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量子计算云平台“中国版”启动 计算能力将提高百万倍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0-13 10:24:21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

1

  观众在云栖大会体验“未来餐厅”的自助点餐服务。新华社发

11日,量子计算云平台“中国版”正式启动,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落地近在咫尺。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正在加速到来,微观世界的中国“探梦者”,将如何解锁量子的“新密码”,开启未来科技的“新引擎”?

量子计算产业化落地

这一云平台,由中科院与阿里云合作发布。据介绍,这是为用户提供量子计算的起点,希望推动量子计算产业化,实现三方面的愿景:一是提升现有计算,包括提升机器学习、组合优化等性能,带动基于这些核心计算的业务;二是赋能新兴产业,营造量子信息技术的生态系统;三是扩充安全,加强已有的量子加密通信技术,使用量子卫星,推出基于量子密码的安全计算。

让更多人参与到量子计算的探索和研究中,无疑可以加快其突破的速度;但量子计算也并非是“万能”的,其目的主要是用来处理过于复杂和发展太快、以至于传统计算系统无法处理的各种问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目前平台提供25量子比特的经典计算仿真环境,2017年底基于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将上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晓波是10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的主要实现者之一。他告诉记者,量子计算有两条实现路径,一是通用量子计算,这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实现量子容错等。而在计算深度和比特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制造一个模拟机,在某些特定问题上,比超级计算机更快,就成了现在的路径。“我们将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接入云端,希望大家都参与,试图打通科研到应用。”

计算能力远超超级计算机

“量子计算发展的进程比我想象得要快得多。”潘建伟说,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实现了目前已知的所有量子算法的验证。

他预计,团队将在今年底发布一台可上网的、基于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希望到明年,完成对更多数目的量子比特高精度操纵。最终,计算能力将超越目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量子称霸”。实现后可用于很多实用性的研究,例如研究量子退火的机制,实现高效全局的最优搜索,使得指挥交通、理解图像等更加简便、迅速。

计算能力极限的大幅提升,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分析更多数据。比如,实现精准的天气预报,躲避飓风海啸;计算优化的出行线路,让城市减少堵车;识别有效的分子组合,降低药物的研发成本和周期;甚至可以用于探索太空,较快辨别可能存有生命体的行星。

潘建伟预测,希望能通过5-10年的努力,实现数百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届时对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将是现在计算能力总和的100万倍。

新一代定位导航将实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量子力学奠定了根本的基础。通过对量子力学理论的观测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产业变革,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安全性的问题。二是大数据带来的计算能力瓶颈。

“非常有意思的是,量子力学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好了准备,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正在加速到来”。潘建伟说,量子信息学将有三方面的应用:第一是利用量子通信提供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加密;第二是利用量子计算实现超快的计算能力,一个亿级变量的方程组计算,用现在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需要100年,而用量子计算机只需要0.01秒;第三是实现量子精密测量。

对于量子时代的科学应用,中国“量子人”团队有着明确的科研路线图:通过量子通信研究,从初步实现局域量子通信网络,到实现多横多纵的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网络;通过量子计算研究,为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过量子精密测量研究,实现新一代定位导航等。

相关新闻

高精度北斗微系统产品发布

据新华社杭州电 高精度北斗微系统产品12日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发布,标志着以北斗为代表的自主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取得了新突破。

高精度北斗微系统产品中不仅封有核心芯片,而且封有所需的元器件,组成了一个智能终端。该微系统产品将支持北斗在国计民生中的普及应用,满足物联网智能终端的多样化需求。

高精度北斗微系统产品研发方、云栖设计有限公司CEO潘一方介绍,以通信和导航一体化产品为例,微系统技术能够把高精度北斗多模芯片、2G通信芯片、ESIM芯片,以及40多颗外围元器件封装在11毫米×11毫米×1毫米的模组空间内,体积不到现有产品的二十分之一。

研发方表示,经检测,此次发布的北斗微系统产品,做到了高精度、高性能、更稳定、更可靠。业内人士表示,微系统封装技术有助于提升从端到云的位置服务能力,推动精准服务的普及,支持北斗战略的实施,带动智能硬件的发展,加速万物互联的进程。

关键字:计算能力量子比特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

x 量子计算云平台“中国版”启动 计算能力将提高百万倍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量子计算云平台“中国版”启动 计算能力将提高百万倍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0-13 10:24:21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

1

  观众在云栖大会体验“未来餐厅”的自助点餐服务。新华社发

11日,量子计算云平台“中国版”正式启动,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落地近在咫尺。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正在加速到来,微观世界的中国“探梦者”,将如何解锁量子的“新密码”,开启未来科技的“新引擎”?

