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品高云七年 | 第一部:云计算10年从概念与技术到业务与场景

责任编辑:ylia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0-31 17:28:08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编者的话:邱洋,品高云(BingoCloud)的产品总监,国内首个商用云操作系统BingoCloudOS 云操作系统由他的团队创建,从2008年开始,他见证了品高云从零到现在的过程。现在是品高云的第七个年头,且看他亲笔描述的“品高云七年”又是怎样的?本系列文章将分为第一部、第二部……或许还有第N部,谁知道呢?

邱洋 品高云产品总监

第一部

云计算10年从概念与技术到业务与场景

01 云计算从遥远到触手可及

2006年Google的CEO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提出了云计算概念,定义了一个IT的新概念。从此之后的10年(今年是2016年)人们对云计算的理解,也从最早概念的、技术的、遥远的“名词”,演变成了今天落地的、商业属性的、身边的“事物”。

说它是落地的:无论是Amazon、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的政府与企业都通过云计算战略获得了实惠。前者正在通过它们的“云产品”赚取真金白银;而后者也因为云计算的实施获得了比以往更敏捷的IT响应速度、更低的采购成本,乃至思考IT问题的方式的转变(从整体拥有,到按需使用)。

说它是商业属性的:传统的IT巨头如:IBM、微软、Oracle、SAP等企业依靠长期的资本积累垄断了各自所在的领域市场份额,并且产品线不断扩展,看上去地位不可动摇。而新型的互联网厂商,如AWS、google、salesface等却依靠更按需、弹性、快捷的“ 商业模式”打动了客户,成为了新的巨头,而这些公司无一例外都是云计算领域的佼佼者。就连微软、oralce这样的传统巨头也不得不用“云计算模式”来打翻身仗,前者推出了Azure、office365等产品,后者则推出了oracle私有云、在线CRM等产品。

说它是身边的:现在云计算产品已经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每个人,云主机(如EC2)、云盘(如百度网盘)、社交服务(如微信)、云办公(如Salesforce)、云支付(如支付宝)等,可以说云计算已经彻底改变了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它让以往“昂贵”的IT技术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触手可及。

人们对云计算的理解变化

02 云计算的分类

典型云分类与商业模式

“云计算”总体来讲强调的是“ 服务交付”的模式和手段,因此为了让人们更容易这个概念,业内分别从“获取”和“功能”角度,给它分了个2类。

【从获取角度】:分为公有云(商业模式是:客户从不挑客户的服务商那里租资源,可以按时间、按使用服务的品类、甚至按用户数付费) 、私有云(商业模式是:客户自己购买软硬件搭建云服务给员工使用)和混合云(商业模式是:客户同时使用私有和公有云)。虽然也有行业云和社区云(商业模式是:由行业服务企业或龙头企业,集中构建类似公共云的服务能力,但由于推出服务的专有、特殊性,一般只能被行业内客户使用) 的提法,实际上算是前几类的特殊用例。

【从功能角度】:分为IaaS(主要提供基础设施功能或服务,如:云主机、云存储、云网络等)、PaaS(主要提供应用的支撑功能或服务,如:云数据库、大数据处理、支付能力等)和SaaS(主要提供应用本身的能力或服务,如:企业邮箱、在线CRM、云客服等)。虽然也有DaaS(数据即服务)、VaaS(视频即服务)等提法,实际上也可以归类为是前几类的变种。

目前中国市场上主要的云计算厂商包括:AWS、阿里云 、微软 、IBM、Redhat、 华为、品高等。有些厂商专注提供一种分类中的模式或技术,而更多的厂商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样需求,往往提供更多的模式和产品。但对于据大多数企业客户来讲,私有云或混合云+IaaS的选择还是占据大多数。因此2014年底国际调研机构Forrester做了一个中国地区的私有云产品调查,从异构型、规模化、产业链等多维度评选出一批经过市场认可的云计算品牌,便于企业客户了解(如下图)。

Forrester2015中国区私有云方案商wave

一种适合传统企业云化的思路

在各种云计算模式或产品的设计中,都需要具备NIST所提出的资源池、弹性、可计量、按需、网络访问等5个云特征。实际上这5点,也是每个现代化企业的CIO梦寐以求的IT能力,即所谓的IT能力云化。

