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公有云计算建设的四种模式

责任编辑:editor01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4-16 20:22:19 本文摘自:互联网周刊

未来公有云的商业价值,将主要体现在面向行业层面的大型企业市场,和以互联网开放姿态介入的中小企业长尾市场,两者头尾相接,在完善各自“生态圈”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着整个企业级公有云的生态体系。    

当下,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云产业的发展都是如火如荼。以公有云为核心的产业模式的流行,让人们不用再关心提供IT服务的硬件设备、架构细节及详细流程,只要在需要的时候,接入所需服务,按照使用量付费即可。云计算提供的应用模式,使得用户可以集中精力关注于业务创新和市场拓展。   

企业级公有云作为云计算产业的主要形态,在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模式。为抢占公有云平台市场,各类平台服务商,包括运营商、行业机构、IT基础服务商及互联网企业等,都在想方设法地使出独门绝招,依托原有业务优势,通过整合、细化、落地,打造差异化的生态系统,试图通过跑马圈地,朝向产业“生态圈”方向发展,引领企业级公有云未来市场。   

对于企业级公有云“生态圈”建设,从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建构模式,包括运营商主导的垂直整合模式、政策导向的产业园区模式、市场导向的行业合作模式及互联网导向的开放平台模式,下面进行一一介绍和分析。   

运营商主导的垂直整合模式   

国内三大运营商作为公有云战略的积极推动者,正如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杨杰所说,“电信运营商是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合作倡导者、资源提供者和能力整合者。”   

当下,运营商主导下的公有云战略,主要是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各自公有云生态系统建设。第一步,从提供IaaS起步,利用在传统IDC服务方面的优势,垂直整合技术、资源及用户,以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为起点,聚集企业级开发者。第二步,接入PaaS业务,吸引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运营平台服务。第三步,开拓SaaS领域,提供云端“应用商店”,吸引移动互联网开发者,借助开发者进一步黏住原有用户,实现基于传统通讯、网络业务的公有云产业闭环。   

政策导向的产业园区模式   

在中国,政策及行业机构是云计算最重要的推手。政策主导型的公有云模式,通过顶层制定的战略性扶持政策,整合机构、企业与用户参与其中,推动构建整个产业层面的完整生态链。   

中国现在已经有一批公有云“样板工程”,这些公有云工程的重点,主要以IaaS、PaaS为方向。这些工程普遍以“智慧政府”为契机,利用区位、政策、资源三方面优势,一般选择在西部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云产业园区,通过资源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方式,与东部技术优势进行云端业务对接,吸引云服务商入驻。同时,针对公共领域的云服务市场,辅助云服务商打造低成本的云产品,最终由机构单位购买相关服务,实现产业价值循环。对此,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设立奖励基金鼓励服务商进行业务和模式创新。   

互联网导向的开放平台模式   

在公有云产业,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不甘示弱,除先期进入的阿里云、新浪SAE等,百度、京东、腾讯、金山、美团等企业也陆续推出了公有云服务。   

以BAT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公有云发展策略,一种是从各自的“专有云”起步,逐步向整个行业输出云能力,通过鼓励第三方开发者入驻,提供资源分类、有效存储、流程融合等服务,与传统业务结合,接通终端用户。另一种是以原有业务平台为基础,通过“云”服务联动线上线下资源,形成后台、终端、云端一盘棋,鼓励第三方应用开发,提供针对性的大数据服务,将大数据流通的管道遍布云端产业,满足刚性需求。   

在互联网为导向的开放平台模式中,以腾讯的公有云服务比较彻底,它的范围覆盖计算云、数据云以及个人云三个层面,能够在多个层面上将开发者、企业客户的利益与终端用户需求捆绑在一起,相比其它形式的互联网公有云服务,在业务、流程和资源整合方面,做得更为完善、更加到位。   

在市场指向方面,腾讯云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互联网应用开发者的公有云平台,相关产品包括云服务器、云数据库、高速存储、罗盘、CDN、云监控和云安全等公有云服务,一站式系统地解决了开发、测试、发布、运营中的各种难题。同时,腾讯云还通过接入腾讯的社交关系链,贯通公有云业务与其它传统业务之间的资源链条,进一步向下深入,推出微信云、游戏云和移动云等行业级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体系化、立体式、多层面的云生态运作系统。   

