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云爆发给企业出难题 混合云兼容仍存疑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徐鹏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4-29 12:30:17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云计算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一直为人称道,企业往往会根据所需选择不同的部署模式。对于零售、娱乐、电商等周期性行业而言,流量瞬时峰值的激增是对计算资源的巨大考验。通常来说,企业会在私有云或数据中心运行应用,如果出现计算需求突然增长才会调用公有云的资源,这种动态向云服务器请求计算或存储能力的应用部署模式也被称为“云爆发(Cloud Bursting)”。

云爆发给企业出难题 混合云兼容仍存疑

  云爆发给企业出难题 混合云兼容仍存疑

云爆发可以帮助企业将临时的本地工作负载转移到公有云环境,解决资源需求瞬间提升的问题,之后会在计算请求趋于稳定时恢复原有的资源容量,是一种响应迅速、效率较高的IT架构解决方案。操作过程中,既可以将应用“爆发”到云端处理,也可以将不重要的任务移到公有云,为关键任务让出宝贵的本地资源。

调研机构IDC指出,超过80%的企业主对云计算性能表示关注,一方面说明以云为基础的业务正呈现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让云服务商必须在超大规模访问时做好准备,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保留数据的完整性。

然而,“云爆发”的理念固然很好,但在数据交换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无缝迁移并不容易,甚至有一些专家认为这种方式更适用于处理非敏感信息的高性能、非关键的应用程序,只对少数环境和工作负载才有实际意义。在很多企业内部,自身的基础架构尚待完善,还要面临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转换的兼容性问题。如果是遇到复杂的应用交付,云爆发架构很可能会出现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要想让应用环境兼容,必须保证本地数据中心或私有云的服务器虚拟化、存储、网络等模块与公有云环境完全匹配。同时,不同业务属性在合规、隐私等方面的要求差异也对应用迁移造成了阻碍。成本层面,数据存储密集型的应用同样不适宜,毕竟大量数据迁移时所占用的网络带宽消耗和云存储空间是不菲的开销。此外,不用环境之间的迁移管理工具也存在受限的可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云服务商和虚拟化厂商开发了特定工具将任务负载上传到云,并且整合到混合管理环境。

针对云爆发带来的疑惑,我们采访了微软的技术专家,后者认为“Cloud Bursting”催生的爆发式需求在电商、游戏、媒体等行业普遍存在,而灵活应对这一现象正是云计算的优势之一。据了解,微软提供了公有云、私有云以及在二者之间衔接的混合云解决方案,本地部署的Windows Server、System Center、Hyper-V的虚拟化,能够与Azure无缝融合。

以某电商品牌为例,分时上新、限时抢购等促销模式决定了其运算需求必然出现显著的峰值变化。为此,微软的混合云部署直接对接了电商数据中心。例如,基于混合云架构的数据分析系统,既可以运行于Azure的PaaS服务(快速扩张规模),又可以在用量减小时回到电商本地的数据中心继续运行。

网络方面,多个单一故障点和网络中断会增加混合云部署的风险,但如果减少冗余又会推高成本。要是共享租用线路,数据业务量的限制也可能会影响系统运行。微软利用Azure CDN服务可应对高峰期高并发、大流量图片和静态页面请求,可以动态选择CDN服务商线路和带宽用量,帮助了电商客户节省了20%的网络成本投入。

事实上,本地数据中心与公有云环境的底层基础架构差异性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问题,甲骨文、微软、VMware等公司均提供了可以在本地使用的公有云功能,用户完全可以在AWS和IBM SoftLayer中运行VMware软件。但是,这些解决方案的成本并非最具性价比。从理论上来说,云服务商对于全平台的支持更容易形成兼容性。还是以微软举例,从基础架构到操作系统,再到开发工具和数据平台,均有自家的服务集成。

SQL server在数据库层面实现了数据迁移,前端依旧用.NET编写,而后端的CRM、ERP、数据仓库上以SQLServer为基础搭打造数据平台,为某品牌的电商系统在高峰期处理并发数据请求的能力提升了数十倍。在移动端,PowerBI横跨iOS、Android、Windows等操作平台的支持,也可以将开发周期减少三分之一。未来,微软还将通过AzureStack将Azure 技术延伸到本地。

数据跨云从来不是易事,而“云爆发”又是业务高速发展过程中难以绕过的场景。相比性能高低,企业更关心数据迁移过程中的稳定和安全性。要想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私有云厂商和公有云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当然,像微软这样提供基础架构、开发工具、操作系统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或许会更让用户放心。

