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浪潮、爱立信再续前缘:融合时代的野望与梦想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7-14 10:44:59 本文摘自:搜狐IT

2010年以前,除了“两会”等场合,你很少能听到孙丕恕的言论。他执掌的浪潮集团,声量也非常一般。如今一切象是反转了。孙的身影时而“两会”、时而海内外论坛,言论越来越多。而浪潮集团各种业务布局、战略合作,也开始趋于高频。

今日中午,浪潮集团与爱立信联合宣布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携手在云基础架构、电视/媒体以及物联网领域开展合作。此外,双方还将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共同设计并打造数据中心和通信设施。

孤立看合作案,似乎没有更多韵味。但双方早在14年前就已结盟成立合资公司,拓展无线市场。如今再度携手,被孙丕恕视为里程碑。而且,除了爱立信,浪潮与LG等多家公司都有合资公司。事实上,连巨头IBM也曾向它伸出过橄榄枝。

一个B2B气质浓厚、长期相对安静的本地老牌IT企业,如此声量,一定有它不同寻常的逻辑。在我看来,牵手爱立信是浪潮集团顺应产业变迁、国家战略以及自身中长期战略的产物。这个驰骋中国IT界40多年的老牌企业,面前突然展现出一幅巨大的画面,美好而又充满复杂的博弈。

我认为,孙丕恕与浪潮密集的声量,正是关键窗口期的一种反映。浪潮集团确实已站在一个巨大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抓住这个窗口期,很可能会错失一个广阔未来。

牵手背后:一个加速融合的ICT时代

这个时间节点,浪潮与巨头爱立信建立战略合作,明显属于风口的产物。

双方合作主要侧重云基础架构、电视和媒体以及物联网(IoT)等在内的新业务领域。具体技术语言有些拗口。这里我大致总结一下,那就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浪潮硬件将与爱立信软件兼容匹配;双方将共同推进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标准化进程;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面向媒体行业推出新一代媒体云,浪潮还将为爱立信定制机顶盒。此外,双方还将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双方还将共同设计和建设数据中心和通信设施。

我说这是风口产物,主要就是上面提到的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具有更多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商机。当一波移动互联网热潮度过之后,整个互联网开始大规模渗透更多细分领域,各种市场要素被解构,开始形成新的结构,一个波澜壮阔的ICT融合时代开启了。而在它背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已经成为新动能。

风口之下,放眼全球,没有一家企业能不依赖其他伙伴独立提供完整的ICT解决方案。浪潮与爱立信再续前缘,明显是一种战略互补。

爱立信是全球通讯设备以及无线技术的巨人,从3G到5G,覆盖完整,技术积淀深厚。不过,它的IT积累并不那么强。而且它的地盘更多集中在电信运营商市场,在行业、企业以及政务市场,它并不出色。

而这却是浪潮集团的菜。这家已延续近40年之久的老牌国企,过去10多年,一直蝉联国产服务器冠军,并在存储半导体等领域有着强大的竞争力。你知道,服务器与存储是物联网、云计算时代的幕后支撑。此外,浪潮还有一点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30年前它就涉足了软件与信息化服务。截至目前,它是中国大陆最具竞争力的信息化企业之一。

你能看到,浪潮的IT气质与爱立信的CT气质明显互补。它们牵手,正指向一个全新的ICT时代。这个时代的标志是打破边界与壁垒,重塑全新的价值链。

很多人可能觉得,浪潮牵手爱立信是抱大腿。我不这么认为。在全球范围,爱立信品牌影响力确实远胜中国浪潮,但若综合考虑双方发力的行业及目标区域,我觉得,浪潮之于爱立信的价值,甚于爱立信之于浪潮的价值。

浪潮与爱立信将为客户提供跨行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并在智慧城市项目上展开合作,范围涵盖智慧停车、绿色能源、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能楼宇、智慧政府等诸多领域。这一信息里隐含着什么?那就是,这类场景涉及许多政府主管的领域,可见周期内,方案最大的落脚地,一定在中国。浪潮作为中国企业,一定会是合作的依托。

双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通讯设施与数据中心,这种基于中国构想出来的全球化战略,更是带有官方的味道,没有相当的人脉与落地资源,爱立信绝不可能独立玩转这个概念。

