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温迪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7-24 23:04:21 本文摘自:网易数码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7月24日消息,世界日益城市化,目前全球有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到2050年,该比例将攀升至66%。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人们得重新思考城市的交通连接、公共空间、环保方法以及如何管理人流。幸运的是,大量的技术能够带来帮助。

可穿戴设备与智能城市

各类技术的融合造就了智能城市。结合实施数字、信息和通讯方面的技术,可将城市地区变成更加绿化、更有成本效率和更加宜居的地方。

随着包括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在内的联网设备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跟所处的数字建筑进行交互。把它想象成物联网吧,不过它的范围要比家里相互通讯的烤箱与冰箱形成的物联网宽广得多,它能够覆盖整个城市。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此外,可穿戴设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有部分州已经在试验如何将它们整合到智慧城市。举例来说,犹他州在尝试将谷歌眼镜整合到一款交通跟踪应用,使得佩戴者能够收到列车或者公交车即将到站的通知提醒。他们还可以查看路线信息,实施跟踪那些公交工具。其它的城市在试验使用戴在身上的摄像头记录警察与市民的互动交流。它们希望借此减少市民的投诉和不必要的诉讼。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在题为“如何开始将可穿戴设备整合到智能城市政府”的报告中建议将可穿戴产品引入多通道集成架构——换言之,确保它们出现在尽可能多的生活领域当中。这是为了避免特定的可穿戴设备变成“孤岛”:部分领域,如交通道和购物,针对那些有可穿戴设备的人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而诸如教育的其它领域则没有。不过,可穿戴产品的日益流行应该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生态建筑和会呼吸的建筑

打造智能城市,远不只是创造更多的连接性。建筑本身也能够变得更加动态,更有互动性。美国建筑科学研究所归纳出三类新型建筑:生态建筑,可再生建筑,以及自适应建筑。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生态建筑由自然环境提供能量,充分利用雨水以及来自风和阳光的能量。可再生建筑则再进一步,还能够改进周围的环境:它们可将所产生的剩余的能量共享给周围其它的环境。而自适应建筑能够针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气候变化等状况进行调整;它们让空间的整修或者用途更改变得更加容易,更有成本效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较少。

不过,那还只是个开始。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ExoBuilding项目是一个幕状结构,能够从可穿戴设备读取居住者的生理数据。接着,它可以相应改变它的高度、体积和形状。如果你需要休息放松,你可以设定让它缓慢“跳动”,模拟进行深呼吸。需要更多的能量?那就让它动起来吧。

各地的城市智能化项目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天方夜谭,但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伦敦地铁配备了由Telent Technologies公司生产的传感器,再加上微软Azure云平台的帮助,它能够监测系统性能降级、温度、振动和适度,还能够显示提醒和警报。

伦敦在地面上同样与时俱进。它最近开始试行全新的交通灯系统,该系统可在检测到骑车者在靠近的时候让绿灯维持更长时间,从而协助交通流动。该项目旨在缓解繁忙时段的交通拥挤问题。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当然,要是有了Foster + Partners SkyCycle,该交通灯系统可能就没有必要。那是运行于伦敦列车同步控制线上的自行车道网络,它实际上让骑车者有了专属道路。这不仅仅会缓解伦敦街道的拥堵,还能够给骑车一族带来更加安全的环境。

除了伦敦之外,还有别的城市在加入智能城市革命。格拉斯哥斥资2400万英镑专门给行人和骑车者安装街灯,并在道路上安装跟踪交通的传感器。布里斯托尔在收集健康与污染方面的数据,它将该项目称作“城市运作系统”。

在其它地方,城市智能化的推进甚至更加快速。韩国的松岛在重新构建,它被称为全球第一个智能城市。它的传感器可监测各种各样的东西,从温度到能源使用再到交通流动;通过地下管道网络,家庭垃圾会直接从厨房吸走,并送往垃圾处理中心。在街道上,你会连一件垃圾都看不到。

为了2016年奥运会的治安维护和管理问题,里约热内卢设立了一个控制中心。它能够监测各种各样的东西,从天气,到实时的闭路电视录像,再到交通往来。也难怪它被称作“典型的智能城市项目”。

这种城市智能化趋势将会延续。去年,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承诺将在全国各地打造100个智能城市。

明智之举?

