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垂直行业智慧教育 → 正文

中兴1亿投资20所高职院校 培养出校门就能上一线的精英人才

责任编辑:黄心怡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7-17 18:37:0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 7月17日

读书无用?

近年,“读书无用论”多被提及,是危言耸听,还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的真实写照?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向社会直接输出能够直接进入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么说,总不算读书无用了吧。可事实是,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常常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是啊,世界变化这么快,单看通信信息技术领域吧,昨日喜滋滋地刚用上手机的2G时代记忆尚且明晰,今天4G就发展如火如荼,眼看着明日5G大幕还要揭起。

难啊!追风逐月,赶不上产业进步。

相比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费上本就捉襟见肘。如何能跟上产业的高速发展速度,给学生提供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实训环境?许多教育界的专家都给出了答案:培养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互利互生的运行机制。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产业、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谁先做出表率,投入资源?现实点说,引入行业一流实践环境需要多大一笔费用?这个投资谁来出?一旦产业升级,几年后这个实践环境落伍了怎么办?是继续沿用还是再次投资引入新的实践环境?——无数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体会出培养产业所需要的精英人才与残酷的资源缺乏之间的鸿沟。靠自己不行,就要靠国家、靠产业、靠企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出路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研讨会》说了这么一番话: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整体推进职教体系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

也就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由企业主动与职业学校展开深度合作。这里有人就要提问了,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该怎么做?

笔者在此卖个关子,我们先看看来自中兴通讯的产学研创新与实践。

中兴通讯推“赢在教育”计划助力产学研模式落地

2013年9月,中兴通讯与教育部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联合在全国建设20个“ICT行业创新基地”。此举,被业内视为在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中树立了深化“产学研”融合的重大里程碑。

在《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研讨会》现场,中兴通讯副总裁赵强向笔者透露,中兴向这20所学校免费赠送1个亿的设备,相当于每所学校500万,用于帮助这些学校教育科研平台建设(包括科研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网建设等)。除了上述硬件投入之外,中兴还将自己的二级学院内的一整套专业书籍,包括专业技术、营销、职业素质等领域,通过云平台的方式不断输送至这20所学校。如此,在中兴的硬软件支持下,这些教学科研平台不仅可以服务于这20所学校,还能惠及周边。因为基于云平台构架方式,它在能够不断获取来自中兴的先进知识的同时,还能服务于周边学校,成为它们的日常平台,甚至进一步,成为为周边中小企业服务的行政平台。

赵强认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这就是实实在在,能够落地的转型。因为中兴将通过上述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一批真正有竞争力,走出校门后能够获得高薪的学生。这也是中兴通讯在本次《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研讨会》中提出的“赢在教育”行动计划的关键目标。

据悉,“赢在教育”行动计划是中兴通讯多年来与教育部以及各高等职业院校保持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模式创新的最新成果。

按照中兴高级副总裁庞胜清的原话,“赢在教育”行动计划就是“要以应用创新作为凝聚校企发展的原动力,从人力资源战略、科研创新战略、市场战略三个维度全方位设计中兴通讯与职业教育体系协同发展。这种模式创新将极大实现企业需求与职业高校毕业生能力结构的最后一公里结合,逐步让市场在专业发展与科研提升中起决定性作用”。

对于上述三个维度的方针,中兴通讯学院院长 王殿平对笔者有这样一番浅显的阐述:

“赢在教育”行动计划是中兴与教育部的一次战略合作。如庞总所言,它能从人力资源战略、科研创新战略、市场战略三个维度帮助中兴通讯和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就是:1)人力资源方面:中兴通过对高职院校的战略投资,帮助ICT行业培养并储备一些精英级别的应用技术人才;2)科技创新方面:基于中兴为高职院校建设的教育科研平台,高职院校师生就可以尝试技术创新了。3)市场方面:有了优质的应用技术人才,有了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的平台,就必然会有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企业的帮助下可以实现成果转化,并推向市场。于是,企业从中获得经济效益,高职院校也同样受益,而产业也因为优质人才与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获得发展能量。

