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咸阳市关于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2-14 13:46:42 本文摘自:咸阳政务门户网站

按照《市政协2017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10月31日,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赴乾县、市信息办、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调研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委员们实地查看了乾县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和乾陵安防监控系统,了解了市交通运输局12328监督服务电话系统和公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情况,听取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便民措施介绍,考察了市信息办中心机房、智慧城市大屏、呼叫中心。11月24日上午,市政协召开了“月协商”座谈会,形成了《关于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智慧城市建设是指通过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我市自2011年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着力改革体制机制,改变行政分割、管理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重视统筹设计整体规划,编制了《咸阳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注重把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信息惠民城市试点、信息消费城市试点等与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融合,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和层次。通过建设咸阳市政府"政务云",建成共享信息平台,杜绝了重复建设和新的信息孤岛的形成,强力推进了资源整合。积极实施 “六个一”信息惠民项目,通过群众办事“一站通”、 便民服务“一号通”、 智慧医疗和惠民资金“一卡通”、 和谐社区“一格通”、 掌上咸阳“一点通”、 无线城市“一网通”切实解决群众需求,服务咸阳社会发展。在西部率先启动“互联网+”计划,全面开展城市信息融合,建成了咸阳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咸阳市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暂行管理办法》,并在智慧医疗、智慧税管、智慧安监、智慧气象等重点领域试点大数据分析应用,初步具备了大数据监测、预警和风险分析能力。通过七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创造了信息化建设的“咸阳模式”, 赢得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二、 存在问题

(一)数据整合及应用推广有待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来实现,但是当协作遭遇利益壁垒时就显得较为艰难。具体表现在:(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然而纵观全国,如何打破数据壁垒,联通信息孤岛,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信息安全问题,担心数据泄密,另一方面是行政管理的问题,在行政体制当中,有各条线的行政命令,有各种各样的法规,导致城市治理不能横向打通,给技术应用造成障碍。我市通过各种措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也依然存在因为核心数据市级层面没有权限开放,或各职能部门一般没有制约关系,导致“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的现象。(2)应用推广。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推广中,我市已实施了“六个一”信息惠民项目, “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多用”,但并未完全代替各部门分别发行的各种卡。各部门的服务热线依然与“一号通”并存。无线城市“一网通”建设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无纸化办公还没有在党政机关内部普及,培训网络化、远程会议等的应用还有较大空间,一些惠民项目群众知晓度还比较低。一些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应用项目在推广时遭遇重重阻力。这些与人们的传统行为习惯、部门资金实力、现有政策因素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利益和权力分割影响。

(二)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尚未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网信办、发改委等多个机构,但没有统一的部门对大数据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工作推进也比较困难。出自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口径不一,不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大数据的综合效应就难以发挥。二是缺乏规范标准。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大,涉及范围广,尚无范本可依,如果不能坚持统一的规划标准很容易成为新的更大的“信息孤岛”,甚至前功尽弃。高起点的规划、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智慧城市规划成为现实的重要保证之一。我市已编制了《咸阳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咸阳市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暂行管理办法》,但依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三是奖惩机制不明确。作为一项需要重新整合各方资源,但是却没有确定职责范畴的工程,没有明确的奖惩机制不足以调动各方各面对其的关注度和协作积极性。

(三)智慧产业发展潜能有待进一步激活。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可以直接和间接创造众多知识型就业岗位,进而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工作岗位。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和运营要求更多的专业的数据分析企业加入,促进传统产业进行升级。物联网的运用将提升带动智能终端制造的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已被世界各国确定为金融危机后振兴经济的关键策略,智慧产业也应运而生。以智慧城市建设驱动产业衍生与发展已在银川市初见实效。我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前列的城市,也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进一步重视新的产业发展机遇,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资源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伴随城市功能的不断多样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需要能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分析并提供总体解决方案的高级人才和团队。当前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技术又熟悉政府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受区位因素和薪酬待遇因素影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自身又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造成人才难求的现状。这在县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创建的社会认知度、参与度

  1.加大宣传力度。在风雨廊桥、统一广场等公共场所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和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设置“有事找政府,请拨12345”等标识,广泛宣传“六个一”信息惠民项目。