腾讯云打造的全链条公有云服务体系,也带来了可观的市场反响。根据腾讯方面的数据,腾讯云上的应用总数已超过40万款,涵盖了娱乐、生活、教育、电商等方面,托管在腾讯云的应用日活跃用户数量总和超过1亿。   

市场导向的行业合作模式   

全球公有云业务,以亚马逊、IBM、微软为主,主要面向大企业、机构及跨国用户市场,搭建数据中心,通过整合互联网内的数据拥有者,如社交网站、金融机构、公共部门(政府、国际组织等),实现用“服务换资源”,提供公有云系统解决方案,进一步通过官方管理软件及配套系统服务,接触到终端用户,实现利益共享。   

——微软:让云像水电一样“为人服务”   

卖许可赚钱,是典型的微软模式。在云时代,微软的目光并不限于此,它认为未来所有业务都将转移到云模式。未来,微软的商业模式将由“软件包+售后服务”的模式转型为“像用水电一样”提供计算服务的“长期在线经营和服务”模式。   

面对传统的软件固化结构开始向碎片化发展的趋势,微软的服务理念由之前的‘人为系统服务’转变成‘系统为人服务’,即系统需要按照操作者的需求为其获取信息和资源。为此,微软采取“云+端”的战略,以云操作系统为核心,采用集装箱式部署,面向那些需要自己控制数据的客户,底层基础设施由微软维护,将Azure集成到它的操作系统产品之中,为付费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另外,微软从云开发者生态环境上进行考量,开展孵化器计划,针对行业应用开发者群体,投入巨大资源培育和扶持公有云系统建设。   

在公有云战略实施过程中,微软还积极与硬件设备商、系统集成商、独立软件开发商、开发者、政府、高校等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分工,力图建立开放共赢的微软“云生态系统”。   

——IBM:整合架构,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云计算正在重新塑造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的格局。对此,IBM深有体会,为了弥补自身在公有云方面的不足,在战略上打出组合拳。通过打造基于 OpenStack的开放平台,凭借自身独特的云计算能力为客户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包含关键云计算技术、全流程支持、完整解决方案及覆盖全球的实施网络,通过“模板化”服务帮助各行各业的平台用户,轻松搭配不同提供商的云服务,建构各自的公有云平台。   

IBM的云服务及软件将基于开放的云架构,实现从硬件、软件到服务、咨询整合的云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涵盖BAO(业务分析优化)、社交商务、智慧商务及智慧城市四大方面的应用解决方案。另外,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灵活多样的云计算服务。   

——亚马逊:建构“前店后厂”的区域云生态   

作为公有云产品的最早开创者,亚马逊的公有云客户,已经遍布全球,包括Adobe、道琼斯、Expedia、LinkedIn、新闻集团和联合利华等。亚马逊在公有云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超过微软、IBM、谷歌、Salesforce等所有对手的总和。由此可见,亚马逊已经成为公有云市场绝对的领导者。   

与微软、IBM不同的是,亚马逊公有云的落地,更多采用的是资源绑定策略。这一特点在AWS进入中国市场时得到了深刻体现。入华之初,亚马逊便通过各种合作,获得更多的政府、产业资源,力图通过整合更多资源,使得AWS生态系统更加完整。   

值得称道的是,亚马逊的“前店后厂”模式,通过与北京市政府、宁夏自治区政府、宽带中国四方进行合作,将有成熟的公有云市场和产业链的北京业务“前店”,与有丰富电力资源、地广人稀的宁夏数据“后厂”进行资源整合,试图借助宁夏数据中心的逐步扩容,对公有云业务的区域生态进行拓展、细分和优化。   

微信云:腾讯云“生态圈”的关键一环   

微信云是腾讯云“生态圈”上的关键一环,作为基于腾讯云服务底层的公有云运营服务系统,发挥着对接业务实体的接口作用。通过微信云提供的跨越PC、移动端的平台服务,能够深入挖掘腾讯公有云服务的终端潜力。   

微信云方面的负责人陈磊表示,之所以推出微信云产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微信公众账号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通用问题。现在基于微信平台的开发商数以千计,服务质量、安全能力都参差不齐。腾讯云期望通过打造微信云,为开发商提供支持规范服务标准,使终端企业能够自主、个性、可靠地开发行业应用,让他们在微信业务拓展方面更加自如。   

据腾讯官方介绍,微信云的发展路线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腾讯将重点安排在微信云安全建设方面,通过全面的服务提供安全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让有需求的企业免除后顾之忧。   