笔者觉得,中兴“赢在教育”行动计划倒是挺靠谱的事儿。毕竟20家院校没花一分钱就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兴拿出来的也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而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能够培养出优质的、“接地气”的人才可是学子与其家庭最喜闻乐见的事情,如此,谁还能说读书无用呢,至少在高等职业教育这块,转型的方向和路线是清晰可见且经得起推敲的。唯一的问题是,需要更多如同中兴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能够主动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好在有中兴这个先例,后续企业跟进会轻松许多。

智慧教育:中国教改背景下的中兴教育市场布局

既然说了高等职业教育,笔者也不妨向读者分享中兴通讯在整合教育产业方面的布局情况。

毕竟,在当前万民期待的教改背景下,中兴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领先ICT供应商,至少可以从教育信息化角度,为教育产业的转型做些什么。

除了上文介绍的面向高职院校“赢在教育”行动计划,中兴还拥有面向普通教育市场的包括基础网络、教育云平台、统一管理、系列化信息服务在内的完善的“三通两平台”解决方案,面向高教和职教市场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面向高教、职教、普教三者的智慧云教室解决方案,以及适用于省级数据中心、高教、普教等领域的教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赵强认为,教育转型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其中伴随着众多矛盾的解决和新体系的提出和建立。中兴拥有强大的技术储备,我们能够从信息化角度上为整个教育产业的转型发挥一些作用。当然,这个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智慧教育”。不管是上述的“三通两平台”解决方案还是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智慧云教室解决方案,抑或教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都是中兴智慧教育整个解决方案体系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中兴还拥有在线教育、在线课堂这些对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非常有帮助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以“智慧教育”为中国的教育转型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工作。

当然,中兴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势必收到回报。据赵强介绍,教育是中兴政企业务中增长较快的市场之一,2013年,教育业务已经达到中兴政企业务总量的10%,今年有望达到15%,未来还会上升。

“不过相比业绩,最让中兴感到自豪的是,相比那些忙着卖设备的教育行业友商,中兴在设备销售和校园网建设方便并非最强,但在教育内容的丰富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注重却是做得最早,最成功的。”王殿平表示。

关键字: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中兴1亿投资20所高职院校 培养出校门就能上一线的精英人才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垂直行业智慧教育 → 正文

中兴1亿投资20所高职院校 培养出校门就能上一线的精英人才

责任编辑:黄心怡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7-17 18:37:0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 7月17日

读书无用?

近年,“读书无用论”多被提及,是危言耸听,还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的真实写照?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向社会直接输出能够直接进入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么说,总不算读书无用了吧。可事实是,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常常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是啊,世界变化这么快,单看通信信息技术领域吧,昨日喜滋滋地刚用上手机的2G时代记忆尚且明晰,今天4G就发展如火如荼,眼看着明日5G大幕还要揭起。

难啊!追风逐月,赶不上产业进步。

相比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费上本就捉襟见肘。如何能跟上产业的高速发展速度,给学生提供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实训环境?许多教育界的专家都给出了答案:培养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互利互生的运行机制。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产业、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谁先做出表率,投入资源?现实点说,引入行业一流实践环境需要多大一笔费用?这个投资谁来出?一旦产业升级,几年后这个实践环境落伍了怎么办?是继续沿用还是再次投资引入新的实践环境?——无数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体会出培养产业所需要的精英人才与残酷的资源缺乏之间的鸿沟。靠自己不行,就要靠国家、靠产业、靠企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出路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研讨会》说了这么一番话: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整体推进职教体系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

也就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由企业主动与职业学校展开深度合作。这里有人就要提问了,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该怎么做?

笔者在此卖个关子,我们先看看来自中兴通讯的产学研创新与实践。

中兴通讯推“赢在教育”计划助力产学研模式落地

2013年9月,中兴通讯与教育部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联合在全国建设20个“ICT行业创新基地”。此举,被业内视为在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中树立了深化“产学研”融合的重大里程碑。

