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万物互联的未来:一个机器人能抵两个人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郝俊慧 潘少颖 张程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5-18 21:33:14 本文摘自:IT时报

创新的驱动:想象与改变

“通信和信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今年是国际电联成立150周年,仿佛是与中国自上而下掀起的创新热潮相呼应,ITC将今年的主题与创新挂上了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创新都是一道前景很美好、却需要万众智慧一起思考的考题。这几年来,互联网科技行业喷发式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未来科技的雏形,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多种改变的可能。

◆ 当地球从一个村庄变成一个人

关键词 物联网

一根钢管和一块钢板的故事

我是一根钢管,我的母亲是上海宝钢,我的旅行通从一个RFID标签开始。

这是一个神奇的标签,它不仅记录了我从哪里来,是哪炉钢水塑造了我,是哪位师傅把我从炼钢炉中接出来,而且还将记录我的未来。变成钢制品后,带着标签的我要入库时,头顶上的扫描设备缓缓扫过,所有出生信息便被录入了电脑系统中。

准备要出发了,我被装上了一辆大卡车,出库时,卡车略微停顿了一下,“叮”一声轻响,我和车上兄弟姐妹们的信息又增加了一条——“已出库”。据说,自从有了标签,原本要人工处理的出库变得快多了,至少为我的母亲节省了30%的人力。

前方目的地是北京锅炉管制造厂,它是我们的老客户了,自从看到我们家使用了RFID电子标签进行物料和物流管理后,他们也跟着上了一整套出入库设备,等我到他们家后,不仅可以同样便捷地出入库,而且一旦发现哪根钢管有质量问题,还能直接追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到那时,我身上的这枚标签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再见,记录我前半生的伙伴。

我是一块钢板,我身上同样有一个标签,在从母亲宝钢那里出发之前,我和钢管兄弟的故事是一样的,不过由于未来的东家是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在出厂前,我的标签了多了一些内容,比如我的尺寸是个性化的,将来会被用到船体的哪个部分,都已经非常明确。到了新东家后,我必须被放到指定位置,便于造船时直接取用,可千万不能放错哦,我的这个大体格,一旦放错位置,几个人可抬不起来。不过,师傅们拿扫描枪一扫便能准确知道我是谁,并且指挥装卸设备将我放对位置。

未来空无一人的仓库

上文中钢管和钢板的故事,是宝钢钢管标签改造项目中无数小故事中的一个,而标签改造也不过只是整个宝钢在发展工业4.0过程中诸多项目中的一员,其操作者宝信软件是宝钢控股的上海知名软件公司,在它服务宝钢的近30年中,帮助宝钢成为国内信息化水平最高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

宝信软件技术总监李尚春告诉《IT时报》记者,除了对产品出入库进行自动检测外,宝钢和宝信软件还正在推行仓库无人化。

在已经试运行的无人化仓库中,通过激光三维成像技术,对入库的钢卷、出库的车辆鞍座进行三维扫描和精准定位,自动识别出钢卷及车辆鞍座的物理坐标;根据行车并行调度系统的计算结果,自动安排最合适的行车通过全自动翻转夹钳进行作业,无需人工干预就能实现行车自动走行和钢卷吊运。

当这套系统普及后,未来的宝钢仓库,我们看到的将是一台台行车在悄无声息地走来走去,封闭的库场内空无一人,钢卷在全厂范围内无声地流动……

谷歌派的“无人驾驶汽车”

“实现无人驾驶最关键的是车内网、车间网和车载移动网络的建立,车载移动网基本上已经实现,车内网和车间网仍在探索,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上海博泰集团高级工程师郑洪江告诉《IT时报》记者。

目前国际上实现无人驾驶的技术路径有两种,一种是以谷歌为代表的,利用激光雷达和视频实现车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进行无人驾驶。另一种则是通过V2X技术,建立一个车与物互联的网络系统,实现无人驾驶。“利用激光雷达的缺点是无法识别交通标识,而且车的改造成本很高,一台车的改造费用高达10万美元。而V2X设备仅需2000美元,且仍有下降空间。”郑洪江告诉记者。

V2X(vehicle to x)技术是在V2V(vehicle to vehicle),即车与车之间互联的基础上,进而拓展到车与物的互联。其实现方式是不仅在车上装发射装置,而且在诸如交通信号灯、警示牌、乃至是人的身上装发射装置。这种发射装置以每秒10次的频率发出信号,让周围的车能感知到,并做出行驶判断。

“例如在行驶过程中,前面的车辆突然刹车,你马上就能得到提示信息,从而做出应对。”郑洪江向《IT时报》记者解释。不过该系统需要与车内网进行配合,目前车内网的建立依靠在车身上装上成千上万的传感器,将车的信息传送到系统中,当行驶中的车辆做出动作时,就会实时发送出去。

V2X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引导车辆以最佳速度行驶、车队自适等安全驾驶辅助方面。以引导最佳速度行驶为例,它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尤其是交通信号灯情况的识别,提示车主以最佳速度通过相应路段,从而节省能耗和减少交通拥堵。

郑洪江通过两个发射器模拟两辆车的行驶,向《IT时报》记者进行了展示。“两辆车”在一段实地采集的路段上模拟行驶,并不断发出信号,当在十字路两“车”将要发生碰撞时,两“车”的车载显示屏都同时发出了“侧向危险”的信号,并伴有警示声响。“这个发射器可以接受周围一公里内其他设备发出的信号、来车的具体方位、在哪一个车道,这些都可以判断。”郑洪江解释道。

* 时报观察

万物互联的标准在哪里?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车联网,都是未来万物互联世界的开端,以无线网络技术全覆盖、云计算大量运用和智能制造大规模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在可预见的5年来,将形成巨大的市场和大规模的应用。

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统一的标准在哪里?