第二步,微信云将在服务流程的标准化方面着力,包括自由选择的功能、模板及套餐服务、操作提示、效果预览等。与以往预付费的云服务不同,微信云“先使用,后付费,七天免费试用服务”的规定,让相关服务更有保障。负责人陈磊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开发商们能够有足够资金和精力用于创新,共同打造微信云平台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   

第三步,微信云还将为品牌企业提供专属的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获得从安全建站、服务整合、产品运维、用户把握、资源变现等在内的完整业务链优势。   

至于“微信云平台逐渐成熟之后,如何分成以及分成比例怎样”这一问题,陈磊回应,“大可放心”。他透露,腾讯云目前并没有参与分成的计划,而且“不仅至少能够保证2014年不分成,也没有考虑2014年之后分成的计划。”   

另外,微信云借助独有的企业大数据服务,一改传统的云服务模式,通过多角度介入终端行业领域,满足微信公众账号的内容营销、数据分析、社交支付等需求,让企业可以借助微信云这个抓手,使其移动云端上业务开展能够更加接地气。   

未来,微信云将为服务商、企业用户、开发者及终端用户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一站式”公有云服务,并提供亿元扶持资金,打通各项内部资源,催熟与游戏、移动、O2O、穿戴设备、智能硬件、在线教育等相关的各种云服务创新。   

总结   纵观公有云“生态圈”建设的四种模式,可以发现,未来公有云的商业价值,将主要体现在面向行业层面的大型企业市场,和以互联网开放姿态介入的中小企业长尾市场,两者头尾相接,在完善各自“生态圈”的过程中,也在逐步丰富、完善着整个企业级公有云的生态体系。   在这个产业生态体系中,以微信云为关键环节的腾讯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沿袭互联网服务商注重细节和用户体验的特质,将完整高质的品牌定制、重点扶持的开放平台与免费开放的终端客户服务结合起来,将圈内各方利益点进行紧密串联,形成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层层给力、循转融合、互动共赢的价值链增值系统,实现建构在企业级公有云“生态圈”基础上的终极商业理想。

关键字:建设云计算

本文摘自:互联网周刊

x 公有云计算建设的四种模式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公有云计算建设的四种模式

责任编辑:editor01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4-16 20:22:19 本文摘自:互联网周刊

未来公有云的商业价值,将主要体现在面向行业层面的大型企业市场,和以互联网开放姿态介入的中小企业长尾市场,两者头尾相接,在完善各自“生态圈”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着整个企业级公有云的生态体系。    

当下,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云产业的发展都是如火如荼。以公有云为核心的产业模式的流行,让人们不用再关心提供IT服务的硬件设备、架构细节及详细流程,只要在需要的时候,接入所需服务,按照使用量付费即可。云计算提供的应用模式,使得用户可以集中精力关注于业务创新和市场拓展。   

企业级公有云作为云计算产业的主要形态,在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模式。为抢占公有云平台市场,各类平台服务商,包括运营商、行业机构、IT基础服务商及互联网企业等,都在想方设法地使出独门绝招,依托原有业务优势,通过整合、细化、落地,打造差异化的生态系统,试图通过跑马圈地,朝向产业“生态圈”方向发展,引领企业级公有云未来市场。   

对于企业级公有云“生态圈”建设,从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建构模式,包括运营商主导的垂直整合模式、政策导向的产业园区模式、市场导向的行业合作模式及互联网导向的开放平台模式,下面进行一一介绍和分析。   

运营商主导的垂直整合模式   

国内三大运营商作为公有云战略的积极推动者,正如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杨杰所说,“电信运营商是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合作倡导者、资源提供者和能力整合者。”   

当下,运营商主导下的公有云战略,主要是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各自公有云生态系统建设。第一步,从提供IaaS起步,利用在传统IDC服务方面的优势,垂直整合技术、资源及用户,以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为起点,聚集企业级开发者。第二步,接入PaaS业务,吸引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运营平台服务。第三步,开拓SaaS领域,提供云端“应用商店”,吸引移动互联网开发者,借助开发者进一步黏住原有用户,实现基于传统通讯、网络业务的公有云产业闭环。   

政策导向的产业园区模式   

在中国,政策及行业机构是云计算最重要的推手。政策主导型的公有云模式,通过顶层制定的战略性扶持政策,整合机构、企业与用户参与其中,推动构建整个产业层面的完整生态链。   