当然你会说,无论全球还是中国,爱立信的选择有好多。比如IBM、HP、DELL、甲骨文、华为、联想、曙光、思科等。但略加分析就能明白,浪潮才是最合适的一个。

首先,IBM、HP、DELL、甲骨文(收购了原SUN)、思科过去虽然占据中国服务器市场相当比例,但“棱镜门”后,持续被替代已无可避免。当然不是让它们退出,而是说,愈是关键行业,它们参与力度愈不会太大;其次,华为、曙光服务器本地虽有地盘,华为在运营商市场攻城拔寨,在阿里电商平台也有不少出货,但尴尬的是,爱立信怎么可能为华为持续做嫁衣?曙光与联想整体服务器实力不及浪潮,软件与信息化市场差距更大。

浪潮的逻辑与渴望

当然也要看到,合作案之下,浪潮确实有自己非常强烈的渴望。

较早时刻,浪潮已是一家大型公众化企业。集团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即浪潮国际、浪潮信息、浪潮软件。但老实说,2014年以前,浪潮集团运营虽然稳健,但声量明显不如今日高,整个公司的气质也不如今日活泼。

声量走高与2013年隐秘兴起的“去IOE化”思潮有关。“棱镜门”引发了区域国家对信息安全的警惕。中国当局、产业界、重点企业都对美国左右的ICT基础设施充满一丝戒备。虽然这并没有演变为贸易保护主义大战,但IBM、甲骨文、EMC等代表的美国巨头,再也无法象过去兵不血刃地渗透本地市场了。

而以浪潮集团为核心的中国ICT基础设施力量,开始快速崛起。凭借自主创新与灵活定制,它迅速占领了相当比例的中低端市场,并持续在高端领域发出声音。阿里内部人士2014年透露,当年采购的服务器中,浪潮占绝大部分。2014年以来的阿里云大会上,浪潮高管连续成为座上宾。

这并非否定浪潮自主创新、拓展商机的能力。而是说,过去两年多,它的声量快速高企与此深有关联。事实上,即使“棱镜门”没有曝光,中国浪潮依然也会持续替代IBM相当比例。因为,跨国公司的方案僵化,缺乏个性,已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对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推动了浪潮集团业绩成长,声量走高。这家本来有些严肃的国企开始频频出现在许多大型论坛。当年依靠发明一步步成长为浪潮领军人的孙丕恕,已成为云时代中国产业界的符号人物。

但这活泼的一切并不能掩盖基本面的被动。30多年后,在全球IT版图中,它依然称不上巨头。即便在中国,许多晚它而生的IT、家电企业,规模上都超过了它。后起的互联网公司,依靠资本与流量打法,更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轮番光鲜者。其中擅长OTT业务的一类,甚至频频将本地传统IT企业OTT掉。曾有一段时间,传统IT业“空洞化”言论不绝如缕,浪潮们备受压力。

这当然只是表象。移动互联网的疯狂迷惑了人们的眼睛,导致看不到火热的一切之下,IT基础设施类企业不可或缺。当一波热潮退去,浪潮们的价值终于开始凸显。只是,面对一个全新的融合时代,它已无法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执着于PC时代。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基于大数据的运营,已成为融合时代竞逐的焦点。

浪潮集团的商业模式面临重塑。它必须尽快从硬件战略为主转型为以大数据、云计算战略为主。这是孙丕恕勾画的浪潮集团2016财年的整体战略,也即围绕云数据中心、云服务、大数据三大重心打造世界级的平台产品,通过组织机构变革、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全球化步伐。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浪潮也推出了自己的“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年主业收入破千亿;服务器进全球前三,存储全球前五,为200个区域政府提供政务云服务,完成产品、方案向运营服务供应商转型;在150个国家实现销售,海外收入占比40%,成为全球化企业。

按现有年报增速,5年后营收破千亿应该只是时间问题。风口之下,业务转型应该也不是难事。但服务器进入全球前三,海外收入占比40%,恐不那么容易。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成为主流认知,科技巨头日益侧重基础设施布局,服务器行业竞争将日益激烈。

为实现目标,浪潮将从自主创新、全球化运营体系、开放生态圈、全球化四个维度展开。其中,全面推进国际化正是2016财年的核心之一。浪潮将围绕产品销售型国家和大项目型国家,建立适应国际化运营的组织架构,形成咨询、规划、方案整合、供应链整合、交付、运维能力,并继续以服务器、存储为核心,重点突破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同时跟随国家走出去步伐,以云计算中心为载体,聚焦拉美、非、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中国云计算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模式。

从这层审视今日浪潮与爱立信再续前缘,就能深深体会到,双方深化合作,对浪潮来说也是一次关键的国际化布局。爱立信对全球主流市场的电信业覆盖非常完整,浪潮有望借此打通一个新渠道。

孙丕恕能笑到最后吗?

