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尘埃落定,阿里众神归位之后呢?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9-20 21:15:04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昨晚守在电脑前,观看了隔壁老马的敲钟仪式,八个淘宝客(关联用户)一起敲响了开市的钟声,也说明了马云知道阿里巴巴依托的是什么。阿里巴巴开盘价92.7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36.3%。收盘报收93.89美元,涨幅达38.07%,市值达2314.39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宣扬了近半年的阿里巴巴IPO之旅终于尘埃落定。阿里的众多富豪落地之后,下一步阿里会如何发展?想必这才是投资者关注和关心的地方。

投资人:以阿里巴巴启动全球路演,到超额认购说明投资人是非常认可阿里这艘航母的起航。这是对中国经济的认可,对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发展以及目前的中国贸易演变趋势的认可。相信在一定时间内,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但不可抗拒的因素是,淘宝假货问题,诚信问题,发展瓶颈问题,以及面向全球发展的战略落地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态模式:阿里的生态模式依托前期快速的扩张和收购,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雏形。解析"帝国"架构:阿里收购投资的那些企业:搜索引擎领域有雅虎中国、搜狗,但难以和百度抗衡;本地生活领域有口碑网、美团、快的打车、高德地图;这方面和百度、腾讯有强烈的竞争交叉,谁能更强一些,并不明朗化。在电商服务方面有中国万网、宝尊电商、深圳一达通。在社交与移动互联网有微博、陌陌、UC浏览器,转化问题还需要观察。在文化领域有虾米网、优酷土豆,华数传媒。在金融领域有恒生电子、天弘基金,这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发展关键点(但小微金融不在这次融资框架中,未来有可能单独上市)。在物流方面有百世物流、星辰急便、日日顺物流、新加坡邮政。很显然阿里构筑的生态系统非常庞杂,未来的协同能力将遭受考验。

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这是阿里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阿里一直倡导和服务的根本。 根据招股书披露,活跃在阿里巴巴集团“中国零售平台”(淘宝、天猫、聚划算)上的卖家已经已达到850万,更有超过4000家代运营商依托淘宝天猫平台为商家提供服务。也只有这些用户的成功才能造就阿里的成功,但是进入到移动互联网市场之后,市场模式也在悄然发生一些改变,比如微信的出现,比如公众号和百度直达号的出现,其实都在争夺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未来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真刀真枪的竞争还会继续,这是考验BAT三家智慧的真正生死之战。目前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会如何演变。BAT三巨头的布局都是充分的,对市场的嗅觉也一直灵敏,只是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转化也是稍瞬即逝,或许会有新模式诞生也未可知。

市值:目前阿里巴巴成为继谷歌、苹果、微软之后的第四大市值科技企业,荣耀是巨大的。但这些都是浮云。未来的增长空间才是投资人最看重的。短期内,中国企业难以再塑这种荣耀,这是马云的成功也是阿里巴巴的瞩目之处。但Facebook的高开低走不得不防,未来的走势投资人的信心都将是关键。

国际战略:马云表示,下一个目标是继续做大电商业务,同时布局国际化战略的落地。对于机构、分析师和投资人来说非常看重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战略落地,这是不可预知的增长空间。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中国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有很大的差异化,在中国本土的成功是不是可以复制到全球市场,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是最大的考验,笔者不认可这种复制可以立竿见影。

软银和雅虎:孙正义的坚持造就了今天亚洲首富的地位。2000万美元的投资到500多亿美元的回报是巨大的,连巴菲特都稍逊一筹。孙正义表示“辉煌才刚刚开始,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他也表示,“我们不会出售阿里股份,这次不卖,以后也是,无论股价是否有变化,软银都会是阿里最坚定支持者。”立言存照,我们将看软银什么时候开始从阿里套现,或者阶段性套现。

增长空间: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国零售平台”(淘宝、天猫、聚划算),在2014年第二季度的单季度交易额达到5010亿元人民币,其中来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额超过1640亿元。如今的阿里的触角已深入娱乐、金融、生活服务、医疗等多个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领域。以数据为核心的多元化大生态正在形成。那么下一步整合压力可想而知。况且,由于受到中国贸易增速大幅放缓的影响,阿里整体营收的增速也正在大幅放缓。

员工:据悉,阿里巴巴员工可借助公司在美国上市后的解禁股套现大约410亿美元。分析师预测,鉴于阿里巴巴的公司规模以及员工持股的深度,阿里巴巴员工在股票解禁后的套现所得将超过以往任何一家中国公司。在阿里巴巴的2万名员工中,已经有部分员工有机会在此前阿里巴巴的结构化股票出售中通过所谓的流动性计划抛售部分股票。笔者的朋友圈中也在不断传出有阿里员工开始选择离职休假,等待股票套现之后,自主创业或者另谋出路。阿里如何继续保持激励政策?

