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人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08 10:56:06 本文摘自:《财经》

智慧城市观察系列之一

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追本溯源,人类城市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性的需要。

人类最早的城市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那还是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族群聚集而形成的城邦,满足了安全和生存物资交换的本性需要。安全不仅包括生命的安全,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安全,比如宗教。比如欧洲,不管城市多小,市中心一定有教堂。中国历史上也是这样,各种早期文明都有浓重的宗教或祭祀烙印。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农业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建立。但考古研究表明,农业技术的进步来自于城市而非农村,越是靠近发达城市的农业,其生产力水平越高。城市的发展催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反过来创造了令人类聚集的基础:一方面,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力需求,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令越来越多的人改善了生活,满足了人性追求舒适、幸福、自由、交流的内心需要。毫不夸张地说,工业文明才真正带来了人类的城市文明。

人群的聚集有好的一面,也存在“硬币的另一面”,比如瘟疫对人类的杀伤力随着聚集越发可怕,即便今天医疗更发达,西部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仍令全球高度紧张。我们耳熟能详的污染、拥堵、生活的快节奏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城市反人性的侧面。

信息驱动物理城市

人类掌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群聚集的规模。

农耕时代受制于生产力水平,数十万人的聚集,就可以称之为全球最大的城邦。历史可寻的最大城市,也就刚刚超过百万人口,而且是昙花一现,比如中国宋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荣汴梁(开封)。

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类掌握自然科学的爆发期,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进入了原子时代,实现了能源革命,电力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能源和动力,推动了城市立体发展,为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创造了基础,而工业推动了人类分工的细化和产业的规模化,成为吸纳劳动力的源泉,百万人口的城市逐步成为常态,千万人口的城市也不断涌现。上世纪中叶纽约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楼,代表了工业城市的辉煌成就。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比特时代就此展开。比特可以说是人类早期工业文明之后,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要素。如果说基于原子的工业革命,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体能延伸的话,比特的革命就是对人类智慧的延伸。

之所以这样说,源自比特和原子迥异的特性。原子是物质的最基础单位,比特则是信息的最基础单位。原子有质量,却无法分享,一个物体,你有了,我就无法占有它。但是比特不同,它没有质量,你拥有这个比特,我也可以拥有,拥有的人越多,比特的价值才越大,人类的才智发挥的价值就越大。

早期比特承载的信息是科学计算的结果,信息的价值有限。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商用,比特成为商业流程的载体,价值逐步释放,成为今天信息社会的基石。

随着芯片制造能力的巨大进步,人们具备了移动计算的能力,我们今天手里的一部小小手机,它的计算能力就堪比上世纪90年代的超级计算机!我们的信息交换网络也实现了巨大飞跃,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每一个人的城市生存方式,这使得我们的周围堆积了越来越多的比特。从2010年开始,每年所产生的数据,超过之前人类所有数据的总和,人类和人类城市在这一刻迈进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城市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什么?它实质上就是人类城市活动的信息,汇集成为一个城市在信息空间的一个映像,今天的城市,实际上有两个部分构成,物理的世界和虚拟的空间。城市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互动,为城市的变革创造了新的动力,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概念: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用虚拟信息空间来影响、改造和驱动物理城市,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既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这样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恰是反映了CPS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共同营造智慧城市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传统农耕大国,1978年德国9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时中国只有1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即使经过30多年的变迁,中国仍然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之外。因此,面对今天智慧城市的需求,西方城市的目的和诉求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西方来说,城镇化和工业化早已实现,如何再次释放城市的活力,是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的关键。

中国正在经历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是一场四重叠加的历史变革。从有利的角度来看,中国如果抓住这个 “新四化”的历史机遇,那么我们就能拥有后发优势,借鉴西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经验,少走弯路,快步直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智慧城市的新目标。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今天要实现的智慧城市建设,要比西方国家有更多的复杂性,更多的差异点,更多的阶段性。对于中国当前阶段,智慧城市要做什么,经过几年的试点和实践,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形成基本共识,那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民生服务为抓手,并以中央政府决策的方式在全国推开,或可以收到成效。

展望未来,人类终将生活在城市,尤其是生活在智慧的城市,中国也不例外。

智慧城市为每个生活在城市的人,带来了更多的公平、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多的电子政治成分,带来了更多的幸福和经济的可持续繁荣与发展,推动中国“新四化”的建设。每个市民也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城市的共建。因此,美国智慧城市学者Anthony Townsend在其著作《智慧城市》中强调:“全世界最智慧的城市,就是你所居住的城市。草根与社群的科技参与,将是改变城市的主要力量!”