在《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研讨会》现场,中兴通讯副总裁赵强向笔者透露,中兴向这20所学校免费赠送1个亿的设备,相当于每所学校500万,用于帮助这些学校教育科研平台建设(包括科研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网建设等)。除了上述硬件投入之外,中兴还将自己的二级学院内的一整套专业书籍,包括专业技术、营销、职业素质等领域,通过云平台的方式不断输送至这20所学校。如此,在中兴的硬软件支持下,这些教学科研平台不仅可以服务于这20所学校,还能惠及周边。因为基于云平台构架方式,它在能够不断获取来自中兴的先进知识的同时,还能服务于周边学校,成为它们的日常平台,甚至进一步,成为为周边中小企业服务的行政平台。

赵强认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这就是实实在在,能够落地的转型。因为中兴将通过上述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一批真正有竞争力,走出校门后能够获得高薪的学生。这也是中兴通讯在本次《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研讨会》中提出的“赢在教育”行动计划的关键目标。

据悉,“赢在教育”行动计划是中兴通讯多年来与教育部以及各高等职业院校保持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模式创新的最新成果。

按照中兴高级副总裁庞胜清的原话,“赢在教育”行动计划就是“要以应用创新作为凝聚校企发展的原动力,从人力资源战略、科研创新战略、市场战略三个维度全方位设计中兴通讯与职业教育体系协同发展。这种模式创新将极大实现企业需求与职业高校毕业生能力结构的最后一公里结合,逐步让市场在专业发展与科研提升中起决定性作用”。

对于上述三个维度的方针,中兴通讯学院院长 王殿平对笔者有这样一番浅显的阐述:

“赢在教育”行动计划是中兴与教育部的一次战略合作。如庞总所言,它能从人力资源战略、科研创新战略、市场战略三个维度帮助中兴通讯和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就是:1)人力资源方面:中兴通过对高职院校的战略投资,帮助ICT行业培养并储备一些精英级别的应用技术人才;2)科技创新方面:基于中兴为高职院校建设的教育科研平台,高职院校师生就可以尝试技术创新了。3)市场方面:有了优质的应用技术人才,有了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的平台,就必然会有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企业的帮助下可以实现成果转化,并推向市场。于是,企业从中获得经济效益,高职院校也同样受益,而产业也因为优质人才与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获得发展能量。

笔者觉得,中兴“赢在教育”行动计划倒是挺靠谱的事儿。毕竟20家院校没花一分钱就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兴拿出来的也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而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能够培养出优质的、“接地气”的人才可是学子与其家庭最喜闻乐见的事情,如此,谁还能说读书无用呢,至少在高等职业教育这块,转型的方向和路线是清晰可见且经得起推敲的。唯一的问题是,需要更多如同中兴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能够主动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好在有中兴这个先例,后续企业跟进会轻松许多。

智慧教育:中国教改背景下的中兴教育市场布局

既然说了高等职业教育,笔者也不妨向读者分享中兴通讯在整合教育产业方面的布局情况。

毕竟,在当前万民期待的教改背景下,中兴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领先ICT供应商,至少可以从教育信息化角度,为教育产业的转型做些什么。

除了上文介绍的面向高职院校“赢在教育”行动计划,中兴还拥有面向普通教育市场的包括基础网络、教育云平台、统一管理、系列化信息服务在内的完善的“三通两平台”解决方案,面向高教和职教市场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面向高教、职教、普教三者的智慧云教室解决方案,以及适用于省级数据中心、高教、普教等领域的教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赵强认为,教育转型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其中伴随着众多矛盾的解决和新体系的提出和建立。中兴拥有强大的技术储备,我们能够从信息化角度上为整个教育产业的转型发挥一些作用。当然,这个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智慧教育”。不管是上述的“三通两平台”解决方案还是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智慧云教室解决方案,抑或教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都是中兴智慧教育整个解决方案体系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中兴还拥有在线教育、在线课堂这些对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非常有帮助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以“智慧教育”为中国的教育转型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工作。

当然,中兴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势必收到回报。据赵强介绍,教育是中兴政企业务中增长较快的市场之一,2013年,教育业务已经达到中兴政企业务总量的10%,今年有望达到15%,未来还会上升。

“不过相比业绩,最让中兴感到自豪的是,相比那些忙着卖设备的教育行业友商,中兴在设备销售和校园网建设方便并非最强,但在教育内容的丰富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注重却是做得最早,最成功的。”王殿平表示。

关键字: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