长到2016年的近40%。在众多创新业务、智能终端的刺激下,MBB网络流量将呈爆发式增长,移动承载网络将成为MBB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承载网IP化的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

关键字:MBBRANIP网络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