云计算经过10年的发展,各类新兴技术层出不穷,都声称可以大幅度提升IT效能,但与互联网公司轻资产、没包袱的现状不同,传统的大、中型企业往往有着更加沉重的IT包袱,历史遗留应用、早期硬件、供应商产品储备,乃至现有IT人员技能堆栈等,都不可能一夜之间抛弃重来,因此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云化路线图”至关重要。

而云化路线图的一个重要思考点,就是技术方向。在资源获取角度的路线一般的共识是:小型企业推荐公有云,大中型企业可选私有或混合云。而从功能角度的路线,为了遗留资产传承的需要,很多企业倾向从IaaS开始而非PaaS。原因在于后者需要对业务系统“做手术”,通过重构代码来适配PaaS平台。而实际上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单纯IaaS只负责调度基础设施,而这无法直接让应用具备资源池、弹性等云计算特征。

这就要求有一种云计算产品承担IaaS的功能同时,具备让企业在保留现有IT技术的前提下,让应用也具备云化能力。这就是Gartner在2015年底提出的IaaS+概念,它强调在IaaS云平台具备基础资源调度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传统基础软的自动化交付能力,如负载均衡、RDS(关系数据库)、WAS中间件等,甚至可以通过平台的应用自动化部署能力扩展更多的软件交付内容。而通过将这些传统企业一直沿用至今的基础软件的云化,来带动传统应用的云化,是一条持续可演进的道路。

IaaS+与传统IaaS的区别

03 一个标杆云厂商的场景化服务历程

如果说是互联网公司google“创造了云计算”的概念,那么另一家互联网公司Amazon则是第一批将“云计算概念落地”并实现创收的厂商。Amazon自2006年起,通过公有云服务网站aws.amazon.com (以下简称AWS)发布了一系列“云服务产品”,从个人到大型企业,乃至政府机构都可以通过网络使用AWS所提供的各项云服务,并根据实际使用效果付费。具分析师预测,AWS在2016年可以创造110亿美元的营收,比全球竞争对手营收之和还多。

截止2016年AWS已经推出了七大类,90余项的云服务能力,从一开始的S3、EC2等家喻户晓的IaaS能力到后续推出Elastic Transcoder、AppStream等PaaS能力,直至后来又推出Zocalo等SaaS能力,AWS事实上已经涵盖了云计算功能分类的几乎全部。支撑各种云服务的基础设施更是遍及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亚太等13个区域(Region)几十个数据中心(Available Zone)。甚至还专门为美国政府建设了一个专属隔离的GovCloud区域,以提供面相政府的云服务。这些丰富多样的AWS云服务并不是一夜之间构建起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伴随着用户的需求和IT的不断发展而出现和增强。

2006年,伴随AWS诞生而发布的第一个云服务并不是像EC2这样的计算服务,而是S3对象存储服务,原因很简单,因为Amazon是当时最成功的互联网零售平台之一,尤其以书籍类商品最为著名。而围绕数以万计商品的缩略图、影音、预览等更大规模的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本就是Amazon正在使用的技术;另一方面,通过销售S3服务还可以分担Amazon公司自身过量采购的资源成本。与EC2不同,数据服务更容易产生粘性,一旦用户的数据保存其中只要不出意外就很难找到离开的理由,而且相比于服务器,数据存储的成本节约也会比较明显,这立刻得到了创新性互联网厂商的认可,而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最成功的网络存储公司之一Dropbox,Dropbox的数据存储完全架构在S3之上,初期建设在存储上几乎没花什么钱,而当存储空间需要越来越多的时候,也正是它开始盈利的时候。截止2012年的时候公开数据表明S3中的存储对象已经达到9千亿并且增长趋势还是强劲。

