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互联网泡沫破灭15年后的科技产业现状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无忌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1-07 21:08:59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互联网泡沫破灭15年后的科技产业现状

11月7日消息,Marketwatch.com周五发表题为《网络泡沫破灭15年后的科技产业现状》的评论文章,指出网络泡沫在15年前的破灭,并没有阻碍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科技产业如今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计算已成为整个科技经济的命脉。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随着近年来科技公司估值的飞速增长,无论是硅谷还是外界都萌发出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是否又进入了另一个泡沫?”

15年前的这一周,网络股泡沫开始走向破灭。MarketWatch对整个科技产业进行诊脉,并同上世纪末网络泡沫破灭时的情况进行比较。许多业内人士对此问题的剪短答复如出一辙:即便是存在泡沫,如今和当时的泡沫也不完全相同。

在过去的几年间,科技股股价与初创公司估值的飙升,主要归功于企业借助了移动技术与云计算的合力,有点类似于当年PC与互联网推动的泡沫一样。虽然就公司市盈率和市销率而言,一些移动和云计算技术公司的股价可能有点偏高。但是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和企业为技术花钱方式的改变,如从一次性支出转向月付费模式,能够解释它们为何有着高估值的原因。

此外,不能把如今的高估值与过去网络泡沫时期的高估值简单的进行比较。目前市场中存在一些高估值的企业,它们的市盈率与当年思科接近300倍的市盈率相当。但如今市场中也存在一些较低估值的公司,原因是投资人从当年的网络泡沫破灭中吸取到了经验和教训。

基金公司Jacob Funds首席投资官瑞恩·雅各布(Ryan Jacob)表示,“过去,我们投资是因为我们看好互联网时代的明天。如今,互联网时代已有了更明确的定义。”

美国当前的科技股市场似乎主要有三家公司来定义:苹果、Alphabet和亚马逊。虽然硅谷目前还拥有数以百计的科技公司,但是这些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们却纷纷表示,新一代的创始人们总是能够提起当年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在车库中制造主板的故事。

虽然华尔街的观点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华尔街依然也对科技企业的高估值存于顾虑。在网络泡沫时期,寄希望于企业能够上市,风险投资公司曾以超高估值投资初创公司。不过我们从网络泡沫破灭中真正学到的,是泡沫的破灭并不会阻挡我们一生中的技术革命。

上一轮泡沫破灭时,有些网络股失败了,或者是在短期内未能达到市场预期,但是科技成为了新千年普通消费者和企业用户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科技经济专家、市场调研公司Rubin Worldwide首席执行官霍华德·鲁宾(Howard Rubin)就此表示,“科技公司可能会起起伏伏,但是观察整个科技产业,就会发现它必将会保持高速的发展。这是另一个边界线,而计算已经成为整个科技经济的命脉。”

科技股估值

目前的证券市场与15年前有一个共同之处:科技公司占据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最大权重。2000年3月,科技公司占据了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总市值的35%。如今,虽然科技公司的权重比例降至21%,单依旧是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中所占权重最高的版块。在科技公司之后的是金融类公司,所占权重为16%。

本世纪初,受益于互联网概念的推动,用任何一种计算方式计算,科技公司的估值都可以用蛮来形容。如今,科技公司已成为了赚钱的企业,而且一些知名大型科技公司的市盈率,已经低于整体市场水平。虽然苹果的市值目前超过6500亿美元,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这家公司的市盈率却非常低,仅有13.2倍。

不过这并不是说熊市就不会来临,或者说整体科技股都被市场低估。

2000年时,市场中市值最高的五家科技公司分别是微软、思科、英特尔、甲骨文和IBM。当时,它们的市盈率分别达到78.7倍、271.4倍、65.9倍、177.6倍和28.5倍;市销率分别为25.9倍、39.2倍、15.8倍、26.3倍和2.5倍。其中,仅有英特尔和IBM两家公司派息,股息率仅为0.08%和0.39%。如今,市值最高的五家科技公司分别是苹果、Alphabet(谷歌母公司)、微软、Facebook和甲骨文。它们的市盈率分别为13.2倍、26.4倍、20.4倍、54.7倍和14.8倍;市销率分别为3.0倍、7.6倍、4.7倍、22.4倍和4.6倍。其中,苹果、微软和甲骨文向股东派息,股息率分别为1.7%、2.7%和1.5%,均超过了美国一年期国债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五大科技巨头的估值,与整体市场的估值相当。虽然Facebook的市盈率依旧很高,但是在五大科技巨头中,有三家的市盈率都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

关键字:科技公司谷歌科技巨头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x 互联网泡沫破灭15年后的科技产业现状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互联网泡沫破灭15年后的科技产业现状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无忌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1-07 21:08:59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互联网泡沫破灭15年后的科技产业现状

11月7日消息,Marketwatch.com周五发表题为《网络泡沫破灭15年后的科技产业现状》的评论文章,指出网络泡沫在15年前的破灭,并没有阻碍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科技产业如今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计算已成为整个科技经济的命脉。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随着近年来科技公司估值的飞速增长,无论是硅谷还是外界都萌发出一个突出的问题:“我们是否又进入了另一个泡沫?”