关键字: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尘埃落定,阿里众神归位之后呢?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尘埃落定,阿里众神归位之后呢?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9-20 21:15:04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昨晚守在电脑前,观看了隔壁老马的敲钟仪式,八个淘宝客(关联用户)一起敲响了开市的钟声,也说明了马云知道阿里巴巴依托的是什么。阿里巴巴开盘价92.7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36.3%。收盘报收93.89美元,涨幅达38.07%,市值达2314.39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宣扬了近半年的阿里巴巴IPO之旅终于尘埃落定。阿里的众多富豪落地之后,下一步阿里会如何发展?想必这才是投资者关注和关心的地方。

投资人:以阿里巴巴启动全球路演,到超额认购说明投资人是非常认可阿里这艘航母的起航。这是对中国经济的认可,对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发展以及目前的中国贸易演变趋势的认可。相信在一定时间内,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但不可抗拒的因素是,淘宝假货问题,诚信问题,发展瓶颈问题,以及面向全球发展的战略落地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态模式:阿里的生态模式依托前期快速的扩张和收购,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雏形。解析"帝国"架构:阿里收购投资的那些企业:搜索引擎领域有雅虎中国、搜狗,但难以和百度抗衡;本地生活领域有口碑网、美团、快的打车、高德地图;这方面和百度、腾讯有强烈的竞争交叉,谁能更强一些,并不明朗化。在电商服务方面有中国万网、宝尊电商、深圳一达通。在社交与移动互联网有微博、陌陌、UC浏览器,转化问题还需要观察。在文化领域有虾米网、优酷土豆,华数传媒。在金融领域有恒生电子、天弘基金,这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发展关键点(但小微金融不在这次融资框架中,未来有可能单独上市)。在物流方面有百世物流、星辰急便、日日顺物流、新加坡邮政。很显然阿里构筑的生态系统非常庞杂,未来的协同能力将遭受考验。

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这是阿里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阿里一直倡导和服务的根本。 根据招股书披露,活跃在阿里巴巴集团“中国零售平台”(淘宝、天猫、聚划算)上的卖家已经已达到850万,更有超过4000家代运营商依托淘宝天猫平台为商家提供服务。也只有这些用户的成功才能造就阿里的成功,但是进入到移动互联网市场之后,市场模式也在悄然发生一些改变,比如微信的出现,比如公众号和百度直达号的出现,其实都在争夺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未来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真刀真枪的竞争还会继续,这是考验BAT三家智慧的真正生死之战。目前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会如何演变。BAT三巨头的布局都是充分的,对市场的嗅觉也一直灵敏,只是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转化也是稍瞬即逝,或许会有新模式诞生也未可知。

市值:目前阿里巴巴成为继谷歌、苹果、微软之后的第四大市值科技企业,荣耀是巨大的。但这些都是浮云。未来的增长空间才是投资人最看重的。短期内,中国企业难以再塑这种荣耀,这是马云的成功也是阿里巴巴的瞩目之处。但Facebook的高开低走不得不防,未来的走势投资人的信心都将是关键。

国际战略:马云表示,下一个目标是继续做大电商业务,同时布局国际化战略的落地。对于机构、分析师和投资人来说非常看重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战略落地,这是不可预知的增长空间。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中国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有很大的差异化,在中国本土的成功是不是可以复制到全球市场,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是最大的考验,笔者不认可这种复制可以立竿见影。

软银和雅虎:孙正义的坚持造就了今天亚洲首富的地位。2000万美元的投资到500多亿美元的回报是巨大的,连巴菲特都稍逊一筹。孙正义表示“辉煌才刚刚开始,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他也表示,“我们不会出售阿里股份,这次不卖,以后也是,无论股价是否有变化,软银都会是阿里最坚定支持者。”立言存照,我们将看软银什么时候开始从阿里套现,或者阶段性套现。

增长空间: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国零售平台”(淘宝、天猫、聚划算),在2014年第二季度的单季度交易额达到5010亿元人民币,其中来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额超过1640亿元。如今的阿里的触角已深入娱乐、金融、生活服务、医疗等多个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领域。以数据为核心的多元化大生态正在形成。那么下一步整合压力可想而知。况且,由于受到中国贸易增速大幅放缓的影响,阿里整体营收的增速也正在大幅放缓。

员工:据悉,阿里巴巴员工可借助公司在美国上市后的解禁股套现大约410亿美元。分析师预测,鉴于阿里巴巴的公司规模以及员工持股的深度,阿里巴巴员工在股票解禁后的套现所得将超过以往任何一家中国公司。在阿里巴巴的2万名员工中,已经有部分员工有机会在此前阿里巴巴的结构化股票出售中通过所谓的流动性计划抛售部分股票。笔者的朋友圈中也在不断传出有阿里员工开始选择离职休假,等待股票套现之后,自主创业或者另谋出路。阿里如何继续保持激励政策?

关键字: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