今年4月,美国几大龙头企业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希望借助网络和数据的力量提升整个工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制定工业互联网的统一标准。如今,人们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以上文中提到的V2V为例,如果真想建立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想让车与车之间、车与人彼此“听得懂”对方的话,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机器语言体系”,也即标准。但郑洪江坦承,目前并没有这样的标准产生。

当然,中国的物联网标准工作早已开展多年,截至到去年10月,中国已有47项物联网国家标准正式立项,79项物联网国家标准立项完成立项公示,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开展了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规划、物联网标准白皮书、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研究等物联网顶层规划工作。

尽管上述标准的建立和最终批准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但一旦这些标准建立起来,将有助于硬件和软件开发商创建与物联网完全兼容的产品,最终结果可能是实现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云计算系统、大型企业、车辆和数以百计其他类型的实体得以全面整合,推动整个工业产业链的效率全面提升。

◆ 一大波机器人“入侵”厨房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对于机器人进入家庭,无论是影视界还是科学界,都曾有过美好的预言,而现实中,扫地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让机器人炒菜、扫地、洗碗,甚至陪着孩子一起玩耍,定位于情感交流、初期服务的家庭机器人正在兴起。而正因为有了市场需求,不少机器人研发公司也正朝着“服务机器人”的方向前进。

一个机器人能抵两个人

“您好,您要的餐给您送来了,请您自己端一下。”“请您给我让个路吧,我在工作,谢谢您。”这一句句听上去貌似餐厅服务员说的话,实际上是从餐厅的机器人服务员口中说出的。在黑龙江、浙江、上海等地都已开出这样的餐厅。

金海峰在宁波盘了一家100平米不到的店面,和老婆做起了快餐生意,生意好时,夫妻二人忙不过来。在此之前,金海峰曾雇过一个服务生,每个月包吃包住,还要付3000元工资,人工成本太高,于是他萌生了请一个“机器人帮手”的想法。

今年春节过后,金海峰花4万元买了一台餐饮机器人,主要做送餐服务。“我一次性付4万元,差不多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但一个机器人能抵两个人的服务量。机器人的使用寿命是5年,平均每天可以工作10多个小时,支出除了保养费就是电费,每天大概2元钱。”

说起使用后的感受,金海峰告诉记者,机器人的准确性比人工要高,只要指令输入正确,它就不会送错。现在夫妻俩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考虑经营了。据介绍,机器人的“心脏”是一块电脑芯板,只要有人在计算机上对其进行设定程序下命令,机器人就能沿着轨道,根据座位编号,准确无误地把菜单、饭菜送到餐桌前,到达指定座位后,它会停下来几分钟,直到顾客拿走菜肴。

给金海峰带来的意外惊喜是,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听说以后会有炒菜机器人,我们做快餐生意,每天就固定几个菜,应该比较适合机械化。”

一部炒菜机器人不到2万元

如果说送餐是一门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活,那么炒菜、包饺子等这类需要精细动作的活机器人能干吗?

在哈尔滨,有一家能容纳百余人就餐的机器人主题餐厅,有18个机器人为客人服务,除了送餐之外,有煮水饺的、煮面的、炒菜的、空中传菜的、迎宾的等,每个机器人的“身价”在20至30万元。它们长相色彩各异,个头1.3~1.6米,有胖有瘦,还带有10多种面部表情,会讲简单的语句。

哈尔滨海鹰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研发“攻占厨房”的机器人,包括餐饮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据公司负责人刘哈生介绍,炒菜机器人可以制作40道菜,除了标准功能之外,炒菜机器人的身上还有触摸屏,用户可以调整调味品的量。“预计上市后,一台炒菜机器人的价格在1.8~2万元。”刘哈生说,这种机器人不仅能进入饭店,也能进入家庭,把人们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经济发达地区对于餐饮机器人的需求量很大,现在公司月产机器人100台左右, 2个月后,我们会投入专门生产线,明年年产可达4万台。”刘哈生告诉《IT时报》记者。

但是,现在此类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普及率还不高。刘哈生表示,一是价钱较高,二是现在的机器人从本质上来讲只能按照指令完成单一工作,只能满足老百姓的一部分需求。

* 时报观察

物美价廉的家用机器人快来了

近年来,机器人正在全球范围内点燃人们的热情。但相对于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中国机器人特别是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依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产业,仅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4.5%。

家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一直是行业讨论的重点,家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装备集中了新兴传感器、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关键技术。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告诉记者,国内从事机器人制造的企业越来越多,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传感、通信等方面的专利申请较少。并且,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专利申请量少。“相比工业机器人而言,智能化的家用机器人对技术要求更高。国内企业只有拥有了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高峰说。