15年前的这一周,网络股泡沫开始走向破灭。MarketWatch对整个科技产业进行诊脉,并同上世纪末网络泡沫破灭时的情况进行比较。许多业内人士对此问题的剪短答复如出一辙:即便是存在泡沫,如今和当时的泡沫也不完全相同。

在过去的几年间,科技股股价与初创公司估值的飙升,主要归功于企业借助了移动技术与云计算的合力,有点类似于当年PC与互联网推动的泡沫一样。虽然就公司市盈率和市销率而言,一些移动和云计算技术公司的股价可能有点偏高。但是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和企业为技术花钱方式的改变,如从一次性支出转向月付费模式,能够解释它们为何有着高估值的原因。

此外,不能把如今的高估值与过去网络泡沫时期的高估值简单的进行比较。目前市场中存在一些高估值的企业,它们的市盈率与当年思科接近300倍的市盈率相当。但如今市场中也存在一些较低估值的公司,原因是投资人从当年的网络泡沫破灭中吸取到了经验和教训。

基金公司Jacob Funds首席投资官瑞恩·雅各布(Ryan Jacob)表示,“过去,我们投资是因为我们看好互联网时代的明天。如今,互联网时代已有了更明确的定义。”

美国当前的科技股市场似乎主要有三家公司来定义:苹果、Alphabet和亚马逊。虽然硅谷目前还拥有数以百计的科技公司,但是这些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们却纷纷表示,新一代的创始人们总是能够提起当年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在车库中制造主板的故事。

虽然华尔街的观点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华尔街依然也对科技企业的高估值存于顾虑。在网络泡沫时期,寄希望于企业能够上市,风险投资公司曾以超高估值投资初创公司。不过我们从网络泡沫破灭中真正学到的,是泡沫的破灭并不会阻挡我们一生中的技术革命。

上一轮泡沫破灭时,有些网络股失败了,或者是在短期内未能达到市场预期,但是科技成为了新千年普通消费者和企业用户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科技经济专家、市场调研公司Rubin Worldwide首席执行官霍华德·鲁宾(Howard Rubin)就此表示,“科技公司可能会起起伏伏,但是观察整个科技产业,就会发现它必将会保持高速的发展。这是另一个边界线,而计算已经成为整个科技经济的命脉。”

科技股估值

目前的证券市场与15年前有一个共同之处:科技公司占据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最大权重。2000年3月,科技公司占据了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总市值的35%。如今,虽然科技公司的权重比例降至21%,单依旧是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中所占权重最高的版块。在科技公司之后的是金融类公司,所占权重为16%。

本世纪初,受益于互联网概念的推动,用任何一种计算方式计算,科技公司的估值都可以用蛮来形容。如今,科技公司已成为了赚钱的企业,而且一些知名大型科技公司的市盈率,已经低于整体市场水平。虽然苹果的市值目前超过6500亿美元,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这家公司的市盈率却非常低,仅有13.2倍。

不过这并不是说熊市就不会来临,或者说整体科技股都被市场低估。

2000年时,市场中市值最高的五家科技公司分别是微软、思科、英特尔、甲骨文和IBM。当时,它们的市盈率分别达到78.7倍、271.4倍、65.9倍、177.6倍和28.5倍;市销率分别为25.9倍、39.2倍、15.8倍、26.3倍和2.5倍。其中,仅有英特尔和IBM两家公司派息,股息率仅为0.08%和0.39%。如今,市值最高的五家科技公司分别是苹果、Alphabet(谷歌母公司)、微软、Facebook和甲骨文。它们的市盈率分别为13.2倍、26.4倍、20.4倍、54.7倍和14.8倍;市销率分别为3.0倍、7.6倍、4.7倍、22.4倍和4.6倍。其中,苹果、微软和甲骨文向股东派息,股息率分别为1.7%、2.7%和1.5%,均超过了美国一年期国债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五大科技巨头的估值,与整体市场的估值相当。虽然Facebook的市盈率依旧很高,但是在五大科技巨头中,有三家的市盈率都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

关键字:科技公司谷歌科技巨头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