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之五:循序推进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周宏春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30 13:30:20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智慧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顺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潮流,对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智慧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顺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潮流,对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管理更精明,居民生活更便利,相应地要求信息更透明,资源配置更合理,环境更宜居,城市发展更有活力。

建设智慧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以信息通信技术(I.T)为支撑,大数据做基础,安全作保障,出台政策措施,循序渐进加以推进。只有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当,智慧城市发展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应当“顶天立地”,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顶天”是要放眼世界、宏观思维、宏大布局,具国际视野,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ICT发展的国际潮流和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立地”是立足当地,精心布局,工作有抓手。从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和实际出发,研究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化应用,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推进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化。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既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需要,也是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大话语权的必然选择。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国家层面,在“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等大格局上建设智慧城市群,从局部最优扩展到全局最优。从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入手,以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综合决策、运营服务提供支持。突出便民惠民,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数据平台等的建设,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社会化服务。众所周知,信息化、ICT以及“互联网+”等均是工具,只有服务于城市管理和民生改善才是正途;只有为发展共享经济创造条件、开拓路径,才能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才能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制定规划。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研究和制定肇始。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这是研究制定“十三五”各项规划的总原则、总格局。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一是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二是纳入各城市的“多规合一”,统筹城乡智能化发展和相关设施建设布局,收到协同推进之效果;三是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把智慧城市建设放在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历史任务的大背景下谋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总结国内外经验和成功做法,研究我国智慧城市的进展、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指导思想、设定目标指标、部署重点任务、安排保障措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决定成效。智慧城市,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转型提升的新支点和新动力。只有规划框架合规矩,发展思路有亮点,重点任务有部署,地方推进有特色,规划才能让人眼前一亮,才能落地,而不是“领导一动规划重弄”。

互联互通放在优先位置。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坚持问题导向,存量和增量兼顾,在打通存量信息孤岛和增量信息共享上下功夫。在打通信息孤岛方面,应加大力度解决标准化问题,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资金建立的数据库或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尽可能披露公众关注的公共信息;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推动纸质资料的数据化。信息开放“增量先行”,应加强部门数据的统筹管理,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开放平台,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由于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缺位,适应大数据发展形势下的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资产保护等体系还没有建立。因此,政府应着力将信息基础设施分级、分类,深化网络设施及信息资源的安全防护,明确政府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推进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等基础信息,及相关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加强产学研合作,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以服务民生为重点,带动产业发展。信息安全作为支撑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应予以高度重视。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失密对国家和个人信息安全造成损失。

当前,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尤为重要,毕竟政府部门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应促进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整合城市规划、疾控、安监、城管、交通、水务、环保、气象、应急等方面的信息和实时数据,以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要。根据跨部门协同办公的需要,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从标准、流程、数据三个方面来设计,形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公共数据中心;深挖数据资源“宝库”,提高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台激励政策和配套措施,公开政府数据目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总体部署进行信息开放;设立奖惩制度,对于公开信息及时、可靠的予以奖励,不符合规定的予以惩处;可以从预算调控角度,推动政府部门的数据和信息共享。

加强技术、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研发支持力度,整合云计算专项、物联网专项等项目,鼓励存在缺口的重要领域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支持大数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示范。通过政府采购引导国内大数据发展。优先支持大数据技术在诸如人口迁移、疾病防治、灾害预测与控制、食品安全与群体事件等领域的应用。实施教育培养计划,在大学阶段针对性地增加相关课程,增加学生在感知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搜索、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等领域的知识积累;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实施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环境以吸引优秀人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人才和创新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普及相关知识,开展数据分析技术培训,推动企业使用相关技术明确消费需求、创新产品及服务。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相关标准和指南,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数据整合和共享,通过数据开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政府应制定财税、产业、金融等经济政策,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并给予资金支持、税收减免、费用补贴、金融支持等激励,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民生信息化、食品安全溯源、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智能化。拓展融资渠道,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种子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统筹资源配置、条块衔接联动、信息互联共享,扩大大数据供给,推动部门、行业、群体、系统间的数据、信息融合、共享、业务协同和智能化服务,推进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的智慧化管理。避免政府的大包大揽和不必要干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借助民间资本力量,激发市场活力,既拓展城市管理的资源,形成可持续的城市运行和管理机制,又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实现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局部最优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x 智慧城市之五:循序推进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之五:循序推进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周宏春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0-30 13:30:20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智慧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顺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潮流,对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智慧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顺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潮流,对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管理更精明,居民生活更便利,相应地要求信息更透明,资源配置更合理,环境更宜居,城市发展更有活力。

