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下一战:驾驭万物联网的能力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7-02 21:21:43 本文摘自:hbrtaiwan

《经济学人》杂志集结了二十位第一流的专家,就各自专长的领域,对未来三十年的科技走向与社会变迁,做出大胆的预言。

从未来科技的物理学基石、摩尔定律的极限、生物科技的应许等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扩展到工业产品的制造、农业新形态、食品生产、医疗保健、能源产出、军力平衡,乃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带来的冲击与伦理问题,以及政策和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每一篇专论都充满洞察力和启发性。对于现今从事制造、创新、商业、政治、社会工作的领导人物,以及深具企图心、愿意接受挑战的未来人才,《巨科技》都极有参考价值。以下是本书精采书摘。

想稍微了解接下来三十年会出现什么改变,看看过去三十年接连出现的科技变革潮,就知道了。

第一波科技变革潮出现于 1950 年代晚期到 1970 年代,迎来了大型主机与迷你计算机。比尔.盖兹和我当时都还是青少年,两人都随着这第一波浪潮卷入了软件科技业。盖兹那时还是高中生,我则是大学新鲜人,不过都有机会接触到迷你计算机。

在那个年代,运算效能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根本就是看不到、摸不着。虽然只不过是第一波变革,却已经预言了接下来数波科技潮的变化。每一波变革浪潮都带来了令人咋舌的新事物,一开始就浮现于海面上的,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就在这个关头,赢家崭露头角,输家则一败涂地,只有领头的创新者与公司能顺利上岸。

在每一波科技潮当中,都会有一些核心的科技组件或新的商业策略浮现,随着时间过去,一点一滴留下科技发展的足迹。这些新发展,通常都要历时好几十年,才有办法完全展现影响力。

第一波现身的就是摩尔定律。受到影响的并不只有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摩尔定律同样决定了制造、设计、软件等产业创新发展的节奏。

第二波科技潮的战场,集中于操作系统与桌面计算机软件,主要竞争者包括硬件制造商,以及陆续加入战局的纯软件公司。

1990 年,第二波运算科技潮也上了岸,结果是微软与它的专属软件一跃而出,成为最终的大赢家。与第一波科技潮相比,第二波科技潮的影响更显而易见。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出货量从 1975 年的五万部,成长到 2000 年的1.34亿部,数以亿计的桌面计算机大量涌现,软件至此真正成为一个产业。

第三波是“网络 1.0”,除了互联网,也带来了亚马逊与Google两间公司。第四波则为“网络 2.0”,出现的是“云端”与移动运算;苹果有 iPhone,Google有Android系统,亚马逊则有亚马逊云端运算服务(AWS),都是此阶段的赢家,另外还有一间新公司也缴出了亮眼成绩,就是脸书。

每一波的运算科技愈来愈强大,在每一波浪潮中成功登陆的新公司,成长的速率也加快许多。微软的营收花了15年,达到十亿美元,但脸书只花了四年。

第五波与第六波科技潮则分别是大数据与物联网,互联网出现,造成信息爆炸,导致传统的数据处理程序或平台已不足以用来撷取、分享、储存或搜寻所需信息,更别提进行预测分析了。

2006 年,出现了全新的开放原始码软件Hadoop,这是一款免费的开放原始码软件,搭配云端运算平台之后,掀起了大数据的浪潮。

据估计,未来十年内,不只数十亿的人口会透过上千个应用程序,不断生产庞大的数据,联网的设备更将超过一千亿台,而且每台都会搭载数十个传感器。要不了多久,至少一兆颗以上的传感器,就会开始透过物联网(IoT),从四面八方搜集资料,包括穿戴式设备、自动驾驶车、无人机、卫星或相机等。大数据的浪潮步步进逼的同时,跟随其后的物联网浪潮也慢慢在积聚能量,我们则从一般的互联网演化至万物联网(IoE),看着数十亿台设备、还有数十亿人口逐步连结在一起。

最新的大数据与物联网两波科技潮,还没抵达岸边,但此时已经可以看到第七波浪潮滚滚而来,这一波变革正是盖兹最在意的一波:人工智能。

在这个领域当中,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最新的一环,其算法的设计,是以多层次机器学习互动之下产生的数据,做为学习基础。系统学习可用的数字化数据以指数倍增,数据工具持续改善,关键的开放原始码软件出现,加上云端基础设施价格平易近人,以上种种因素,导致现代人工智能的创新,出现百家争艳的态势。

对创业家与投资者来说,其实机会和标的早已明显出现变动了。以往软件投资一直集中在开发工具、平台、应用程序,好让企业能够提升运作效率,或是扩大规模。软件现在基本上就决定了用户体验,透过软件,顾客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一切也变得更加公开透明。

比尔.盖兹的看法相当正确,软件确实可以创造出惊人的价值。但即使是盖兹也认为,目前看来,人工智能软件就算有变得“超级聪明”的风险,也是相当久远以后的事了。不过,毫无疑问的是,驾驭万物联网的能力,以及聪明善用大数据来服务顾客、让顾客主导的能力,绝对是接下来的重要战局。