  2.大力推广智慧城市应用项目。在公交站、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增加智慧城市WIFI,增强信号稳定性。在“一点通”中增设停车预约、办事流程进度实时查询等功能,扩展智慧城市在扶贫攻坚、挖掘文化资源优势等方面的应用,让智慧城市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3.强化思想认识。将智慧城市有关知识列入各级各部门干部培训内容,提高对建设智慧城市重要性的认识,为促进信息共用,物联网共建,服务共享筑牢思想基础。

(二)创新优化管理机制,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4.强化组织领导。建议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或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牵头理顺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由一个行政综合部门,主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集中管理各部门的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5.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要加强对各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对接中省政策法规和标准规划,建立规范标准的公共数据库,并制定和推行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确保智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从城市整体运行效益的角度出发,协调各部门明确共享数据、上报数据、发布数据、保密数据和交换数据等内容,确保各部门对数据的共享与应用。

6.健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奖惩机制。应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列入各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中,充分调动参与共建的积极性。

  (三)探索智慧城市“咸阳模式”,做大做强智慧产业体系

  7.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生产内外环节进行整合,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现传统制造业智能化。

  8.建设智慧产业园区。引进智慧装备制造、光通信、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应用电子以及云计算等项目,发展智慧商务业、智慧制造业等新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通过战略合作、战略联盟,吸引、引导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让更多的企业家、社会人士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

  9.以创新带动发展。以秦云公司模式创新为契机,打造智慧城市创新平台,开展智慧应用技术研发,扶持智慧城市建设与第三产业的融合,鼓励开展将物联网、大数据等与现代服务业进行有机衔接和跨界创新的研究。积极引导院校和企业关注大数据技术演进、承担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创新研发工作,以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智慧城市产业链集聚和发展。

  (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

  10.制定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创新创业、深造发展等给予优惠政策。推进人才安居工程,高标准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为其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提供便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1.强化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要抓好推进智慧城市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要依托西安和咸阳的教育优势,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

  12.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应该树立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智慧城市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根本上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思路。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借力西咸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着眼海内外人才市场,重点引进高精尖人才、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精英,为咸阳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关键字:城市建设和谐社区

本文摘自:咸阳政务门户网站

x 咸阳市关于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咸阳市关于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2-14 13:46:42 本文摘自:咸阳政务门户网站

按照《市政协2017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10月31日,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赴乾县、市信息办、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调研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委员们实地查看了乾县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和乾陵安防监控系统,了解了市交通运输局12328监督服务电话系统和公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情况,听取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便民措施介绍,考察了市信息办中心机房、智慧城市大屏、呼叫中心。11月24日上午,市政协召开了“月协商”座谈会,形成了《关于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智慧城市建设是指通过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我市自2011年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着力改革体制机制,改变行政分割、管理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重视统筹设计整体规划,编制了《咸阳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注重把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信息惠民城市试点、信息消费城市试点等与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融合,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和层次。通过建设咸阳市政府"政务云",建成共享信息平台,杜绝了重复建设和新的信息孤岛的形成,强力推进了资源整合。积极实施 “六个一”信息惠民项目,通过群众办事“一站通”、 便民服务“一号通”、 智慧医疗和惠民资金“一卡通”、 和谐社区“一格通”、 掌上咸阳“一点通”、 无线城市“一网通”切实解决群众需求,服务咸阳社会发展。在西部率先启动“互联网+”计划,全面开展城市信息融合,建成了咸阳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咸阳市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暂行管理办法》,并在智慧医疗、智慧税管、智慧安监、智慧气象等重点领域试点大数据分析应用,初步具备了大数据监测、预警和风险分析能力。通过七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创造了信息化建设的“咸阳模式”, 赢得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二、 存在问题

(一)数据整合及应用推广有待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来实现,但是当协作遭遇利益壁垒时就显得较为艰难。具体表现在:(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然而纵观全国,如何打破数据壁垒,联通信息孤岛,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信息安全问题,担心数据泄密,另一方面是行政管理的问题,在行政体制当中,有各条线的行政命令,有各种各样的法规,导致城市治理不能横向打通,给技术应用造成障碍。我市通过各种措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也依然存在因为核心数据市级层面没有权限开放,或各职能部门一般没有制约关系,导致“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的现象。(2)应用推广。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推广中,我市已实施了“六个一”信息惠民项目, “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多用”,但并未完全代替各部门分别发行的各种卡。各部门的服务热线依然与“一号通”并存。无线城市“一网通”建设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无纸化办公还没有在党政机关内部普及,培训网络化、远程会议等的应用还有较大空间,一些惠民项目群众知晓度还比较低。一些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应用项目在推广时遭遇重重阻力。这些与人们的传统行为习惯、部门资金实力、现有政策因素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利益和权力分割影响。