此言一语中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探索者们,也应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每个公民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营造美好的智慧家园。

作者为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关键字:城市建设清明上河图

本文摘自:《财经》

x 人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人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08 10:56:06 本文摘自:《财经》

智慧城市观察系列之一

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追本溯源,人类城市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性的需要。

人类最早的城市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那还是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族群聚集而形成的城邦,满足了安全和生存物资交换的本性需要。安全不仅包括生命的安全,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安全,比如宗教。比如欧洲,不管城市多小,市中心一定有教堂。中国历史上也是这样,各种早期文明都有浓重的宗教或祭祀烙印。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农业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建立。但考古研究表明,农业技术的进步来自于城市而非农村,越是靠近发达城市的农业,其生产力水平越高。城市的发展催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反过来创造了令人类聚集的基础:一方面,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力需求,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令越来越多的人改善了生活,满足了人性追求舒适、幸福、自由、交流的内心需要。毫不夸张地说,工业文明才真正带来了人类的城市文明。

人群的聚集有好的一面,也存在“硬币的另一面”,比如瘟疫对人类的杀伤力随着聚集越发可怕,即便今天医疗更发达,西部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仍令全球高度紧张。我们耳熟能详的污染、拥堵、生活的快节奏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城市反人性的侧面。

信息驱动物理城市

人类掌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群聚集的规模。

农耕时代受制于生产力水平,数十万人的聚集,就可以称之为全球最大的城邦。历史可寻的最大城市,也就刚刚超过百万人口,而且是昙花一现,比如中国宋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荣汴梁(开封)。

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类掌握自然科学的爆发期,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进入了原子时代,实现了能源革命,电力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能源和动力,推动了城市立体发展,为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创造了基础,而工业推动了人类分工的细化和产业的规模化,成为吸纳劳动力的源泉,百万人口的城市逐步成为常态,千万人口的城市也不断涌现。上世纪中叶纽约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楼,代表了工业城市的辉煌成就。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比特时代就此展开。比特可以说是人类早期工业文明之后,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要素。如果说基于原子的工业革命,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体能延伸的话,比特的革命就是对人类智慧的延伸。

之所以这样说,源自比特和原子迥异的特性。原子是物质的最基础单位,比特则是信息的最基础单位。原子有质量,却无法分享,一个物体,你有了,我就无法占有它。但是比特不同,它没有质量,你拥有这个比特,我也可以拥有,拥有的人越多,比特的价值才越大,人类的才智发挥的价值就越大。

早期比特承载的信息是科学计算的结果,信息的价值有限。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商用,比特成为商业流程的载体,价值逐步释放,成为今天信息社会的基石。

随着芯片制造能力的巨大进步,人们具备了移动计算的能力,我们今天手里的一部小小手机,它的计算能力就堪比上世纪90年代的超级计算机!我们的信息交换网络也实现了巨大飞跃,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每一个人的城市生存方式,这使得我们的周围堆积了越来越多的比特。从2010年开始,每年所产生的数据,超过之前人类所有数据的总和,人类和人类城市在这一刻迈进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城市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什么?它实质上就是人类城市活动的信息,汇集成为一个城市在信息空间的一个映像,今天的城市,实际上有两个部分构成,物理的世界和虚拟的空间。城市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互动,为城市的变革创造了新的动力,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概念: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用虚拟信息空间来影响、改造和驱动物理城市,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既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这样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恰是反映了CPS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共同营造智慧城市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传统农耕大国,1978年德国9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时中国只有1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即使经过30多年的变迁,中国仍然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之外。因此,面对今天智慧城市的需求,西方城市的目的和诉求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西方来说,城镇化和工业化早已实现,如何再次释放城市的活力,是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的关键。

中国正在经历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是一场四重叠加的历史变革。从有利的角度来看,中国如果抓住这个 “新四化”的历史机遇,那么我们就能拥有后发优势,借鉴西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经验,少走弯路,快步直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智慧城市的新目标。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今天要实现的智慧城市建设,要比西方国家有更多的复杂性,更多的差异点,更多的阶段性。对于中国当前阶段,智慧城市要做什么,经过几年的试点和实践,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形成基本共识,那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民生服务为抓手,并以中央政府决策的方式在全国推开,或可以收到成效。

展望未来,人类终将生活在城市,尤其是生活在智慧的城市,中国也不例外。

智慧城市为每个生活在城市的人,带来了更多的公平、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多的电子政治成分,带来了更多的幸福和经济的可持续繁荣与发展,推动中国“新四化”的建设。每个市民也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城市的共建。因此,美国智慧城市学者Anthony Townsend在其著作《智慧城市》中强调:“全世界最智慧的城市,就是你所居住的城市。草根与社群的科技参与,将是改变城市的主要力量!”

此言一语中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探索者们,也应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每个公民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营造美好的智慧家园。

作者为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关键字:城市建设清明上河图

本文摘自:《财经》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