中国现在已经有一批公有云“样板工程”,这些公有云工程的重点,主要以IaaS、PaaS为方向。这些工程普遍以“智慧政府”为契机,利用区位、政策、资源三方面优势,一般选择在西部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云产业园区,通过资源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方式,与东部技术优势进行云端业务对接,吸引云服务商入驻。同时,针对公共领域的云服务市场,辅助云服务商打造低成本的云产品,最终由机构单位购买相关服务,实现产业价值循环。对此,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设立奖励基金鼓励服务商进行业务和模式创新。   

互联网导向的开放平台模式   

在公有云产业,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不甘示弱,除先期进入的阿里云、新浪SAE等,百度、京东、腾讯、金山、美团等企业也陆续推出了公有云服务。   

以BAT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公有云发展策略,一种是从各自的“专有云”起步,逐步向整个行业输出云能力,通过鼓励第三方开发者入驻,提供资源分类、有效存储、流程融合等服务,与传统业务结合,接通终端用户。另一种是以原有业务平台为基础,通过“云”服务联动线上线下资源,形成后台、终端、云端一盘棋,鼓励第三方应用开发,提供针对性的大数据服务,将大数据流通的管道遍布云端产业,满足刚性需求。   

在互联网为导向的开放平台模式中,以腾讯的公有云服务比较彻底,它的范围覆盖计算云、数据云以及个人云三个层面,能够在多个层面上将开发者、企业客户的利益与终端用户需求捆绑在一起,相比其它形式的互联网公有云服务,在业务、流程和资源整合方面,做得更为完善、更加到位。   

在市场指向方面,腾讯云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互联网应用开发者的公有云平台,相关产品包括云服务器、云数据库、高速存储、罗盘、CDN、云监控和云安全等公有云服务,一站式系统地解决了开发、测试、发布、运营中的各种难题。同时,腾讯云还通过接入腾讯的社交关系链,贯通公有云业务与其它传统业务之间的资源链条,进一步向下深入,推出微信云、游戏云和移动云等行业级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体系化、立体式、多层面的云生态运作系统。   

腾讯云打造的全链条公有云服务体系,也带来了可观的市场反响。根据腾讯方面的数据,腾讯云上的应用总数已超过40万款,涵盖了娱乐、生活、教育、电商等方面,托管在腾讯云的应用日活跃用户数量总和超过1亿。   

市场导向的行业合作模式   

全球公有云业务,以亚马逊、IBM、微软为主,主要面向大企业、机构及跨国用户市场,搭建数据中心,通过整合互联网内的数据拥有者,如社交网站、金融机构、公共部门(政府、国际组织等),实现用“服务换资源”,提供公有云系统解决方案,进一步通过官方管理软件及配套系统服务,接触到终端用户,实现利益共享。   

——微软:让云像水电一样“为人服务”   

卖许可赚钱,是典型的微软模式。在云时代,微软的目光并不限于此,它认为未来所有业务都将转移到云模式。未来,微软的商业模式将由“软件包+售后服务”的模式转型为“像用水电一样”提供计算服务的“长期在线经营和服务”模式。   

面对传统的软件固化结构开始向碎片化发展的趋势,微软的服务理念由之前的‘人为系统服务’转变成‘系统为人服务’,即系统需要按照操作者的需求为其获取信息和资源。为此,微软采取“云+端”的战略,以云操作系统为核心,采用集装箱式部署,面向那些需要自己控制数据的客户,底层基础设施由微软维护,将Azure集成到它的操作系统产品之中,为付费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另外,微软从云开发者生态环境上进行考量,开展孵化器计划,针对行业应用开发者群体,投入巨大资源培育和扶持公有云系统建设。   

在公有云战略实施过程中,微软还积极与硬件设备商、系统集成商、独立软件开发商、开发者、政府、高校等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分工,力图建立开放共赢的微软“云生态系统”。   

——IBM:整合架构,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云计算正在重新塑造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的格局。对此,IBM深有体会,为了弥补自身在公有云方面的不足,在战略上打出组合拳。通过打造基于 OpenStack的开放平台,凭借自身独特的云计算能力为客户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包含关键云计算技术、全流程支持、完整解决方案及覆盖全球的实施网络,通过“模板化”服务帮助各行各业的平台用户,轻松搭配不同提供商的云服务,建构各自的公有云平台。   

