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垂直行业数字城管 → 正文

数字化铺就城市管理之路

责任编辑:editor01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4 15:06:12 本文摘自:重庆日报

走进渝中区金汤街,喧闹的人群来来往往,商铺的生意热火朝天,但整个街道却显得干干净净,井然有序。很难想象4年前这里的人行道还被沿街的摊贩占满,环境十分嘈杂。

“刚开始我们也不太高兴,因为取缔了游摊,就要走更远的路去买菜。”家住附近的孙婆婆见证了金汤街的环境整治过程,她说,“现在看来,整治后的城市环境确实不一样!走在林荫道上舒服得多,出门买菜就当散步了。”

是什么改变了孙婆婆的初衷?打动孙婆婆的正是数字城管创新机制带来的显著成果,城市环境的优化带动了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专门“找茬”的采集员

顶着炎炎烈日,龚靓穿梭于渝中区七星岗街道的大街小巷,作为数字城管采集员,他从早八点到晚八点,12个小时在辖区网格里来回巡查,搜寻着城市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和被忽视的盲点,检查各种卫生死角,严防突发事件发生。

8点12分,放牛巷发现垃圾暴露点,龚靓通过“城管通”进行问题描述、位置定位和拍照取证,将信息发送至“渝中数字城管”系统平台。

“不是每次案件都能像这样顺利处理的,也有不理解城管工作的。”龚靓说,“特别是数字采集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像专门"找茬、挑刺"的人,既不受店家商贩的欢迎,也不受辖区街道的欢迎。后来通过我们不断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讲解,现在有了很大改变。”

说话间走到领事巷,巷口水果店的篮筐正在路边一字排开,垃圾桶也直接暴露在门口,龚靓正准备拍照取证就被老板发现了,他站在垃圾桶前挡住镜头。

“你把篮子收进去嘛,这样摆在外面影响街道卫生,这种环境问题我们都要记录的。”闻言,水果店老板主动拿起篮子往店里走。

“谢谢你配合工作,以后店里的东西不要摆在外面了。”龚靓说。

面对水果店老板的积极配合,龚靓对此感触颇深,“现在的市民越来越愿意配合城市管理工作,对我们也有了更多理解。”龚靓说,在他刚进行数字城管工作时,还有部分市民认为自家门前的卫生自家管,不理解数字城管的精细化。如今,通过无数次的沟通、解说,情况大为改观。

“现在很多市民都支持我们的工作,而且有的不用提醒,做错之后自觉整理。”龚靓笑着说,“看着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我也很有成就感,工作起来更带劲了!”

害怕“找茬”的辖区管理者

日前,在渝中区一街道会议室里传出了热烈的讨论声:居民晒棉被该不该拍照?超出卷帘门多远算占道经营?居民楼上的广告牌怎么拆除?怎样才算反复采集?

坐在会议室里的是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们,他们就如何规范数字城管的采集细化标准展开了激烈讨论。

“说实话,采集员每个月给我们街道"找茬"上千条,我们压力也很大,感觉是无中生有的给我们增加了工作量不说,还影响了街道在区里的排名。”讨论中,一街道工作人员倒出了他们的苦衷,“刚开始搞数字城管时,我们甚至害怕他们来"找茬"。”

“如今的数字城管和过去的工作相比,有了很大的大变化。因此,标准的细化、工作理念的更新是我们目前的首要工作。”数字城管的监督人员冉理说。

据冉理回忆,过去城市管理的面较窄,体制也较乱。管理职能被分散到各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执法权,职权相互交叉,出现问题后容易相互推诿。同时在工作理念上,也仅局限于把市容环境搞好,文明施工等,比较落后。

而这些年来,随着数字城管的逐步发展,城市管理已不仅仅是搞好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这么简单。大到雨棚垃圾,小到一块井盖,渝中区已将数字城管深入到了辖区每一个角落。

“当前我们每个月能收集4万多条信息,伴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数字城管的工作人员孙可潜说,“以前很多问题没人管的问题现在有人管,那么执法人员如何开展工作?怎么取得居民谅解与支持?怎么实现城市管理的共治?其实这些都是在城市精细管理过程中一个观念的转变问题。”