建设智慧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以信息通信技术(I.T)为支撑,大数据做基础,安全作保障,出台政策措施,循序渐进加以推进。只有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当,智慧城市发展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应当“顶天立地”,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顶天”是要放眼世界、宏观思维、宏大布局,具国际视野,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ICT发展的国际潮流和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立地”是立足当地,精心布局,工作有抓手。从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和实际出发,研究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化应用,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推进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化。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既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需要,也是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大话语权的必然选择。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国家层面,在“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等大格局上建设智慧城市群,从局部最优扩展到全局最优。从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入手,以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综合决策、运营服务提供支持。突出便民惠民,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数据平台等的建设,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社会化服务。众所周知,信息化、ICT以及“互联网+”等均是工具,只有服务于城市管理和民生改善才是正途;只有为发展共享经济创造条件、开拓路径,才能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才能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制定规划。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研究和制定肇始。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这是研究制定“十三五”各项规划的总原则、总格局。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一是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二是纳入各城市的“多规合一”,统筹城乡智能化发展和相关设施建设布局,收到协同推进之效果;三是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把智慧城市建设放在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历史任务的大背景下谋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总结国内外经验和成功做法,研究我国智慧城市的进展、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指导思想、设定目标指标、部署重点任务、安排保障措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决定成效。智慧城市,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转型提升的新支点和新动力。只有规划框架合规矩,发展思路有亮点,重点任务有部署,地方推进有特色,规划才能让人眼前一亮,才能落地,而不是“领导一动规划重弄”。

互联互通放在优先位置。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坚持问题导向,存量和增量兼顾,在打通存量信息孤岛和增量信息共享上下功夫。在打通信息孤岛方面,应加大力度解决标准化问题,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资金建立的数据库或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尽可能披露公众关注的公共信息;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推动纸质资料的数据化。信息开放“增量先行”,应加强部门数据的统筹管理,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开放平台,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由于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缺位,适应大数据发展形势下的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资产保护等体系还没有建立。因此,政府应着力将信息基础设施分级、分类,深化网络设施及信息资源的安全防护,明确政府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推进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等基础信息,及相关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加强产学研合作,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以服务民生为重点,带动产业发展。信息安全作为支撑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应予以高度重视。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失密对国家和个人信息安全造成损失。

当前,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尤为重要,毕竟政府部门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应促进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整合城市规划、疾控、安监、城管、交通、水务、环保、气象、应急等方面的信息和实时数据,以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要。根据跨部门协同办公的需要,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从标准、流程、数据三个方面来设计,形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公共数据中心;深挖数据资源“宝库”,提高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台激励政策和配套措施,公开政府数据目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总体部署进行信息开放;设立奖惩制度,对于公开信息及时、可靠的予以奖励,不符合规定的予以惩处;可以从预算调控角度,推动政府部门的数据和信息共享。

加强技术、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研发支持力度,整合云计算专项、物联网专项等项目,鼓励存在缺口的重要领域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支持大数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示范。通过政府采购引导国内大数据发展。优先支持大数据技术在诸如人口迁移、疾病防治、灾害预测与控制、食品安全与群体事件等领域的应用。实施教育培养计划,在大学阶段针对性地增加相关课程,增加学生在感知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搜索、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等领域的知识积累;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实施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环境以吸引优秀人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人才和创新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普及相关知识,开展数据分析技术培训,推动企业使用相关技术明确消费需求、创新产品及服务。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相关标准和指南,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数据整合和共享,通过数据开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政府应制定财税、产业、金融等经济政策,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并给予资金支持、税收减免、费用补贴、金融支持等激励,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民生信息化、食品安全溯源、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智能化。拓展融资渠道,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种子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统筹资源配置、条块衔接联动、信息互联共享,扩大大数据供给,推动部门、行业、群体、系统间的数据、信息融合、共享、业务协同和智能化服务,推进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的智慧化管理。避免政府的大包大揽和不必要干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借助民间资本力量,激发市场活力,既拓展城市管理的资源,形成可持续的城市运行和管理机制,又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实现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局部最优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