虽然在核心技术方面处于劣势,但在高峰看来,未来,包括家用清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在内的家用机器人将逐步普及,但前提一是实用性,二是降低成本,让家庭机器人更便宜,大众就更能接受。

◆ 一手掌握万里之外的风力发电

关键词 云计算

作为国内装机量最大的智能风机设备提供商之一,远景能源的业务包括智能风机研发与销售、智慧风场软件及服务、能源互联网技术等,因此,它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在远景能源战略和业务开发部负责人孙捷看来,规划、建设和运营阶段都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其变得更加数字化。

成本降低近一半

前两年,能源行业整体呈现低谷,但远景能源还能以100%的速度增长,很大的原因,就是远景能源用云计算进行了创新。

在很多企业看来,用公有云服务比自建数据中心的性价比要高。远景能源算过一笔账:如果自建数据中心,哪怕是一个小型的数据中心,首期就要投入800万元,空调、供电、消防、服务器硬件成本(按5年折旧)和维保成本加起来,与采用亚马逊AWS云服务的花费基本持平。但如果直接采用亚马逊AWS服务,每年大约支出100万元,而且还可以按月支付。“这样大大减少了短期财务的压力。”远景能源基础架构主管潘怡鸿告诉《IT时报》记者,“自建机房需要大量前期投资,而且人员维护成本高,可扩展性、安全性等方面也都不是很可靠。”

现在,远景能源的IT服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自用的IT服务,一些核心的、不方便迁移到云端的信息仍然运行在远景能源自己的小型数据中心里;另一部分是远景能源对外提供的IT服务,比如智能风场管理服务,这些对外服务全部运行在公有云端。根据统计,目前迁移到AWS上的应用让成本降低了将近20%,预计日后的成本还可以再降低大约20%。

两周搞定海外客户

远景能源开始创建其智慧能源云平台之初,在业务和技术方面遇到了许多挑战。远景能源总部虽然在中国,但业务遍及全球,初涉海外市场,远景能源对海外的IDC运营商缺乏了解,也没有多少运作经验,所以它希望找到一个全球性的服务提供商。

亚马逊AWS实际上成了远景能源布局全球业务的一个支柱。潘怡鸿告诉《IT时报》记者,当时公司的第一个美国客户时间要求很高,如果满足不了用户的要求,有可能失去第一个海外客户。于是,就尝试用了公有云服务。

“只用了两周时间,就把这个美国客户的风场系统接入到了我们的智慧能源云平台中。” 远景能源IT部主管龚迅告诉记者,最开始,远景能源使用的是海外AWS服务,因为海外的用户更容易接受基于云的服务方式。

如今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哪里的客户,只要把其系统与远景能源的智慧风场综合管理云平台相连接,就可以进行操作和管理。现在,远景能源在美国管理着包括美国最大的新能源上市公司Pattern能源、美国大西洋电力公司等在内的多家全球新能源公司的资产。

2014年5月,亚马逊AWS在中国启动了云服务,远景能源成了第一批有限预览的客户。3个月之后,远景能源把中国的一些风场服务也迁移到了亚马逊AWS平台上。

去年10月,远景能源发布了一款新系统“格林威治”,这是一套基于AWS为客户提供跨整个生命周期的风电场运维监控系统。潘怡鸿对此深有体会,因为远景能源本身并不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但通过云平台的资源则可以实现。

另一位某国有风电设备供应厂商相关人士也告诉记者,现在风电设备竞争最激烈的集中在项目和市场,但工厂和保内服务、运营维修都分散在异地,很难提高管控的效率,但服务又是客户最重视的,如果把这些都能集中到云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未来的应用系统构架一定是在云端,因此。现在我们正在做前期的调研,包括云计算如何落地、哪些应用用公有云、哪些用私有云,预计明年起将进入实质探索阶段。”

* 时报观察

国际云进中国难落地

现在不少企业都开始运用云服务了,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Rackspace等都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云服务,而国内比较知名的有阿里云、盛大云等。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土生土长的云面临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在技术上和海外云还存在一定差距。

以云服务中最重要的安全问题为例,远景能源也曾尝试过国内一些小型的私有云和公有云,但在使用了亚马逊AWS之后,他们认为这种国际大型公有云服务的稳定性是最好的。在使用AWS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宕机的故障,但30分钟内就解决了。但龚迅也坦言,国际云要在中国落地还面临很多问题。

“云服务在海外从来没有资源的限制,但面对中国市场,国外的云服务公司必须要正视在资源上的诸多限制,必须找到有资源的合作伙伴,在经营模式上做妥协,否则即使侥幸开始了服务,也面临无法扩展的危险。”一业内人士分析说。

对于云计算来说,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虽然要面临各种不适应,但国际云正在慢慢飘进中国,而中国土生土长的云服务公司也正面临着更大的竞争。

◆ 信息技术,润物细无声中改变生活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与尖端前沿的人工智能不同,已经在上海推行了四年的智慧城市计划,更像一个成熟产品的集结号,它的创新可能并不在于技术,而是用技术对旧模式的打破和重塑,从而让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有乐趣和尊严。