牵手爱立信确实是一次战略性举动,带有全球化眼光。它能补足浪潮在CT领域的短板,丰富解决方案,提升全面云化时代的服务能力。

但孙丕恕能笑到最后吗?

我没法给出真正的结论。市场总是充满偶然。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格局、各自的竞争禀赋给出一个大致判断,它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首先要参考的核心维度是目前的格局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点,我觉得浪潮已经有相当基础。2015年,它的服务器贡献了全球服务器增量的35.6%,位居全球前五、中国第一;其中,浪潮K1跃居中国Unix市场第二;八路服务器占有率全球第一;浪潮SmartRack互联网服务器在中国互联网市占率超过70%。

技术创新同样亮点频频,新一代关键应用主机Kanas样机研发成功,发布全球首款RSA整机柜服务器 InCloudRack。进一步完善云数据中心产品线,布局网络产品,通过与思科的合作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云数据中心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就是说,浪潮硬件技术创新已颇有斩获。这是竞争的核心要素。但业内人士也表示,相比IBM与甲骨文,浪潮在架构方面更多依赖X86,而后者内部体系低端产品竞争更是激烈。此外,浪潮在数据库方面的实力明显不及。如果更多依靠海外巨头,这可能会限制它在云时代的发挥。

但浪潮集团一层优势在于,它具有相对较强的存储业务,能比IBM、甲骨文、思科、华为们提供更为综合的方案。在这方面,与它整体对标的似乎只有戴尔。后者在收购EMC后,云计算服务有望大增。

其次是母国土壤以及丰富的产业实践。浪潮母国的土壤优势,长远看,我觉得连美国都难以匹敌。中国的人口基础、复杂的产业结构、产业壁垒、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反而被视为信息化时代丰富的土壤,后发优势明显。你能从贵州一跃成为中国大数据高地体会到一种迫切的诉求。

很多人看不到这点。事实上,弥合数字鸿沟,有赖于庞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互联网+与供应侧改革更多是从B端入手的变革行动。它会刺激出一轮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布局。

浪潮诞生在中国,它的历程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信息化历史。当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持续落地,当互联网+与供应侧改革深入人心,当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时,浪潮面前已经打开一个广阔的窗口。

这是中国的幸运,也是浪潮们的幸运。因为,迄今为止,我们看不到还有什么力量能解构中国多种市场要素,将无数的人、物、信息、甚至整个环境重新链接,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商业文明。这一进程将持续多年,背后的商机不可估量。

你能看到,2015年以来,浪潮加速布局云计算业务,发布了“浪潮云”战略和“云腾计划”,基于安全云、行业云、服务云、中国云的四方面能力,将投资100亿,打造全国云计算中心,发展3000+合作伙伴,实现服务200个区域政府、40个行业部委、200家大型企业的阶段性目标。截至目前,浪潮已为山东、重庆等26个省市级政府以及国家质检局等提供云服务,云计算版图扩至全国68个省、市,参与了25个部委的云服务规划。

当然,这里面有一层原因在,就是上面提到的国企属性。在“去IOE”背景下,作为国有性质的浪潮,自然备受青睐。这无可厚非。

产业实践的价值,这层更容易为人忽视。很多人没有看到,30多年来,浪潮不止提供硬件,还提供软件方案,服务过大量中国企业、行业、政府机构。这是浪潮与许多服务器硬件公司的差异所在。丰富的信息化实践,沉积下海量的数据,这部分价值目前还没完全挖掘。假以时日,随着浪潮数据挖掘、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一个庞大的大数据平台呼之欲出。

