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新生产业布局如何“云”中索骥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7-21 17:09:11 本文摘自:科技日报

郭晓说,刚开始搞“云”的时候,他也晕。

2007年那会儿,云的概念还没定义。“国内几乎没有从事云计算的公司,阿里云还没出来,只知道亚马逊推出了类似的新产品。”

这个时代,新业态一个接一个起跑,探路者经常找不到参考。作为国内第一批接触云的人,华云数据董事长许广彬认定了一点,“所有东西都在云端,要客户自助完成。”结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从业经验,他主持研发国内首个云计算运营支撑系统1.0版本,入手时就推崇“一键式、全自动”。

2014年初,华云数据获得海外资本的5000万美元投资,“做中国最大的云计算供应商”的目标中,那个打头的“做”字默默消失。版本也晋级为4.0。

过往七年,华云数据和互联网数据潮一起沉浮,受过围阻、跌过跟头,但是,它在传统IDC的没落中抽身而出,在硬盘崩溃的事故中历练灾备,在回应客户严苛的需求中精炼技艺,在迷蒙的云中,树立索骥里程碑,走入稳健成长期。

一个违规词汇逼出的转云意图

要不是一个违规词汇导致的汕头机房关闭,许广彬带团队上云的脚步可能还要晚几年。

搜索“蓝芒事件”,它对网络世界的波及范围之广仍可见一斑,几千个网站不能访问。蓝芒团队是华云数据的前身。

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许总下定决心搞研究,希望把客户转到云端,摆脱彼此牵累,”郭晓跟着许广彬踏进云里,参与产品架构与研发。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网络供应商要涨价,“在合同到期前完成转云,期限只有三个月。”郭晓回忆当时的开发压力,几天几夜不睡觉是常态。

对市场的把脉,也让许广彬坚决转云,“IDC代理商实际上生活在运营商和客户的夹缝中,利润很低。一个机柜之前放十几个用户,转云之后能放上千用户,利润随之放大。”

走哪条路上云?探路阶段一切都靠自己摸——该从底层开始,还是从调度层开始。看到兄弟公司“从底层开始”的尝试步履维艰,许广彬决定从调度层开始。

“我们一直秉承着开放的理念,”许广彬说,“从调度层开始,可以更多依靠和接纳社区的力量。”

在最后期限完成测试,没来得及来场“演习”,华云1.0版直接上“战场”。快速重装操作系统、自主内网、防火墙……云主机控制面板带着大量功能,“这些都基于方便用户自助的考虑。”

“推广初期给了用户很多优惠,不厌其烦地讲解技术优势,”郭晓形容拉用户上云是“连哄带劝”,“客户也很折腾,每搬一次家都意味着IP地址的变化,用户可能因此放弃这个网站。”

折腾是为了跟上技术的变革,而新事物得到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不容有失。

那阵子,郭晓的神经每天都绷得紧紧的,用户的数据像一个个丢过来的鸡蛋,不能有一点磕了碰了,每天他和团队都会将用户的数据保存在一个存储阵列柜里,用硬件备份保证数据稳妥。

“战战兢兢”的心情在产品的稳定运行中一天天踏实下来。董事长许广彬这样评价自己的团队,“在开发的圈子中,我们是最会做IDC的,在IDC的圈子中,我们是最会做开发的。”

然而,容不得华云人停止研发的脚步,一次安全事故让他们意识到“鸡蛋”锁在“保险柜”里也不安全。

一次安全事故开启的分布式存储新纪元

2012年,华云深圳机房磁盘阵列柜的5块硬盘一齐故障,虽然有惊无险,100%的数据得到恢复,还是损失不小。

“硬件再好,也会有意外,硬件备份不够牢靠,”郭晓说这个事故让他们思考,怎样在虚拟的云上给数据搭个牢靠的“窝”?

面对这个悖论,华云转换思路迎接挑战,因为数据的安全是产业存在的根基。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自一句俗语开始,华云起步分布式存储的研发之旅。

“把数据打散了存放,需要的时候再凑在一起。”郭晓说,这正合华云心意,从起点就主攻调度的华云对“数来数往”格外在行。

“用户的数据存进来时会被打散成4K为单位的小块数据,放在不同服务器的不同磁盘上,”郭晓描述着数据的踪迹,“每个小块数据都有2份拷贝,加上原始数据,成为3份,存在不同硬盘上,3份同样数据的不同块可以随时重新组合成完整的数据。”

由于打散的彻底、分散的广泛,“狡兔”在分布式存储上的“窝”远多于“三窟”。

早在蓝芒事件后,就有人质疑“中国的IDC还靠得住吗”,6年后,华云数据用事实作答,“现在一次性坏400块硬盘也不怕数据丢失。”

当然,数据资源调度和管理不是如此简单,其中包含很多算法和优化方案。与一样的食材和厨具,金牌厨师才能挑动舌尖的道理相同,同样的带宽、硬盘、CPU,最优计算能力源自巧妙的架构和适当的分配。

