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新闻中心 → 正文

OTT业务从短信蔓延至语音 运营商“以攻为守”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王浩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23 21:33:47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周刊

最近,向来“免费打天下”的360将免费战火从安全产品烧向了语音服务。2014年12月23日,360“免费电话”低调内测,不仅公开招募首席体验官,而且还承诺前10万名注册用户将获得99999分钟的免费通话时间,一时间,“如何抢注册,求邀请码”成为了各大社交评论网站的热门话题。

事实上在2014年,360并非免费电话的先行者,诸如微信电话本、微会、有信、易信、触宝等都已相继推出了免费通话服务,并在特定市场区域内争取到了一定规模的用户数量。尽管目前这种以数据业务为基础的免费通话服务,还存在接通率低、话音质量有瑕疵等问题,但是用户间通话免费且无硬性捆绑的特性还是直直戳中了“用户痛点”,而电信运营商无疑是这场免费潮中“最受伤”的一位。

OTT业务已然成为运营商无法绕过的一道坎,从早期微信侵袭短/彩信业务开始,运营商就意识到,传统通信业的黄金十年已经终结,移动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以及OTT业务量的突飞猛进都在倒逼运营商实施业务转型。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公开表示,互联网已经呈现出对移动电话的替代效应,而移动互联网业务也对传统电信业务产生了冲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其冲击力度与颠覆性。“既然OTT趋势阻挡不了,运营商就应顺势而为,把握机遇。”

运营商尝试拥抱OTT

话音业务在2013年出现拐点,运营商开始了“流量经营”的转型之旅。据运营商内部调研报道显示,目前国内运营商尚处于流量经营的第一阶段,其主要目标在于释放结构性风险,这一过程大约将持续2~3年,流量收入占比将超过话音业务成为运营商新的收入支柱,也就是说,流量收入超越话音的拐点将发生在2016年~2017年。

这种业务结构的转变对于运营商而言,应该算是风险与收益并存。为了尽快实现自身经营模式向流量经营转变,各地运营商都开始试水OTT合作,希望在合作中寻找到双方利益的共赢点,进而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自2013年广东联通以“微信沃卡”试水OTT合作后,河南电信也联合腾讯QQ推出了“天翼QQ卡”,同时联通方面还联合百度推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沃百富”,而阿里集团也与三家运营商就“定向流量”启动了多轮促销活动。

这些看上去种类繁多的OTT业务合作,本质上都在围绕用户特权、定向流量以及销售渠道这三个服务维度——运营商与OTT从各自优势资源入手,通过有效整合为移动用户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进而实现增加用户黏性、提升服务体验的效果。但是这种合作方式的劣势在于,合作程度较为初级,通过简单功能拼凑而成的增值服务往往不能直面消费者的冲击,市场反馈也是平淡无奇。

与OTT合作是伪命题?

更为关键的是,运营商希望通过与OTT合作发掘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更多价值,但事实能否如其所愿呢?类似的海外运营商案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Skype早在2006年就在北美、英国、亚太等地区推行了大范围的免费通话策略。香港电信运营商和记电讯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也引入了免费Skype服务,并在2007年与Skype联合开发了第一部Skype电话,据和记3英国公司统计,其Skype用户比一般签约用户“多使用14%的传统语音分钟数,多使用10%的短信量,并具有更低的流失率”。

表面上看,引入OTT换来了签约用户的更多业务量,但从和记电讯2012年的整体业绩来看,虽然流动客户数增长8%,但是移动通信业务中本地语音和语音漫游收入分别大幅下降16%和6%。另据TeleGeography报告显示,2012年Skype语音和视频流量增长44%,达1670亿分钟,这一数字达到所有国际运营商总和的两倍以上。Skype的国际电话通信量增长率是13%,是全球客观增长率5%的数倍。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电信运营商引入OTT合作,最终形成的效果是“噱头大于实际价值”,既然OTT已经与传统电信业务产生了迭代性,那么在合作中双方必然会形成竞争关系,此消彼长的竞合态势在所难免。

融合通信助运营商“由防转攻”

既然联手OTT“并不划算”,那么运营商又该如何处理与OTT服务商的关系?