你可能说, SAP与本地用友、金蝶们也有许多数据,但若综合各种维度,我觉得浪潮的筹码更重。

若你有心读读孙丕恕在今年“两会”以及前不久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会发现,“大数据”已是他口中的关键词。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山东团座谈时,曾提到“新动能”一词,并用它直接与浪潮的物联网、大数据关联。

由此可见,浪潮已不是一家简单的服务器公司,而是一个大数据公司,一个互联网公司。因此,我们可能需要更多从互联网公司的维度,重新评估浪潮集团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中的地位,挖掘它的投资价值。

我依然不敢断言孙丕恕能否率领浪潮完成十三五目标。但我确实从这家国企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气质。过去,孙的言论充满太多与政府计划相关的词汇,如今越来越贴合产业前沿。他在达沃斯上的演讲里,有关中国“智能制造”的表述,让我看到一家中国国企领军人不断革新的勇气与理性认知。

领军人话语风格的变化,标志着浪潮正在经历一波大规模开放。你能从它标榜的类似华为的“被集成”战略中感受到这一点。多年来,浪潮不断与爱立信、思科、SAP、等迪堡巨头达成战略合作,我相信更有孙丕恕的深意。他明白,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将更多是联盟与生态的竞争。浪潮有十足的动力开放合作。

浪潮2016财年目标里隐含着更大的开放东西。今年,它将以四大BG为主体,以客户为中心,在产品线、供应链采购、制造,研发、运营等方面全面协同。同时,全面推进全球化,将围绕产品销售型国家和大项目型国家,建立适应国际化运营的组织架构,形成系统化服务能力。此外,它将继续以服务器、存储为核心,重点突破美欧和日本等发达市场,同时跟随国家“走出去”步伐,以云计算中心为载体,聚焦拉美、非洲、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中国云计算。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家国企身上,确实有些不同的味道。我个人认为,五年后,无论“十三五规划”最终结局如何,孙丕恕与浪潮集团都已经展示了一家中国国企挑战全球市场的雄心,他们确实已经站在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某种程度上,浪潮集团比其他市场化企业更能折射中国面对这一轮全球化挑战的新姿态。

关键字:爱立信浪潮集团云化

本文摘自:搜狐IT

x 浪潮、爱立信再续前缘:融合时代的野望与梦想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浪潮、爱立信再续前缘:融合时代的野望与梦想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7-14 10:44:59 本文摘自:搜狐IT

2010年以前,除了“两会”等场合,你很少能听到孙丕恕的言论。他执掌的浪潮集团,声量也非常一般。如今一切象是反转了。孙的身影时而“两会”、时而海内外论坛,言论越来越多。而浪潮集团各种业务布局、战略合作,也开始趋于高频。

今日中午,浪潮集团与爱立信联合宣布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携手在云基础架构、电视/媒体以及物联网领域开展合作。此外,双方还将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共同设计并打造数据中心和通信设施。

孤立看合作案,似乎没有更多韵味。但双方早在14年前就已结盟成立合资公司,拓展无线市场。如今再度携手,被孙丕恕视为里程碑。而且,除了爱立信,浪潮与LG等多家公司都有合资公司。事实上,连巨头IBM也曾向它伸出过橄榄枝。

一个B2B气质浓厚、长期相对安静的本地老牌IT企业,如此声量,一定有它不同寻常的逻辑。在我看来,牵手爱立信是浪潮集团顺应产业变迁、国家战略以及自身中长期战略的产物。这个驰骋中国IT界40多年的老牌企业,面前突然展现出一幅巨大的画面,美好而又充满复杂的博弈。

我认为,孙丕恕与浪潮密集的声量,正是关键窗口期的一种反映。浪潮集团确实已站在一个巨大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抓住这个窗口期,很可能会错失一个广阔未来。

牵手背后:一个加速融合的ICT时代

这个时间节点,浪潮与巨头爱立信建立战略合作,明显属于风口的产物。

双方合作主要侧重云基础架构、电视和媒体以及物联网(IoT)等在内的新业务领域。具体技术语言有些拗口。这里我大致总结一下,那就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浪潮硬件将与爱立信软件兼容匹配;双方将共同推进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标准化进程;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面向媒体行业推出新一代媒体云,浪潮还将为爱立信定制机顶盒。此外,双方还将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双方还将共同设计和建设数据中心和通信设施。