在2007年前后AWS才正式推出了EC2,原因是随着开发者将越来越多的数据保存在S3中,逐渐建立起了对AWS的信心,开发者们索性希望AWS也自己的购买服务器的钱也省下来,因为在当时AWS的主要客户来自于互联网公司,这类公司拥有年轻的技术人才,因此对于新型技术可以较快接受,但对成本的要求是苛刻的,他们希望将更多的钱投入到业务创新中,而不是建设机房和运营,这给了AWS机会,也使得EC2快速发展,时至今日,EC2中的相关名词和技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云主机标准,就连云计算概念的提出者google在2013年推出的GCE中也采用“实例”而非“虚拟机”来称呼其计算能力。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公司通过网络服务客户,因此访问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体验,AWS抓准时机,利用自身已有的广泛建设的CDN网络为基础,于2008年推出了云服务CloudFornt,并针对S3的对象和EC2中的web服务进行网络加速,从而帮助互联网公司更好的服务客户。

时间到了2009年,AWS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互联网客户了,Amazon开始认识到传统企业客户才是真正的蓝海,他们拥有雄厚资金,但缺乏对云计算的信心,同时将自己的数据放在互联网上表示担忧。因此占据公有云的市场份额非常小。在这样的背景下AWS推出了VPC(虚拟私有云服务),VPC允许在公有云中按照企业自己的网络规划子网、在子网内启动AWS资源、自定义EC2的IP与设置路由规则等,同时提供VPN或专线将企业现有数据中心和AWS相连,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客户的疑虑。与VPC同年推出的还有另外一项开创性的云服务RDS(关系数据库服务),其通过托管方式,将客户使用的数据库运行在EC2实例上,并且将DBA的常规工作,如优化、备份、升级、异地容灾(多区域保存)等工作实现自动化,并且在后续陆续增加了对SQLServer、Oracle等企业级数据库的支持。同时提供的其他服务还包括为客户提供监控类服务CloudWatch以及帮助应用实现负载均衡能力的ElasticLoadBalancing服务。

2010、2011年AWS开始尝试从IaaS向PaaS扩展,其目标是让在线服务的开发者可以更专注业务功能的开发,而将一些基础且需要投入较大精力维护的软件功能如:批量发送消息给订阅者(消息发送服务SNS)、批量发送邮件给客户(邮件发送服务Simple Email Service)、提升数据库读取速度(缓存服务Elastic Cache),甚至是应用系统的自动化部署(云编排服务CloudFormation 和 应用托管服务Beanstalk)。

2012年随着云计算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将更大规模的数据和计算能力放入云中,实现成本降低和加速创新,在这个大背景下AWS也有力的推出了一系列围绕“大数据”的应对办法,先后推出了NoSQL服务DynamoDB、云搜索CloudSearch、超大规模数据仓库redshift、类磁带备份服务Glacier,再加上于2009年推出的大数据分析服务ElasticMapreduce,AWS成为当时在大数据处理与存储方面服务提供最多的云服务商之一。

2013、2014年移动互联网迎来春天,facebook用190亿美金收购whatsapp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而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也促使了各类应用市场的欣欣向荣,具有关机构预测未来移动设备数量将超过世界人口。而AWS也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并针对移动端的相关应用,陆续推出了音视频转码服务Elastic Transcoder、云端应用流服务AppStream、桌面云服务WorkSpaces、在线文档服务Zocalo、甚至针对实时数据快速膨胀,客户需要实时分析的需求推出了Kinesis服务。而除了Zocalo之外的其他服务也都算是Amazon自家在使用的技术,如音视频转码服务可以用于其KindleFire平台的在线视频浏览、AppStream可以用于其自己AppStore中的应用、Kinesis更是其分析客户消费行为的利器。不仅如此,为应对性能要求苛刻的细分市场,在2013、2014年间AWS还改增强了其EC2实例的性能,例如增加SSD类型的EBS卷以应对数据库等高IO应用需求、以及增加GPU实例类型以应对高性能计算需求等。

在2014还有另外一个热词产生,那就是Docker,这个伴随微服务被广泛提及的技术,也通过EC2 Container Services 的形式落户AWS。如果说docker和vm一样还是具有OS属性并按照CPU算钱的计算服务的话,那么2014年底推出的Lambda服务颠覆了人们对计算的定义,它希望人们像超级计算机一样,通过函数编程和事件驱动的方式获取计算能力,并且按照请求数量收费。

