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苹果谷歌微软日益趋同 都想解决同样的问题

责任编辑:jacky 作者:林靖东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21 09:36:20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苹果谷歌微软日益趋同 都想解决同样的问题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谷歌和微软都想给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定调子,它们都招募了大量全世界最聪明、最有创意的技术专家,开发最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不管是Windows、iPhone还是谷歌搜索,这三家巨头公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作出的贡献和影响并不比它们对技术行业作出的贡献小。

未来肯定会与过去不同,但是这三家公司现在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却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似度比以前更高了。它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

最近几年,这三家技术巨头在研发方面的方向也出现了高度重叠的现象。苹果的Apple CarPlay、谷歌的Android Auto都瞄准着连网汽车市场,而微软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这个市场;苹果推出了Siri服务,谷歌推出了Google Now,微软的“小娜”个人助手也没落下对手多少;苹果通过Continuity项目让员工不断开发各种设备,微软有Continuum,谷歌则凭借着Chrome浏览器和各种网络应用实现了多样性。

除了连网汽车之外,这三家公司还凭借着各自的AirPlay、Chromecast和Wireless Display Adapter实现了连网电视,并且推出了各自的应用和游戏平台比如Xbox One、Android控制台和Apple TV机顶盒。

虽然它们采取的方式和经济模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设想的近期未来前景却惊人地相似。比如对于未来智能手机的设想,它们的回答是一样的:一个图标网络、一个应用商店、一个优秀的显示屏和摄像头、广泛一致的工业设计比重和观念。

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这些设备,Apple Music、Google Music和Microsoft Groove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代表着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的Twitter和Facebook等其他大牌公司也在逐渐趋于一致,个性化色彩渐渐消退,向着同样的目标前进。

向相同产品战略挺进的动力源自简单的进化过程。微软试图凭借Windows Phone 7和Windows 8改头换面,但是遭到了不买账的消费者们的拒绝,最新推出的Windows 10是它采取退守姿态以安抚消费者的一个标志。

三星在手表上安装了摄像头,谷歌在眼镜上装了摄像头,LG则推出了近似于方形的平板手机,索尼、京瓷和NEC都没能让双屏翻盖手机成为热门产品。只有市场才能决定它最喜欢什么,因此也决定着厂商们的决策。

这都不要紧,但是正如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1998年推出iMac时所说的那句著名的话一样,“很多时候,在你向人们展示某件产品之前,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后面的一句话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却更有指导意义。他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苹果获得了高薪报酬的原因,因为他们熟知这个道理。”

近二十年过去了,欠缺的似乎恰恰是那种积极进取的方式,这个问题在大公司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今年推出的iPad Pro和Apple Watch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苹果最重要的新产品,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新产品,因为它们的很多新功能早就在微软的Surface Pro和谷歌的前几代Android Wear智能手表上出现过了。如果苹果真要象它的座右铭所说的那样去追求“不同凡响”的话,那它就应该在细节上创新。

当然,苹果一方面在模仿别人,别人也在模仿苹果。谷歌的Android就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别忘了,第一款Android手机就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和黑莓设计的混合体。一直到苹果宣布推出iPhone之后才迫使谷歌“从头再来”。

创意借鉴这个现象在技术界一直都很常见,但是就在这个借鉴和新产品不断推出的过程中,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真正的创新是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的,而公司规模越大,心态反而会越保守。苹果现在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管理和满足股东预期这个问题就成了它最为看重的问题。就在上个月,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出人意料地给电视节目主持人吉姆·克莱默(Jim Cramer)发了一封邮件,向世人承诺中国股市暴跌不会影响到苹果业绩增长。

两周前,谷歌重新设计了企业组织结构,将公司所有的登月项目和投资项目都交给母公司Alphabet来打理,而只把拥有10亿用户的消费者产品业务留在谷歌公司里。这所有的策划和调整正是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两年前将公司私有化时想要逃避的东西。

如果想要让股市每个季度都对公司发展状况感到满意,那么他们对此作出的反应肯定是一样的。

苹果、谷歌和微软的很多天才都已经发现,如果想要充分表现出他们的创意和接受这项任务所蕴含的风险,他们就必须逃出股市。Nest智能恒温箱便是出自iPod和iPhone以前的一群工程师之手。开发出iPad画图工具Paper and Pencil的FiftyThree团队以前在微软负责过Courier平板电脑的开发。开发出“云智能手机”的Nextbit团队的领导人是谷歌Android部门以前的一些员工。