给城市填充这类技术也有不好的地方。种种监测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只要有数据,就意味着企业有利可图。评论者警告称,智能城市可能会变成“恐怖谷”(Uncanny Valley)——也就是说,如果它们没能履行承诺,或者没有事先咨询市民的意见,它们可能会疏远它们恰恰想要吸引来参与的人。

问题在于,智能城市不允许个人访问那些数据;市民只是负责产生数据让城市用于各类目的。有的时候,城市在使用数据前并没有事先告知市民。潜在的风险是,人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在被利用。

鉴于人人都产生各种个人数据,如什么时候去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吃了什么,对什么有兴趣等等,营销者能够适时地推送高度精准的定向广告来“轰炸”人们。吃了一包花生?也许你可以来瓶啤酒来搭配。你觉得压力很大?营销者也会知道,因为他们知道你的心率加快。他们可能会据此给你推送可能会让你振作起来的油腻食品的广告。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你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可能那么肆无忌惮。但几年前,伦敦在街道放置有WiFi功能的垃圾桶就引起过争议。那些垃圾桶通过识别行人的智能手机的WiFi连接来追踪他们。他们追踪人们去了哪些店面,在里面停留了多久时间。追踪的目的是,在垃圾桶的一侧显示针对性的定向广告。例如,如果有咖啡连锁店发现之前的老顾客现在去光顾竞争对手了,它可能会在她经过垃圾桶的时候提醒她它在搞特价活动。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除了这些,还有其它让人毛骨悚然的案例。例如,i-DAT的Qualia脸部识别系统能够检测到你是否在笑。

而且,还没有谈到智能城市出现一片混乱的可能性呢。当你的城市有了操作系统,黑客们势必会争相去破解它。他们可能会侵入各类系统,对交通基础设施、空中交通控制、建筑的照明和供暖系统等等造成破坏。

全新的世界

跟其它任何的技术一样,智能城市也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只要恰当的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智能城市都有望在经济、环保和健康上给它们的居民带来数不尽的益处。它们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Pan Studios的Pan Studios项目将印第安纳波利斯的道路布局用作自选冒险路线的探险故事书的样板。每一条道路代表不同的故事情节。与此同时,Crowdmemo在鼓励人们给其所在城镇的重要公共场所拍摄小型的纪录片,然后在那些地方贴上二维码,链接云端的纪录片视频供任何人观赏。

智能城市要克服的障碍有很多。但它们也有可能会帮助人们重新获得社群感。这也许会成为智能城市最大的一个好处。

关键字:谷歌ExoBuilding

本文摘自:网易数码

x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温迪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7-24 23:04:21 本文摘自:网易数码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7月24日消息,世界日益城市化,目前全球有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到2050年,该比例将攀升至66%。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人们得重新思考城市的交通连接、公共空间、环保方法以及如何管理人流。幸运的是,大量的技术能够带来帮助。

可穿戴设备与智能城市

各类技术的融合造就了智能城市。结合实施数字、信息和通讯方面的技术,可将城市地区变成更加绿化、更有成本效率和更加宜居的地方。

随着包括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在内的联网设备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跟所处的数字建筑进行交互。把它想象成物联网吧,不过它的范围要比家里相互通讯的烤箱与冰箱形成的物联网宽广得多,它能够覆盖整个城市。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此外,可穿戴设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有部分州已经在试验如何将它们整合到智慧城市。举例来说,犹他州在尝试将谷歌眼镜整合到一款交通跟踪应用,使得佩戴者能够收到列车或者公交车即将到站的通知提醒。他们还可以查看路线信息,实施跟踪那些公交工具。其它的城市在试验使用戴在身上的摄像头记录警察与市民的互动交流。它们希望借此减少市民的投诉和不必要的诉讼。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在题为“如何开始将可穿戴设备整合到智能城市政府”的报告中建议将可穿戴产品引入多通道集成架构——换言之,确保它们出现在尽可能多的生活领域当中。这是为了避免特定的可穿戴设备变成“孤岛”:部分领域,如交通道和购物,针对那些有可穿戴设备的人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而诸如教育的其它领域则没有。不过,可穿戴产品的日益流行应该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生态建筑和会呼吸的建筑

打造智能城市,远不只是创造更多的连接性。建筑本身也能够变得更加动态,更有互动性。美国建筑科学研究所归纳出三类新型建筑:生态建筑,可再生建筑,以及自适应建筑。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生态建筑由自然环境提供能量,充分利用雨水以及来自风和阳光的能量。可再生建筑则再进一步,还能够改进周围的环境:它们可将所产生的剩余的能量共享给周围其它的环境。而自适应建筑能够针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气候变化等状况进行调整;它们让空间的整修或者用途更改变得更加容易,更有成本效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较少。

