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完整产业链才是AI时代脱颖而出的“硬道理”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李佳惠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1-24 15:18:06 本文摘自:it168网站

经过60多年的演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近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会上公布了首批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人工智能开始由国家背书,可见,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政策大好,抢滩人工智能自然也成为企业的目标之一。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引擎,接棒互联网,渗透到各行各业,助力传统企业实现跨越式升级。政策支持、企业联盟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整合,并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

就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方面,这是目前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

基础层这块儿,主要就是计算和数据的支撑;而技术层面,包括通用技术,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算法,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底层框架,包括Tensor Flow、Caffe、Torch等; 在应用层方面,人工智能助力企业打造了智能金融、安防、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域。

完整产业链才是AI时代脱颖而出的硬道理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人工智能的生态圈,小编特针对上述内容进行研讨,分析该产业链的这三层结构,今天,先奉上基础层部分。

是基础,也是前提

人工智能的技术其实主要依赖大数据管理,包括用户数据和行业数据等;云计算,包括像BAT、IBM、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公司的提供的云服务技术。以硬件为核心,其中包括GPU、FPGA等用于性能加速的硬件、神经网络芯片、传感器与中间件,这些是支撑人工智能应用的前提,为整个人工智能的运算提供计算力。

大数据领域,自是不必说,来自BAT、京东、今日头条的用户行为数据和社保、医疗等行业数据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这种优势是他人无法企及的。

但在硬件上,国内的芯片领域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其中,用于深度学习的芯片的主要类型是GPU、FPGA、ASIC,此外,各家也在积极研发人工智能专用芯片,例如中星微的NPU、寒武纪一号(DianNao)、谷歌的TPU、IBM的TrueNorth,英特尔还推出了CPU+FPGA的架构和Movidiu神经计算棒(USB形式的独立人工智能加速器)。

现阶段,传统的芯片计算架构已无法支撑深度学习等大规模并行计算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新的底层硬件来更好地储备数据、加速计算过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根据服务性质的不同,在云计算方面,国内的人工智能基础层渐渐从崭新领域转为大众化服务的基础平台,集中在三个层面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完整产业链才是AI时代脱颖而出的硬道理

SaaS: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程序的需要,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界面在各种设备上进行访问,这种服务基于云计算基础设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优选。

PaaS: 把应用服务的运行和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实际上也是SaaS的一种,但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作为 SaaS 和 IaaS 中间服务的 PaaS 则为二者的实现提供了云环境中的应用基础设施服务。

IaaS: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形态,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是对所有计算基础设施的利用,包括处理器CPU、存储、网络和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用户能够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同时,可以更快地开发应用程序和服务,缩短开发和测试周期。

基础技术提供的这些平台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现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应用的落地提供前提。

完整产业链才是AI时代脱颖而出的硬道理

  然而,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层方面,中国企业稍逊于国际巨头。

据统计,我国芯片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00亿美元,国内市场约有90%来自进口。随着深度学习的崛起,人工智能领域芯片的重要性再度升级,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同样有所差距的还有云计算方面,操作系统和大型的软件方面没有太大的优势;在平台方面,微软、谷歌、亚马逊,围绕深度学习平台、云平台、语音平台、和图像平台均开源了自己的平台,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则在这一块则相对欠佳。

人工智能虽然已经迎来了产业爆发期,但单就其基础层来说,中国企业稍有逊色,在产业布局和研发实力方面还有待提升。作为第一数据大国的我们,不仅仅需要在技术上钻研,更要换个打法,从全局出发,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绘制技术+生态圈的产业蓝图。相信人工智能时代这场仗一定会打的漂亮,后续请关注“技术篇”与“应用篇”。

关键字:谷歌硬道理底层框架

本文摘自:it168网站

x 完整产业链才是AI时代脱颖而出的“硬道理”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完整产业链才是AI时代脱颖而出的“硬道理”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李佳惠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1-24 15:18:06 本文摘自:it168网站

经过60多年的演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近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会上公布了首批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人工智能开始由国家背书,可见,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政策大好,抢滩人工智能自然也成为企业的目标之一。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引擎,接棒互联网,渗透到各行各业,助力传统企业实现跨越式升级。政策支持、企业联盟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整合,并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

就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方面,这是目前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

基础层这块儿,主要就是计算和数据的支撑;而技术层面,包括通用技术,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算法,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底层框架,包括Tensor Flow、Caffe、Torch等; 在应用层方面,人工智能助力企业打造了智能金融、安防、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域。

完整产业链才是AI时代脱颖而出的硬道理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人工智能的生态圈,小编特针对上述内容进行研讨,分析该产业链的这三层结构,今天,先奉上基础层部分。

是基础,也是前提

人工智能的技术其实主要依赖大数据管理,包括用户数据和行业数据等;云计算,包括像BAT、IBM、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公司的提供的云服务技术。以硬件为核心,其中包括GPU、FPGA等用于性能加速的硬件、神经网络芯片、传感器与中间件,这些是支撑人工智能应用的前提,为整个人工智能的运算提供计算力。

大数据领域,自是不必说,来自BAT、京东、今日头条的用户行为数据和社保、医疗等行业数据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这种优势是他人无法企及的。

但在硬件上,国内的芯片领域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其中,用于深度学习的芯片的主要类型是GPU、FPGA、ASIC,此外,各家也在积极研发人工智能专用芯片,例如中星微的NPU、寒武纪一号(DianNao)、谷歌的TPU、IBM的TrueNorth,英特尔还推出了CPU+FPGA的架构和Movidiu神经计算棒(USB形式的独立人工智能加速器)。

现阶段,传统的芯片计算架构已无法支撑深度学习等大规模并行计算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新的底层硬件来更好地储备数据、加速计算过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根据服务性质的不同,在云计算方面,国内的人工智能基础层渐渐从崭新领域转为大众化服务的基础平台,集中在三个层面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完整产业链才是AI时代脱颖而出的硬道理

SaaS: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程序的需要,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界面在各种设备上进行访问,这种服务基于云计算基础设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优选。

PaaS: 把应用服务的运行和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实际上也是SaaS的一种,但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作为 SaaS 和 IaaS 中间服务的 PaaS 则为二者的实现提供了云环境中的应用基础设施服务。

IaaS: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形态,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是对所有计算基础设施的利用,包括处理器CPU、存储、网络和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用户能够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同时,可以更快地开发应用程序和服务,缩短开发和测试周期。

基础技术提供的这些平台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现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应用的落地提供前提。

完整产业链才是AI时代脱颖而出的硬道理

  然而,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层方面,中国企业稍逊于国际巨头。

据统计,我国芯片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00亿美元,国内市场约有90%来自进口。随着深度学习的崛起,人工智能领域芯片的重要性再度升级,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同样有所差距的还有云计算方面,操作系统和大型的软件方面没有太大的优势;在平台方面,微软、谷歌、亚马逊,围绕深度学习平台、云平台、语音平台、和图像平台均开源了自己的平台,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则在这一块则相对欠佳。

人工智能虽然已经迎来了产业爆发期,但单就其基础层来说,中国企业稍有逊色,在产业布局和研发实力方面还有待提升。作为第一数据大国的我们,不仅仅需要在技术上钻研,更要换个打法,从全局出发,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绘制技术+生态圈的产业蓝图。相信人工智能时代这场仗一定会打的漂亮,后续请关注“技术篇”与“应用篇”。

关键字:谷歌硬道理底层框架

本文摘自:it168网站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