让医院不再排队

如果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看今天的医院,最大的痛点莫过于紧俏的医疗资源和一望无边的长队。因此无论是医院本身,还是互联网公司,首先上网的服务都是挂号。然而,如果你用过各种挂号系统后会发现,现有的预约系统只能预约,却无法解决一个根本问题:排队。从这个角度而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App“掌上市一”,是真正智慧医疗的起步。

从预约挂号到看病就医,在市一院,就是一个App的距离,在“掌上市一”,可预约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这意味着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最合适的时间就医,而在以往的挂号系统中,即便网上预约,你最多锁定的是一个号源,就诊时间还得看你实际挂号的时间。通过手机的分时预约,使得医院的分流错峰就诊得以推广,有效缓解了人多排长队的矛盾。

“掌上市一”对排队的另一个缓解功能在于,将原先只在每个科室电子屏上滚动的叫号信息搬上了手机屏幕,挂好号后,无需像以前一样到就诊科室前漫长地等待,只要通过手机看清叫号顺序,剩下的时间完全可以自由支配。

“方便少排队”是市一院在建设智慧医院中的主要目标。在市一院副院长许海风的心中,一所好的医院应该是,来院就能看病,看完手机就能付钱,付完钱药会直接快递回家,“医院大厅里应该没有人。”

医院应该是国内IT化较早的行业,除了“掌上市一”外,从最早的收费系统改造,到后来的电子病历、医学检查电子化,医疗、教学、科研等等几乎医院里所有的流程都已经IT化,因此,市一院副院长许海风要做的事情,是未来三年中将这些独立的IT系统,全部整合到一个大数据平台中。

许海风给《IT时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名阑尾炎病人进入医院后,系统会自动为其安排好整个临床路径,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过程都被按照最佳的治疗计划自动安排好,从而减少医生临床处理的随意性,同时,融入互联网的因素,将外部的移动支付、物流系统与医院系统对接,患者看完病后无需等待,药品自动送上门。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用科技的手段,让患者在看病过程中感到舒心、便捷、有尊严,减少因信息不对等产生的不信任,是“智慧医院”揭开高大上的面纱后最实际的作用。

让独居老人不再孤独

如果你是上海IPTV的用户,打开电视后都会看到“智慧社区”醒目的logo,进入版块打开“老年关爱”栏目后便会发现,这里为老人提供诸多在线服务,比如帮助老人在网上超市购物、为老人提供物业、家电维修、代叫出租车、家政服务、陪医就医等等,老人只要用遥控器轻轻一点“请求服务”,过一会便会有专人打到老人所登记的电话上,询问服务需求。

“老年关爱”是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安康通”专为老人提供的全方位居家生活服务,以前老人可以通过电话直接表达需求,但很多老人对此并不知晓,而IPTV目前在上海市有上百万的用户,可以直接将服务推送给用户。

同样不是由创新的技术,而是创新的模式使老人生活得到了便利,同时使政府的管理也更加高效。在上海宝山区庙行镇,400名孤寡老人家里的墙上都贴了一张二维码,每一个来为老人服务的助老员进门后,都要用手机扫描一下签到,服务完走的时候再扫一下签退,而老人则可以在IPTV里为这名助老员打分评价。这些助老员的服务都由政府买单,但以往服务质量却难以保证。通过签到加评价的方式,即便是一些年龄很大的老人的安全,也可以让自己得到的服务更有保障。负责此项目的上海电信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针对一些空巢老人的安全,他们还利用一种红外探测设备随时监测老人,一旦体温下降到35度以下超过约定时间,便自动向预先设置好的几个求助电话发送报警信息,以防发生意外。

然而,除了政府买单的这些“智慧养老”服务,银发市场的商业化推广几乎陷入停滞。目前上海市的专业养老服务提供商,除了由民政局主办的“安康通”有数百名Call Center(呼叫中心人员)提供全市服务外,其他两家在很多区止步不前,“找不到愿意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此前一些街道也曾希望组织小区周围的理发、维修、开锁、菜农等小摊贩成为“智慧养老”的服务提供商,但很多老人并不愿为此承担额外的上门服务费,对于这些小摊贩而言,时间与收益的性价比很低,因此纷纷退出项目,“有的地方养老服务开出来,又被迫关掉了。”上述人士对此十分无奈。

* 时报观察

需要更好的商业模式

2014年9月,上海市《2014年—2016年智慧城市新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这是2011年上海市首次提出要发展智慧城市后的升级版。新三年计划中,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将逐步从基础设施建设向满足实际需求过渡转型,在中心城区,将着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郊县城区着力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覆盖率。

经过多年建设,上海市的智慧城市无论在基础设施上,还是具体应用上,发展程度在全国遥遥领先,除了上文提到的医疗和养老,交通、教育等行业也引入了多种信息技术,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然而,多名受访者均表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信息技术只是创新驱动力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和成熟的市场环境,单纯靠政府买单,很难大规模推广,这恐怕是留给智慧城市最大的难题。

