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五大重点

责任编辑:editor03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16 17:15:28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

近年来,国际国内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仅我国截至目前明确提出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及发展战略的城市已有200多个。根据专家的预计,未来三年我国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市场年均增长将超过100%。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积极培育围绕大数据运营管理的相关产业和龙头企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组织行业专家对193个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进行了阶段性的分析和总结,先后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具有五大重点。

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五大重点:

一、一城一策、智慧发展:“一城一策”地智慧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平;

二、人为核心、质量关键: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

三、产城相融、互促共进:产城融合,探索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动力;

四、多元资金、优配资源:鼓励采用多渠道资金筹措和建设运营模式;

五、体制创新、机制融合:在城市建设、运行、投融资方面全面探索体制创新,机制融合的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发展和相关技术创新及应用的六大领域

14日,霍尼韦尔发布题为《中国智慧城市技术及应用展望》的报告,报告认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庞杂,任务艰巨,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需分阶段、分重点地推进。其中,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节能减排、消防安全是中国现阶段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和相关技术创新及应用的六大领域。

智能建筑领域:集成创新,提升体验

到2020年,中国的智能楼宇产业将占全球市场的约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给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提升用户体验正成为重要趋势。

集成创新是中国未来智能建筑发展的关键,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最终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

智能家居领域:开创“私人订制”新局面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不断增加,智能家居也将逐渐进入定制化的发展阶段。

定制化将主要表现在用户对于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实现智能家居首先在于根据自身需求对先进实用智能设备的选择和应用;其次,在智能化产品应用的基础上,通过便捷的操控平台将不同功能的智能设备进行集成控制;最后,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设备实时全面地了解并调节家居环境,提升舒适度及安全性。

智能医疗领域:从智能监管到智能医疗的渐进式革新

从药品的生产、物流、流通直至使用,条码技术在医疗行业和公共事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监管部门正越来越多地通过高效、可靠的自动化数据收集及识别技术来实现对药品实施从生产到流通、应用环节的全程管理。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家庭医疗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家用医疗设备市场,正在由一个小众市场变成一个大众市场,譬如家用睡眠呼吸机、家用空气检测设备,以及未来可用于远程医疗的家用设备和可穿戴医疗设备等。

智能交通领域:传感技术将大显身手

在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里,传感器就如同人的五官一样,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都将有着广泛的应用。

燃油效能、排放法规、生产效率和基础设施这四大因素未来将成为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传感技术在这些领域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节能减排领域:传统发动机节能技术进入“高速路”

中国的节能减排正进入攻坚阶段,这也将机动车发动机技术的“绿色行动”推入了快车道。随着车企对新能源车逐步转入理性探索,传统节能技术正重新被提上日程。

在机动车的传统节能领域,有许多不同技术选择与组合,如发动机可通过涡轮增压、启停系统等提高燃效;变速器可通过双离合或CVT(无级变速)提高传动效率;车企还可以通过降低车身重量来节省燃料。其中涡轮增压技术的应用前景尤其被看好,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现降低排放和提高燃油经济性的双重目标的同时,又提升了发动机性能和驾驶乐趣。

消防安全领域:防灾减灾,预警为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是消防安全问题。当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观念已从灭火转移到预警,预防正成为未来消防行业的发展趋势,大规模的集成消防报警系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消防报警系统能够全面防范应用报警性能,使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的火灾报警设备可以降低火灾事故中近一半的死亡风险概率。当前,中国的火灾自动报警设备正在朝着高可靠、低误报和网络化、智能化、多样化、小型化和社区化方向发展。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

x 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五大重点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五大重点

责任编辑:editor03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16 17:15:28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

近年来,国际国内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仅我国截至目前明确提出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及发展战略的城市已有200多个。根据专家的预计,未来三年我国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市场年均增长将超过100%。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积极培育围绕大数据运营管理的相关产业和龙头企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组织行业专家对193个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进行了阶段性的分析和总结,先后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具有五大重点。

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五大重点:

一、一城一策、智慧发展:“一城一策”地智慧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平;

二、人为核心、质量关键: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

三、产城相融、互促共进:产城融合,探索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动力;

四、多元资金、优配资源:鼓励采用多渠道资金筹措和建设运营模式;

五、体制创新、机制融合:在城市建设、运行、投融资方面全面探索体制创新,机制融合的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发展和相关技术创新及应用的六大领域

14日,霍尼韦尔发布题为《中国智慧城市技术及应用展望》的报告,报告认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庞杂,任务艰巨,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需分阶段、分重点地推进。其中,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节能减排、消防安全是中国现阶段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和相关技术创新及应用的六大领域。

智能建筑领域:集成创新,提升体验

到2020年,中国的智能楼宇产业将占全球市场的约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给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提升用户体验正成为重要趋势。

集成创新是中国未来智能建筑发展的关键,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最终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

智能家居领域:开创“私人订制”新局面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不断增加,智能家居也将逐渐进入定制化的发展阶段。

定制化将主要表现在用户对于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实现智能家居首先在于根据自身需求对先进实用智能设备的选择和应用;其次,在智能化产品应用的基础上,通过便捷的操控平台将不同功能的智能设备进行集成控制;最后,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设备实时全面地了解并调节家居环境,提升舒适度及安全性。

智能医疗领域:从智能监管到智能医疗的渐进式革新

从药品的生产、物流、流通直至使用,条码技术在医疗行业和公共事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监管部门正越来越多地通过高效、可靠的自动化数据收集及识别技术来实现对药品实施从生产到流通、应用环节的全程管理。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家庭医疗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家用医疗设备市场,正在由一个小众市场变成一个大众市场,譬如家用睡眠呼吸机、家用空气检测设备,以及未来可用于远程医疗的家用设备和可穿戴医疗设备等。

智能交通领域:传感技术将大显身手

在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里,传感器就如同人的五官一样,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都将有着广泛的应用。

燃油效能、排放法规、生产效率和基础设施这四大因素未来将成为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传感技术在这些领域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节能减排领域:传统发动机节能技术进入“高速路”

中国的节能减排正进入攻坚阶段,这也将机动车发动机技术的“绿色行动”推入了快车道。随着车企对新能源车逐步转入理性探索,传统节能技术正重新被提上日程。

在机动车的传统节能领域,有许多不同技术选择与组合,如发动机可通过涡轮增压、启停系统等提高燃效;变速器可通过双离合或CVT(无级变速)提高传动效率;车企还可以通过降低车身重量来节省燃料。其中涡轮增压技术的应用前景尤其被看好,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现降低排放和提高燃油经济性的双重目标的同时,又提升了发动机性能和驾驶乐趣。

消防安全领域:防灾减灾,预警为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是消防安全问题。当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观念已从灭火转移到预警,预防正成为未来消防行业的发展趋势,大规模的集成消防报警系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消防报警系统能够全面防范应用报警性能,使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的火灾报警设备可以降低火灾事故中近一半的死亡风险概率。当前,中国的火灾自动报警设备正在朝着高可靠、低误报和网络化、智能化、多样化、小型化和社区化方向发展。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