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寒武纪:自主“芯”引领人工智能时代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司春杰 章磊 张诗欢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7-31 20:18:55 本文摘自:浦东开发

在地铁里、商场电子屏幕上,最近更新的“华为”手机巨幅海报上,是其推出的最新款手机“P20”。这款手机最大的亮点就是使用了麒麟970芯片。正是因为有了集成深度学习协处理器的AI手机芯片,华为这款手机一上市就在众多新品中脱颖而出。

在海思芯片集成的关键AI技术中,“寒武纪”贡献了一臂之力。一时间,这家一向低调的科技公司进入市场聚光灯下、媒体的“长枪短炮”中。

寒武纪,是全球AI芯片领域第一家也是最大的独角兽企业,拥有多项先进的技术成果,领跑国内乃至国际。

“时代正处于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前夜,我们的目标,是做支撑智能时代的伟大的芯片公司。”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韬说。

“打游戏”玩成了独角兽

走进寒武纪位于临港的办公楼,几间办公室都摆满了桌椅,坐满了在埋头工作的人。

在研发测试间,一张长桌周边围坐了10几个年轻人,不停敲打着键盘。“在我们公司,员工每天坐在电脑前,看起来像是组团打游戏,而且经常一玩就是通宵。”罗韬打趣道。

这群埋头科研的年轻人,常常自嘲为“码农”,就是这样看似“打游戏”的“玩”,“玩”出了领先国际的高科技产品,还将企业“玩”成了“独角兽”。

这群年轻人中许多人都有深厚的“学院派”底子——核心团队主要来自于可以称作“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的中科院计算所,像联想、曙光、龙芯等公司都出自这个研究所。

寒武纪科技的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兄弟俩,少年时期先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计算机,并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兄弟俩读博士期间,陈云霁的研究方向是芯片,而陈天石主要研究的是人工智能,对深度学习都十分感兴趣的他们一拍即合,决定一同研发人工智能芯片。

2015年,中科院上海分院联合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建设“上海脑-智工程”项目时,陈天石就带着科研团队参与其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中科院的支持下,陈天石带领科研团队入驻浦东临港,于2016年4月26日注册成立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的名字,别有深意。大约6亿年前,是地质学上被称为“寒武纪”的时代,大量无脊椎动物在短时间内出现“生命大爆发”。以此为名,寓意了兄弟俩对未来人工智能的美好展望——让人工智能也迎来一次“技术大爆发”。

寒武纪 1A处理器是公司成立后推出的第一款产品。这款世界首个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面向智能手机、安防监控、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各类终端设备,在运行主流智能算法时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CPU和GPU。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智能手机厂商带来了爆发式增长的契机。2017年,华为率先将这一深度学习模块集成到芯片中,正式发布集成了寒武纪1A处理器的世界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华为麒麟970,并在华为Mate 10手机中投入使用。

这意味着,寒武纪迈出了人工智能产业化的第一步。

“可以这样理解,寒武纪为手机提供了革命性的本地人工智能处理性能,手机品牌方和App的开发者们可以灵活应用,据此开发手机功能。”罗韬说。

“会学习”的芯片

今年5月3日,寒武纪科技在上海正式发布两款全新产品: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寒武纪1M、云端智能芯片Cambricon MLU100及板卡。

这款历时近两年研发的MLU100云端智能芯片,是寒武纪发展历程上的一座全新里程碑,它标志着寒武纪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拥有终端和云端智能处理器产品的商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MLU100芯片主要用于云端的机器学习处理任务,可支持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复杂场景下的云端智能处理需求。平衡模式下的等效理论峰值达每秒128万亿次定点运算,高性能模式下的等效理论峰值更可达每秒166.4万亿次定点运算,但典型板级功耗仅为80瓦,峰值功耗不超过110瓦。

何谓“学习”?罗韬举了一个例子:深度学习算法借鉴了人脑中神经元和突触的计算,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神经网络通常有很多层,假设输入家中猫的照片,每一层都会对照片进行运算,并根据最终得出的结果不断更改之前的神经网络参数。