关键字:风电设备谷歌临床路径

本文摘自:IT时报

x 万物互联的未来:一个机器人能抵两个人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万物互联的未来:一个机器人能抵两个人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郝俊慧 潘少颖 张程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5-18 21:33:14 本文摘自:IT时报

创新的驱动:想象与改变

“通信和信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今年是国际电联成立150周年,仿佛是与中国自上而下掀起的创新热潮相呼应,ITC将今年的主题与创新挂上了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创新都是一道前景很美好、却需要万众智慧一起思考的考题。这几年来,互联网科技行业喷发式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未来科技的雏形,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多种改变的可能。

◆ 当地球从一个村庄变成一个人

关键词 物联网

一根钢管和一块钢板的故事

我是一根钢管,我的母亲是上海宝钢,我的旅行通从一个RFID标签开始。

这是一个神奇的标签,它不仅记录了我从哪里来,是哪炉钢水塑造了我,是哪位师傅把我从炼钢炉中接出来,而且还将记录我的未来。变成钢制品后,带着标签的我要入库时,头顶上的扫描设备缓缓扫过,所有出生信息便被录入了电脑系统中。

准备要出发了,我被装上了一辆大卡车,出库时,卡车略微停顿了一下,“叮”一声轻响,我和车上兄弟姐妹们的信息又增加了一条——“已出库”。据说,自从有了标签,原本要人工处理的出库变得快多了,至少为我的母亲节省了30%的人力。

前方目的地是北京锅炉管制造厂,它是我们的老客户了,自从看到我们家使用了RFID电子标签进行物料和物流管理后,他们也跟着上了一整套出入库设备,等我到他们家后,不仅可以同样便捷地出入库,而且一旦发现哪根钢管有质量问题,还能直接追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到那时,我身上的这枚标签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再见,记录我前半生的伙伴。

我是一块钢板,我身上同样有一个标签,在从母亲宝钢那里出发之前,我和钢管兄弟的故事是一样的,不过由于未来的东家是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在出厂前,我的标签了多了一些内容,比如我的尺寸是个性化的,将来会被用到船体的哪个部分,都已经非常明确。到了新东家后,我必须被放到指定位置,便于造船时直接取用,可千万不能放错哦,我的这个大体格,一旦放错位置,几个人可抬不起来。不过,师傅们拿扫描枪一扫便能准确知道我是谁,并且指挥装卸设备将我放对位置。

未来空无一人的仓库

上文中钢管和钢板的故事,是宝钢钢管标签改造项目中无数小故事中的一个,而标签改造也不过只是整个宝钢在发展工业4.0过程中诸多项目中的一员,其操作者宝信软件是宝钢控股的上海知名软件公司,在它服务宝钢的近30年中,帮助宝钢成为国内信息化水平最高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

宝信软件技术总监李尚春告诉《IT时报》记者,除了对产品出入库进行自动检测外,宝钢和宝信软件还正在推行仓库无人化。

在已经试运行的无人化仓库中,通过激光三维成像技术,对入库的钢卷、出库的车辆鞍座进行三维扫描和精准定位,自动识别出钢卷及车辆鞍座的物理坐标;根据行车并行调度系统的计算结果,自动安排最合适的行车通过全自动翻转夹钳进行作业,无需人工干预就能实现行车自动走行和钢卷吊运。

当这套系统普及后,未来的宝钢仓库,我们看到的将是一台台行车在悄无声息地走来走去,封闭的库场内空无一人,钢卷在全厂范围内无声地流动……

谷歌派的“无人驾驶汽车”

“实现无人驾驶最关键的是车内网、车间网和车载移动网络的建立,车载移动网基本上已经实现,车内网和车间网仍在探索,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上海博泰集团高级工程师郑洪江告诉《IT时报》记者。

目前国际上实现无人驾驶的技术路径有两种,一种是以谷歌为代表的,利用激光雷达和视频实现车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进行无人驾驶。另一种则是通过V2X技术,建立一个车与物互联的网络系统,实现无人驾驶。“利用激光雷达的缺点是无法识别交通标识,而且车的改造成本很高,一台车的改造费用高达10万美元。而V2X设备仅需2000美元,且仍有下降空间。”郑洪江告诉记者。

V2X(vehicle to x)技术是在V2V(vehicle to vehicle),即车与车之间互联的基础上,进而拓展到车与物的互联。其实现方式是不仅在车上装发射装置,而且在诸如交通信号灯、警示牌、乃至是人的身上装发射装置。这种发射装置以每秒10次的频率发出信号,让周围的车能感知到,并做出行驶判断。

“例如在行驶过程中,前面的车辆突然刹车,你马上就能得到提示信息,从而做出应对。”郑洪江向《IT时报》记者解释。不过该系统需要与车内网进行配合,目前车内网的建立依靠在车身上装上成千上万的传感器,将车的信息传送到系统中,当行驶中的车辆做出动作时,就会实时发送出去。

V2X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引导车辆以最佳速度行驶、车队自适等安全驾驶辅助方面。以引导最佳速度行驶为例,它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尤其是交通信号灯情况的识别,提示车主以最佳速度通过相应路段,从而节省能耗和减少交通拥堵。

郑洪江通过两个发射器模拟两辆车的行驶,向《IT时报》记者进行了展示。“两辆车”在一段实地采集的路段上模拟行驶,并不断发出信号,当在十字路两“车”将要发生碰撞时,两“车”的车载显示屏都同时发出了“侧向危险”的信号,并伴有警示声响。“这个发射器可以接受周围一公里内其他设备发出的信号、来车的具体方位、在哪一个车道,这些都可以判断。”郑洪江解释道。

* 时报观察

万物互联的标准在哪里?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车联网,都是未来万物互联世界的开端,以无线网络技术全覆盖、云计算大量运用和智能制造大规模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在可预见的5年来,将形成巨大的市场和大规模的应用。

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统一的标准在哪里?