2015、2016的两年间,又有一波新的技术名词来到风口浪尖,一个是伴随AlphaGo打败李世石而被广为热议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另一个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IoT物联网技术。而这两项技术的融合,更将造就新一轮的IT寡头。为此AWS推出了MachineLearning机器学习服务和AWS IoT;而这次AWS不仅仅是提供计算环境的交付,而是希望借助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前布局和占领未来市场。例如:MachineLearning直接提供了机器学习层面的深度学习算法和示例数据供客户使用;IoT则提供从传感器到SDK,再到联合服务的一站式方案,甚至以身作则开发了诸如IoT Button、Amazon Echo等产品来为客户探路。

回头看去,AWS这十年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仅仅抓住了“业务场景需要”和“风口趋势技术”这两个关键词,并以敏捷的响应速度推出对应的云服务产品。在占领市场的同时收获了大量财富,可谓名利双收。

一些典型应用或业务的特点分析

04 云计算的展望

Gartner的销售策略分析师Tiffani Bova在多伦多举办的Asigra云备份大会上演讲时称:云计算并不会成为商业服务和运营的最终状态(“end state” ),而是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云计算将更着重于商业模式的变化而非技术。Bova还认为云计算技术最终会为下一代基于移动、社交和大数据的商业模式提供一个敏捷、可扩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平台。

实际上在Gartner发布的2016的技术趋势图中已经不见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踪影,不是因为这个概念消失了,而是它已经走入了稳定收益期,从一个可选技术方向变为了未来企业IT战略的核心。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由于发展阶段、领导人思路的不同,不同企业的IT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就如同ERP、OA、ITIL等系统一样,企业不仅仅需要购买云计算产品,更需要借助供应商的经验和产品的灵活性,走出一条适合自身IT规划的云计算之路,而这一切是从选择一个靠谱的云计算供应商开始的。

Gartner 2016 Hyper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y

-第一部完-

“品高云七年”系列第二部即将推出,敬请期待!

关键字:云计算品高云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x 品高云七年 | 第一部:云计算10年从概念与技术到业务与场景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品高云七年 | 第一部:云计算10年从概念与技术到业务与场景

责任编辑:ylia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0-31 17:28:08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编者的话:邱洋,品高云(BingoCloud)的产品总监,国内首个商用云操作系统BingoCloudOS 云操作系统由他的团队创建,从2008年开始,他见证了品高云从零到现在的过程。现在是品高云的第七个年头,且看他亲笔描述的“品高云七年”又是怎样的?本系列文章将分为第一部、第二部……或许还有第N部,谁知道呢?

邱洋 品高云产品总监

第一部

云计算10年从概念与技术到业务与场景

01 云计算从遥远到触手可及

2006年Google的CEO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提出了云计算概念,定义了一个IT的新概念。从此之后的10年(今年是2016年)人们对云计算的理解,也从最早概念的、技术的、遥远的“名词”,演变成了今天落地的、商业属性的、身边的“事物”。

说它是落地的:无论是Amazon、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的政府与企业都通过云计算战略获得了实惠。前者正在通过它们的“云产品”赚取真金白银;而后者也因为云计算的实施获得了比以往更敏捷的IT响应速度、更低的采购成本,乃至思考IT问题的方式的转变(从整体拥有,到按需使用)。

说它是商业属性的:传统的IT巨头如:IBM、微软、Oracle、SAP等企业依靠长期的资本积累垄断了各自所在的领域市场份额,并且产品线不断扩展,看上去地位不可动摇。而新型的互联网厂商,如AWS、google、salesface等却依靠更按需、弹性、快捷的“ 商业模式”打动了客户,成为了新的巨头,而这些公司无一例外都是云计算领域的佼佼者。就连微软、oralce这样的传统巨头也不得不用“云计算模式”来打翻身仗,前者推出了Azure、office365等产品,后者则推出了oracle私有云、在线CRM等产品。

说它是身边的:现在云计算产品已经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每个人,云主机(如EC2)、云盘(如百度网盘)、社交服务(如微信)、云办公(如Salesforce)、云支付(如支付宝)等,可以说云计算已经彻底改变了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它让以往“昂贵”的IT技术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触手可及。