此前中移动在微信收费事件上已经间接得到了政府的态度——“市场问题就留给市场解决”,OTT显然已经成为了“民意不可违”的普遍发展趋势,政府在其中也不会横加阻拦,再加上国家正鼓励民资企业进入电信业,最近刚刚批复了宽带接入网的试点方案,所以应对OTT危机,运营商只能靠自己。

在这方面,中国移动显然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在最近举办的“2014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董事长奚国华正式提出了“融合通信”的概念,将原有的通话、消息、联系人与高清网络通话、社交、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并将具备这种功能的智能手机定义为“三新·和”。

这一举动无疑是向OTT业务正式宣战,与其眼看着传统通信业务逐渐为互联网企业所侵蚀,不如自立门户主导这场史无前例的OTT变革浪潮。鉴于自身不断增强的4G网络能力,中国移动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自己终结了传统话音和短信业务的生命周期。在未来,“三新·和”概念手机将继续保持电信级的服务质量,完全基于数据通信以实现话音和短信业务。与互联网企业不同的是,中国移动并没有将OTT作为一项APP功能,而是直接选择面向客户提供OTT手机,将通话、短信和通讯录直接联网,其背后的支撑技术正是RCS融合通信。

对于中移动的“新通信”策略,笔者也认为,积极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业务模型,不失为运营商应对OTT的良策。在全球IP化的大潮下,传统的电路域业务尽管有着良好的QoS保障,但过高的运营成本也导致运营商难以与轻盈的OTT业务相抗衡。“在此情况下,运营商选择推出自有OTT业务,通过全新的无限量业务套餐,将用户牢牢拉进自己的怀里,这种方式远比用冷冰冰的面孔推给OTT服务提供商来得更加明智。”

关键字:OTT理财产品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周刊

x OTT业务从短信蔓延至语音 运营商“以攻为守”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新闻中心 → 正文

OTT业务从短信蔓延至语音 运营商“以攻为守”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王浩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1-23 21:33:47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周刊

最近,向来“免费打天下”的360将免费战火从安全产品烧向了语音服务。2014年12月23日,360“免费电话”低调内测,不仅公开招募首席体验官,而且还承诺前10万名注册用户将获得99999分钟的免费通话时间,一时间,“如何抢注册,求邀请码”成为了各大社交评论网站的热门话题。

事实上在2014年,360并非免费电话的先行者,诸如微信电话本、微会、有信、易信、触宝等都已相继推出了免费通话服务,并在特定市场区域内争取到了一定规模的用户数量。尽管目前这种以数据业务为基础的免费通话服务,还存在接通率低、话音质量有瑕疵等问题,但是用户间通话免费且无硬性捆绑的特性还是直直戳中了“用户痛点”,而电信运营商无疑是这场免费潮中“最受伤”的一位。

OTT业务已然成为运营商无法绕过的一道坎,从早期微信侵袭短/彩信业务开始,运营商就意识到,传统通信业的黄金十年已经终结,移动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以及OTT业务量的突飞猛进都在倒逼运营商实施业务转型。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公开表示,互联网已经呈现出对移动电话的替代效应,而移动互联网业务也对传统电信业务产生了冲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其冲击力度与颠覆性。“既然OTT趋势阻挡不了,运营商就应顺势而为,把握机遇。”

运营商尝试拥抱OTT

话音业务在2013年出现拐点,运营商开始了“流量经营”的转型之旅。据运营商内部调研报道显示,目前国内运营商尚处于流量经营的第一阶段,其主要目标在于释放结构性风险,这一过程大约将持续2~3年,流量收入占比将超过话音业务成为运营商新的收入支柱,也就是说,流量收入超越话音的拐点将发生在2016年~2017年。

