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网络风云录之不平凡的2011 国内云计算腾飞元年

责任编辑:sjia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1-12-29 14:39:16 本文摘自:网界网

如果说2007年云计算才正式闯入人们的视线,那么可以把当时的它比喻成一只初生的雏鹰,经过这些年不断地成长、历练后,今天,它已经展翅翱翔于天际。

近日,一份由Gartner发布的2012技术趋势预测显示,云计算的排名已经从去年的第一位下滑到了今年的第十位,但这并不会停止人们继续追逐它的脚步。随着2011年用户对云计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的提升,云计算产业链已经形成。云计算大规模落地,应用层出不穷,云计算不再是飘渺在空中的楼阁。

政府介入 大力扶持云产业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立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培育与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也明确提出,要重点“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去年10月,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作为先行试点示范城市,大力发展云计算。从北京的“祥云工程”,到深圳的“鲲云计划”,再到上海的“云海计划”,可见国家对地方云计算产业的精心布局。除五大城市之外,佛山、成都、河北、山东、天津、山西等地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云计算产业园区建设也都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级云计算工程遍地开花,已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成渝、东北等重点区域快速发展的基本空间格局。

但令人担忧的是,各地方政府“大兴土木”,投巨资建成的所谓“云”系统,大部分资源利用率却不足20%,云计算中心大有沦为地方“形象工程”之嫌。事实上,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云计算的应用、创新及交付上,并大力支持孵化云计算企业,而不是一味比拼设备及规模,这样只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传统ICT厂商转型闯入云计算阵营

当Google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的时候,它一定想不到几年后的云计算会如此炙手可热。云计算赋予了IT新的意义,更是促进企业实现全面转型的催化剂。云计算也无疑是整个电信、互联网和IT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增长点。

传统IT企业自不必说,它们对于国内、乃至全球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从技术层面来讲,它们也是推动云计算发展的中坚力量。2011年,IBM为云计算投入了650亿美元,以其强大的硬件设备构建云基础架构平台。今年推出的基于Power7智慧系统上的Waston Box、Cloud Box、Mason Box三大宝盒,构建IBM云基础架构,实现了大规模数据整合,以实现智能分析。软件方面,IBM还发布了全新的智慧云计算服务(SmartCloud),为企业提供了从IaaS到PaaS的双重云平台服务。

同样在今年,Oracle也在云计算方面推出了自己的公有云服务(Oracle Public Cloud)。该服务既是平台即服务(PaaS),也是应用即服务(Applications as a Service)。其核心部分是以行业标准为基础的,能够全面兼容其他云服务。既然提到IBM和Oracle,那么,微软自然不得不被提起。在微软发布的多款公有云、私有云服务解决方案中,公共云平台Windows Azure Platform非常值得一提,它也被认为是继Windows NT之后,16年内最重要的产品。

2011年,传统软件厂商表现不俗。国内ICT厂商更是增加投入加紧转型。也就是在一年前,任正非提出华为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并超越思科,在云业务上要追赶谷歌。正是这慷慨激昂的演讲,吹响了华为全面向云计算转型的号角,也掀起了国内ICT全面向云计算转型的狂潮。作为国内成功向云计算转型的ICT厂商,华为云战略功不可没。从“桌面云”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再到上海联通的成功应用,可以窥见华为将云战略目标锁定为运营商的务实性。目前华为更是在原有的运营商业务,以及终端业务之外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企业业务。而作为重要依托,“云计算”必将成为企业业务的核心。

浪潮公司也于今年上半年提出了云海战略,包括云OS、高端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等。作为国产服务器厂商中的佼佼者,浪潮一方面受到英特尔等上游厂商的支持,也受到山东省政府的支持,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其实力在国内厂商中不容小觑。

据计世资讯预测,私有云将成为2011年-2013年云计算市场的主要增长点,企业更愿意首先尝试内部的私有云。因为私有云风险会更小,也更直接、方便地让他们体验到云计算带来的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国内ICT企业也正是看中了这一趋势,不约而同地制定出锁定企业应用的“云战略”。虽然距离国外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不论从技术投入还是资金投入上来说,国内ICT企业赶超国外先进云服务商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国内互联网巨头空降云平台

当大批国内用户还在眼巴巴地看着Google、亚马逊AWS、SalesForce.com等国外云平台心生羡慕之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似乎就在一夜之间,盛大、阿里云、百度、新浪、腾讯这些国内互联网巨头像连珠炮一样陆续推出了自己的云平台。

除了看重这块很大的市场外,多年来积累的用户资源也是互联网企业的绝对优势之一。竞争必会促进发展,这也是多家云平台相继出现的一大原因。对于国内云平台市场来说,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百舸争流,可见这种新的支持应用方式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盛大云、阿里云效仿亚马逊AWS模式服务争相发布,受到业界极大关注。新浪云平台SAE全新升级,重新杀入云平台市场。百度免费云计算开放平台也成为继亚马逊、Google之后又一个“公共云”提供商。