人们对云计算的理解变化

02 云计算的分类

典型云分类与商业模式

“云计算”总体来讲强调的是“ 服务交付”的模式和手段,因此为了让人们更容易这个概念,业内分别从“获取”和“功能”角度,给它分了个2类。

【从获取角度】:分为公有云(商业模式是:客户从不挑客户的服务商那里租资源,可以按时间、按使用服务的品类、甚至按用户数付费) 、私有云(商业模式是:客户自己购买软硬件搭建云服务给员工使用)和混合云(商业模式是:客户同时使用私有和公有云)。虽然也有行业云和社区云(商业模式是:由行业服务企业或龙头企业,集中构建类似公共云的服务能力,但由于推出服务的专有、特殊性,一般只能被行业内客户使用) 的提法,实际上算是前几类的特殊用例。

【从功能角度】:分为IaaS(主要提供基础设施功能或服务,如:云主机、云存储、云网络等)、PaaS(主要提供应用的支撑功能或服务,如:云数据库、大数据处理、支付能力等)和SaaS(主要提供应用本身的能力或服务,如:企业邮箱、在线CRM、云客服等)。虽然也有DaaS(数据即服务)、VaaS(视频即服务)等提法,实际上也可以归类为是前几类的变种。

目前中国市场上主要的云计算厂商包括:AWS、阿里云 、微软 、IBM、Redhat、 华为、品高等。有些厂商专注提供一种分类中的模式或技术,而更多的厂商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样需求,往往提供更多的模式和产品。但对于据大多数企业客户来讲,私有云或混合云+IaaS的选择还是占据大多数。因此2014年底国际调研机构Forrester做了一个中国地区的私有云产品调查,从异构型、规模化、产业链等多维度评选出一批经过市场认可的云计算品牌,便于企业客户了解(如下图)。

Forrester2015中国区私有云方案商wave

一种适合传统企业云化的思路

在各种云计算模式或产品的设计中,都需要具备NIST所提出的资源池、弹性、可计量、按需、网络访问等5个云特征。实际上这5点,也是每个现代化企业的CIO梦寐以求的IT能力,即所谓的IT能力云化。

云计算经过10年的发展,各类新兴技术层出不穷,都声称可以大幅度提升IT效能,但与互联网公司轻资产、没包袱的现状不同,传统的大、中型企业往往有着更加沉重的IT包袱,历史遗留应用、早期硬件、供应商产品储备,乃至现有IT人员技能堆栈等,都不可能一夜之间抛弃重来,因此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云化路线图”至关重要。

而云化路线图的一个重要思考点,就是技术方向。在资源获取角度的路线一般的共识是:小型企业推荐公有云,大中型企业可选私有或混合云。而从功能角度的路线,为了遗留资产传承的需要,很多企业倾向从IaaS开始而非PaaS。原因在于后者需要对业务系统“做手术”,通过重构代码来适配PaaS平台。而实际上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单纯IaaS只负责调度基础设施,而这无法直接让应用具备资源池、弹性等云计算特征。

这就要求有一种云计算产品承担IaaS的功能同时,具备让企业在保留现有IT技术的前提下,让应用也具备云化能力。这就是Gartner在2015年底提出的IaaS+概念,它强调在IaaS云平台具备基础资源调度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传统基础软的自动化交付能力,如负载均衡、RDS(关系数据库)、WAS中间件等,甚至可以通过平台的应用自动化部署能力扩展更多的软件交付内容。而通过将这些传统企业一直沿用至今的基础软件的云化,来带动传统应用的云化,是一条持续可演进的道路。

IaaS+与传统IaaS的区别

03 一个标杆云厂商的场景化服务历程

如果说是互联网公司google“创造了云计算”的概念,那么另一家互联网公司Amazon则是第一批将“云计算概念落地”并实现创收的厂商。Amazon自2006年起,通过公有云服务网站aws.amazon.com (以下简称AWS)发布了一系列“云服务产品”,从个人到大型企业,乃至政府机构都可以通过网络使用AWS所提供的各项云服务,并根据实际使用效果付费。具分析师预测,AWS在2016年可以创造110亿美元的营收,比全球竞争对手营收之和还多。