这种业务结构的转变对于运营商而言,应该算是风险与收益并存。为了尽快实现自身经营模式向流量经营转变,各地运营商都开始试水OTT合作,希望在合作中寻找到双方利益的共赢点,进而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自2013年广东联通以“微信沃卡”试水OTT合作后,河南电信也联合腾讯QQ推出了“天翼QQ卡”,同时联通方面还联合百度推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沃百富”,而阿里集团也与三家运营商就“定向流量”启动了多轮促销活动。

这些看上去种类繁多的OTT业务合作,本质上都在围绕用户特权、定向流量以及销售渠道这三个服务维度——运营商与OTT从各自优势资源入手,通过有效整合为移动用户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进而实现增加用户黏性、提升服务体验的效果。但是这种合作方式的劣势在于,合作程度较为初级,通过简单功能拼凑而成的增值服务往往不能直面消费者的冲击,市场反馈也是平淡无奇。

与OTT合作是伪命题?

更为关键的是,运营商希望通过与OTT合作发掘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更多价值,但事实能否如其所愿呢?类似的海外运营商案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Skype早在2006年就在北美、英国、亚太等地区推行了大范围的免费通话策略。香港电信运营商和记电讯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也引入了免费Skype服务,并在2007年与Skype联合开发了第一部Skype电话,据和记3英国公司统计,其Skype用户比一般签约用户“多使用14%的传统语音分钟数,多使用10%的短信量,并具有更低的流失率”。

表面上看,引入OTT换来了签约用户的更多业务量,但从和记电讯2012年的整体业绩来看,虽然流动客户数增长8%,但是移动通信业务中本地语音和语音漫游收入分别大幅下降16%和6%。另据TeleGeography报告显示,2012年Skype语音和视频流量增长44%,达1670亿分钟,这一数字达到所有国际运营商总和的两倍以上。Skype的国际电话通信量增长率是13%,是全球客观增长率5%的数倍。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电信运营商引入OTT合作,最终形成的效果是“噱头大于实际价值”,既然OTT已经与传统电信业务产生了迭代性,那么在合作中双方必然会形成竞争关系,此消彼长的竞合态势在所难免。

融合通信助运营商“由防转攻”

既然联手OTT“并不划算”,那么运营商又该如何处理与OTT服务商的关系?

此前中移动在微信收费事件上已经间接得到了政府的态度——“市场问题就留给市场解决”,OTT显然已经成为了“民意不可违”的普遍发展趋势,政府在其中也不会横加阻拦,再加上国家正鼓励民资企业进入电信业,最近刚刚批复了宽带接入网的试点方案,所以应对OTT危机,运营商只能靠自己。

在这方面,中国移动显然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在最近举办的“2014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董事长奚国华正式提出了“融合通信”的概念,将原有的通话、消息、联系人与高清网络通话、社交、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并将具备这种功能的智能手机定义为“三新·和”。

这一举动无疑是向OTT业务正式宣战,与其眼看着传统通信业务逐渐为互联网企业所侵蚀,不如自立门户主导这场史无前例的OTT变革浪潮。鉴于自身不断增强的4G网络能力,中国移动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自己终结了传统话音和短信业务的生命周期。在未来,“三新·和”概念手机将继续保持电信级的服务质量,完全基于数据通信以实现话音和短信业务。与互联网企业不同的是,中国移动并没有将OTT作为一项APP功能,而是直接选择面向客户提供OTT手机,将通话、短信和通讯录直接联网,其背后的支撑技术正是RCS融合通信。

对于中移动的“新通信”策略,笔者也认为,积极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业务模型,不失为运营商应对OTT的良策。在全球IP化的大潮下,传统的电路域业务尽管有着良好的QoS保障,但过高的运营成本也导致运营商难以与轻盈的OTT业务相抗衡。“在此情况下,运营商选择推出自有OTT业务,通过全新的无限量业务套餐,将用户牢牢拉进自己的怀里,这种方式远比用冷冰冰的面孔推给OTT服务提供商来得更加明智。”

关键字:OTT理财产品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周刊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