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专家学者在沪研讨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吴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7-02 23:42:45 本文摘自:新华网

2010年,中国城镇化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历史性达到并超过50%。预计未来15-25年,中国将新增3亿左右的城市人口,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从百余个增至220个左右,千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将从6个增至10个,预计新增建筑面积40亿平方米。

这是近日在浦东举行的“2016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暨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传出的信息。中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潮中该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学者带来了最新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认为,中国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需要“战略大转移”:一是由“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高资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环境污染,低综合效应)转变为“三低一高”的集约型城镇化模式( 低资源消耗、低碳排放、低环境污染,高综合效应);二是由“一步到位”转向“分步到位”,由激进式城镇化转向渐进式城镇化;三是由诱发“负效应”转为释放“正能量”,由被动城镇化转为主动城镇化;四是由“官至上”转为“民至上”,由政府主导型城镇化转向市场主导型城镇化;五是由“地为本”转为“人为本”,由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地和谐”的城镇化;六是由“坐小汽车”转为“骑自行车”,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认为,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应着重治理各种“城市病”,防止成为“空智慧、白智慧、乱智慧”,防止被一些打着高科技的企业绑架变成单纯的“商业品”。

仇保兴主张,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公共品”(即将一种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的营造,而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型智慧城市应成为中国智慧城市的主流。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认为,大数据正在成为“城市诊断”的利器,而通过大数据对城市进行诊断,已成为智慧城市设计的必要步骤。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推动,而要以问题解决模式加以推动。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胡小明认为,封闭的智慧城市建设会被社会边缘化,“开放、共建、共享”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他看来,创新城市不是被规划出来的完美城市,而是并不完美但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

“2016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暨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同济大学主办。

关键字:城市建设高碳

本文摘自:新华网

x 专家学者在沪研讨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专家学者在沪研讨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吴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7-02 23:42:45 本文摘自:新华网

2010年,中国城镇化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历史性达到并超过50%。预计未来15-25年,中国将新增3亿左右的城市人口,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从百余个增至220个左右,千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将从6个增至10个,预计新增建筑面积40亿平方米。

这是近日在浦东举行的“2016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暨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传出的信息。中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潮中该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学者带来了最新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认为,中国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需要“战略大转移”:一是由“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高资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环境污染,低综合效应)转变为“三低一高”的集约型城镇化模式( 低资源消耗、低碳排放、低环境污染,高综合效应);二是由“一步到位”转向“分步到位”,由激进式城镇化转向渐进式城镇化;三是由诱发“负效应”转为释放“正能量”,由被动城镇化转为主动城镇化;四是由“官至上”转为“民至上”,由政府主导型城镇化转向市场主导型城镇化;五是由“地为本”转为“人为本”,由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地和谐”的城镇化;六是由“坐小汽车”转为“骑自行车”,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认为,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应着重治理各种“城市病”,防止成为“空智慧、白智慧、乱智慧”,防止被一些打着高科技的企业绑架变成单纯的“商业品”。

仇保兴主张,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公共品”(即将一种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的营造,而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型智慧城市应成为中国智慧城市的主流。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认为,大数据正在成为“城市诊断”的利器,而通过大数据对城市进行诊断,已成为智慧城市设计的必要步骤。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推动,而要以问题解决模式加以推动。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胡小明认为,封闭的智慧城市建设会被社会边缘化,“开放、共建、共享”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他看来,创新城市不是被规划出来的完美城市,而是并不完美但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

“2016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暨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同济大学主办。

关键字:城市建设高碳

本文摘自:新华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