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资金瓶颈亟待突破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9-18 18:02:05 本文摘自:互联网

从2014年以来,国家政策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都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标。今年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公司纷纷跟地市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各地密集推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让智慧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数据显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快速向二三线城市和区县蔓延,在我国地级市以上城市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已超过60%,呈遍地开花之势。

“智慧城市涉及面广,涉及城市运行,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涵盖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大。”工信部赛迪智库咨询师徐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同时,智慧城市项目很多涉及社会利益,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建设周期又往往比较长,短则几年,长则10-20年。

智慧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这是各级政府和建设企业关注的焦点。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七大领域的投资建设,并着重强调了要“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这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智慧城市发展要靠投融资变革来推动.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拓宽投融资渠道,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特点,广开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政府扶持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建设。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有远见企业的积极行动。近日,中国最大的智慧城市移动门户平台中科智慧城启动在全国600个城市智慧商圈的布局。国内很多城市“试水”公共场所接入免费WiFi,却普遍出现了登录难、信号差和网速慢等症结,有些地方的服务甚至在推行一段时间后销声匿迹。由于公共WiFi建设耗资巨大,若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则将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通过合法程序将公共空间开放给有技术的企业,由其进行公共场所WiFi的建设、运营,逐步成为世界通行的一种可持续的智慧城市经营模式。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建设公共场所免费WiFi,率先抢占流量入口,可以逐步积累一定规模的用户。在合适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植入商业广告,开发智慧商圈等方式,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企业也可以实现共赢。中科智慧城的智WiFi专利技术采用国际领先的商用Wi-Fi技术和智能路由器的无线wifi解决方案,利用嵌入式开发和互联网云平台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大规模WiFi无线上网软硬件方案、实现基于智慧城市WiFi覆盖、WiF广告营销、客户管理、用户感应和画像等商业应用及O2O解决方案。智商圈O2O平台打通WIFI、微信、APP、WAP、智能POS等入口,统一平台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完善需求洞察,基于Smart-LBS技术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到商业的每一个环节,O2O无缝连接,实现个性化服务和大客户精准营销。建设真正好用的免费WIFI热点和智慧商圈,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智慧城市的高效和便利.为了早日造福于民,中科智慧城联合智城基金,初始投资3000多万,在全国600个城市陆续启动智慧商圈建设,每个城市建设不少于5000个免费wifi热点,配合地方政府,打造无线wifi高效覆盖的智慧城市,智城基金配合地方政府解决建设资金难题,中科智慧城提供国际领先的智能WIFI和智慧商圈解决方案,协助渠道代理商的深耕市场,共同推动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智城基金后期将联合各地政府部门,充实基金的资金规模,并在全国各地方城市和本地有实力的代理商合作,让免费热点全国“共热”,智慧生活全民共享。

“智慧城市的发展要靠金融创新来推动。”中国城市与小城镇研究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表示,经历了这两年发展的中国城镇化上半程已经结束,在下半程的发展中智慧城市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与配合,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下一站的重点议题。智慧城市的创新主体是中小企业和年轻人,这个群体在创新创业时风险投资必须要跟上。再次,政府和金融机构要更多政策支持智力资本的创业者,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真正为智慧城市提供扶持。中心城市或者是城市圈的角度出发,协同融资、共建发展,才能真正突破智慧城市推进中的投融资瓶颈。

关键字: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摘自:互联网

x 智慧城市资金瓶颈亟待突破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资金瓶颈亟待突破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9-18 18:02:05 本文摘自:互联网

从2014年以来,国家政策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都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标。今年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公司纷纷跟地市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各地密集推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让智慧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数据显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快速向二三线城市和区县蔓延,在我国地级市以上城市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已超过60%,呈遍地开花之势。

“智慧城市涉及面广,涉及城市运行,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涵盖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需要投入的资金很大。”工信部赛迪智库咨询师徐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同时,智慧城市项目很多涉及社会利益,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建设周期又往往比较长,短则几年,长则10-20年。

智慧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这是各级政府和建设企业关注的焦点。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七大领域的投资建设,并着重强调了要“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这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智慧城市发展要靠投融资变革来推动.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拓宽投融资渠道,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特点,广开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政府扶持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建设。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有远见企业的积极行动。近日,中国最大的智慧城市移动门户平台中科智慧城启动在全国600个城市智慧商圈的布局。国内很多城市“试水”公共场所接入免费WiFi,却普遍出现了登录难、信号差和网速慢等症结,有些地方的服务甚至在推行一段时间后销声匿迹。由于公共WiFi建设耗资巨大,若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则将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通过合法程序将公共空间开放给有技术的企业,由其进行公共场所WiFi的建设、运营,逐步成为世界通行的一种可持续的智慧城市经营模式。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建设公共场所免费WiFi,率先抢占流量入口,可以逐步积累一定规模的用户。在合适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植入商业广告,开发智慧商圈等方式,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企业也可以实现共赢。中科智慧城的智WiFi专利技术采用国际领先的商用Wi-Fi技术和智能路由器的无线wifi解决方案,利用嵌入式开发和互联网云平台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大规模WiFi无线上网软硬件方案、实现基于智慧城市WiFi覆盖、WiF广告营销、客户管理、用户感应和画像等商业应用及O2O解决方案。智商圈O2O平台打通WIFI、微信、APP、WAP、智能POS等入口,统一平台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完善需求洞察,基于Smart-LBS技术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到商业的每一个环节,O2O无缝连接,实现个性化服务和大客户精准营销。建设真正好用的免费WIFI热点和智慧商圈,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智慧城市的高效和便利.为了早日造福于民,中科智慧城联合智城基金,初始投资3000多万,在全国600个城市陆续启动智慧商圈建设,每个城市建设不少于5000个免费wifi热点,配合地方政府,打造无线wifi高效覆盖的智慧城市,智城基金配合地方政府解决建设资金难题,中科智慧城提供国际领先的智能WIFI和智慧商圈解决方案,协助渠道代理商的深耕市场,共同推动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智城基金后期将联合各地政府部门,充实基金的资金规模,并在全国各地方城市和本地有实力的代理商合作,让免费热点全国“共热”,智慧生活全民共享。

“智慧城市的发展要靠金融创新来推动。”中国城市与小城镇研究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表示,经历了这两年发展的中国城镇化上半程已经结束,在下半程的发展中智慧城市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与配合,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下一站的重点议题。智慧城市的创新主体是中小企业和年轻人,这个群体在创新创业时风险投资必须要跟上。再次,政府和金融机构要更多政策支持智力资本的创业者,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真正为智慧城市提供扶持。中心城市或者是城市圈的角度出发,协同融资、共建发展,才能真正突破智慧城市推进中的投融资瓶颈。

关键字: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摘自:互联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