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新华为,身段放软,服务驱动

责任编辑:贾世华 作者:贾世华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5-05 10:09:2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北京 2015年4月30日

作为硬件起家的华为,硬件产品收入一直占据着绝对大头,尤其是来自运营商的硬件收入一直稳居各事业部销售额之冠。目前硬件的地位虽未撼动,而市场的构成,需求,竞争形势,已经暗流涌动,改变了很多。

变化的根源首先来自主要客户 - 运营商的地位变化。曾经高高在上,衣食无忧的运营商,在上一轮分家后,真正的竞争就此开始。 3G,4G,校园大战,补贴大战,惨烈的竞争使得运营商的日子不再歌舞升平,丰衣足食。同时民间对于运营商许多霸王条款发起了一轮轮进攻,在央视,社交媒体的助推下,运营商第一次感受到了狼狈。对客户体验的提升,服务品质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更大的冲击来源,则来自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凭着有钱任性,烧钱免费的做法,BAT们迅速俘获了大量用户,这种攻城掠地的速度,加上互联网公司们超出传统企业底线的许多大胆做法,使得运营商们节节败退,拱手让出许多经营多年的现金奶牛业务。而以AWS,阿里云为代表的云服务提供商们,则将战火直接引向了不仅是运营商,也包括企业市场的IBM,思科,华为,HP,Dell这样的传统ICT企业。

由于终端用户需求的变化、OTT的竞争,ROADS体验对运营商的敏捷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营商最终实现敏捷运营还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即改变现有网络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架构,并通过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功能云化,实现基础设施的敏捷,只有基础设施的敏捷才有运营的敏捷。这是系统性的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单一产品硬件能解决的。运营商需要的是ICT战略合作伙伴,华为运营商业务因此必须向服务转型。

无论怎样,十五万大军的华为,未来已经不可能只靠在单纯的硬件上了。不仅在运营商领域,包括企业市场,个人市场,同样如此。

也因为如此,在今年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第一次推出了服务和产品导向并重的战略。同时,华为轮值CEO徐直军也宣布将在今年正式推出公有云服务。这个决心,下得不容易,却也下得及时。D1net编辑带大家看看这背后的一些逻辑。

最近有一段话很流行: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 Uber 没有一辆出租车;全球最热门的媒体所有者 Facebook 没有一个内容制作人;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 Airbnb 没有任何房产。这些在表明一些有趣的事正在发生--仅仅是连接!这是一种颠覆性连接革命!

华为已经很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在连接世界的口号中,华为提出了ROADS,即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服务自助(DIY)和社交化(Social)”。“ROADS已经成为所有行业新的用户体验标准”。徐直军从用户体验的视角表达了他对行业的最新判断“互联网正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行为。

而华为全球技术服务高级副总裁雷战奎则进一步作出了阐述:“这几年,网络架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运营商现在面向末端客户提供的服务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什么样的业务提供给他的末端客户,而且要保持ROADS的体验,是他们现在非常关注的。往下走,怎么走?他们需要全球的战略合作伙伴,他们希望和华为结成合作伙伴继续往下走,和华为做了很多业务上的创新,在这块,我们和沃达丰等这几年在联合创新,商业模式、运营方式等做了大量工作,这是我们从业务支撑走向前端做得最重要的工作”

雷战奎也交出了上一年度的成绩单: 2014年,华为服务销售收入104.9亿美金,占运营商BG总收入的33%。而这个比例,预计将稳健而快速地上升。

转型从来都是艰难而痛苦的。这个数字的背后,不仅仅是华为每年对提升服务能力所做的3.5亿美元的投入支撑。雷战奎谈到了这个过程:

“转型本身是痛苦的过程,我们之前看到很多朋友都知道一本书《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回答》,这本书影响的覆盖面非常广。真正意义上不愿意转型的厂商都是排在行业前几名的厂商,为什么他不愿意转型?因为他的既得利益份额、和包袱都太重。但如果不转型的话,最后一定会被市场上的颠覆者替代掉,这样的例子很多:微软为什么迟迟不愿意转型?因为他的软件卖得太好了,柯达富士不愿意转型是因为胶片占有率太高,所以不愿意转型。转型是非常痛苦的, IBM、埃森哲,从产品为导向向服务为导向转型过程中,他们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是所有的员工都理解公司的转型,在业务做得最好的时候要想下一步如何做,如日中天的时光不会一直延续下去,一定要有提前量。任何转型企业都不可避免从人的思想根源上进行一次转型,如果思想深处明白了为什么转型才能从行动上转型。之前华为公司以设备为驱动,服务为支撑,现在变设备和服务一起驱动,这块从华为公司最高层到基层,公司层面要再往前端走注重转型,这种战略下,所有的组织结构匹配,所有的流程运作都会相应做一些变化,我认为这就是内部的转型过程。要落实下去的话,.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好在华为公司是执行力非常强的公司,相信我们的转型过程中一定完成得比较圆满。”

