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阿里云工业“大脑”植入广州的背后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任先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2-07 10:56:00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昨日,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第一天。出席嘉宾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与广州市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其中,备受瞩目的阿里云工业互联网总部“花落”广州开发区。随后,南都记者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获悉,该项目将注册在中新广州知识城。

阿里云工业互联网总部的加盟,无疑是给中新广州知识城锦上添花。皆大欢喜的背后,其实是知识城深耕多年的结果之一。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十大核心平台之一,知识城于广州而言,是集专利申请机构、国际高校合作平台、科创企业等资源为一体的知识经济“大脑”。今年以来,伴随GE、百济神州等国际项目的到来,知识城国际科创品牌效应正不断显现。

“产业+枢纽”优势

昨日,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签约现场表示,未来阿里巴巴将重点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跟广州的制造业结合起来。还将为广东的产业群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初步目标锁定为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产业集群作为试点先行先试,量身打造数字化转型方案。

结合阿里云发展目标,其实可以画出一条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重要城市的“智造线”。因为,广州与珠江口岸城市———深圳、东莞相接的两个关键节点,就是知识城和广州科学城。它们也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里规划的核心创新平台。

要实现广深莞这条“智造线”的无缝连接,肯定需要快速交通的助力。“蝶变之计,交通为先”的知识城,恰恰也在这方面开始发力。今年以来,包括知识城在内的广州东部在大力发展快速交通。包括联通广州内部核心区及广州、深圳和东莞的快速交通,均环绕在知识城四周。

根据官方最新消息,中新广州知识城地铁知识城专线将于今年年底开通,地铁14号线、地铁21号线、穗莞深城际铁路都在全面加紧施工。知识城未来还将开通3条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地铁,到白云机场只需10分钟,在知识城设值机楼,到广州东站12分钟,到广州第二CBD只需12分钟,到南沙只需30分钟。

知识城官方还描绘了未来的交通规划蓝图:伴随完善外联内通的高快速路网,“国际创新港”将紧密串联国际航空港、国际航运港,形成广州经济发展“铁三角”,为知识城未来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要战略节点奠定基础。

从此可看到,知识城“产业+枢纽”的优势,与阿里云的发展不谋而合。“未来,该项目在科学城也会有主要办公地点。”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高端企业集聚效应

沿着知识城内的主干道九龙大道,一路北上,将是GE、百济神州等生物制药企业的集聚区。在阿里巴巴和广州签订的一揽子计划中,便有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

和科学城一样,知识城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但在注重科研发展,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这块,它则和大学城有相似之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知识城更像是科学城和大学城的综合体。

过去的7年,知识城总体规划重点放在了总部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知识产权服务业等产业,形成了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截至目前,知识城已累计注册企业近900家,注册资本近1000亿元。

尽管目前官方暂未披露阿里巴巴是否会在开发区深入发展医疗项目,但不可否认,高端企业品牌效应,是吸引阿里入驻的关键。因为此前亦有先例。

今年3月21日,总投资22亿元的百济神州生物药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破土动工,该项目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重点引进的百亿级产值生物医药企业。这家首个赴美上市的中国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在业内有中国“基因泰克”之美称。此前一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就抢先对外宣布,其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将向百济神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广州交付KU-BioTM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以生产新一代单克隆抗体和其他生物药物。

要知道,百济神州牵手广州开发区,其实最早是由其合作伙伴GE引荐而来。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访华时曾提到,广州投资环境好,服务效率高,市场成本低,发展空间大。随着该项目的发展,他非常看好广州成为生物制药领军城市。

显然,百济神州认同杰夫·伊梅尔特对广州的看法。此后,百济神州政府事务部门向南都记者介绍时,同样看好广州在生物医药产业上的资源优势。他说,之所以选择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一方面,广州开发区在人才支持、政策补贴方面给予了高度支持,广州开发区创新环境也很好。另一方面,从公司战略布局上来说,目前,百济神州在北京、上海、苏州分别建有研发、药政、生产为焦点的子公司,而广州在华南医药领域占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同时重视创新和经济升级,我们对将落户于此的合资项目充满期待。”