关键字:物联网

本文摘自:hbrtaiwan

x 下一战:驾驭万物联网的能力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下一战:驾驭万物联网的能力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7-02 21:21:43 本文摘自:hbrtaiwan

《经济学人》杂志集结了二十位第一流的专家,就各自专长的领域,对未来三十年的科技走向与社会变迁,做出大胆的预言。

从未来科技的物理学基石、摩尔定律的极限、生物科技的应许等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扩展到工业产品的制造、农业新形态、食品生产、医疗保健、能源产出、军力平衡,乃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带来的冲击与伦理问题,以及政策和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每一篇专论都充满洞察力和启发性。对于现今从事制造、创新、商业、政治、社会工作的领导人物,以及深具企图心、愿意接受挑战的未来人才,《巨科技》都极有参考价值。以下是本书精采书摘。

想稍微了解接下来三十年会出现什么改变,看看过去三十年接连出现的科技变革潮,就知道了。

第一波科技变革潮出现于 1950 年代晚期到 1970 年代,迎来了大型主机与迷你计算机。比尔.盖兹和我当时都还是青少年,两人都随着这第一波浪潮卷入了软件科技业。盖兹那时还是高中生,我则是大学新鲜人,不过都有机会接触到迷你计算机。

在那个年代,运算效能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根本就是看不到、摸不着。虽然只不过是第一波变革,却已经预言了接下来数波科技潮的变化。每一波变革浪潮都带来了令人咋舌的新事物,一开始就浮现于海面上的,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就在这个关头,赢家崭露头角,输家则一败涂地,只有领头的创新者与公司能顺利上岸。

在每一波科技潮当中,都会有一些核心的科技组件或新的商业策略浮现,随着时间过去,一点一滴留下科技发展的足迹。这些新发展,通常都要历时好几十年,才有办法完全展现影响力。

第一波现身的就是摩尔定律。受到影响的并不只有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摩尔定律同样决定了制造、设计、软件等产业创新发展的节奏。

第二波科技潮的战场,集中于操作系统与桌面计算机软件,主要竞争者包括硬件制造商,以及陆续加入战局的纯软件公司。

1990 年,第二波运算科技潮也上了岸,结果是微软与它的专属软件一跃而出,成为最终的大赢家。与第一波科技潮相比,第二波科技潮的影响更显而易见。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出货量从 1975 年的五万部,成长到 2000 年的1.34亿部,数以亿计的桌面计算机大量涌现,软件至此真正成为一个产业。

第三波是“网络 1.0”,除了互联网,也带来了亚马逊与Google两间公司。第四波则为“网络 2.0”,出现的是“云端”与移动运算;苹果有 iPhone,Google有Android系统,亚马逊则有亚马逊云端运算服务(AWS),都是此阶段的赢家,另外还有一间新公司也缴出了亮眼成绩,就是脸书。

每一波的运算科技愈来愈强大,在每一波浪潮中成功登陆的新公司,成长的速率也加快许多。微软的营收花了15年,达到十亿美元,但脸书只花了四年。

第五波与第六波科技潮则分别是大数据与物联网,互联网出现,造成信息爆炸,导致传统的数据处理程序或平台已不足以用来撷取、分享、储存或搜寻所需信息,更别提进行预测分析了。

2006 年,出现了全新的开放原始码软件Hadoop,这是一款免费的开放原始码软件,搭配云端运算平台之后,掀起了大数据的浪潮。

据估计,未来十年内,不只数十亿的人口会透过上千个应用程序,不断生产庞大的数据,联网的设备更将超过一千亿台,而且每台都会搭载数十个传感器。要不了多久,至少一兆颗以上的传感器,就会开始透过物联网(IoT),从四面八方搜集资料,包括穿戴式设备、自动驾驶车、无人机、卫星或相机等。大数据的浪潮步步进逼的同时,跟随其后的物联网浪潮也慢慢在积聚能量,我们则从一般的互联网演化至万物联网(IoE),看着数十亿台设备、还有数十亿人口逐步连结在一起。

最新的大数据与物联网两波科技潮,还没抵达岸边,但此时已经可以看到第七波浪潮滚滚而来,这一波变革正是盖兹最在意的一波:人工智能。

在这个领域当中,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最新的一环,其算法的设计,是以多层次机器学习互动之下产生的数据,做为学习基础。系统学习可用的数字化数据以指数倍增,数据工具持续改善,关键的开放原始码软件出现,加上云端基础设施价格平易近人,以上种种因素,导致现代人工智能的创新,出现百家争艳的态势。

对创业家与投资者来说,其实机会和标的早已明显出现变动了。以往软件投资一直集中在开发工具、平台、应用程序,好让企业能够提升运作效率,或是扩大规模。软件现在基本上就决定了用户体验,透过软件,顾客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一切也变得更加公开透明。

比尔.盖兹的看法相当正确,软件确实可以创造出惊人的价值。但即使是盖兹也认为,目前看来,人工智能软件就算有变得“超级聪明”的风险,也是相当久远以后的事了。不过,毫无疑问的是,驾驭万物联网的能力,以及聪明善用大数据来服务顾客、让顾客主导的能力,绝对是接下来的重要战局。

关键字:物联网

本文摘自:hbrtaiwan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