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不是万能钥匙

责任编辑:editor01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02 11:54:17 本文摘自:凤凰城市

11月27日,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在北京万寿宾馆隆重举行。大会以"发掘智慧城市创新价值,把握智慧城市主流趋势"为主题。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为指导单位。来自国家部委领导、省市经信委、科技厅(局)代表、行业专家、优秀厂商及业界主流媒体约300余人参与本次年会。会后,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杨冰之接受了凤凰网记者的采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从整体来观察智慧城市,第一,它是什么,第二,该怎么打造,现在说法也没有一个共识,所以请您谈谈对智慧城市的理解。

杨冰之:关于智慧城市我以前在很多地方演讲和讲课时都说过,我觉得智慧城市就是城市更加智慧,我们的城市很多地方都是不智慧的。我开玩笑时说,看一个地方智慧不智慧不需要有很多标志,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志就是不搞重复建设。重复建设就是相对于我们的建筑物或者建筑体,还有其他东西没有用全,造成了浪费。但是哪个城市不搞重复建设呢?几乎很少。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标志。智慧城市就是智慧不做傻事,不能推倒重来。

第二个我们看到,就是智慧城市要让老百姓感受到智慧。现在老百姓感受到的智慧是不足的,比方说城市里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的污染、能源的短缺等这些情况还没有真正解决。另外,我们做智慧城市要让老百姓过得舒心和安心,这个标准就是可期待。比方说我知道出去,从A点到B点我知道那个地方大概只需要15分钟,而不是可能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都走不到,就是它的可预期性很强。你不能说我对未来老是没底,就是老百姓生活没底,例如我买的食品要是安全的放心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感知的东西。

第三个我觉得智慧城市要建好,政府要体现高效、便利。那么政府的高效要以数据为基础,把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好,使用互联互通把政府效能做好。比方说以前农业社会的半个月,工业社会的一周时间,我能不能在10分钟5分钟甚至5秒钟办好。因为有网络,时间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你让一个网民去等5天他可能早就忘了(要办的事),他的耐心可能只有5分钟或者5秒钟。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我要讲的智慧城市。

那我讲的一个真正智慧城市就是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手段,利用我们数据资源的优势,或者是利用我们的信息化手段,把我们的资源好好开发利用,使我们的城市服务更便捷、产业更欣欣向荣,使我们的观念更高效,这就是我们城市的梦想,城市里的一个老百姓的梦想。当然如你所讲,智慧城市的观念很多,但看法不同我觉得没有关系。我觉得智慧城市有几点,首先做好智慧城市要把技术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如果不用好技术,它永远智慧不起来。但光有好的技术还不够,通过技术的应用能产生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是靠它的观念,使它的服务、产业都能够得到更好的进步,我觉得是这样的。

凤凰网: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市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如果未来这样的城市的人口和空间进一步的扩张,您觉得会给城市的智慧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它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压力呢?

杨冰之:我觉得城镇化给智慧城市带来的一方面是压力,更多的是机会。智慧城市我觉得它不是玩虚的,它有本事解决中国快速城镇化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难题,我觉得智慧城市它的优点是能使资源得到集约,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范围内,能更多更好地承载资源,这是第一个方面。比方说,如果我们的智慧城市真的做得很好的话,我们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每一个空间的每一个座位都能得到最优化配置,那么使它的人口的承载密度会大大加强。比如我们能通过交通优化,使我们的交通状况更好,车辆更多。所以说城镇化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是因为刚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加剧这些城市问题,正好给智慧城市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用武之地,所以我觉得是有好有坏。

另一个方面我觉得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和信息化在城市里的一个交汇点,城市一方面要城镇化一方面要信息化,那么在这个交汇点找到一个新的模式就是智慧城市。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地方的新区搞智慧城市,因为它摆脱了过去发展的一种束缚,可以有更多资源和空间,所以在这方面可以看看新区的一些城市解决问题的功能,在这方面它们更有思路,更有办法,更积极的工作。

那么第三个方面就是,智慧城市到底能不能解决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我觉得智慧城市不是万能钥匙,不是什么都能治好,智慧城市它还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推动力,或者给城市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有帮助,但并不是说它一定能够彻底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比方说我们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以后,他马上面临的一个大的事情就是学习的问题,第二个是职业技能的提高,这些问题不单是智慧城市能解决的,更多的是通过教育培训,通过文化的宣灌,规则的实施,使他们改造成真正符合新时代的有优质生活的公民。

凤凰网:目前智慧城市现在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那么,在您看来要想让一个概念真正落地的话,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方式来破题呢?