从产品特点上看,盛大云侧重数字出版平台。新浪云平台看似围着微博打转,但却可以借助新浪微博的巨大影响力深入人心。阿里云则是对网购及卖家数据的专业搜索工具,并借助其自有的手机操作系统“阿里云OS”进行拓展,从而为自己配备了绝妙的杀手锏。虽说是结合自身特点提供云服务,但各家云服务之间的数据共享却似天方夜谭。未来,云提供商确实应切实考虑到这些实实在在的用户需求。

个人云计算 风起云涌

今年6月,iCloud首次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2011上亮相后,个人云计算的序幕也被缓缓拉开。其实,个人云计算的概念并非今年才出现,与苹果iCloud类似的云存储产品,如Google、亚马逊Cloud Drive等国外云存储平台早已出现。国内今年才推出的金山快盘、新浪微盘等云存储服务,也因其操作的简便性很快被国人接受。对于个人云用户来说,云计算有着绝对的优势:廉价、安全、无所不在、性能按需取用等等。个人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购买相应的存储、运算能力及通用软件。

而作为行业领头人的苹果公司,借助“云+端”的概念,再次给世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借助苹果的终端产品,用户可以通过使用iCloud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个人信息的云端存储及同步。身为ICT厂商的华为似乎也嗅到了这个概念的特殊气味,凭借其自身优势,华为在终端领域推出了云手机Vision(远见)。虽在推出之初有人质疑这是华为的炒作,但通过图片、游戏等内容的云中存储和备份却证明了云手机这一概念的确很吸引人。而好运气似乎到此为止,紧随华为云手机之后推出的小米手机和阿里云手机并未得到用户和业界太多的关注。

国内扎堆出现的终端产品还远不止这些,如联想、百度,甚至海尔、创维、TCL等3C企业也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云手机、云平板和云电视等产品。一时间,各家企业借助自家云平台推出的产品,将苹果的“云+端”理念撒播到了神州各地。作为全球首台云TV的发布者,海尔将“即需即供”的云生活变成一种现实。云TV不仅具备了智能电视的所有功能,消费者还可按需从云服务平台中选取节目内容。云计算已经不知不觉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的某一天,人类会像离不开电一样离不开云计算带来的便利。

展望2012

随着云计算自身安全性的提高,企业在独立认证与保险政策的支持下,更乐于将大量敏感数据保存在云中。从长远看,私有云的价值将会逐渐走低,逐步实现公有云大统一。

关键字:云计算

本文摘自:网界网

x 网络风云录之不平凡的2011 国内云计算腾飞元年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网络风云录之不平凡的2011 国内云计算腾飞元年

责任编辑:sjia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1-12-29 14:39:16 本文摘自:网界网

如果说2007年云计算才正式闯入人们的视线,那么可以把当时的它比喻成一只初生的雏鹰,经过这些年不断地成长、历练后,今天,它已经展翅翱翔于天际。

近日,一份由Gartner发布的2012技术趋势预测显示,云计算的排名已经从去年的第一位下滑到了今年的第十位,但这并不会停止人们继续追逐它的脚步。随着2011年用户对云计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的提升,云计算产业链已经形成。云计算大规模落地,应用层出不穷,云计算不再是飘渺在空中的楼阁。

政府介入 大力扶持云产业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立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培育与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也明确提出,要重点“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去年10月,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作为先行试点示范城市,大力发展云计算。从北京的“祥云工程”,到深圳的“鲲云计划”,再到上海的“云海计划”,可见国家对地方云计算产业的精心布局。除五大城市之外,佛山、成都、河北、山东、天津、山西等地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云计算产业园区建设也都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级云计算工程遍地开花,已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成渝、东北等重点区域快速发展的基本空间格局。

但令人担忧的是,各地方政府“大兴土木”,投巨资建成的所谓“云”系统,大部分资源利用率却不足20%,云计算中心大有沦为地方“形象工程”之嫌。事实上,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云计算的应用、创新及交付上,并大力支持孵化云计算企业,而不是一味比拼设备及规模,这样只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传统ICT厂商转型闯入云计算阵营

当Google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的时候,它一定想不到几年后的云计算会如此炙手可热。云计算赋予了IT新的意义,更是促进企业实现全面转型的催化剂。云计算也无疑是整个电信、互联网和IT行业最炙手可热的增长点。

传统IT企业自不必说,它们对于国内、乃至全球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从技术层面来讲,它们也是推动云计算发展的中坚力量。2011年,IBM为云计算投入了650亿美元,以其强大的硬件设备构建云基础架构平台。今年推出的基于Power7智慧系统上的Waston Box、Cloud Box、Mason Box三大宝盒,构建IBM云基础架构,实现了大规模数据整合,以实现智能分析。软件方面,IBM还发布了全新的智慧云计算服务(SmartCloud),为企业提供了从IaaS到PaaS的双重云平台服务。