我说这是风口产物,主要就是上面提到的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具有更多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商机。当一波移动互联网热潮度过之后,整个互联网开始大规模渗透更多细分领域,各种市场要素被解构,开始形成新的结构,一个波澜壮阔的ICT融合时代开启了。而在它背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已经成为新动能。

风口之下,放眼全球,没有一家企业能不依赖其他伙伴独立提供完整的ICT解决方案。浪潮与爱立信再续前缘,明显是一种战略互补。

爱立信是全球通讯设备以及无线技术的巨人,从3G到5G,覆盖完整,技术积淀深厚。不过,它的IT积累并不那么强。而且它的地盘更多集中在电信运营商市场,在行业、企业以及政务市场,它并不出色。

而这却是浪潮集团的菜。这家已延续近40年之久的老牌国企,过去10多年,一直蝉联国产服务器冠军,并在存储半导体等领域有着强大的竞争力。你知道,服务器与存储是物联网、云计算时代的幕后支撑。此外,浪潮还有一点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30年前它就涉足了软件与信息化服务。截至目前,它是中国大陆最具竞争力的信息化企业之一。

你能看到,浪潮的IT气质与爱立信的CT气质明显互补。它们牵手,正指向一个全新的ICT时代。这个时代的标志是打破边界与壁垒,重塑全新的价值链。

很多人可能觉得,浪潮牵手爱立信是抱大腿。我不这么认为。在全球范围,爱立信品牌影响力确实远胜中国浪潮,但若综合考虑双方发力的行业及目标区域,我觉得,浪潮之于爱立信的价值,甚于爱立信之于浪潮的价值。

浪潮与爱立信将为客户提供跨行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并在智慧城市项目上展开合作,范围涵盖智慧停车、绿色能源、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能楼宇、智慧政府等诸多领域。这一信息里隐含着什么?那就是,这类场景涉及许多政府主管的领域,可见周期内,方案最大的落脚地,一定在中国。浪潮作为中国企业,一定会是合作的依托。

双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通讯设施与数据中心,这种基于中国构想出来的全球化战略,更是带有官方的味道,没有相当的人脉与落地资源,爱立信绝不可能独立玩转这个概念。

当然你会说,无论全球还是中国,爱立信的选择有好多。比如IBM、HP、DELL、甲骨文、华为、联想、曙光、思科等。但略加分析就能明白,浪潮才是最合适的一个。

首先,IBM、HP、DELL、甲骨文(收购了原SUN)、思科过去虽然占据中国服务器市场相当比例,但“棱镜门”后,持续被替代已无可避免。当然不是让它们退出,而是说,愈是关键行业,它们参与力度愈不会太大;其次,华为、曙光服务器本地虽有地盘,华为在运营商市场攻城拔寨,在阿里电商平台也有不少出货,但尴尬的是,爱立信怎么可能为华为持续做嫁衣?曙光与联想整体服务器实力不及浪潮,软件与信息化市场差距更大。

浪潮的逻辑与渴望

当然也要看到,合作案之下,浪潮确实有自己非常强烈的渴望。

较早时刻,浪潮已是一家大型公众化企业。集团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即浪潮国际、浪潮信息、浪潮软件。但老实说,2014年以前,浪潮集团运营虽然稳健,但声量明显不如今日高,整个公司的气质也不如今日活泼。

声量走高与2013年隐秘兴起的“去IOE化”思潮有关。“棱镜门”引发了区域国家对信息安全的警惕。中国当局、产业界、重点企业都对美国左右的ICT基础设施充满一丝戒备。虽然这并没有演变为贸易保护主义大战,但IBM、甲骨文、EMC等代表的美国巨头,再也无法象过去兵不血刃地渗透本地市场了。

而以浪潮集团为核心的中国ICT基础设施力量,开始快速崛起。凭借自主创新与灵活定制,它迅速占领了相当比例的中低端市场,并持续在高端领域发出声音。阿里内部人士2014年透露,当年采购的服务器中,浪潮占绝大部分。2014年以来的阿里云大会上,浪潮高管连续成为座上宾。

