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由智慧城市建设看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周玲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04 13:58:39 本文摘自:中国节能在线

本文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和国家科技体制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总结出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技术支撑不足、"信息孤岛"、创新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随后,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发展瓶颈的背后成因来揭示我国现有科技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智慧城市的由来与内涵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的热点话题。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IBM公司,IBM公司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作为公司的战略方向。这一理念迅速引起了世界关注并成为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复兴经济的重要战略。而"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则是对"智慧地球"的具体化。城市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振兴经济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慧城市也就成为智慧地球的必然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科学信息技术作用于交通、医疗、安全、环境等各个领域来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企业的运行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对社会的各种需求做出反映,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智慧城市与科技体制的关系

智慧城市建设在既有的科技体制下运行,与科技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将人类从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农业社会中解脱出来,走进了以利缘和业缘为纽带的工业社会。这种转变背后的助推之手就是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并为城市的不断壮大与发展提供养料。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更高层次,是一个更加复杂而又开放的系统,它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力量的支撑,同时还需要一个健全而又充满活力的科技体制作为后盾,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变城市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城市资源。因而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帮助和科技体制的支撑。

三、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近些年,"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热门话题。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①智慧城市的建设给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产业前景,尤其是它的支撑产业--物联网产业正在经历着一次跨越式的发展。截至2012年,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3650亿元,它的发展不但提高了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催生了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养老等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为人们的工作、出行、交往带来了巨大便利。

然而,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潜在的发展瓶颈也开始凸显出来。首先,是"信息孤岛"的隐患。许多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只负责建立自己所需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而不考虑系统间的整合问题。例如人口数据库的建设,计生部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等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但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导致数据无法进行整合与共享,从而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现象。

其次,是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依赖于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就需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世界领先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但是在这些前沿性技术方面,我国的掌握能力始终有限。我国的数字城市以及物联网建设起步较晚、时间短,与国外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在"云计算"方面,尽管联想、中国移动等众多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和推行,但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以更多地只是在学习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没有自创性的技术。这种局面势必会对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安全与保护带来很大的隐患。

其三,是智慧人才缺乏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既需要懂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也需要懂经营和城市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无法保证这类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充分供给。据统计,我国当前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经超过了5550万人,但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只占到了1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产业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电子科技、城市规划等专业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瓶颈。

四、由智慧城市建设看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的现状分析可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带来正效应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发展瓶颈。这些瓶颈的产生离不开现有的科技体制背景,它们的产生正凸显了现有科技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微轻宏"的职能定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体制经历了从政府包办科技到政府引导科技的转变。在这次改革中,政府采取了分类拨款、合同制等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科研机构与市场的联系,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但是,此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现有的管理模式仍然受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行政色彩浓厚、管理范围过宽、内容过细、方式过于刚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科技管理部门在改革中没有彻底分清市场与政府间的界限、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将精力过多地放在对具体项目的微观控制上,而忽略了宏观指导的重要性。这一方面遏制了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缺少标准化。

科技发展缺乏标准化在智慧城市中的表现就是 "信息孤岛"的产生。由于各个不同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技术方案,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接口,从而导致企业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出现了许多业务重叠的情况,而整个产业也无法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的生产。此时,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顶层设计,为整个行业统一标准。然而,由于我国的科技管理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更多将管理重心地放在项目个体的运行上,从而忽略了建立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的重要性。这就是当前我国智慧城市中存在大量"信息孤岛"隐患的重要原因。   (二)、力量分散的创新局面

建设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文化需求。它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建设的过程势必会被各种问题侵扰。无论是城市空间的规划、交通拥堵的缓解,还是自然灾害的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等等都会遭遇新的困难、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智慧城市能够以科技为助力,保持持久不歇的创新能力,来适应各种新变化、迎接各种新挑战。

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在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因而创新的产生需要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等各个主体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遵循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权力下放,给予各部门一定的自主决策权,这一方面调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产生了各自为政的危害。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条块分割鲜明,彼此之间缺乏互动和联系。一些科研项目立项不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成果评价也不考虑市场的接受,从而形成了研究部门和生产部门相互脱节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资源的整合,造成"创新断裂",致使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的薄弱已经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短板。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许多城市不得不花大钱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更有甚者依赖国外厂商来建设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这势必会对城市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以智能交通建设为例,智能交通已经成为国内城市打造智慧城市的一项重点工程。北京、南京、深圳、兰州等多个城市纷纷规划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资金来提升智能交通。然而,目前智能交通市场中的高端产品多数是由国外生产的。在发展最为迅速的智能导航产业中,80%的高端专业测量接收机和测向接收机、60%的授时接收机以及90%的航空导航接收机均为国外厂商生产。②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部分国内厂商只能对外购买技术、进行来料加工,这大大提高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本,使得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又一大瓶颈。