杨冰之: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智慧城市处于什么阶段。我觉得智慧城市从一个陌生的概念成为一个专业的术语再到大众的词汇我想只花了三五年时间,所以我觉得概念的传播做得相对较好,但是第二个问题,就是概念的传播和它的效果,就是老百姓的感知之间差距较大。老百姓在很多地方还不能感知这个城市到底有多智慧,当然有些小地方老百姓还是能感知的。比方说今天感觉到办事效率高了点,明天发现路口红绿灯有一个信号提示,后天可以通过手机达成一些服务了,它是慢慢的感知的,是一点一点变化的。信息化对人的影响,如果说以一天来看,第一天看的时候变化可能很小,但一年的变化就很大,十年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我觉得智慧城市要有时间观。

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智慧城市到底怎么去切入的问题,我觉得智慧城市切入可以有两个方式。第一个方式就是通过整体的规划做好谋篇布局,为了城市未来三五年或者十年的发展打好基础,智慧城市应该做好哪些事情。第二个就是针对现实的问题,谁紧迫就去解决谁的问题。例如从老百姓呼声最高的某个问题开始,或从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的问题开始都可以。但是我个人倾向还是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什么意义。

凤凰网: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智慧城市如果要推进,现在还面临一些体制上困难,那您觉得这种体制机制的破冰器是什么,未来您的判断是什么?

杨冰之:我觉得一个好的东西,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强大的需求的话,体制机制的破除是能够实现的。比方说我们智慧城市希望政府能够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那么进行数据开放,如果A城市做了A城市往前走,对B和C城市带来压力了,它就跟着走,所以我觉得包括PPP模式,一旦有几个地方得到突破以后,如果效果好的话,那么其他城市就会跟着学,因为我们现在还在试探、试用,我们很难说这个一点都不好,所以如果在中国广泛地试用后,我相信会带来特别大的突破,我还是比较乐观其成的。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凤凰城市

x 智慧城市不是万能钥匙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不是万能钥匙

责任编辑:editor01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2-02 11:54:17 本文摘自:凤凰城市

11月27日,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在北京万寿宾馆隆重举行。大会以"发掘智慧城市创新价值,把握智慧城市主流趋势"为主题。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为指导单位。来自国家部委领导、省市经信委、科技厅(局)代表、行业专家、优秀厂商及业界主流媒体约300余人参与本次年会。会后,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杨冰之接受了凤凰网记者的采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从整体来观察智慧城市,第一,它是什么,第二,该怎么打造,现在说法也没有一个共识,所以请您谈谈对智慧城市的理解。

杨冰之:关于智慧城市我以前在很多地方演讲和讲课时都说过,我觉得智慧城市就是城市更加智慧,我们的城市很多地方都是不智慧的。我开玩笑时说,看一个地方智慧不智慧不需要有很多标志,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志就是不搞重复建设。重复建设就是相对于我们的建筑物或者建筑体,还有其他东西没有用全,造成了浪费。但是哪个城市不搞重复建设呢?几乎很少。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标志。智慧城市就是智慧不做傻事,不能推倒重来。

第二个我们看到,就是智慧城市要让老百姓感受到智慧。现在老百姓感受到的智慧是不足的,比方说城市里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的污染、能源的短缺等这些情况还没有真正解决。另外,我们做智慧城市要让老百姓过得舒心和安心,这个标准就是可期待。比方说我知道出去,从A点到B点我知道那个地方大概只需要15分钟,而不是可能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都走不到,就是它的可预期性很强。你不能说我对未来老是没底,就是老百姓生活没底,例如我买的食品要是安全的放心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感知的东西。

第三个我觉得智慧城市要建好,政府要体现高效、便利。那么政府的高效要以数据为基础,把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好,使用互联互通把政府效能做好。比方说以前农业社会的半个月,工业社会的一周时间,我能不能在10分钟5分钟甚至5秒钟办好。因为有网络,时间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你让一个网民去等5天他可能早就忘了(要办的事),他的耐心可能只有5分钟或者5秒钟。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我要讲的智慧城市。