小型初创公司没有来自消费者和股市的双重压力,没有历史信誉的负担,它们才是产生真正的创新和突破性革新的最佳驱动力。Uber和Airbnb从根本上改变了租赁行业的经济模式,象Pebble和Oculus这样的硬件设计商正在开发不从属于任何公司生态系统的新技术。初创公司可以看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因为它们不用象历史悠久的大公司那样背负着相同的经济风向标使命。

好消息是,一家独立的初创公司享有的自由性是可以与一家规模更大的公司在经济规模和制造能力上所具备的优势相调和的。这就是Google X、微软的研究试验室和索尼的First Flight等计划存在的目的。在这些计划中,索尼的First Flight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它为索尼员工创建的初创公司提供了一个众筹和电商平台,从而在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具有市场意义的真实设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相反,谷歌的Project Ara模块手机和微软的HoloLens增强现实头盔只是跟各种概念汽车一样的科技产物。这些科技产品前景非常远大,但是真正上市却要等若干年之后。

科技行业是变革的中介。其实它一直就是如此。正如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宣布Alphabet时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革命思想驱动下一个增长领域的时代,你不能满足于站稳脚跟。”谷歌有很多这种项目的例子,但是它现在已经明确地将这些项目与其核心品牌划分开来。在过去的十年或二十年里不断流入科技行业的资金似乎找到了新的风险规避的港湾。把真正的创新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把持续赚钱的常规业务放在另一个篮子里。难道科技公司就不能通过创新来赚钱吗?

科技公司传统模式的解耦让我们对几家规模最大的公司在产品和服务上的趋同一致感到了一定程度的不安。每个人都想抓住盈利的热点,但是消费者的电视机能够需要多少个电视棒?消费者的手机需要多少款语音助手、消息应用和照片备份服务呢?

苹果、谷歌和微软正在同一条道路上迈步前行,它们解决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毫无疑问,竞争会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借用它们对未来的某些设想并应用于眼下也不是一件坏事。

关键字:谷歌微软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x 苹果谷歌微软日益趋同 都想解决同样的问题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苹果谷歌微软日益趋同 都想解决同样的问题

责任编辑:jacky 作者:林靖东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21 09:36:20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苹果谷歌微软日益趋同 都想解决同样的问题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谷歌和微软都想给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定调子,它们都招募了大量全世界最聪明、最有创意的技术专家,开发最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不管是Windows、iPhone还是谷歌搜索,这三家巨头公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作出的贡献和影响并不比它们对技术行业作出的贡献小。

未来肯定会与过去不同,但是这三家公司现在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却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似度比以前更高了。它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

最近几年,这三家技术巨头在研发方面的方向也出现了高度重叠的现象。苹果的Apple CarPlay、谷歌的Android Auto都瞄准着连网汽车市场,而微软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这个市场;苹果推出了Siri服务,谷歌推出了Google Now,微软的“小娜”个人助手也没落下对手多少;苹果通过Continuity项目让员工不断开发各种设备,微软有Continuum,谷歌则凭借着Chrome浏览器和各种网络应用实现了多样性。

除了连网汽车之外,这三家公司还凭借着各自的AirPlay、Chromecast和Wireless Display Adapter实现了连网电视,并且推出了各自的应用和游戏平台比如Xbox One、Android控制台和Apple TV机顶盒。

虽然它们采取的方式和经济模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设想的近期未来前景却惊人地相似。比如对于未来智能手机的设想,它们的回答是一样的:一个图标网络、一个应用商店、一个优秀的显示屏和摄像头、广泛一致的工业设计比重和观念。

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这些设备,Apple Music、Google Music和Microsoft Groove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代表着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的Twitter和Facebook等其他大牌公司也在逐渐趋于一致,个性化色彩渐渐消退,向着同样的目标前进。

向相同产品战略挺进的动力源自简单的进化过程。微软试图凭借Windows Phone 7和Windows 8改头换面,但是遭到了不买账的消费者们的拒绝,最新推出的Windows 10是它采取退守姿态以安抚消费者的一个标志。

三星在手表上安装了摄像头,谷歌在眼镜上装了摄像头,LG则推出了近似于方形的平板手机,索尼、京瓷和NEC都没能让双屏翻盖手机成为热门产品。只有市场才能决定它最喜欢什么,因此也决定着厂商们的决策。

