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黄奇帆谈智慧城市建设:让农名工落户城市 土地房屋供给平衡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8-21 20:36:31 本文摘自: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8月21日讯(记者 张玲 钟鸿冰)智慧城市如何推进,人口、土地和产业布局问题必须全面考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论坛上做了主题发言,分享了他关于智慧城市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黄奇帆表示,智慧城市概念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大方向、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其实质,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赋予城市智慧感知、智慧反应、智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城市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离开城市谈智慧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黄奇帆认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助缓解“城市病”,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智慧城市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互动,有效解决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公平等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理解,智慧城市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智慧’,二是‘城市’。其中,城市是承载智慧的基础、是母体。离开‘城市’谈‘智慧’,寄望于通过智慧化让一个乱糟糟的城市脱胎换骨,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智慧’是城市文明的灵魂、是精气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善用现代技术、现代理念、现代思维,夯实城市数字基底、中枢神经和智慧大脑,让城市学会思考,如果沿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照猫画虎、低水平重复。”

黄奇帆指出,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性根本性层面的任务,推进城市智慧化是战略性、集约化层面的举措,两者缺一不可,唯有无缝衔接、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劳动力不足在于2.8亿多农名工没有真正市民化

他说,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在城市群层面思考谋划,合理确定自身功能定位,是建设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金融贸易中心城市还是工业物流基地城市?

黄奇帆在会上指出,人口红利逐渐淡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2.8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市民化。他说,目前,城镇化率刚刚达到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市民化。

“一般来说,城镇职工20岁左右参加工作,60岁退休,一生工作近40年。农民工因为户籍问题,往往到了45岁就会不被企业招聘而返回农村,这就损失了人生1/3左右的工作时间,加之农民工每年候鸟式迁徙,春节前后回家探亲用掉2个来月,两者加起来,1/3+1/6=1/2,农民工一半的工作时间就耗费了。”

他说,欧美国家一般城镇化率超过70%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我国城镇化率刚到60%左右就遭遇了用工难,农民工的人口红利50%的浪费是重要原因。(记者备注: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黄奇帆的建议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关注那些“高大上”的东西,还必须“接地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落户城市、扎根城市,为城市提供人力资源供给,让农民工共享城市机遇。

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论坛观众席

土地和基础设施供给平衡才能促进城市“精明增长”

黄奇帆指出,以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配置好土地房屋资源。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他列出一组数字进一步说明:

比如,城市建成区面积,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100平方米、每万人1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是100平方公里。

再如,住房面积,人均大体在40平方米左右,10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亿平方米住房是合理的。

又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2—3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配置1平方米的商铺,每2万元GDP可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

“在城市土地房屋资源配置中,如果大手大脚,房地产总量供过于求,势必出现‘空城’‘鬼城’;如果土地长期供应不足,则会造成土地稀缺、房价畸高。”

在黄奇帆看来,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脊梁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是,在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平衡。

他说,这里面,也有一些比例关系。

“比如,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要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新建住宅配建车位要达到1:1。再如,城市人群每人每天综合用水0.3吨,产生0.25吨污水和1公斤垃圾,城市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应按此配建。又如,一个城市每100平方米土地,应有55平方米用于铁路港口、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仓储物流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才能满足需求。”

此外,要关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平衡,并适度超前布局,城市才有活力,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就业需求。做好了这两个平衡,智慧城市建设所倚赖的创新才会有雄厚的产业根基,智慧城市发展才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坚持市场导向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黄奇帆给出的建议是,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智慧城市意味着高效率,而效率能够产生效益,这就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比如,物流领域,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2.1万亿元,占GDP的1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通过发展智慧物流,把物流成本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会节约4万亿元,这部分就可以成为包括工商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平台等各类企业的收入。

以停车问题为例,目前我国缺近2亿个停车位,但又有约8000万个停车位平均空置率超过50%,如果通过智能停车将空置率降到10%,按每个车位每年收费2000元计算,也有640亿的收益。可见,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丰厚的投资收益。