(三)、"后继乏力"的人才培养

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很高的人才要求,既需要懂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也需要懂经营和城市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目前的科技体制之下,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力量不足,无法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质量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基础科学的不够重视。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它本身的市场应用价值不高,却能够培养科学家、为国家储备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然而,我国当前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98.8亿元,只占到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4.8%。③而且,作为基础研究主要基地的高校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片面追求重大科技项目、忽视基础研究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

其次,是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问题。在现有的科技体制框架内,科技人才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形式。许多科研机构只将人才的评价与论文、项目和经费数量等挂钩,这不仅无法反映人才的综合能力,也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不同行业、不同职能的实际状况。而且,一些评价活动往往会掺入"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的考量,致使评价结果有失公正,无法对科技人才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其三,是人才流动的限制过多。我国当前的人才管理制度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一些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对人才流动的限制较多、管理过死,不同所有制之间缺乏人才的有序流动。由于人才的市场功能还不健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致使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还存在着人才分割的现象,这就非常不利于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共享,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

正是上述的原因造成了当前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后继乏力"的现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提炼,尤其是掌握电子设备、基础软件和高端芯片等重要技术的信息化人才。据统计,"十二五"初期我国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50万人,比"十一五"初期增长了一倍,但是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只达到了26.2%,还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④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制约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智慧城市的产业升级,使得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重要领域无法形成比较优势,难以走在世界前列。

五、总结

综上可知,智慧城市建设和国家科技体制密切相关。科技体制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体制保障,但它存在的问题也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技术支撑不足、"信息孤岛"、科技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为此,政府应当在进一步的科技体制改革中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克服"创新断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撑与保障。

关键字:智慧城市建设科技体制改革

本文摘自:中国节能在线

x 由智慧城市建设看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由智慧城市建设看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周玲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04 13:58:39 本文摘自:中国节能在线

本文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和国家科技体制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总结出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技术支撑不足、"信息孤岛"、创新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随后,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发展瓶颈的背后成因来揭示我国现有科技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智慧城市的由来与内涵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的热点话题。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IBM公司,IBM公司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作为公司的战略方向。这一理念迅速引起了世界关注并成为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复兴经济的重要战略。而"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则是对"智慧地球"的具体化。城市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振兴经济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慧城市也就成为智慧地球的必然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科学信息技术作用于交通、医疗、安全、环境等各个领域来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企业的运行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对社会的各种需求做出反映,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智慧城市与科技体制的关系

智慧城市建设在既有的科技体制下运行,与科技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将人类从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农业社会中解脱出来,走进了以利缘和业缘为纽带的工业社会。这种转变背后的助推之手就是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并为城市的不断壮大与发展提供养料。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更高层次,是一个更加复杂而又开放的系统,它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力量的支撑,同时还需要一个健全而又充满活力的科技体制作为后盾,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变城市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城市资源。因而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帮助和科技体制的支撑。

三、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近些年,"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热门话题。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①智慧城市的建设给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产业前景,尤其是它的支撑产业--物联网产业正在经历着一次跨越式的发展。截至2012年,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3650亿元,它的发展不但提高了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催生了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养老等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为人们的工作、出行、交往带来了巨大便利。

然而,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潜在的发展瓶颈也开始凸显出来。首先,是"信息孤岛"的隐患。许多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只负责建立自己所需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而不考虑系统间的整合问题。例如人口数据库的建设,计生部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等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但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导致数据无法进行整合与共享,从而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现象。

其次,是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依赖于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就需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世界领先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但是在这些前沿性技术方面,我国的掌握能力始终有限。我国的数字城市以及物联网建设起步较晚、时间短,与国外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在"云计算"方面,尽管联想、中国移动等众多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和推行,但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以更多地只是在学习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没有自创性的技术。这种局面势必会对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安全与保护带来很大的隐患。