“这种算法的好处是,如果一些猫比较有特点,最初的识别可能会不准确,而这个学习系统可以不断对不同场景下的图片进行学习,这样,不管这只猫以后‘打扮’成什么样,都能迅速判断出来。”罗韬说,“识别”和“学习”两套算法不太一样,后者的运算过程一般比前者更复杂一些。

对于普通处理器和终端智能处理器的区别,罗韬用“瑞士军刀”和“菜刀”做比喻:普通的处理器好比“瑞士军刀”,功能强大,但容易术业不专攻,遇上做菜,方便又简单的“菜刀”还是首选。寒武纪的核心产品——专门针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而设计的处理器芯片,就是这把更高效、更快捷的“菜刀”。

引领人工智能时代

30岁的罗韬笑着说,自己已经算是公司的“老人”了。

自2016年落户临港以来,寒武纪发展迅猛。目前,寒武纪在上海的芯片研发人员已达百人规模,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公司在临港设有办公室,还依托“上海脑-智工程”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开展前瞻学术研究。

早前,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天石曾在采访中表示,之所以选择落户临港,一方面是因为临港环境安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地方;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临港作为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身份”。

在人称“绿房子”的临港产业服务中心,包括寒武纪、科大讯飞、地平线在内的一批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已经跟随着“上海脑-智工程”项目陆续入驻临港。“当行业文化、科创氛围、优秀人才汇聚临港时,这里会变成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地,形成独特的人工智能产业文化,产生特别的集群效应,到那时,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科技公司入驻临港。”罗韬说。

跻身独角兽企业,罗韬坦言,社会责任跟着变大了,企业肩上的压力变重了:“在自己的领域继续深耕之余,我们也希望可以主动地为社会做一些事情,比如和其他公司一起,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罗韬无限憧憬:人工智能城市大脑或许可以让城市高效、智慧地运营;在一些智力竞技领域,不断进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人工智能选手已难逢敌手;暖心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开始普及,它将不仅是孩子们的小伙伴,还可以充当保姆、家庭医生、家庭老师等多种角色……

成为独角兽,远不是寒武纪的终点。罗韬说,公司的使命是“引领人类社会从信息时代迈入智能时代”。

关键字:时代智能

本文摘自:浦东开发

x 寒武纪:自主“芯”引领人工智能时代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寒武纪:自主“芯”引领人工智能时代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司春杰 章磊 张诗欢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7-31 20:18:55 本文摘自:浦东开发

在地铁里、商场电子屏幕上,最近更新的“华为”手机巨幅海报上,是其推出的最新款手机“P20”。这款手机最大的亮点就是使用了麒麟970芯片。正是因为有了集成深度学习协处理器的AI手机芯片,华为这款手机一上市就在众多新品中脱颖而出。

在海思芯片集成的关键AI技术中,“寒武纪”贡献了一臂之力。一时间,这家一向低调的科技公司进入市场聚光灯下、媒体的“长枪短炮”中。

寒武纪,是全球AI芯片领域第一家也是最大的独角兽企业,拥有多项先进的技术成果,领跑国内乃至国际。

“时代正处于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前夜,我们的目标,是做支撑智能时代的伟大的芯片公司。”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韬说。

“打游戏”玩成了独角兽

走进寒武纪位于临港的办公楼,几间办公室都摆满了桌椅,坐满了在埋头工作的人。

在研发测试间,一张长桌周边围坐了10几个年轻人,不停敲打着键盘。“在我们公司,员工每天坐在电脑前,看起来像是组团打游戏,而且经常一玩就是通宵。”罗韬打趣道。

这群埋头科研的年轻人,常常自嘲为“码农”,就是这样看似“打游戏”的“玩”,“玩”出了领先国际的高科技产品,还将企业“玩”成了“独角兽”。

这群年轻人中许多人都有深厚的“学院派”底子——核心团队主要来自于可以称作“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的中科院计算所,像联想、曙光、龙芯等公司都出自这个研究所。

寒武纪科技的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兄弟俩,少年时期先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计算机,并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兄弟俩读博士期间,陈云霁的研究方向是芯片,而陈天石主要研究的是人工智能,对深度学习都十分感兴趣的他们一拍即合,决定一同研发人工智能芯片。