创新驱动发展之城

据悉,阿里云将与广东省内高等院校和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展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例如将设立广东研发中心,招募1000名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工程师,为广东省培养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推动智能制造的整体产业发展。

知识城的发展,和阿里云发展的路径是相通的。它不仅需要依靠高端技术企业,而且还需要创新型的专业人才。所以,无论是未来的阿里云,还是最近在忙碌中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余龙或是知识城里的其他企业,都将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3月份研究院正式注册,6月开始引入中新合作项目,预计要引入24个项目,现在启动的有八九个了。”据余龙介绍,该研究院是华南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优势合作项目,研究院一期建设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新能源、生物医用材料、食品营养与安全、人工智能、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6个研发平台,引进的24个产业化项目均致力于孵化企业和产生经济效益。

由于研究院定位为产业化平台,提倡与工业界的合作,所以项目成果评估的重要标准为产业化的成效。比如中科院院士唐本忠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聚集态发光现象,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该研究院不是提供资金对这一领域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基础研究,而是利用这一技术开发在实际中应用的产品,利用聚集态发光材料开发试剂盒。

“国外对专利的保护异常看重,我们不是花钱购买国外已成熟的技术,而是双方共同研发,并将其产业化,是名副其实的合作技术。”据悉,目前研究院的机构是2+X的开放模式,这意味着,取得一定经验后,下一步会与世界各国更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而专利保护是该院众多合作的基础。

专利申请数量及使用程度,是评价一个区域创新程度的硬指标之一。2016年广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约3.2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600余件。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知识城成为中国首个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肩负起打造“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城。

“知识城不仅先要成为专利申请的示范区,也应该为整个广州服务。”据悉,明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将整体搬迁进驻知识城,该中心副主任邱绛雯如是定位知识城这个中心的功能。

知识城从规划开始,便是以“城”的概念来打造。对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未来,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看来,要实现“硅谷一般的生活”,不仅要留住青山绿水,也要打通人才、交通、产业这三个提升知识城的要素,争取成为广深科创走廊西岸的知识经济“硅谷”。

关键字:知识城大脑KU-BioTM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x 阿里云工业“大脑”植入广州的背后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阿里云工业“大脑”植入广州的背后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任先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2-07 10:56:00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昨日,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第一天。出席嘉宾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与广州市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其中,备受瞩目的阿里云工业互联网总部“花落”广州开发区。随后,南都记者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获悉,该项目将注册在中新广州知识城。

阿里云工业互联网总部的加盟,无疑是给中新广州知识城锦上添花。皆大欢喜的背后,其实是知识城深耕多年的结果之一。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十大核心平台之一,知识城于广州而言,是集专利申请机构、国际高校合作平台、科创企业等资源为一体的知识经济“大脑”。今年以来,伴随GE、百济神州等国际项目的到来,知识城国际科创品牌效应正不断显现。

“产业+枢纽”优势

昨日,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签约现场表示,未来阿里巴巴将重点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跟广州的制造业结合起来。还将为广东的产业群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初步目标锁定为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产业集群作为试点先行先试,量身打造数字化转型方案。

结合阿里云发展目标,其实可以画出一条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重要城市的“智造线”。因为,广州与珠江口岸城市———深圳、东莞相接的两个关键节点,就是知识城和广州科学城。它们也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里规划的核心创新平台。

要实现广深莞这条“智造线”的无缝连接,肯定需要快速交通的助力。“蝶变之计,交通为先”的知识城,恰恰也在这方面开始发力。今年以来,包括知识城在内的广州东部在大力发展快速交通。包括联通广州内部核心区及广州、深圳和东莞的快速交通,均环绕在知识城四周。

根据官方最新消息,中新广州知识城地铁知识城专线将于今年年底开通,地铁14号线、地铁21号线、穗莞深城际铁路都在全面加紧施工。知识城未来还将开通3条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地铁,到白云机场只需10分钟,在知识城设值机楼,到广州东站12分钟,到广州第二CBD只需12分钟,到南沙只需30分钟。

知识城官方还描绘了未来的交通规划蓝图:伴随完善外联内通的高快速路网,“国际创新港”将紧密串联国际航空港、国际航运港,形成广州经济发展“铁三角”,为知识城未来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要战略节点奠定基础。

