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人工智能机器人入驻医疗专科领域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8-31 13:41:46 本文摘自:劳动报

继挂号导医、手术室器械传输之后,人工智能正在全面进入医疗专科领域。昨天,全球首款应用于医院胸痛中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第十人民医院“上岗”。

在昨天举行的“巅峰对话———院士&诺奖得主总论干细胞和人工智能”论坛现场,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毅向记者演示了智能机器人“小徐”。出现胸部疼痛的病人来到医院,“小徐”会主动进行导医分诊,患者在“小徐”指引下,将身份证放在感应区域,“小徐”会立即读取个人信息。患者将拿到一个智能手环,根据指示长按按钮后,红灯闪烁3秒,就表示手环已与患者信息绑定。确认手环编号后点击“完成”,“小徐”的大脑袋上还显示出了一个二维码。此时,患者可立即进入救治环节,无须先交费用。

张毅说,90分钟是胸痛发生后进行救治的黄金时间,“人工智能机器人引入,最重要的就是帮助系统地定位、识别患者,跟踪整个诊治流程,每一个救治时间点都会得到精确记录。”

为了实现这一记录效果,在美国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医生“特制”手术鞋来设定时间节点,当手术鞋离开鞋架,便算作手术开始。而在国内,最常规的操作方法是“一张纸”———也就是通过一张就诊单,陪同病人“走”过整个救治流程;或是通过扫取二维码方式记录,但此类方式经手人员较多,再加上需要人工手动输入、容易出现填写错误等因素,容易出现较大误差,很难实现记录的精准性。

现在,3台“小徐”分别入驻十院的门诊、病房和手术室。“据统计,实际使用过程中至少可以提供15%以上的流程优化,让患者尽可能少耽搁时间。”张毅表示,人工智能的引入还能为胸痛中心未来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帮助。

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最凶险、最危急。在传统治疗模式中,患者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最佳治疗方案,从而使得许多心梗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干细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曙光。第十人民医院在国际上首次应用D-SPECT精准评估+体外震波改善为环境+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心梗心衰的“上海方案”。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单粒子冷冻电镜的发明人JoachimFrank教授在现场点赞这一“上海方案”。他说,十院推出的带有预警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字:智能

本文摘自:劳动报

x 人工智能机器人入驻医疗专科领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人工智能机器人入驻医疗专科领域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8-31 13:41:46 本文摘自:劳动报

继挂号导医、手术室器械传输之后,人工智能正在全面进入医疗专科领域。昨天,全球首款应用于医院胸痛中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第十人民医院“上岗”。

在昨天举行的“巅峰对话———院士&诺奖得主总论干细胞和人工智能”论坛现场,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毅向记者演示了智能机器人“小徐”。出现胸部疼痛的病人来到医院,“小徐”会主动进行导医分诊,患者在“小徐”指引下,将身份证放在感应区域,“小徐”会立即读取个人信息。患者将拿到一个智能手环,根据指示长按按钮后,红灯闪烁3秒,就表示手环已与患者信息绑定。确认手环编号后点击“完成”,“小徐”的大脑袋上还显示出了一个二维码。此时,患者可立即进入救治环节,无须先交费用。

张毅说,90分钟是胸痛发生后进行救治的黄金时间,“人工智能机器人引入,最重要的就是帮助系统地定位、识别患者,跟踪整个诊治流程,每一个救治时间点都会得到精确记录。”

为了实现这一记录效果,在美国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医生“特制”手术鞋来设定时间节点,当手术鞋离开鞋架,便算作手术开始。而在国内,最常规的操作方法是“一张纸”———也就是通过一张就诊单,陪同病人“走”过整个救治流程;或是通过扫取二维码方式记录,但此类方式经手人员较多,再加上需要人工手动输入、容易出现填写错误等因素,容易出现较大误差,很难实现记录的精准性。

现在,3台“小徐”分别入驻十院的门诊、病房和手术室。“据统计,实际使用过程中至少可以提供15%以上的流程优化,让患者尽可能少耽搁时间。”张毅表示,人工智能的引入还能为胸痛中心未来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帮助。

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最凶险、最危急。在传统治疗模式中,患者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最佳治疗方案,从而使得许多心梗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干细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曙光。第十人民医院在国际上首次应用D-SPECT精准评估+体外震波改善为环境+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心梗心衰的“上海方案”。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单粒子冷冻电镜的发明人JoachimFrank教授在现场点赞这一“上海方案”。他说,十院推出的带有预警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字:智能

本文摘自:劳动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