同样在今年,Oracle也在云计算方面推出了自己的公有云服务(Oracle Public Cloud)。该服务既是平台即服务(PaaS),也是应用即服务(Applications as a Service)。其核心部分是以行业标准为基础的,能够全面兼容其他云服务。既然提到IBM和Oracle,那么,微软自然不得不被提起。在微软发布的多款公有云、私有云服务解决方案中,公共云平台Windows Azure Platform非常值得一提,它也被认为是继Windows NT之后,16年内最重要的产品。

2011年,传统软件厂商表现不俗。国内ICT厂商更是增加投入加紧转型。也就是在一年前,任正非提出华为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并超越思科,在云业务上要追赶谷歌。正是这慷慨激昂的演讲,吹响了华为全面向云计算转型的号角,也掀起了国内ICT全面向云计算转型的狂潮。作为国内成功向云计算转型的ICT厂商,华为云战略功不可没。从“桌面云”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再到上海联通的成功应用,可以窥见华为将云战略目标锁定为运营商的务实性。目前华为更是在原有的运营商业务,以及终端业务之外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企业业务。而作为重要依托,“云计算”必将成为企业业务的核心。

浪潮公司也于今年上半年提出了云海战略,包括云OS、高端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等。作为国产服务器厂商中的佼佼者,浪潮一方面受到英特尔等上游厂商的支持,也受到山东省政府的支持,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其实力在国内厂商中不容小觑。

据计世资讯预测,私有云将成为2011年-2013年云计算市场的主要增长点,企业更愿意首先尝试内部的私有云。因为私有云风险会更小,也更直接、方便地让他们体验到云计算带来的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国内ICT企业也正是看中了这一趋势,不约而同地制定出锁定企业应用的“云战略”。虽然距离国外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不论从技术投入还是资金投入上来说,国内ICT企业赶超国外先进云服务商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国内互联网巨头空降云平台

当大批国内用户还在眼巴巴地看着Google、亚马逊AWS、SalesForce.com等国外云平台心生羡慕之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似乎就在一夜之间,盛大、阿里云、百度、新浪、腾讯这些国内互联网巨头像连珠炮一样陆续推出了自己的云平台。

除了看重这块很大的市场外,多年来积累的用户资源也是互联网企业的绝对优势之一。竞争必会促进发展,这也是多家云平台相继出现的一大原因。对于国内云平台市场来说,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百舸争流,可见这种新的支持应用方式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盛大云、阿里云效仿亚马逊AWS模式服务争相发布,受到业界极大关注。新浪云平台SAE全新升级,重新杀入云平台市场。百度免费云计算开放平台也成为继亚马逊、Google之后又一个“公共云”提供商。

从产品特点上看,盛大云侧重数字出版平台。新浪云平台看似围着微博打转,但却可以借助新浪微博的巨大影响力深入人心。阿里云则是对网购及卖家数据的专业搜索工具,并借助其自有的手机操作系统“阿里云OS”进行拓展,从而为自己配备了绝妙的杀手锏。虽说是结合自身特点提供云服务,但各家云服务之间的数据共享却似天方夜谭。未来,云提供商确实应切实考虑到这些实实在在的用户需求。

个人云计算 风起云涌

今年6月,iCloud首次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2011上亮相后,个人云计算的序幕也被缓缓拉开。其实,个人云计算的概念并非今年才出现,与苹果iCloud类似的云存储产品,如Google、亚马逊Cloud Drive等国外云存储平台早已出现。国内今年才推出的金山快盘、新浪微盘等云存储服务,也因其操作的简便性很快被国人接受。对于个人云用户来说,云计算有着绝对的优势:廉价、安全、无所不在、性能按需取用等等。个人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购买相应的存储、运算能力及通用软件。

而作为行业领头人的苹果公司,借助“云+端”的概念,再次给世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借助苹果的终端产品,用户可以通过使用iCloud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个人信息的云端存储及同步。身为ICT厂商的华为似乎也嗅到了这个概念的特殊气味,凭借其自身优势,华为在终端领域推出了云手机Vision(远见)。虽在推出之初有人质疑这是华为的炒作,但通过图片、游戏等内容的云中存储和备份却证明了云手机这一概念的确很吸引人。而好运气似乎到此为止,紧随华为云手机之后推出的小米手机和阿里云手机并未得到用户和业界太多的关注。

国内扎堆出现的终端产品还远不止这些,如联想、百度,甚至海尔、创维、TCL等3C企业也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云手机、云平板和云电视等产品。一时间,各家企业借助自家云平台推出的产品,将苹果的“云+端”理念撒播到了神州各地。作为全球首台云TV的发布者,海尔将“即需即供”的云生活变成一种现实。云TV不仅具备了智能电视的所有功能,消费者还可按需从云服务平台中选取节目内容。云计算已经不知不觉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的某一天,人类会像离不开电一样离不开云计算带来的便利。

展望2012

随着云计算自身安全性的提高,企业在独立认证与保险政策的支持下,更乐于将大量敏感数据保存在云中。从长远看,私有云的价值将会逐渐走低,逐步实现公有云大统一。

关键字:云计算

本文摘自:网界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