从此可看到,知识城“产业+枢纽”的优势,与阿里云的发展不谋而合。“未来,该项目在科学城也会有主要办公地点。”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高端企业集聚效应

沿着知识城内的主干道九龙大道,一路北上,将是GE、百济神州等生物制药企业的集聚区。在阿里巴巴和广州签订的一揽子计划中,便有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

和科学城一样,知识城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但在注重科研发展,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这块,它则和大学城有相似之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知识城更像是科学城和大学城的综合体。

过去的7年,知识城总体规划重点放在了总部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知识产权服务业等产业,形成了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截至目前,知识城已累计注册企业近900家,注册资本近1000亿元。

尽管目前官方暂未披露阿里巴巴是否会在开发区深入发展医疗项目,但不可否认,高端企业品牌效应,是吸引阿里入驻的关键。因为此前亦有先例。

今年3月21日,总投资22亿元的百济神州生物药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破土动工,该项目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重点引进的百亿级产值生物医药企业。这家首个赴美上市的中国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在业内有中国“基因泰克”之美称。此前一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就抢先对外宣布,其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将向百济神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广州交付KU-BioTM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以生产新一代单克隆抗体和其他生物药物。

要知道,百济神州牵手广州开发区,其实最早是由其合作伙伴GE引荐而来。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访华时曾提到,广州投资环境好,服务效率高,市场成本低,发展空间大。随着该项目的发展,他非常看好广州成为生物制药领军城市。

显然,百济神州认同杰夫·伊梅尔特对广州的看法。此后,百济神州政府事务部门向南都记者介绍时,同样看好广州在生物医药产业上的资源优势。他说,之所以选择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一方面,广州开发区在人才支持、政策补贴方面给予了高度支持,广州开发区创新环境也很好。另一方面,从公司战略布局上来说,目前,百济神州在北京、上海、苏州分别建有研发、药政、生产为焦点的子公司,而广州在华南医药领域占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同时重视创新和经济升级,我们对将落户于此的合资项目充满期待。”

创新驱动发展之城

据悉,阿里云将与广东省内高等院校和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展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例如将设立广东研发中心,招募1000名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工程师,为广东省培养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推动智能制造的整体产业发展。

知识城的发展,和阿里云发展的路径是相通的。它不仅需要依靠高端技术企业,而且还需要创新型的专业人才。所以,无论是未来的阿里云,还是最近在忙碌中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余龙或是知识城里的其他企业,都将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3月份研究院正式注册,6月开始引入中新合作项目,预计要引入24个项目,现在启动的有八九个了。”据余龙介绍,该研究院是华南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优势合作项目,研究院一期建设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新能源、生物医用材料、食品营养与安全、人工智能、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6个研发平台,引进的24个产业化项目均致力于孵化企业和产生经济效益。

由于研究院定位为产业化平台,提倡与工业界的合作,所以项目成果评估的重要标准为产业化的成效。比如中科院院士唐本忠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聚集态发光现象,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该研究院不是提供资金对这一领域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基础研究,而是利用这一技术开发在实际中应用的产品,利用聚集态发光材料开发试剂盒。

“国外对专利的保护异常看重,我们不是花钱购买国外已成熟的技术,而是双方共同研发,并将其产业化,是名副其实的合作技术。”据悉,目前研究院的机构是2+X的开放模式,这意味着,取得一定经验后,下一步会与世界各国更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而专利保护是该院众多合作的基础。

专利申请数量及使用程度,是评价一个区域创新程度的硬指标之一。2016年广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约3.2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600余件。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知识城成为中国首个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肩负起打造“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城。

“知识城不仅先要成为专利申请的示范区,也应该为整个广州服务。”据悉,明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将整体搬迁进驻知识城,该中心副主任邱绛雯如是定位知识城这个中心的功能。

知识城从规划开始,便是以“城”的概念来打造。对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未来,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看来,要实现“硅谷一般的生活”,不仅要留住青山绿水,也要打通人才、交通、产业这三个提升知识城的要素,争取成为广深科创走廊西岸的知识经济“硅谷”。

关键字:知识城大脑KU-BioTM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