(二)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尚未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网信办、发改委等多个机构,但没有统一的部门对大数据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工作推进也比较困难。出自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口径不一,不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大数据的综合效应就难以发挥。二是缺乏规范标准。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大,涉及范围广,尚无范本可依,如果不能坚持统一的规划标准很容易成为新的更大的“信息孤岛”,甚至前功尽弃。高起点的规划、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智慧城市规划成为现实的重要保证之一。我市已编制了《咸阳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咸阳市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暂行管理办法》,但依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三是奖惩机制不明确。作为一项需要重新整合各方资源,但是却没有确定职责范畴的工程,没有明确的奖惩机制不足以调动各方各面对其的关注度和协作积极性。

(三)智慧产业发展潜能有待进一步激活。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可以直接和间接创造众多知识型就业岗位,进而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工作岗位。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和运营要求更多的专业的数据分析企业加入,促进传统产业进行升级。物联网的运用将提升带动智能终端制造的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已被世界各国确定为金融危机后振兴经济的关键策略,智慧产业也应运而生。以智慧城市建设驱动产业衍生与发展已在银川市初见实效。我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前列的城市,也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进一步重视新的产业发展机遇,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资源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伴随城市功能的不断多样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需要能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分析并提供总体解决方案的高级人才和团队。当前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技术又熟悉政府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受区位因素和薪酬待遇因素影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自身又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造成人才难求的现状。这在县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创建的社会认知度、参与度

  1.加大宣传力度。在风雨廊桥、统一广场等公共场所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和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设置“有事找政府,请拨12345”等标识,广泛宣传“六个一”信息惠民项目。

  2.大力推广智慧城市应用项目。在公交站、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增加智慧城市WIFI,增强信号稳定性。在“一点通”中增设停车预约、办事流程进度实时查询等功能,扩展智慧城市在扶贫攻坚、挖掘文化资源优势等方面的应用,让智慧城市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3.强化思想认识。将智慧城市有关知识列入各级各部门干部培训内容,提高对建设智慧城市重要性的认识,为促进信息共用,物联网共建,服务共享筑牢思想基础。

(二)创新优化管理机制,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4.强化组织领导。建议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或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牵头理顺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由一个行政综合部门,主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集中管理各部门的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5.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要加强对各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对接中省政策法规和标准规划,建立规范标准的公共数据库,并制定和推行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确保智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从城市整体运行效益的角度出发,协调各部门明确共享数据、上报数据、发布数据、保密数据和交换数据等内容,确保各部门对数据的共享与应用。

6.健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奖惩机制。应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列入各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中,充分调动参与共建的积极性。

  (三)探索智慧城市“咸阳模式”,做大做强智慧产业体系

  7.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生产内外环节进行整合,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现传统制造业智能化。

  8.建设智慧产业园区。引进智慧装备制造、光通信、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应用电子以及云计算等项目,发展智慧商务业、智慧制造业等新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通过战略合作、战略联盟,吸引、引导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让更多的企业家、社会人士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

  9.以创新带动发展。以秦云公司模式创新为契机,打造智慧城市创新平台,开展智慧应用技术研发,扶持智慧城市建设与第三产业的融合,鼓励开展将物联网、大数据等与现代服务业进行有机衔接和跨界创新的研究。积极引导院校和企业关注大数据技术演进、承担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创新研发工作,以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智慧城市产业链集聚和发展。

  (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

  10.制定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创新创业、深造发展等给予优惠政策。推进人才安居工程,高标准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为其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提供便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1.强化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要抓好推进智慧城市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要依托西安和咸阳的教育优势,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

  12.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应该树立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智慧城市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根本上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思路。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借力西咸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着眼海内外人才市场,重点引进高精尖人才、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精英,为咸阳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关键字:城市建设和谐社区

本文摘自:咸阳政务门户网站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