关键字:微软AzureStack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x 云爆发给企业出难题 混合云兼容仍存疑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云爆发给企业出难题 混合云兼容仍存疑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徐鹏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4-29 12:30:17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云计算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一直为人称道,企业往往会根据所需选择不同的部署模式。对于零售、娱乐、电商等周期性行业而言,流量瞬时峰值的激增是对计算资源的巨大考验。通常来说,企业会在私有云或数据中心运行应用,如果出现计算需求突然增长才会调用公有云的资源,这种动态向云服务器请求计算或存储能力的应用部署模式也被称为“云爆发(Cloud Bursting)”。

云爆发给企业出难题 混合云兼容仍存疑

  云爆发给企业出难题 混合云兼容仍存疑

云爆发可以帮助企业将临时的本地工作负载转移到公有云环境,解决资源需求瞬间提升的问题,之后会在计算请求趋于稳定时恢复原有的资源容量,是一种响应迅速、效率较高的IT架构解决方案。操作过程中,既可以将应用“爆发”到云端处理,也可以将不重要的任务移到公有云,为关键任务让出宝贵的本地资源。

调研机构IDC指出,超过80%的企业主对云计算性能表示关注,一方面说明以云为基础的业务正呈现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让云服务商必须在超大规模访问时做好准备,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保留数据的完整性。

然而,“云爆发”的理念固然很好,但在数据交换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无缝迁移并不容易,甚至有一些专家认为这种方式更适用于处理非敏感信息的高性能、非关键的应用程序,只对少数环境和工作负载才有实际意义。在很多企业内部,自身的基础架构尚待完善,还要面临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转换的兼容性问题。如果是遇到复杂的应用交付,云爆发架构很可能会出现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要想让应用环境兼容,必须保证本地数据中心或私有云的服务器虚拟化、存储、网络等模块与公有云环境完全匹配。同时,不同业务属性在合规、隐私等方面的要求差异也对应用迁移造成了阻碍。成本层面,数据存储密集型的应用同样不适宜,毕竟大量数据迁移时所占用的网络带宽消耗和云存储空间是不菲的开销。此外,不用环境之间的迁移管理工具也存在受限的可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云服务商和虚拟化厂商开发了特定工具将任务负载上传到云,并且整合到混合管理环境。

针对云爆发带来的疑惑,我们采访了微软的技术专家,后者认为“Cloud Bursting”催生的爆发式需求在电商、游戏、媒体等行业普遍存在,而灵活应对这一现象正是云计算的优势之一。据了解,微软提供了公有云、私有云以及在二者之间衔接的混合云解决方案,本地部署的Windows Server、System Center、Hyper-V的虚拟化,能够与Azure无缝融合。

以某电商品牌为例,分时上新、限时抢购等促销模式决定了其运算需求必然出现显著的峰值变化。为此,微软的混合云部署直接对接了电商数据中心。例如,基于混合云架构的数据分析系统,既可以运行于Azure的PaaS服务(快速扩张规模),又可以在用量减小时回到电商本地的数据中心继续运行。

网络方面,多个单一故障点和网络中断会增加混合云部署的风险,但如果减少冗余又会推高成本。要是共享租用线路,数据业务量的限制也可能会影响系统运行。微软利用Azure CDN服务可应对高峰期高并发、大流量图片和静态页面请求,可以动态选择CDN服务商线路和带宽用量,帮助了电商客户节省了20%的网络成本投入。

事实上,本地数据中心与公有云环境的底层基础架构差异性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问题,甲骨文、微软、VMware等公司均提供了可以在本地使用的公有云功能,用户完全可以在AWS和IBM SoftLayer中运行VMware软件。但是,这些解决方案的成本并非最具性价比。从理论上来说,云服务商对于全平台的支持更容易形成兼容性。还是以微软举例,从基础架构到操作系统,再到开发工具和数据平台,均有自家的服务集成。

SQL server在数据库层面实现了数据迁移,前端依旧用.NET编写,而后端的CRM、ERP、数据仓库上以SQLServer为基础搭打造数据平台,为某品牌的电商系统在高峰期处理并发数据请求的能力提升了数十倍。在移动端,PowerBI横跨iOS、Android、Windows等操作平台的支持,也可以将开发周期减少三分之一。未来,微软还将通过AzureStack将Azure 技术延伸到本地。

数据跨云从来不是易事,而“云爆发”又是业务高速发展过程中难以绕过的场景。相比性能高低,企业更关心数据迁移过程中的稳定和安全性。要想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私有云厂商和公有云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当然,像微软这样提供基础架构、开发工具、操作系统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或许会更让用户放心。

关键字:微软AzureStack

本文摘自:中关村在线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