可以看出转型已经在华为内部,至少是高层达成了共识。华为确定了面向运营商的服务战略:

• 成为运营商互联网化运营转型的战略合作伙伴,使能ROADS体验和敏捷运营

• 成为运营商ICT基础设施转型的首要集成商,确保网络平滑演进、业务平滑迁移

• 成为网规网优及CEM的领导者,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 打通功能部门,改变功能导向为商业导向,推动管理服务走向价值创造

这个战略,对于华为和运营商来说,无疑都是非常及时的。伟大的公司常常生于忧患,而面临再上一层楼的华为,已经摸准并走到了服务这个前沿。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华为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徐直军在此次大会上还旗帜鲜明地提到了两点:

1. 运营商业务是华为的现在,企业业务是华为的未来。

2. 华为将在今年正式推出公有云服务。

这两点对于华为是很大的自我突破。不可否认,运营商业务对华为的起飞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运营商业务日益触及天花板使得华为不得不放眼到另一个更加巨大的市场,企业市场。

另外,国内电信市场的管制和专制,使得代表未来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需要克服许多市场以外的屏障,作为华为的甲方,运营商的态度对华为至关重要。对于推出可能和运营商直接或间接或局部竞争的公有云服务,华为一直是犹豫的,虽然在海外的试点,包括和海外运营商共同运营,利润分成的尝试极为成功,但是对于恩师投鼠忌器一直是华为的心结。而今天的市场态势,BAT,亚马逊们的野蛮生长,已经到了成为更大威胁的程度。去IOE的风头正健,传统架构正在遭受激烈的冲击。包括IBM,HP,微软这样的传统大厂都推出了公有云。这块云服务的大饼,代表了未来,华为不会也不能再犹豫下去。

未来的格局,很难说传统硬件厂商,服务商,运营商,互联网公司们的准确关系是敌是友,或是有竞有合。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就是身段放软,服务驱动的华为,在定位上将更加适应未来的外部竞争和内部发展的要求。D1net也将和您一道持续关注并为您随时报道。

关键字:华为云服务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新华为,身段放软,服务驱动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新华为,身段放软,服务驱动

责任编辑:贾世华 作者:贾世华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5-05 10:09:2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北京 2015年4月30日

作为硬件起家的华为,硬件产品收入一直占据着绝对大头,尤其是来自运营商的硬件收入一直稳居各事业部销售额之冠。目前硬件的地位虽未撼动,而市场的构成,需求,竞争形势,已经暗流涌动,改变了很多。

变化的根源首先来自主要客户 - 运营商的地位变化。曾经高高在上,衣食无忧的运营商,在上一轮分家后,真正的竞争就此开始。 3G,4G,校园大战,补贴大战,惨烈的竞争使得运营商的日子不再歌舞升平,丰衣足食。同时民间对于运营商许多霸王条款发起了一轮轮进攻,在央视,社交媒体的助推下,运营商第一次感受到了狼狈。对客户体验的提升,服务品质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更大的冲击来源,则来自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凭着有钱任性,烧钱免费的做法,BAT们迅速俘获了大量用户,这种攻城掠地的速度,加上互联网公司们超出传统企业底线的许多大胆做法,使得运营商们节节败退,拱手让出许多经营多年的现金奶牛业务。而以AWS,阿里云为代表的云服务提供商们,则将战火直接引向了不仅是运营商,也包括企业市场的IBM,思科,华为,HP,Dell这样的传统ICT企业。

由于终端用户需求的变化、OTT的竞争,ROADS体验对运营商的敏捷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营商最终实现敏捷运营还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即改变现有网络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架构,并通过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功能云化,实现基础设施的敏捷,只有基础设施的敏捷才有运营的敏捷。这是系统性的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单一产品硬件能解决的。运营商需要的是ICT战略合作伙伴,华为运营商业务因此必须向服务转型。

无论怎样,十五万大军的华为,未来已经不可能只靠在单纯的硬件上了。不仅在运营商领域,包括企业市场,个人市场,同样如此。

也因为如此,在今年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第一次推出了服务和产品导向并重的战略。同时,华为轮值CEO徐直军也宣布将在今年正式推出公有云服务。这个决心,下得不容易,却也下得及时。D1net编辑带大家看看这背后的一些逻辑。

最近有一段话很流行: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 Uber 没有一辆出租车;全球最热门的媒体所有者 Facebook 没有一个内容制作人;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 Airbnb 没有任何房产。这些在表明一些有趣的事正在发生--仅仅是连接!这是一种颠覆性连接革命!