专业报道这样描述:新一代架构采用了计算节点和存储节点分离的技术架构,将计算资源根据请求的资源情况动态分配到计算节点,保证最优比例对外提供计算能力。

“分布式的好处是提升性能,”郭晓说,分布和调优,收获了安全和速度的双赢。“多块硬盘同时读一个文件,读取速度成倍增加。”据持续半个月的多节点测试值显示,华云数据云主机的磁盘存取速度已超过微软、亚马逊等企业。

一个客户需求促成的实战突破

2014年,有一个电商客户找到华云,要求将它连接到苏宁各个实体门店的网络延时缩短到10毫秒以内。“据说他在全国找了很多云计算服务商都不能实现。”市场部门调研后发现,有这样需求的不只这一家公司,“这套系统接了很多电商。我们最终实现了他的要求。”

不对需求说“不”,郭晓说,“用户想要的,只要逻辑上的改变可以满足他,我们就满足。”

更何况,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跟随着后续的一块巨大市场。“一个期货公司要求与下面的平台对接时,延时不能高于4毫秒,我们为它单独建立一个机房,然后包装一个方案,让类似需求的用户集中到这里。”

一个个在实战中的突破,让华云善于也敢于跨进云计算领域的“无人区”。

关注“中小微”,为个人创业者服务,华云的云应用平台很“傻瓜”,“那些两三个人去开发一个移动APP的小企业,没有再多的精力维护和运营。”许广彬说,华云来做。

帮助传统IDC获得主动性。传统IDC行业一直在承受客户流失,“还不如主动一点直接云化,”许广彬说,华云可以提供服务器和技术,把IDC资源云化后,统一管理和调度,“传统IDC大幅提高利润率、扩大原有规模、也打了他原有的品牌,我们则丰富了机房资源。”

在中国主要的动画输出地无锡和厦门落户的华云,最近又注意到了动画渲染的服务器空闲,“想做渲染云,”郭晓说,“有一些动画厂商的服务器,开机24小时,每天却只有2、3个小时在工作。为什么不把它们云化,这样买不起服务器的用户也能用。”

在这个新兴的产业里,还有无数的可能去发掘,而每次意外都可能是机遇发出邀请的叩门声,云产业的发展浪潮中,需要的是“索骥(记)画图”的攀登者,而不是“按图索骥”的保守者。

关键字:云化华云IDC硬盘

本文摘自:科技日报

x 新生产业布局如何“云”中索骥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新生产业布局如何“云”中索骥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7-21 17:09:11 本文摘自:科技日报

郭晓说,刚开始搞“云”的时候,他也晕。

2007年那会儿,云的概念还没定义。“国内几乎没有从事云计算的公司,阿里云还没出来,只知道亚马逊推出了类似的新产品。”

这个时代,新业态一个接一个起跑,探路者经常找不到参考。作为国内第一批接触云的人,华云数据董事长许广彬认定了一点,“所有东西都在云端,要客户自助完成。”结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从业经验,他主持研发国内首个云计算运营支撑系统1.0版本,入手时就推崇“一键式、全自动”。

2014年初,华云数据获得海外资本的5000万美元投资,“做中国最大的云计算供应商”的目标中,那个打头的“做”字默默消失。版本也晋级为4.0。

过往七年,华云数据和互联网数据潮一起沉浮,受过围阻、跌过跟头,但是,它在传统IDC的没落中抽身而出,在硬盘崩溃的事故中历练灾备,在回应客户严苛的需求中精炼技艺,在迷蒙的云中,树立索骥里程碑,走入稳健成长期。

一个违规词汇逼出的转云意图

要不是一个违规词汇导致的汕头机房关闭,许广彬带团队上云的脚步可能还要晚几年。

搜索“蓝芒事件”,它对网络世界的波及范围之广仍可见一斑,几千个网站不能访问。蓝芒团队是华云数据的前身。

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许总下定决心搞研究,希望把客户转到云端,摆脱彼此牵累,”郭晓跟着许广彬踏进云里,参与产品架构与研发。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网络供应商要涨价,“在合同到期前完成转云,期限只有三个月。”郭晓回忆当时的开发压力,几天几夜不睡觉是常态。

对市场的把脉,也让许广彬坚决转云,“IDC代理商实际上生活在运营商和客户的夹缝中,利润很低。一个机柜之前放十几个用户,转云之后能放上千用户,利润随之放大。”

走哪条路上云?探路阶段一切都靠自己摸——该从底层开始,还是从调度层开始。看到兄弟公司“从底层开始”的尝试步履维艰,许广彬决定从调度层开始。

“我们一直秉承着开放的理念,”许广彬说,“从调度层开始,可以更多依靠和接纳社区的力量。”

在最后期限完成测试,没来得及来场“演习”,华云1.0版直接上“战场”。快速重装操作系统、自主内网、防火墙……云主机控制面板带着大量功能,“这些都基于方便用户自助的考虑。”