截止2016年AWS已经推出了七大类,90余项的云服务能力,从一开始的S3、EC2等家喻户晓的IaaS能力到后续推出Elastic Transcoder、AppStream等PaaS能力,直至后来又推出Zocalo等SaaS能力,AWS事实上已经涵盖了云计算功能分类的几乎全部。支撑各种云服务的基础设施更是遍及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亚太等13个区域(Region)几十个数据中心(Available Zone)。甚至还专门为美国政府建设了一个专属隔离的GovCloud区域,以提供面相政府的云服务。这些丰富多样的AWS云服务并不是一夜之间构建起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伴随着用户的需求和IT的不断发展而出现和增强。

2006年,伴随AWS诞生而发布的第一个云服务并不是像EC2这样的计算服务,而是S3对象存储服务,原因很简单,因为Amazon是当时最成功的互联网零售平台之一,尤其以书籍类商品最为著名。而围绕数以万计商品的缩略图、影音、预览等更大规模的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本就是Amazon正在使用的技术;另一方面,通过销售S3服务还可以分担Amazon公司自身过量采购的资源成本。与EC2不同,数据服务更容易产生粘性,一旦用户的数据保存其中只要不出意外就很难找到离开的理由,而且相比于服务器,数据存储的成本节约也会比较明显,这立刻得到了创新性互联网厂商的认可,而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最成功的网络存储公司之一Dropbox,Dropbox的数据存储完全架构在S3之上,初期建设在存储上几乎没花什么钱,而当存储空间需要越来越多的时候,也正是它开始盈利的时候。截止2012年的时候公开数据表明S3中的存储对象已经达到9千亿并且增长趋势还是强劲。

在2007年前后AWS才正式推出了EC2,原因是随着开发者将越来越多的数据保存在S3中,逐渐建立起了对AWS的信心,开发者们索性希望AWS也自己的购买服务器的钱也省下来,因为在当时AWS的主要客户来自于互联网公司,这类公司拥有年轻的技术人才,因此对于新型技术可以较快接受,但对成本的要求是苛刻的,他们希望将更多的钱投入到业务创新中,而不是建设机房和运营,这给了AWS机会,也使得EC2快速发展,时至今日,EC2中的相关名词和技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云主机标准,就连云计算概念的提出者google在2013年推出的GCE中也采用“实例”而非“虚拟机”来称呼其计算能力。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公司通过网络服务客户,因此访问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体验,AWS抓准时机,利用自身已有的广泛建设的CDN网络为基础,于2008年推出了云服务CloudFornt,并针对S3的对象和EC2中的web服务进行网络加速,从而帮助互联网公司更好的服务客户。

时间到了2009年,AWS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互联网客户了,Amazon开始认识到传统企业客户才是真正的蓝海,他们拥有雄厚资金,但缺乏对云计算的信心,同时将自己的数据放在互联网上表示担忧。因此占据公有云的市场份额非常小。在这样的背景下AWS推出了VPC(虚拟私有云服务),VPC允许在公有云中按照企业自己的网络规划子网、在子网内启动AWS资源、自定义EC2的IP与设置路由规则等,同时提供VPN或专线将企业现有数据中心和AWS相连,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客户的疑虑。与VPC同年推出的还有另外一项开创性的云服务RDS(关系数据库服务),其通过托管方式,将客户使用的数据库运行在EC2实例上,并且将DBA的常规工作,如优化、备份、升级、异地容灾(多区域保存)等工作实现自动化,并且在后续陆续增加了对SQLServer、Oracle等企业级数据库的支持。同时提供的其他服务还包括为客户提供监控类服务CloudWatch以及帮助应用实现负载均衡能力的ElasticLoadBalancing服务。

2010、2011年AWS开始尝试从IaaS向PaaS扩展,其目标是让在线服务的开发者可以更专注业务功能的开发,而将一些基础且需要投入较大精力维护的软件功能如:批量发送消息给订阅者(消息发送服务SNS)、批量发送邮件给客户(邮件发送服务Simple Email Service)、提升数据库读取速度(缓存服务Elastic Cache),甚至是应用系统的自动化部署(云编排服务CloudFormation 和 应用托管服务Beanstalk)。