华为已经很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在连接世界的口号中,华为提出了ROADS,即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服务自助(DIY)和社交化(Social)”。“ROADS已经成为所有行业新的用户体验标准”。徐直军从用户体验的视角表达了他对行业的最新判断“互联网正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行为。

而华为全球技术服务高级副总裁雷战奎则进一步作出了阐述:“这几年,网络架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运营商现在面向末端客户提供的服务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什么样的业务提供给他的末端客户,而且要保持ROADS的体验,是他们现在非常关注的。往下走,怎么走?他们需要全球的战略合作伙伴,他们希望和华为结成合作伙伴继续往下走,和华为做了很多业务上的创新,在这块,我们和沃达丰等这几年在联合创新,商业模式、运营方式等做了大量工作,这是我们从业务支撑走向前端做得最重要的工作”

雷战奎也交出了上一年度的成绩单: 2014年,华为服务销售收入104.9亿美金,占运营商BG总收入的33%。而这个比例,预计将稳健而快速地上升。

转型从来都是艰难而痛苦的。这个数字的背后,不仅仅是华为每年对提升服务能力所做的3.5亿美元的投入支撑。雷战奎谈到了这个过程:

“转型本身是痛苦的过程,我们之前看到很多朋友都知道一本书《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回答》,这本书影响的覆盖面非常广。真正意义上不愿意转型的厂商都是排在行业前几名的厂商,为什么他不愿意转型?因为他的既得利益份额、和包袱都太重。但如果不转型的话,最后一定会被市场上的颠覆者替代掉,这样的例子很多:微软为什么迟迟不愿意转型?因为他的软件卖得太好了,柯达富士不愿意转型是因为胶片占有率太高,所以不愿意转型。转型是非常痛苦的, IBM、埃森哲,从产品为导向向服务为导向转型过程中,他们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是所有的员工都理解公司的转型,在业务做得最好的时候要想下一步如何做,如日中天的时光不会一直延续下去,一定要有提前量。任何转型企业都不可避免从人的思想根源上进行一次转型,如果思想深处明白了为什么转型才能从行动上转型。之前华为公司以设备为驱动,服务为支撑,现在变设备和服务一起驱动,这块从华为公司最高层到基层,公司层面要再往前端走注重转型,这种战略下,所有的组织结构匹配,所有的流程运作都会相应做一些变化,我认为这就是内部的转型过程。要落实下去的话,.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好在华为公司是执行力非常强的公司,相信我们的转型过程中一定完成得比较圆满。”

可以看出转型已经在华为内部,至少是高层达成了共识。华为确定了面向运营商的服务战略:

• 成为运营商互联网化运营转型的战略合作伙伴,使能ROADS体验和敏捷运营

• 成为运营商ICT基础设施转型的首要集成商,确保网络平滑演进、业务平滑迁移

• 成为网规网优及CEM的领导者,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 打通功能部门,改变功能导向为商业导向,推动管理服务走向价值创造

这个战略,对于华为和运营商来说,无疑都是非常及时的。伟大的公司常常生于忧患,而面临再上一层楼的华为,已经摸准并走到了服务这个前沿。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华为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徐直军在此次大会上还旗帜鲜明地提到了两点:

1. 运营商业务是华为的现在,企业业务是华为的未来。

2. 华为将在今年正式推出公有云服务。

这两点对于华为是很大的自我突破。不可否认,运营商业务对华为的起飞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运营商业务日益触及天花板使得华为不得不放眼到另一个更加巨大的市场,企业市场。

另外,国内电信市场的管制和专制,使得代表未来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需要克服许多市场以外的屏障,作为华为的甲方,运营商的态度对华为至关重要。对于推出可能和运营商直接或间接或局部竞争的公有云服务,华为一直是犹豫的,虽然在海外的试点,包括和海外运营商共同运营,利润分成的尝试极为成功,但是对于恩师投鼠忌器一直是华为的心结。而今天的市场态势,BAT,亚马逊们的野蛮生长,已经到了成为更大威胁的程度。去IOE的风头正健,传统架构正在遭受激烈的冲击。包括IBM,HP,微软这样的传统大厂都推出了公有云。这块云服务的大饼,代表了未来,华为不会也不能再犹豫下去。

未来的格局,很难说传统硬件厂商,服务商,运营商,互联网公司们的准确关系是敌是友,或是有竞有合。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就是身段放软,服务驱动的华为,在定位上将更加适应未来的外部竞争和内部发展的要求。D1net也将和您一道持续关注并为您随时报道。

关键字:华为云服务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