这并非否定浪潮自主创新、拓展商机的能力。而是说,过去两年多,它的声量快速高企与此深有关联。事实上,即使“棱镜门”没有曝光,中国浪潮依然也会持续替代IBM相当比例。因为,跨国公司的方案僵化,缺乏个性,已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对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推动了浪潮集团业绩成长,声量走高。这家本来有些严肃的国企开始频频出现在许多大型论坛。当年依靠发明一步步成长为浪潮领军人的孙丕恕,已成为云时代中国产业界的符号人物。

但这活泼的一切并不能掩盖基本面的被动。30多年后,在全球IT版图中,它依然称不上巨头。即便在中国,许多晚它而生的IT、家电企业,规模上都超过了它。后起的互联网公司,依靠资本与流量打法,更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轮番光鲜者。其中擅长OTT业务的一类,甚至频频将本地传统IT企业OTT掉。曾有一段时间,传统IT业“空洞化”言论不绝如缕,浪潮们备受压力。

这当然只是表象。移动互联网的疯狂迷惑了人们的眼睛,导致看不到火热的一切之下,IT基础设施类企业不可或缺。当一波热潮退去,浪潮们的价值终于开始凸显。只是,面对一个全新的融合时代,它已无法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执着于PC时代。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基于大数据的运营,已成为融合时代竞逐的焦点。

浪潮集团的商业模式面临重塑。它必须尽快从硬件战略为主转型为以大数据、云计算战略为主。这是孙丕恕勾画的浪潮集团2016财年的整体战略,也即围绕云数据中心、云服务、大数据三大重心打造世界级的平台产品,通过组织机构变革、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全球化步伐。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浪潮也推出了自己的“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年主业收入破千亿;服务器进全球前三,存储全球前五,为200个区域政府提供政务云服务,完成产品、方案向运营服务供应商转型;在150个国家实现销售,海外收入占比40%,成为全球化企业。

按现有年报增速,5年后营收破千亿应该只是时间问题。风口之下,业务转型应该也不是难事。但服务器进入全球前三,海外收入占比40%,恐不那么容易。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成为主流认知,科技巨头日益侧重基础设施布局,服务器行业竞争将日益激烈。

为实现目标,浪潮将从自主创新、全球化运营体系、开放生态圈、全球化四个维度展开。其中,全面推进国际化正是2016财年的核心之一。浪潮将围绕产品销售型国家和大项目型国家,建立适应国际化运营的组织架构,形成咨询、规划、方案整合、供应链整合、交付、运维能力,并继续以服务器、存储为核心,重点突破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同时跟随国家走出去步伐,以云计算中心为载体,聚焦拉美、非、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中国云计算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模式。

从这层审视今日浪潮与爱立信再续前缘,就能深深体会到,双方深化合作,对浪潮来说也是一次关键的国际化布局。爱立信对全球主流市场的电信业覆盖非常完整,浪潮有望借此打通一个新渠道。

孙丕恕能笑到最后吗?

牵手爱立信确实是一次战略性举动,带有全球化眼光。它能补足浪潮在CT领域的短板,丰富解决方案,提升全面云化时代的服务能力。

但孙丕恕能笑到最后吗?

我没法给出真正的结论。市场总是充满偶然。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格局、各自的竞争禀赋给出一个大致判断,它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首先要参考的核心维度是目前的格局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点,我觉得浪潮已经有相当基础。2015年,它的服务器贡献了全球服务器增量的35.6%,位居全球前五、中国第一;其中,浪潮K1跃居中国Unix市场第二;八路服务器占有率全球第一;浪潮SmartRack互联网服务器在中国互联网市占率超过70%。

技术创新同样亮点频频,新一代关键应用主机Kanas样机研发成功,发布全球首款RSA整机柜服务器 InCloudRack。进一步完善云数据中心产品线,布局网络产品,通过与思科的合作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云数据中心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就是说,浪潮硬件技术创新已颇有斩获。这是竞争的核心要素。但业内人士也表示,相比IBM与甲骨文,浪潮在架构方面更多依赖X86,而后者内部体系低端产品竞争更是激烈。此外,浪潮在数据库方面的实力明显不及。如果更多依靠海外巨头,这可能会限制它在云时代的发挥。

但浪潮集团一层优势在于,它具有相对较强的存储业务,能比IBM、甲骨文、思科、华为们提供更为综合的方案。在这方面,与它整体对标的似乎只有戴尔。后者在收购EMC后,云计算服务有望大增。