2015年,中科院上海分院联合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建设“上海脑-智工程”项目时,陈天石就带着科研团队参与其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中科院的支持下,陈天石带领科研团队入驻浦东临港,于2016年4月26日注册成立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的名字,别有深意。大约6亿年前,是地质学上被称为“寒武纪”的时代,大量无脊椎动物在短时间内出现“生命大爆发”。以此为名,寓意了兄弟俩对未来人工智能的美好展望——让人工智能也迎来一次“技术大爆发”。

寒武纪 1A处理器是公司成立后推出的第一款产品。这款世界首个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面向智能手机、安防监控、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各类终端设备,在运行主流智能算法时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CPU和GPU。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智能手机厂商带来了爆发式增长的契机。2017年,华为率先将这一深度学习模块集成到芯片中,正式发布集成了寒武纪1A处理器的世界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华为麒麟970,并在华为Mate 10手机中投入使用。

这意味着,寒武纪迈出了人工智能产业化的第一步。

“可以这样理解,寒武纪为手机提供了革命性的本地人工智能处理性能,手机品牌方和App的开发者们可以灵活应用,据此开发手机功能。”罗韬说。

“会学习”的芯片

今年5月3日,寒武纪科技在上海正式发布两款全新产品: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寒武纪1M、云端智能芯片Cambricon MLU100及板卡。

这款历时近两年研发的MLU100云端智能芯片,是寒武纪发展历程上的一座全新里程碑,它标志着寒武纪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拥有终端和云端智能处理器产品的商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MLU100芯片主要用于云端的机器学习处理任务,可支持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复杂场景下的云端智能处理需求。平衡模式下的等效理论峰值达每秒128万亿次定点运算,高性能模式下的等效理论峰值更可达每秒166.4万亿次定点运算,但典型板级功耗仅为80瓦,峰值功耗不超过110瓦。

何谓“学习”?罗韬举了一个例子:深度学习算法借鉴了人脑中神经元和突触的计算,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神经网络通常有很多层,假设输入家中猫的照片,每一层都会对照片进行运算,并根据最终得出的结果不断更改之前的神经网络参数。

“这种算法的好处是,如果一些猫比较有特点,最初的识别可能会不准确,而这个学习系统可以不断对不同场景下的图片进行学习,这样,不管这只猫以后‘打扮’成什么样,都能迅速判断出来。”罗韬说,“识别”和“学习”两套算法不太一样,后者的运算过程一般比前者更复杂一些。

对于普通处理器和终端智能处理器的区别,罗韬用“瑞士军刀”和“菜刀”做比喻:普通的处理器好比“瑞士军刀”,功能强大,但容易术业不专攻,遇上做菜,方便又简单的“菜刀”还是首选。寒武纪的核心产品——专门针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而设计的处理器芯片,就是这把更高效、更快捷的“菜刀”。

引领人工智能时代

30岁的罗韬笑着说,自己已经算是公司的“老人”了。

自2016年落户临港以来,寒武纪发展迅猛。目前,寒武纪在上海的芯片研发人员已达百人规模,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公司在临港设有办公室,还依托“上海脑-智工程”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开展前瞻学术研究。

早前,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天石曾在采访中表示,之所以选择落户临港,一方面是因为临港环境安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地方;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临港作为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身份”。

在人称“绿房子”的临港产业服务中心,包括寒武纪、科大讯飞、地平线在内的一批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已经跟随着“上海脑-智工程”项目陆续入驻临港。“当行业文化、科创氛围、优秀人才汇聚临港时,这里会变成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地,形成独特的人工智能产业文化,产生特别的集群效应,到那时,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科技公司入驻临港。”罗韬说。

跻身独角兽企业,罗韬坦言,社会责任跟着变大了,企业肩上的压力变重了:“在自己的领域继续深耕之余,我们也希望可以主动地为社会做一些事情,比如和其他公司一起,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罗韬无限憧憬:人工智能城市大脑或许可以让城市高效、智慧地运营;在一些智力竞技领域,不断进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人工智能选手已难逢敌手;暖心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开始普及,它将不仅是孩子们的小伙伴,还可以充当保姆、家庭医生、家庭老师等多种角色……

成为独角兽,远不是寒武纪的终点。罗韬说,公司的使命是“引领人类社会从信息时代迈入智能时代”。

关键字:时代智能

本文摘自:浦东开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