他强调,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以物联网平台及其受益企业的活动为中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决不能仅靠政府力量强推。只有这样,才能把准方向、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加以推进,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关键字:建设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深圳新闻网

x 黄奇帆谈智慧城市建设:让农名工落户城市 土地房屋供给平衡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黄奇帆谈智慧城市建设:让农名工落户城市 土地房屋供给平衡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8-21 20:36:31 本文摘自: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8月21日讯(记者 张玲 钟鸿冰)智慧城市如何推进,人口、土地和产业布局问题必须全面考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论坛上做了主题发言,分享了他关于智慧城市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黄奇帆表示,智慧城市概念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大方向、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其实质,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赋予城市智慧感知、智慧反应、智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城市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离开城市谈智慧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黄奇帆认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助缓解“城市病”,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智慧城市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互动,有效解决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公平等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理解,智慧城市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智慧’,二是‘城市’。其中,城市是承载智慧的基础、是母体。离开‘城市’谈‘智慧’,寄望于通过智慧化让一个乱糟糟的城市脱胎换骨,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智慧’是城市文明的灵魂、是精气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善用现代技术、现代理念、现代思维,夯实城市数字基底、中枢神经和智慧大脑,让城市学会思考,如果沿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照猫画虎、低水平重复。”

黄奇帆指出,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性根本性层面的任务,推进城市智慧化是战略性、集约化层面的举措,两者缺一不可,唯有无缝衔接、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劳动力不足在于2.8亿多农名工没有真正市民化

他说,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在城市群层面思考谋划,合理确定自身功能定位,是建设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金融贸易中心城市还是工业物流基地城市?

黄奇帆在会上指出,人口红利逐渐淡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2.8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市民化。他说,目前,城镇化率刚刚达到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市民化。

“一般来说,城镇职工20岁左右参加工作,60岁退休,一生工作近40年。农民工因为户籍问题,往往到了45岁就会不被企业招聘而返回农村,这就损失了人生1/3左右的工作时间,加之农民工每年候鸟式迁徙,春节前后回家探亲用掉2个来月,两者加起来,1/3+1/6=1/2,农民工一半的工作时间就耗费了。”

他说,欧美国家一般城镇化率超过70%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我国城镇化率刚到60%左右就遭遇了用工难,农民工的人口红利50%的浪费是重要原因。(记者备注: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黄奇帆的建议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关注那些“高大上”的东西,还必须“接地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落户城市、扎根城市,为城市提供人力资源供给,让农民工共享城市机遇。

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论坛观众席

土地和基础设施供给平衡才能促进城市“精明增长”

黄奇帆指出,以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配置好土地房屋资源。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他列出一组数字进一步说明:

比如,城市建成区面积,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100平方米、每万人1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是100平方公里。

再如,住房面积,人均大体在40平方米左右,10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亿平方米住房是合理的。

又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2—3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配置1平方米的商铺,每2万元GDP可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

“在城市土地房屋资源配置中,如果大手大脚,房地产总量供过于求,势必出现‘空城’‘鬼城’;如果土地长期供应不足,则会造成土地稀缺、房价畸高。”

在黄奇帆看来,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脊梁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是,在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平衡。

他说,这里面,也有一些比例关系。

“比如,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要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新建住宅配建车位要达到1:1。再如,城市人群每人每天综合用水0.3吨,产生0.25吨污水和1公斤垃圾,城市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应按此配建。又如,一个城市每100平方米土地,应有55平方米用于铁路港口、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仓储物流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才能满足需求。”

此外,要关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平衡,并适度超前布局,城市才有活力,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就业需求。做好了这两个平衡,智慧城市建设所倚赖的创新才会有雄厚的产业根基,智慧城市发展才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坚持市场导向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黄奇帆给出的建议是,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智慧城市意味着高效率,而效率能够产生效益,这就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比如,物流领域,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2.1万亿元,占GDP的1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通过发展智慧物流,把物流成本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会节约4万亿元,这部分就可以成为包括工商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平台等各类企业的收入。

以停车问题为例,目前我国缺近2亿个停车位,但又有约8000万个停车位平均空置率超过50%,如果通过智能停车将空置率降到10%,按每个车位每年收费2000元计算,也有640亿的收益。可见,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丰厚的投资收益。

他强调,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以物联网平台及其受益企业的活动为中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决不能仅靠政府力量强推。只有这样,才能把准方向、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加以推进,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关键字:建设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深圳新闻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