IBM的云服务及软件将基于开放的云架构,实现从硬件、软件到服务、咨询整合的云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涵盖BAO(业务分析优化)、社交商务、智慧商务及智慧城市四大方面的应用解决方案。另外,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灵活多样的云计算服务。   

——亚马逊:建构“前店后厂”的区域云生态   

作为公有云产品的最早开创者,亚马逊的公有云客户,已经遍布全球,包括Adobe、道琼斯、Expedia、LinkedIn、新闻集团和联合利华等。亚马逊在公有云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超过微软、IBM、谷歌、Salesforce等所有对手的总和。由此可见,亚马逊已经成为公有云市场绝对的领导者。   

与微软、IBM不同的是,亚马逊公有云的落地,更多采用的是资源绑定策略。这一特点在AWS进入中国市场时得到了深刻体现。入华之初,亚马逊便通过各种合作,获得更多的政府、产业资源,力图通过整合更多资源,使得AWS生态系统更加完整。   

值得称道的是,亚马逊的“前店后厂”模式,通过与北京市政府、宁夏自治区政府、宽带中国四方进行合作,将有成熟的公有云市场和产业链的北京业务“前店”,与有丰富电力资源、地广人稀的宁夏数据“后厂”进行资源整合,试图借助宁夏数据中心的逐步扩容,对公有云业务的区域生态进行拓展、细分和优化。   

微信云:腾讯云“生态圈”的关键一环   

微信云是腾讯云“生态圈”上的关键一环,作为基于腾讯云服务底层的公有云运营服务系统,发挥着对接业务实体的接口作用。通过微信云提供的跨越PC、移动端的平台服务,能够深入挖掘腾讯公有云服务的终端潜力。   

微信云方面的负责人陈磊表示,之所以推出微信云产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微信公众账号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通用问题。现在基于微信平台的开发商数以千计,服务质量、安全能力都参差不齐。腾讯云期望通过打造微信云,为开发商提供支持规范服务标准,使终端企业能够自主、个性、可靠地开发行业应用,让他们在微信业务拓展方面更加自如。   

据腾讯官方介绍,微信云的发展路线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腾讯将重点安排在微信云安全建设方面,通过全面的服务提供安全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让有需求的企业免除后顾之忧。   

第二步,微信云将在服务流程的标准化方面着力,包括自由选择的功能、模板及套餐服务、操作提示、效果预览等。与以往预付费的云服务不同,微信云“先使用,后付费,七天免费试用服务”的规定,让相关服务更有保障。负责人陈磊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开发商们能够有足够资金和精力用于创新,共同打造微信云平台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   

第三步,微信云还将为品牌企业提供专属的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获得从安全建站、服务整合、产品运维、用户把握、资源变现等在内的完整业务链优势。   

至于“微信云平台逐渐成熟之后,如何分成以及分成比例怎样”这一问题,陈磊回应,“大可放心”。他透露,腾讯云目前并没有参与分成的计划,而且“不仅至少能够保证2014年不分成,也没有考虑2014年之后分成的计划。”   

另外,微信云借助独有的企业大数据服务,一改传统的云服务模式,通过多角度介入终端行业领域,满足微信公众账号的内容营销、数据分析、社交支付等需求,让企业可以借助微信云这个抓手,使其移动云端上业务开展能够更加接地气。   

未来,微信云将为服务商、企业用户、开发者及终端用户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一站式”公有云服务,并提供亿元扶持资金,打通各项内部资源,催熟与游戏、移动、O2O、穿戴设备、智能硬件、在线教育等相关的各种云服务创新。   

总结   纵观公有云“生态圈”建设的四种模式,可以发现,未来公有云的商业价值,将主要体现在面向行业层面的大型企业市场,和以互联网开放姿态介入的中小企业长尾市场,两者头尾相接,在完善各自“生态圈”的过程中,也在逐步丰富、完善着整个企业级公有云的生态体系。   在这个产业生态体系中,以微信云为关键环节的腾讯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沿袭互联网服务商注重细节和用户体验的特质,将完整高质的品牌定制、重点扶持的开放平台与免费开放的终端客户服务结合起来,将圈内各方利益点进行紧密串联,形成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层层给力、循转融合、互动共赢的价值链增值系统,实现建构在企业级公有云“生态圈”基础上的终极商业理想。

关键字:建设云计算

本文摘自:互联网周刊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