其三,是智慧人才缺乏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既需要懂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也需要懂经营和城市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无法保证这类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充分供给。据统计,我国当前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经超过了5550万人,但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只占到了1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产业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电子科技、城市规划等专业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瓶颈。

四、由智慧城市建设看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的现状分析可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带来正效应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发展瓶颈。这些瓶颈的产生离不开现有的科技体制背景,它们的产生正凸显了现有科技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微轻宏"的职能定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体制经历了从政府包办科技到政府引导科技的转变。在这次改革中,政府采取了分类拨款、合同制等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科研机构与市场的联系,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但是,此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现有的管理模式仍然受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行政色彩浓厚、管理范围过宽、内容过细、方式过于刚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科技管理部门在改革中没有彻底分清市场与政府间的界限、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将精力过多地放在对具体项目的微观控制上,而忽略了宏观指导的重要性。这一方面遏制了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缺少标准化。

科技发展缺乏标准化在智慧城市中的表现就是 "信息孤岛"的产生。由于各个不同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技术方案,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接口,从而导致企业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出现了许多业务重叠的情况,而整个产业也无法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的生产。此时,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顶层设计,为整个行业统一标准。然而,由于我国的科技管理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更多将管理重心地放在项目个体的运行上,从而忽略了建立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的重要性。这就是当前我国智慧城市中存在大量"信息孤岛"隐患的重要原因。   (二)、力量分散的创新局面

建设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文化需求。它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建设的过程势必会被各种问题侵扰。无论是城市空间的规划、交通拥堵的缓解,还是自然灾害的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等等都会遭遇新的困难、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智慧城市能够以科技为助力,保持持久不歇的创新能力,来适应各种新变化、迎接各种新挑战。

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在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因而创新的产生需要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等各个主体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遵循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权力下放,给予各部门一定的自主决策权,这一方面调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产生了各自为政的危害。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条块分割鲜明,彼此之间缺乏互动和联系。一些科研项目立项不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成果评价也不考虑市场的接受,从而形成了研究部门和生产部门相互脱节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资源的整合,造成"创新断裂",致使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的薄弱已经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短板。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许多城市不得不花大钱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更有甚者依赖国外厂商来建设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这势必会对城市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以智能交通建设为例,智能交通已经成为国内城市打造智慧城市的一项重点工程。北京、南京、深圳、兰州等多个城市纷纷规划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资金来提升智能交通。然而,目前智能交通市场中的高端产品多数是由国外生产的。在发展最为迅速的智能导航产业中,80%的高端专业测量接收机和测向接收机、60%的授时接收机以及90%的航空导航接收机均为国外厂商生产。②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部分国内厂商只能对外购买技术、进行来料加工,这大大提高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本,使得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又一大瓶颈。

(三)、"后继乏力"的人才培养

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很高的人才要求,既需要懂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也需要懂经营和城市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目前的科技体制之下,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力量不足,无法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质量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基础科学的不够重视。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它本身的市场应用价值不高,却能够培养科学家、为国家储备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然而,我国当前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98.8亿元,只占到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4.8%。③而且,作为基础研究主要基地的高校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片面追求重大科技项目、忽视基础研究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

其次,是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问题。在现有的科技体制框架内,科技人才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形式。许多科研机构只将人才的评价与论文、项目和经费数量等挂钩,这不仅无法反映人才的综合能力,也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不同行业、不同职能的实际状况。而且,一些评价活动往往会掺入"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的考量,致使评价结果有失公正,无法对科技人才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其三,是人才流动的限制过多。我国当前的人才管理制度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一些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对人才流动的限制较多、管理过死,不同所有制之间缺乏人才的有序流动。由于人才的市场功能还不健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致使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还存在着人才分割的现象,这就非常不利于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共享,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

正是上述的原因造成了当前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后继乏力"的现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提炼,尤其是掌握电子设备、基础软件和高端芯片等重要技术的信息化人才。据统计,"十二五"初期我国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50万人,比"十一五"初期增长了一倍,但是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只达到了26.2%,还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④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制约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智慧城市的产业升级,使得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重要领域无法形成比较优势,难以走在世界前列。

五、总结

综上可知,智慧城市建设和国家科技体制密切相关。科技体制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体制保障,但它存在的问题也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技术支撑不足、"信息孤岛"、科技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为此,政府应当在进一步的科技体制改革中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克服"创新断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撑与保障。

关键字:智慧城市建设科技体制改革

本文摘自:中国节能在线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