这都不要紧,但是正如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1998年推出iMac时所说的那句著名的话一样,“很多时候,在你向人们展示某件产品之前,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后面的一句话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却更有指导意义。他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苹果获得了高薪报酬的原因,因为他们熟知这个道理。”

近二十年过去了,欠缺的似乎恰恰是那种积极进取的方式,这个问题在大公司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今年推出的iPad Pro和Apple Watch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苹果最重要的新产品,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新产品,因为它们的很多新功能早就在微软的Surface Pro和谷歌的前几代Android Wear智能手表上出现过了。如果苹果真要象它的座右铭所说的那样去追求“不同凡响”的话,那它就应该在细节上创新。

当然,苹果一方面在模仿别人,别人也在模仿苹果。谷歌的Android就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别忘了,第一款Android手机就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和黑莓设计的混合体。一直到苹果宣布推出iPhone之后才迫使谷歌“从头再来”。

创意借鉴这个现象在技术界一直都很常见,但是就在这个借鉴和新产品不断推出的过程中,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真正的创新是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的,而公司规模越大,心态反而会越保守。苹果现在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管理和满足股东预期这个问题就成了它最为看重的问题。就在上个月,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出人意料地给电视节目主持人吉姆·克莱默(Jim Cramer)发了一封邮件,向世人承诺中国股市暴跌不会影响到苹果业绩增长。

两周前,谷歌重新设计了企业组织结构,将公司所有的登月项目和投资项目都交给母公司Alphabet来打理,而只把拥有10亿用户的消费者产品业务留在谷歌公司里。这所有的策划和调整正是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两年前将公司私有化时想要逃避的东西。

如果想要让股市每个季度都对公司发展状况感到满意,那么他们对此作出的反应肯定是一样的。

苹果、谷歌和微软的很多天才都已经发现,如果想要充分表现出他们的创意和接受这项任务所蕴含的风险,他们就必须逃出股市。Nest智能恒温箱便是出自iPod和iPhone以前的一群工程师之手。开发出iPad画图工具Paper and Pencil的FiftyThree团队以前在微软负责过Courier平板电脑的开发。开发出“云智能手机”的Nextbit团队的领导人是谷歌Android部门以前的一些员工。

小型初创公司没有来自消费者和股市的双重压力,没有历史信誉的负担,它们才是产生真正的创新和突破性革新的最佳驱动力。Uber和Airbnb从根本上改变了租赁行业的经济模式,象Pebble和Oculus这样的硬件设计商正在开发不从属于任何公司生态系统的新技术。初创公司可以看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因为它们不用象历史悠久的大公司那样背负着相同的经济风向标使命。

好消息是,一家独立的初创公司享有的自由性是可以与一家规模更大的公司在经济规模和制造能力上所具备的优势相调和的。这就是Google X、微软的研究试验室和索尼的First Flight等计划存在的目的。在这些计划中,索尼的First Flight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它为索尼员工创建的初创公司提供了一个众筹和电商平台,从而在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具有市场意义的真实设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相反,谷歌的Project Ara模块手机和微软的HoloLens增强现实头盔只是跟各种概念汽车一样的科技产物。这些科技产品前景非常远大,但是真正上市却要等若干年之后。

科技行业是变革的中介。其实它一直就是如此。正如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宣布Alphabet时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革命思想驱动下一个增长领域的时代,你不能满足于站稳脚跟。”谷歌有很多这种项目的例子,但是它现在已经明确地将这些项目与其核心品牌划分开来。在过去的十年或二十年里不断流入科技行业的资金似乎找到了新的风险规避的港湾。把真正的创新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把持续赚钱的常规业务放在另一个篮子里。难道科技公司就不能通过创新来赚钱吗?

科技公司传统模式的解耦让我们对几家规模最大的公司在产品和服务上的趋同一致感到了一定程度的不安。每个人都想抓住盈利的热点,但是消费者的电视机能够需要多少个电视棒?消费者的手机需要多少款语音助手、消息应用和照片备份服务呢?

苹果、谷歌和微软正在同一条道路上迈步前行,它们解决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毫无疑问,竞争会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借用它们对未来的某些设想并应用于眼下也不是一件坏事。

关键字:谷歌微软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