“推广初期给了用户很多优惠,不厌其烦地讲解技术优势,”郭晓形容拉用户上云是“连哄带劝”,“客户也很折腾,每搬一次家都意味着IP地址的变化,用户可能因此放弃这个网站。”

折腾是为了跟上技术的变革,而新事物得到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不容有失。

那阵子,郭晓的神经每天都绷得紧紧的,用户的数据像一个个丢过来的鸡蛋,不能有一点磕了碰了,每天他和团队都会将用户的数据保存在一个存储阵列柜里,用硬件备份保证数据稳妥。

“战战兢兢”的心情在产品的稳定运行中一天天踏实下来。董事长许广彬这样评价自己的团队,“在开发的圈子中,我们是最会做IDC的,在IDC的圈子中,我们是最会做开发的。”

然而,容不得华云人停止研发的脚步,一次安全事故让他们意识到“鸡蛋”锁在“保险柜”里也不安全。

一次安全事故开启的分布式存储新纪元

2012年,华云深圳机房磁盘阵列柜的5块硬盘一齐故障,虽然有惊无险,100%的数据得到恢复,还是损失不小。

“硬件再好,也会有意外,硬件备份不够牢靠,”郭晓说这个事故让他们思考,怎样在虚拟的云上给数据搭个牢靠的“窝”?

面对这个悖论,华云转换思路迎接挑战,因为数据的安全是产业存在的根基。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自一句俗语开始,华云起步分布式存储的研发之旅。

“把数据打散了存放,需要的时候再凑在一起。”郭晓说,这正合华云心意,从起点就主攻调度的华云对“数来数往”格外在行。

“用户的数据存进来时会被打散成4K为单位的小块数据,放在不同服务器的不同磁盘上,”郭晓描述着数据的踪迹,“每个小块数据都有2份拷贝,加上原始数据,成为3份,存在不同硬盘上,3份同样数据的不同块可以随时重新组合成完整的数据。”

由于打散的彻底、分散的广泛,“狡兔”在分布式存储上的“窝”远多于“三窟”。

早在蓝芒事件后,就有人质疑“中国的IDC还靠得住吗”,6年后,华云数据用事实作答,“现在一次性坏400块硬盘也不怕数据丢失。”

当然,数据资源调度和管理不是如此简单,其中包含很多算法和优化方案。与一样的食材和厨具,金牌厨师才能挑动舌尖的道理相同,同样的带宽、硬盘、CPU,最优计算能力源自巧妙的架构和适当的分配。

专业报道这样描述:新一代架构采用了计算节点和存储节点分离的技术架构,将计算资源根据请求的资源情况动态分配到计算节点,保证最优比例对外提供计算能力。

“分布式的好处是提升性能,”郭晓说,分布和调优,收获了安全和速度的双赢。“多块硬盘同时读一个文件,读取速度成倍增加。”据持续半个月的多节点测试值显示,华云数据云主机的磁盘存取速度已超过微软、亚马逊等企业。

一个客户需求促成的实战突破

2014年,有一个电商客户找到华云,要求将它连接到苏宁各个实体门店的网络延时缩短到10毫秒以内。“据说他在全国找了很多云计算服务商都不能实现。”市场部门调研后发现,有这样需求的不只这一家公司,“这套系统接了很多电商。我们最终实现了他的要求。”

不对需求说“不”,郭晓说,“用户想要的,只要逻辑上的改变可以满足他,我们就满足。”

更何况,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跟随着后续的一块巨大市场。“一个期货公司要求与下面的平台对接时,延时不能高于4毫秒,我们为它单独建立一个机房,然后包装一个方案,让类似需求的用户集中到这里。”

一个个在实战中的突破,让华云善于也敢于跨进云计算领域的“无人区”。

关注“中小微”,为个人创业者服务,华云的云应用平台很“傻瓜”,“那些两三个人去开发一个移动APP的小企业,没有再多的精力维护和运营。”许广彬说,华云来做。

帮助传统IDC获得主动性。传统IDC行业一直在承受客户流失,“还不如主动一点直接云化,”许广彬说,华云可以提供服务器和技术,把IDC资源云化后,统一管理和调度,“传统IDC大幅提高利润率、扩大原有规模、也打了他原有的品牌,我们则丰富了机房资源。”

在中国主要的动画输出地无锡和厦门落户的华云,最近又注意到了动画渲染的服务器空闲,“想做渲染云,”郭晓说,“有一些动画厂商的服务器,开机24小时,每天却只有2、3个小时在工作。为什么不把它们云化,这样买不起服务器的用户也能用。”

在这个新兴的产业里,还有无数的可能去发掘,而每次意外都可能是机遇发出邀请的叩门声,云产业的发展浪潮中,需要的是“索骥(记)画图”的攀登者,而不是“按图索骥”的保守者。

关键字:云化华云IDC硬盘

本文摘自:科技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