今年4月,美国几大龙头企业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希望借助网络和数据的力量提升整个工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制定工业互联网的统一标准。如今,人们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以上文中提到的V2V为例,如果真想建立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想让车与车之间、车与人彼此“听得懂”对方的话,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机器语言体系”,也即标准。但郑洪江坦承,目前并没有这样的标准产生。

当然,中国的物联网标准工作早已开展多年,截至到去年10月,中国已有47项物联网国家标准正式立项,79项物联网国家标准立项完成立项公示,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开展了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规划、物联网标准白皮书、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研究等物联网顶层规划工作。

尽管上述标准的建立和最终批准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但一旦这些标准建立起来,将有助于硬件和软件开发商创建与物联网完全兼容的产品,最终结果可能是实现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云计算系统、大型企业、车辆和数以百计其他类型的实体得以全面整合,推动整个工业产业链的效率全面提升。

◆ 一大波机器人“入侵”厨房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对于机器人进入家庭,无论是影视界还是科学界,都曾有过美好的预言,而现实中,扫地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让机器人炒菜、扫地、洗碗,甚至陪着孩子一起玩耍,定位于情感交流、初期服务的家庭机器人正在兴起。而正因为有了市场需求,不少机器人研发公司也正朝着“服务机器人”的方向前进。

一个机器人能抵两个人

“您好,您要的餐给您送来了,请您自己端一下。”“请您给我让个路吧,我在工作,谢谢您。”这一句句听上去貌似餐厅服务员说的话,实际上是从餐厅的机器人服务员口中说出的。在黑龙江、浙江、上海等地都已开出这样的餐厅。

金海峰在宁波盘了一家100平米不到的店面,和老婆做起了快餐生意,生意好时,夫妻二人忙不过来。在此之前,金海峰曾雇过一个服务生,每个月包吃包住,还要付3000元工资,人工成本太高,于是他萌生了请一个“机器人帮手”的想法。

今年春节过后,金海峰花4万元买了一台餐饮机器人,主要做送餐服务。“我一次性付4万元,差不多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但一个机器人能抵两个人的服务量。机器人的使用寿命是5年,平均每天可以工作10多个小时,支出除了保养费就是电费,每天大概2元钱。”

说起使用后的感受,金海峰告诉记者,机器人的准确性比人工要高,只要指令输入正确,它就不会送错。现在夫妻俩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考虑经营了。据介绍,机器人的“心脏”是一块电脑芯板,只要有人在计算机上对其进行设定程序下命令,机器人就能沿着轨道,根据座位编号,准确无误地把菜单、饭菜送到餐桌前,到达指定座位后,它会停下来几分钟,直到顾客拿走菜肴。

给金海峰带来的意外惊喜是,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听说以后会有炒菜机器人,我们做快餐生意,每天就固定几个菜,应该比较适合机械化。”

一部炒菜机器人不到2万元

如果说送餐是一门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活,那么炒菜、包饺子等这类需要精细动作的活机器人能干吗?

在哈尔滨,有一家能容纳百余人就餐的机器人主题餐厅,有18个机器人为客人服务,除了送餐之外,有煮水饺的、煮面的、炒菜的、空中传菜的、迎宾的等,每个机器人的“身价”在20至30万元。它们长相色彩各异,个头1.3~1.6米,有胖有瘦,还带有10多种面部表情,会讲简单的语句。

哈尔滨海鹰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研发“攻占厨房”的机器人,包括餐饮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据公司负责人刘哈生介绍,炒菜机器人可以制作40道菜,除了标准功能之外,炒菜机器人的身上还有触摸屏,用户可以调整调味品的量。“预计上市后,一台炒菜机器人的价格在1.8~2万元。”刘哈生说,这种机器人不仅能进入饭店,也能进入家庭,把人们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经济发达地区对于餐饮机器人的需求量很大,现在公司月产机器人100台左右, 2个月后,我们会投入专门生产线,明年年产可达4万台。”刘哈生告诉《IT时报》记者。

但是,现在此类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普及率还不高。刘哈生表示,一是价钱较高,二是现在的机器人从本质上来讲只能按照指令完成单一工作,只能满足老百姓的一部分需求。

* 时报观察

物美价廉的家用机器人快来了

近年来,机器人正在全球范围内点燃人们的热情。但相对于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中国机器人特别是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依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产业,仅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4.5%。