其次是母国土壤以及丰富的产业实践。浪潮母国的土壤优势,长远看,我觉得连美国都难以匹敌。中国的人口基础、复杂的产业结构、产业壁垒、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反而被视为信息化时代丰富的土壤,后发优势明显。你能从贵州一跃成为中国大数据高地体会到一种迫切的诉求。

很多人看不到这点。事实上,弥合数字鸿沟,有赖于庞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互联网+与供应侧改革更多是从B端入手的变革行动。它会刺激出一轮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布局。

浪潮诞生在中国,它的历程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信息化历史。当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持续落地,当互联网+与供应侧改革深入人心,当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时,浪潮面前已经打开一个广阔的窗口。

这是中国的幸运,也是浪潮们的幸运。因为,迄今为止,我们看不到还有什么力量能解构中国多种市场要素,将无数的人、物、信息、甚至整个环境重新链接,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商业文明。这一进程将持续多年,背后的商机不可估量。

你能看到,2015年以来,浪潮加速布局云计算业务,发布了“浪潮云”战略和“云腾计划”,基于安全云、行业云、服务云、中国云的四方面能力,将投资100亿,打造全国云计算中心,发展3000+合作伙伴,实现服务200个区域政府、40个行业部委、200家大型企业的阶段性目标。截至目前,浪潮已为山东、重庆等26个省市级政府以及国家质检局等提供云服务,云计算版图扩至全国68个省、市,参与了25个部委的云服务规划。

当然,这里面有一层原因在,就是上面提到的国企属性。在“去IOE”背景下,作为国有性质的浪潮,自然备受青睐。这无可厚非。

产业实践的价值,这层更容易为人忽视。很多人没有看到,30多年来,浪潮不止提供硬件,还提供软件方案,服务过大量中国企业、行业、政府机构。这是浪潮与许多服务器硬件公司的差异所在。丰富的信息化实践,沉积下海量的数据,这部分价值目前还没完全挖掘。假以时日,随着浪潮数据挖掘、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一个庞大的大数据平台呼之欲出。

你可能说, SAP与本地用友、金蝶们也有许多数据,但若综合各种维度,我觉得浪潮的筹码更重。

若你有心读读孙丕恕在今年“两会”以及前不久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会发现,“大数据”已是他口中的关键词。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山东团座谈时,曾提到“新动能”一词,并用它直接与浪潮的物联网、大数据关联。

由此可见,浪潮已不是一家简单的服务器公司,而是一个大数据公司,一个互联网公司。因此,我们可能需要更多从互联网公司的维度,重新评估浪潮集团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中的地位,挖掘它的投资价值。

我依然不敢断言孙丕恕能否率领浪潮完成十三五目标。但我确实从这家国企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气质。过去,孙的言论充满太多与政府计划相关的词汇,如今越来越贴合产业前沿。他在达沃斯上的演讲里,有关中国“智能制造”的表述,让我看到一家中国国企领军人不断革新的勇气与理性认知。

领军人话语风格的变化,标志着浪潮正在经历一波大规模开放。你能从它标榜的类似华为的“被集成”战略中感受到这一点。多年来,浪潮不断与爱立信、思科、SAP、等迪堡巨头达成战略合作,我相信更有孙丕恕的深意。他明白,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将更多是联盟与生态的竞争。浪潮有十足的动力开放合作。

浪潮2016财年目标里隐含着更大的开放东西。今年,它将以四大BG为主体,以客户为中心,在产品线、供应链采购、制造,研发、运营等方面全面协同。同时,全面推进全球化,将围绕产品销售型国家和大项目型国家,建立适应国际化运营的组织架构,形成系统化服务能力。此外,它将继续以服务器、存储为核心,重点突破美欧和日本等发达市场,同时跟随国家“走出去”步伐,以云计算中心为载体,聚焦拉美、非洲、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中国云计算。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家国企身上,确实有些不同的味道。我个人认为,五年后,无论“十三五规划”最终结局如何,孙丕恕与浪潮集团都已经展示了一家中国国企挑战全球市场的雄心,他们确实已经站在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某种程度上,浪潮集团比其他市场化企业更能折射中国面对这一轮全球化挑战的新姿态。

关键字:爱立信浪潮集团云化

本文摘自:搜狐I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