不过,那还只是个开始。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ExoBuilding项目是一个幕状结构,能够从可穿戴设备读取居住者的生理数据。接着,它可以相应改变它的高度、体积和形状。如果你需要休息放松,你可以设定让它缓慢“跳动”,模拟进行深呼吸。需要更多的能量?那就让它动起来吧。

各地的城市智能化项目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天方夜谭,但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伦敦地铁配备了由Telent Technologies公司生产的传感器,再加上微软Azure云平台的帮助,它能够监测系统性能降级、温度、振动和适度,还能够显示提醒和警报。

伦敦在地面上同样与时俱进。它最近开始试行全新的交通灯系统,该系统可在检测到骑车者在靠近的时候让绿灯维持更长时间,从而协助交通流动。该项目旨在缓解繁忙时段的交通拥挤问题。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当然,要是有了Foster + Partners SkyCycle,该交通灯系统可能就没有必要。那是运行于伦敦列车同步控制线上的自行车道网络,它实际上让骑车者有了专属道路。这不仅仅会缓解伦敦街道的拥堵,还能够给骑车一族带来更加安全的环境。

除了伦敦之外,还有别的城市在加入智能城市革命。格拉斯哥斥资2400万英镑专门给行人和骑车者安装街灯,并在道路上安装跟踪交通的传感器。布里斯托尔在收集健康与污染方面的数据,它将该项目称作“城市运作系统”。

在其它地方,城市智能化的推进甚至更加快速。韩国的松岛在重新构建,它被称为全球第一个智能城市。它的传感器可监测各种各样的东西,从温度到能源使用再到交通流动;通过地下管道网络,家庭垃圾会直接从厨房吸走,并送往垃圾处理中心。在街道上,你会连一件垃圾都看不到。

为了2016年奥运会的治安维护和管理问题,里约热内卢设立了一个控制中心。它能够监测各种各样的东西,从天气,到实时的闭路电视录像,再到交通往来。也难怪它被称作“典型的智能城市项目”。

这种城市智能化趋势将会延续。去年,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承诺将在全国各地打造100个智能城市。

明智之举?

给城市填充这类技术也有不好的地方。种种监测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只要有数据,就意味着企业有利可图。评论者警告称,智能城市可能会变成“恐怖谷”(Uncanny Valley)——也就是说,如果它们没能履行承诺,或者没有事先咨询市民的意见,它们可能会疏远它们恰恰想要吸引来参与的人。

问题在于,智能城市不允许个人访问那些数据;市民只是负责产生数据让城市用于各类目的。有的时候,城市在使用数据前并没有事先告知市民。潜在的风险是,人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在被利用。

鉴于人人都产生各种个人数据,如什么时候去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吃了什么,对什么有兴趣等等,营销者能够适时地推送高度精准的定向广告来“轰炸”人们。吃了一包花生?也许你可以来瓶啤酒来搭配。你觉得压力很大?营销者也会知道,因为他们知道你的心率加快。他们可能会据此给你推送可能会让你振作起来的油腻食品的广告。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你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可能那么肆无忌惮。但几年前,伦敦在街道放置有WiFi功能的垃圾桶就引起过争议。那些垃圾桶通过识别行人的智能手机的WiFi连接来追踪他们。他们追踪人们去了哪些店面,在里面停留了多久时间。追踪的目的是,在垃圾桶的一侧显示针对性的定向广告。例如,如果有咖啡连锁店发现之前的老顾客现在去光顾竞争对手了,它可能会在她经过垃圾桶的时候提醒她它在搞特价活动。

智能城市的兴起:更环保,更智能,更具适应性

除了这些,还有其它让人毛骨悚然的案例。例如,i-DAT的Qualia脸部识别系统能够检测到你是否在笑。

而且,还没有谈到智能城市出现一片混乱的可能性呢。当你的城市有了操作系统,黑客们势必会争相去破解它。他们可能会侵入各类系统,对交通基础设施、空中交通控制、建筑的照明和供暖系统等等造成破坏。

全新的世界

跟其它任何的技术一样,智能城市也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只要恰当的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智能城市都有望在经济、环保和健康上给它们的居民带来数不尽的益处。它们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Pan Studios的Pan Studios项目将印第安纳波利斯的道路布局用作自选冒险路线的探险故事书的样板。每一条道路代表不同的故事情节。与此同时,Crowdmemo在鼓励人们给其所在城镇的重要公共场所拍摄小型的纪录片,然后在那些地方贴上二维码,链接云端的纪录片视频供任何人观赏。

智能城市要克服的障碍有很多。但它们也有可能会帮助人们重新获得社群感。这也许会成为智能城市最大的一个好处。

关键字:谷歌ExoBuilding

本文摘自:网易数码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