家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一直是行业讨论的重点,家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装备集中了新兴传感器、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关键技术。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告诉记者,国内从事机器人制造的企业越来越多,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传感、通信等方面的专利申请较少。并且,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专利申请量少。“相比工业机器人而言,智能化的家用机器人对技术要求更高。国内企业只有拥有了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高峰说。

虽然在核心技术方面处于劣势,但在高峰看来,未来,包括家用清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在内的家用机器人将逐步普及,但前提一是实用性,二是降低成本,让家庭机器人更便宜,大众就更能接受。

◆ 一手掌握万里之外的风力发电

关键词 云计算

作为国内装机量最大的智能风机设备提供商之一,远景能源的业务包括智能风机研发与销售、智慧风场软件及服务、能源互联网技术等,因此,它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在远景能源战略和业务开发部负责人孙捷看来,规划、建设和运营阶段都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其变得更加数字化。

成本降低近一半

前两年,能源行业整体呈现低谷,但远景能源还能以100%的速度增长,很大的原因,就是远景能源用云计算进行了创新。

在很多企业看来,用公有云服务比自建数据中心的性价比要高。远景能源算过一笔账:如果自建数据中心,哪怕是一个小型的数据中心,首期就要投入800万元,空调、供电、消防、服务器硬件成本(按5年折旧)和维保成本加起来,与采用亚马逊AWS云服务的花费基本持平。但如果直接采用亚马逊AWS服务,每年大约支出100万元,而且还可以按月支付。“这样大大减少了短期财务的压力。”远景能源基础架构主管潘怡鸿告诉《IT时报》记者,“自建机房需要大量前期投资,而且人员维护成本高,可扩展性、安全性等方面也都不是很可靠。”

现在,远景能源的IT服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自用的IT服务,一些核心的、不方便迁移到云端的信息仍然运行在远景能源自己的小型数据中心里;另一部分是远景能源对外提供的IT服务,比如智能风场管理服务,这些对外服务全部运行在公有云端。根据统计,目前迁移到AWS上的应用让成本降低了将近20%,预计日后的成本还可以再降低大约20%。

两周搞定海外客户

远景能源开始创建其智慧能源云平台之初,在业务和技术方面遇到了许多挑战。远景能源总部虽然在中国,但业务遍及全球,初涉海外市场,远景能源对海外的IDC运营商缺乏了解,也没有多少运作经验,所以它希望找到一个全球性的服务提供商。

亚马逊AWS实际上成了远景能源布局全球业务的一个支柱。潘怡鸿告诉《IT时报》记者,当时公司的第一个美国客户时间要求很高,如果满足不了用户的要求,有可能失去第一个海外客户。于是,就尝试用了公有云服务。

“只用了两周时间,就把这个美国客户的风场系统接入到了我们的智慧能源云平台中。” 远景能源IT部主管龚迅告诉记者,最开始,远景能源使用的是海外AWS服务,因为海外的用户更容易接受基于云的服务方式。

如今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哪里的客户,只要把其系统与远景能源的智慧风场综合管理云平台相连接,就可以进行操作和管理。现在,远景能源在美国管理着包括美国最大的新能源上市公司Pattern能源、美国大西洋电力公司等在内的多家全球新能源公司的资产。

2014年5月,亚马逊AWS在中国启动了云服务,远景能源成了第一批有限预览的客户。3个月之后,远景能源把中国的一些风场服务也迁移到了亚马逊AWS平台上。

去年10月,远景能源发布了一款新系统“格林威治”,这是一套基于AWS为客户提供跨整个生命周期的风电场运维监控系统。潘怡鸿对此深有体会,因为远景能源本身并不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但通过云平台的资源则可以实现。

另一位某国有风电设备供应厂商相关人士也告诉记者,现在风电设备竞争最激烈的集中在项目和市场,但工厂和保内服务、运营维修都分散在异地,很难提高管控的效率,但服务又是客户最重视的,如果把这些都能集中到云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未来的应用系统构架一定是在云端,因此。现在我们正在做前期的调研,包括云计算如何落地、哪些应用用公有云、哪些用私有云,预计明年起将进入实质探索阶段。”

* 时报观察

国际云进中国难落地

现在不少企业都开始运用云服务了,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Rackspace等都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云服务,而国内比较知名的有阿里云、盛大云等。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土生土长的云面临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在技术上和海外云还存在一定差距。

以云服务中最重要的安全问题为例,远景能源也曾尝试过国内一些小型的私有云和公有云,但在使用了亚马逊AWS之后,他们认为这种国际大型公有云服务的稳定性是最好的。在使用AWS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宕机的故障,但30分钟内就解决了。但龚迅也坦言,国际云要在中国落地还面临很多问题。

“云服务在海外从来没有资源的限制,但面对中国市场,国外的云服务公司必须要正视在资源上的诸多限制,必须找到有资源的合作伙伴,在经营模式上做妥协,否则即使侥幸开始了服务,也面临无法扩展的危险。”一业内人士分析说。

对于云计算来说,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虽然要面临各种不适应,但国际云正在慢慢飘进中国,而中国土生土长的云服务公司也正面临着更大的竞争。

◆ 信息技术,润物细无声中改变生活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与尖端前沿的人工智能不同,已经在上海推行了四年的智慧城市计划,更像一个成熟产品的集结号,它的创新可能并不在于技术,而是用技术对旧模式的打破和重塑,从而让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有乐趣和尊严。

