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线行业动态 → 正文

wifi依赖已成为一种现象

责任编辑:editor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06 21:10:54 本文摘自:大连日报

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能仅限于网络,面对面的沟通不能忽略了。本报记者王华摄

“有wifi吗?密码多少?”现在,在公共场所内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问话。从国内到国外,从年轻人到银发一族,wifi依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与wifi依赖相对应的是微信的“朋友圈”。“朋友圈”顾名思义,是熟人间的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报记者王亚茹

wifi依赖已成为一种现象

元旦期间,李女士参加了一个旅游团去日本旅游,同行的有几位退休的大学教师。晚上21时到宾馆后,一进大堂,那几位退休教师还没放下行李就拿着手机冲到前台,急切地询问:“有wifi吗?密码是多少?”得到答案后,纷纷上网,发微信“朋友圈”。接下来的行程中,白天拍照,晚上回到酒店有wifi信号后,全团几乎一多半的人都要上网,或在“朋友圈”内发行程及风景照片,与国内的亲朋好友互动,或上网与家人联系。由于酒店房间内信号不好,好多人都是坐在大堂内上网的,经常是很晚才回到房间休息。

李女士说,原来以为wifi依赖是我们年轻人的事,没想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也如此热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公共场所wifi依赖已成为一种现象。不止国内,国外有市场研究公司调查发现,以“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会令人上瘾。在这些上网成瘾的人群中,53%的人在无法上网时感到不安,40%的人会感到寂寞。实际上,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

“朋友圈”是熟人社交平台

与wifi依赖相对应的是微信的“朋友圈”。事实上,“朋友圈”顾名思义,是熟人间的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刘女士在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工作,有好多同事只是一面之交没有深交,但是,通过“朋友圈”互相关注后,在网络上竟然彼此熟悉起来。一条消息通过点赞、评论,再回复后,有些陌生的熟人变得不那么陌生了,在公司遇到后,彼此之间也仿佛有了共同的“秘密”。“这种感觉挺奇妙的”,刘女士说。

有专家分析说,“朋友圈”创造了一个活跃而熟悉的群体,在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与朋友产生交流,让自己觉得与朋友、熟人更加贴近,并且在阅读这些评论中得到一种自我满足的陶醉。而且“朋友圈”将虚拟社交圈和现实社交圈相融合,能给人私密的安全感,人们还享有选择开放或者封闭的自由。

线下也需要交流

很多人在采访中都表示,“朋友圈”让他们与熟人间的交流变得更方便快捷了。但是,“朋友圈”内的各种“晒”也让一些人反感,从“晒”孩子到衣食住行,从“心灵鸡汤”到养生保健知识,过于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的表达,让完整的表达、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而张先生比较反感的是,自己的“朋友圈”有时变成了工作信息平台,领导有时会直接在“朋友圈”内部署工作。

其实,“朋友圈”说到底是个人行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社交平台的权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在工作之余,更需要亲情友情的情感支撑。“朋友圈”是一种交流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人是群居动物,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流。“朋友圈”虽然具有信息传播功能,但想要完整地了解信息、全面地认知社会,通过“朋友圈”并不靠谱。所以,网上交流可以有,但不能依赖更不能成瘾。人与人之间需要实打实、面对面的碰撞与交流,信息时代,线上线下都不能忽略了。

关键字:朋友圈wifi脸谱

本文摘自:大连日报

x wifi依赖已成为一种现象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无线行业动态 → 正文

wifi依赖已成为一种现象

责任编辑:editor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06 21:10:54 本文摘自:大连日报

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能仅限于网络,面对面的沟通不能忽略了。本报记者王华摄

“有wifi吗?密码多少?”现在,在公共场所内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问话。从国内到国外,从年轻人到银发一族,wifi依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与wifi依赖相对应的是微信的“朋友圈”。“朋友圈”顾名思义,是熟人间的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报记者王亚茹

wifi依赖已成为一种现象

元旦期间,李女士参加了一个旅游团去日本旅游,同行的有几位退休的大学教师。晚上21时到宾馆后,一进大堂,那几位退休教师还没放下行李就拿着手机冲到前台,急切地询问:“有wifi吗?密码是多少?”得到答案后,纷纷上网,发微信“朋友圈”。接下来的行程中,白天拍照,晚上回到酒店有wifi信号后,全团几乎一多半的人都要上网,或在“朋友圈”内发行程及风景照片,与国内的亲朋好友互动,或上网与家人联系。由于酒店房间内信号不好,好多人都是坐在大堂内上网的,经常是很晚才回到房间休息。

李女士说,原来以为wifi依赖是我们年轻人的事,没想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也如此热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公共场所wifi依赖已成为一种现象。不止国内,国外有市场研究公司调查发现,以“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会令人上瘾。在这些上网成瘾的人群中,53%的人在无法上网时感到不安,40%的人会感到寂寞。实际上,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

“朋友圈”是熟人社交平台

与wifi依赖相对应的是微信的“朋友圈”。事实上,“朋友圈”顾名思义,是熟人间的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刘女士在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工作,有好多同事只是一面之交没有深交,但是,通过“朋友圈”互相关注后,在网络上竟然彼此熟悉起来。一条消息通过点赞、评论,再回复后,有些陌生的熟人变得不那么陌生了,在公司遇到后,彼此之间也仿佛有了共同的“秘密”。“这种感觉挺奇妙的”,刘女士说。

有专家分析说,“朋友圈”创造了一个活跃而熟悉的群体,在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与朋友产生交流,让自己觉得与朋友、熟人更加贴近,并且在阅读这些评论中得到一种自我满足的陶醉。而且“朋友圈”将虚拟社交圈和现实社交圈相融合,能给人私密的安全感,人们还享有选择开放或者封闭的自由。

线下也需要交流

很多人在采访中都表示,“朋友圈”让他们与熟人间的交流变得更方便快捷了。但是,“朋友圈”内的各种“晒”也让一些人反感,从“晒”孩子到衣食住行,从“心灵鸡汤”到养生保健知识,过于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的表达,让完整的表达、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而张先生比较反感的是,自己的“朋友圈”有时变成了工作信息平台,领导有时会直接在“朋友圈”内部署工作。

其实,“朋友圈”说到底是个人行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社交平台的权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在工作之余,更需要亲情友情的情感支撑。“朋友圈”是一种交流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人是群居动物,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流。“朋友圈”虽然具有信息传播功能,但想要完整地了解信息、全面地认知社会,通过“朋友圈”并不靠谱。所以,网上交流可以有,但不能依赖更不能成瘾。人与人之间需要实打实、面对面的碰撞与交流,信息时代,线上线下都不能忽略了。

关键字:朋友圈wifi脸谱

本文摘自:大连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