量子计算产业化落地

这一云平台,由中科院与阿里云合作发布。据介绍,这是为用户提供量子计算的起点,希望推动量子计算产业化,实现三方面的愿景:一是提升现有计算,包括提升机器学习、组合优化等性能,带动基于这些核心计算的业务;二是赋能新兴产业,营造量子信息技术的生态系统;三是扩充安全,加强已有的量子加密通信技术,使用量子卫星,推出基于量子密码的安全计算。

让更多人参与到量子计算的探索和研究中,无疑可以加快其突破的速度;但量子计算也并非是“万能”的,其目的主要是用来处理过于复杂和发展太快、以至于传统计算系统无法处理的各种问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目前平台提供25量子比特的经典计算仿真环境,2017年底基于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将上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晓波是10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的主要实现者之一。他告诉记者,量子计算有两条实现路径,一是通用量子计算,这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实现量子容错等。而在计算深度和比特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制造一个模拟机,在某些特定问题上,比超级计算机更快,就成了现在的路径。“我们将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处理器接入云端,希望大家都参与,试图打通科研到应用。”

计算能力远超超级计算机

“量子计算发展的进程比我想象得要快得多。”潘建伟说,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实现了目前已知的所有量子算法的验证。

他预计,团队将在今年底发布一台可上网的、基于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希望到明年,完成对更多数目的量子比特高精度操纵。最终,计算能力将超越目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量子称霸”。实现后可用于很多实用性的研究,例如研究量子退火的机制,实现高效全局的最优搜索,使得指挥交通、理解图像等更加简便、迅速。

计算能力极限的大幅提升,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分析更多数据。比如,实现精准的天气预报,躲避飓风海啸;计算优化的出行线路,让城市减少堵车;识别有效的分子组合,降低药物的研发成本和周期;甚至可以用于探索太空,较快辨别可能存有生命体的行星。

潘建伟预测,希望能通过5-10年的努力,实现数百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届时对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将是现在计算能力总和的100万倍。

新一代定位导航将实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量子力学奠定了根本的基础。通过对量子力学理论的观测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产业变革,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安全性的问题。二是大数据带来的计算能力瓶颈。

“非常有意思的是,量子力学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好了准备,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正在加速到来”。潘建伟说,量子信息学将有三方面的应用:第一是利用量子通信提供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加密;第二是利用量子计算实现超快的计算能力,一个亿级变量的方程组计算,用现在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需要100年,而用量子计算机只需要0.01秒;第三是实现量子精密测量。

对于量子时代的科学应用,中国“量子人”团队有着明确的科研路线图:通过量子通信研究,从初步实现局域量子通信网络,到实现多横多纵的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网络;通过量子计算研究,为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过量子精密测量研究,实现新一代定位导航等。

相关新闻

高精度北斗微系统产品发布

据新华社杭州电 高精度北斗微系统产品12日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发布,标志着以北斗为代表的自主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取得了新突破。

高精度北斗微系统产品中不仅封有核心芯片,而且封有所需的元器件,组成了一个智能终端。该微系统产品将支持北斗在国计民生中的普及应用,满足物联网智能终端的多样化需求。

高精度北斗微系统产品研发方、云栖设计有限公司CEO潘一方介绍,以通信和导航一体化产品为例,微系统技术能够把高精度北斗多模芯片、2G通信芯片、ESIM芯片,以及40多颗外围元器件封装在11毫米×11毫米×1毫米的模组空间内,体积不到现有产品的二十分之一。

研发方表示,经检测,此次发布的北斗微系统产品,做到了高精度、高性能、更稳定、更可靠。业内人士表示,微系统封装技术有助于提升从端到云的位置服务能力,推动精准服务的普及,支持北斗战略的实施,带动智能硬件的发展,加速万物互联的进程。

关键字:计算能力量子比特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