让医院不再排队

如果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看今天的医院,最大的痛点莫过于紧俏的医疗资源和一望无边的长队。因此无论是医院本身,还是互联网公司,首先上网的服务都是挂号。然而,如果你用过各种挂号系统后会发现,现有的预约系统只能预约,却无法解决一个根本问题:排队。从这个角度而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App“掌上市一”,是真正智慧医疗的起步。

从预约挂号到看病就医,在市一院,就是一个App的距离,在“掌上市一”,可预约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这意味着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最合适的时间就医,而在以往的挂号系统中,即便网上预约,你最多锁定的是一个号源,就诊时间还得看你实际挂号的时间。通过手机的分时预约,使得医院的分流错峰就诊得以推广,有效缓解了人多排长队的矛盾。

“掌上市一”对排队的另一个缓解功能在于,将原先只在每个科室电子屏上滚动的叫号信息搬上了手机屏幕,挂好号后,无需像以前一样到就诊科室前漫长地等待,只要通过手机看清叫号顺序,剩下的时间完全可以自由支配。

“方便少排队”是市一院在建设智慧医院中的主要目标。在市一院副院长许海风的心中,一所好的医院应该是,来院就能看病,看完手机就能付钱,付完钱药会直接快递回家,“医院大厅里应该没有人。”

医院应该是国内IT化较早的行业,除了“掌上市一”外,从最早的收费系统改造,到后来的电子病历、医学检查电子化,医疗、教学、科研等等几乎医院里所有的流程都已经IT化,因此,市一院副院长许海风要做的事情,是未来三年中将这些独立的IT系统,全部整合到一个大数据平台中。

许海风给《IT时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名阑尾炎病人进入医院后,系统会自动为其安排好整个临床路径,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过程都被按照最佳的治疗计划自动安排好,从而减少医生临床处理的随意性,同时,融入互联网的因素,将外部的移动支付、物流系统与医院系统对接,患者看完病后无需等待,药品自动送上门。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用科技的手段,让患者在看病过程中感到舒心、便捷、有尊严,减少因信息不对等产生的不信任,是“智慧医院”揭开高大上的面纱后最实际的作用。

让独居老人不再孤独

如果你是上海IPTV的用户,打开电视后都会看到“智慧社区”醒目的logo,进入版块打开“老年关爱”栏目后便会发现,这里为老人提供诸多在线服务,比如帮助老人在网上超市购物、为老人提供物业、家电维修、代叫出租车、家政服务、陪医就医等等,老人只要用遥控器轻轻一点“请求服务”,过一会便会有专人打到老人所登记的电话上,询问服务需求。

“老年关爱”是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安康通”专为老人提供的全方位居家生活服务,以前老人可以通过电话直接表达需求,但很多老人对此并不知晓,而IPTV目前在上海市有上百万的用户,可以直接将服务推送给用户。

同样不是由创新的技术,而是创新的模式使老人生活得到了便利,同时使政府的管理也更加高效。在上海宝山区庙行镇,400名孤寡老人家里的墙上都贴了一张二维码,每一个来为老人服务的助老员进门后,都要用手机扫描一下签到,服务完走的时候再扫一下签退,而老人则可以在IPTV里为这名助老员打分评价。这些助老员的服务都由政府买单,但以往服务质量却难以保证。通过签到加评价的方式,即便是一些年龄很大的老人的安全,也可以让自己得到的服务更有保障。负责此项目的上海电信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针对一些空巢老人的安全,他们还利用一种红外探测设备随时监测老人,一旦体温下降到35度以下超过约定时间,便自动向预先设置好的几个求助电话发送报警信息,以防发生意外。

然而,除了政府买单的这些“智慧养老”服务,银发市场的商业化推广几乎陷入停滞。目前上海市的专业养老服务提供商,除了由民政局主办的“安康通”有数百名Call Center(呼叫中心人员)提供全市服务外,其他两家在很多区止步不前,“找不到愿意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此前一些街道也曾希望组织小区周围的理发、维修、开锁、菜农等小摊贩成为“智慧养老”的服务提供商,但很多老人并不愿为此承担额外的上门服务费,对于这些小摊贩而言,时间与收益的性价比很低,因此纷纷退出项目,“有的地方养老服务开出来,又被迫关掉了。”上述人士对此十分无奈。

* 时报观察

需要更好的商业模式

2014年9月,上海市《2014年—2016年智慧城市新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这是2011年上海市首次提出要发展智慧城市后的升级版。新三年计划中,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将逐步从基础设施建设向满足实际需求过渡转型,在中心城区,将着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郊县城区着力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覆盖率。

经过多年建设,上海市的智慧城市无论在基础设施上,还是具体应用上,发展程度在全国遥遥领先,除了上文提到的医疗和养老,交通、教育等行业也引入了多种信息技术,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然而,多名受访者均表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信息技术只是创新驱动力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和成熟的市场环境,单纯靠政府买单,很难大规模推广,这恐怕是留给智慧城市最大的难题。

关键字:风电设备谷歌临床路径

本文摘自:IT时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