2012年随着云计算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将更大规模的数据和计算能力放入云中,实现成本降低和加速创新,在这个大背景下AWS也有力的推出了一系列围绕“大数据”的应对办法,先后推出了NoSQL服务DynamoDB、云搜索CloudSearch、超大规模数据仓库redshift、类磁带备份服务Glacier,再加上于2009年推出的大数据分析服务ElasticMapreduce,AWS成为当时在大数据处理与存储方面服务提供最多的云服务商之一。

2013、2014年移动互联网迎来春天,facebook用190亿美金收购whatsapp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而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也促使了各类应用市场的欣欣向荣,具有关机构预测未来移动设备数量将超过世界人口。而AWS也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并针对移动端的相关应用,陆续推出了音视频转码服务Elastic Transcoder、云端应用流服务AppStream、桌面云服务WorkSpaces、在线文档服务Zocalo、甚至针对实时数据快速膨胀,客户需要实时分析的需求推出了Kinesis服务。而除了Zocalo之外的其他服务也都算是Amazon自家在使用的技术,如音视频转码服务可以用于其KindleFire平台的在线视频浏览、AppStream可以用于其自己AppStore中的应用、Kinesis更是其分析客户消费行为的利器。不仅如此,为应对性能要求苛刻的细分市场,在2013、2014年间AWS还改增强了其EC2实例的性能,例如增加SSD类型的EBS卷以应对数据库等高IO应用需求、以及增加GPU实例类型以应对高性能计算需求等。

在2014还有另外一个热词产生,那就是Docker,这个伴随微服务被广泛提及的技术,也通过EC2 Container Services 的形式落户AWS。如果说docker和vm一样还是具有OS属性并按照CPU算钱的计算服务的话,那么2014年底推出的Lambda服务颠覆了人们对计算的定义,它希望人们像超级计算机一样,通过函数编程和事件驱动的方式获取计算能力,并且按照请求数量收费。

2015、2016的两年间,又有一波新的技术名词来到风口浪尖,一个是伴随AlphaGo打败李世石而被广为热议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另一个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IoT物联网技术。而这两项技术的融合,更将造就新一轮的IT寡头。为此AWS推出了MachineLearning机器学习服务和AWS IoT;而这次AWS不仅仅是提供计算环境的交付,而是希望借助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前布局和占领未来市场。例如:MachineLearning直接提供了机器学习层面的深度学习算法和示例数据供客户使用;IoT则提供从传感器到SDK,再到联合服务的一站式方案,甚至以身作则开发了诸如IoT Button、Amazon Echo等产品来为客户探路。

回头看去,AWS这十年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仅仅抓住了“业务场景需要”和“风口趋势技术”这两个关键词,并以敏捷的响应速度推出对应的云服务产品。在占领市场的同时收获了大量财富,可谓名利双收。

一些典型应用或业务的特点分析

04 云计算的展望

Gartner的销售策略分析师Tiffani Bova在多伦多举办的Asigra云备份大会上演讲时称:云计算并不会成为商业服务和运营的最终状态(“end state” ),而是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云计算将更着重于商业模式的变化而非技术。Bova还认为云计算技术最终会为下一代基于移动、社交和大数据的商业模式提供一个敏捷、可扩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平台。

实际上在Gartner发布的2016的技术趋势图中已经不见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踪影,不是因为这个概念消失了,而是它已经走入了稳定收益期,从一个可选技术方向变为了未来企业IT战略的核心。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由于发展阶段、领导人思路的不同,不同企业的IT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就如同ERP、OA、ITIL等系统一样,企业不仅仅需要购买云计算产品,更需要借助供应商的经验和产品的灵活性,走出一条适合自身IT规划的云计算之路,而这一切是从选择一个靠谱的云计算供应商开始的。

Gartner 2016 Hyper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y

-第一部完-

“品高云七年”系列第二部即将推出,敬请期待!

关键字:云计算品高云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