那我讲的一个真正智慧城市就是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手段,利用我们数据资源的优势,或者是利用我们的信息化手段,把我们的资源好好开发利用,使我们的城市服务更便捷、产业更欣欣向荣,使我们的观念更高效,这就是我们城市的梦想,城市里的一个老百姓的梦想。当然如你所讲,智慧城市的观念很多,但看法不同我觉得没有关系。我觉得智慧城市有几点,首先做好智慧城市要把技术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如果不用好技术,它永远智慧不起来。但光有好的技术还不够,通过技术的应用能产生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是靠它的观念,使它的服务、产业都能够得到更好的进步,我觉得是这样的。

凤凰网: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市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如果未来这样的城市的人口和空间进一步的扩张,您觉得会给城市的智慧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它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压力呢?

杨冰之:我觉得城镇化给智慧城市带来的一方面是压力,更多的是机会。智慧城市我觉得它不是玩虚的,它有本事解决中国快速城镇化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难题,我觉得智慧城市它的优点是能使资源得到集约,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范围内,能更多更好地承载资源,这是第一个方面。比方说,如果我们的智慧城市真的做得很好的话,我们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每一个空间的每一个座位都能得到最优化配置,那么使它的人口的承载密度会大大加强。比如我们能通过交通优化,使我们的交通状况更好,车辆更多。所以说城镇化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是因为刚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加剧这些城市问题,正好给智慧城市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用武之地,所以我觉得是有好有坏。

另一个方面我觉得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和信息化在城市里的一个交汇点,城市一方面要城镇化一方面要信息化,那么在这个交汇点找到一个新的模式就是智慧城市。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地方的新区搞智慧城市,因为它摆脱了过去发展的一种束缚,可以有更多资源和空间,所以在这方面可以看看新区的一些城市解决问题的功能,在这方面它们更有思路,更有办法,更积极的工作。

那么第三个方面就是,智慧城市到底能不能解决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我觉得智慧城市不是万能钥匙,不是什么都能治好,智慧城市它还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推动力,或者给城市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有帮助,但并不是说它一定能够彻底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比方说我们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以后,他马上面临的一个大的事情就是学习的问题,第二个是职业技能的提高,这些问题不单是智慧城市能解决的,更多的是通过教育培训,通过文化的宣灌,规则的实施,使他们改造成真正符合新时代的有优质生活的公民。

凤凰网:目前智慧城市现在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那么,在您看来要想让一个概念真正落地的话,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方式来破题呢?

杨冰之: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智慧城市处于什么阶段。我觉得智慧城市从一个陌生的概念成为一个专业的术语再到大众的词汇我想只花了三五年时间,所以我觉得概念的传播做得相对较好,但是第二个问题,就是概念的传播和它的效果,就是老百姓的感知之间差距较大。老百姓在很多地方还不能感知这个城市到底有多智慧,当然有些小地方老百姓还是能感知的。比方说今天感觉到办事效率高了点,明天发现路口红绿灯有一个信号提示,后天可以通过手机达成一些服务了,它是慢慢的感知的,是一点一点变化的。信息化对人的影响,如果说以一天来看,第一天看的时候变化可能很小,但一年的变化就很大,十年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我觉得智慧城市要有时间观。

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智慧城市到底怎么去切入的问题,我觉得智慧城市切入可以有两个方式。第一个方式就是通过整体的规划做好谋篇布局,为了城市未来三五年或者十年的发展打好基础,智慧城市应该做好哪些事情。第二个就是针对现实的问题,谁紧迫就去解决谁的问题。例如从老百姓呼声最高的某个问题开始,或从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的问题开始都可以。但是我个人倾向还是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什么意义。

凤凰网: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智慧城市如果要推进,现在还面临一些体制上困难,那您觉得这种体制机制的破冰器是什么,未来您的判断是什么?

杨冰之:我觉得一个好的东西,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强大的需求的话,体制机制的破除是能够实现的。比方说我们智慧城市希望政府能够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那么进行数据开放,如果A城市做了A城市往前走,对B和C城市带来压力了,它就跟着走,所以我觉得包括PPP模式,一旦有几个地方得到突破以后,如果效果好的话,那么其他城市就会跟着学,因为我们现在还在试探、试用,我们很难说这个一点都不好,所以如果在中国广泛地试用后,我相信会带来特别大的突破,我还是比较乐观其成的。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凤凰城市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