“我们通过与各工作站、街道沟通,来不断更新、细化工作机制。”孙可潜表示,“通过划定详细标准,我们将城市问题都"晒"出来,主动发现、主动解决问题,绝不被动回避。”

一齐“找茬”共筑城市和谐

“小伙子,进来看一下嘛,我们二楼的家具都在过道堆了几天了。”

刚走到两路口新村,巡逻中的任戍楚就被楼道里的婆婆拦下了。来到楼道间,任戍楚将堆放物品一一描述、取证,反馈给了数字城管信息中心,此举赢得附近邻居的一致称赞。

事实上,这并不是任戍楚第一次被“邀请”进楼栋。而从一开始的漠然拒绝到如今的热情邀请,数字城管花了4年时间。

“当初开展工作的时候,很多市民都觉得我们管宽了、管多了,不情愿我们发现情况。但是日子久了,生活质量的改变大家都感觉得到,居民越来越欢迎我们。”任戍楚笑着说,“现在附近的居民都认识我,遇到什么垃圾乱放、违规现象,他们都会主动找到我,通过数字城管的平台解决问题。”

这几年来,数字城管在渝中区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群众除了主动配合外,还自发地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找上门去反映问题。

近日,七星岗市政监督管理站就接到居民杨浅的求助电话:“我家住在徐家坡,前后都是山。昨天出门的时候突然发现门口斜坡的泥土都松了,也不知道找哪个部门,我就给数字城管打了电话。”

通过电话立案,渝中区数字城管当天就将问题反馈给了相关部门,部门工作人员几个小时就赶到了现场勘查。“实在太快了!大家都说数字城管好,硬是有道理。”杨浅竖起了大拇指。

不仅如此,井盖坏了、电线断了、哪里漏气了,这些平时不容易发现的小问题在数字城管的监督下一一遁形。目前,渝中区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无缝衔接,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数字城管已成为渝中区常态化城市管理的重要载体。

 

关键字:管理数字化

本文摘自:重庆日报

x 数字化铺就城市管理之路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垂直行业数字城管 → 正文

数字化铺就城市管理之路

责任编辑:editor01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4 15:06:12 本文摘自:重庆日报

走进渝中区金汤街,喧闹的人群来来往往,商铺的生意热火朝天,但整个街道却显得干干净净,井然有序。很难想象4年前这里的人行道还被沿街的摊贩占满,环境十分嘈杂。

“刚开始我们也不太高兴,因为取缔了游摊,就要走更远的路去买菜。”家住附近的孙婆婆见证了金汤街的环境整治过程,她说,“现在看来,整治后的城市环境确实不一样!走在林荫道上舒服得多,出门买菜就当散步了。”

是什么改变了孙婆婆的初衷?打动孙婆婆的正是数字城管创新机制带来的显著成果,城市环境的优化带动了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专门“找茬”的采集员

顶着炎炎烈日,龚靓穿梭于渝中区七星岗街道的大街小巷,作为数字城管采集员,他从早八点到晚八点,12个小时在辖区网格里来回巡查,搜寻着城市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和被忽视的盲点,检查各种卫生死角,严防突发事件发生。

8点12分,放牛巷发现垃圾暴露点,龚靓通过“城管通”进行问题描述、位置定位和拍照取证,将信息发送至“渝中数字城管”系统平台。

“不是每次案件都能像这样顺利处理的,也有不理解城管工作的。”龚靓说,“特别是数字采集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像专门"找茬、挑刺"的人,既不受店家商贩的欢迎,也不受辖区街道的欢迎。后来通过我们不断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讲解,现在有了很大改变。”

说话间走到领事巷,巷口水果店的篮筐正在路边一字排开,垃圾桶也直接暴露在门口,龚靓正准备拍照取证就被老板发现了,他站在垃圾桶前挡住镜头。

“你把篮子收进去嘛,这样摆在外面影响街道卫生,这种环境问题我们都要记录的。”闻言,水果店老板主动拿起篮子往店里走。

“谢谢你配合工作,以后店里的东西不要摆在外面了。”龚靓说。

面对水果店老板的积极配合,龚靓对此感触颇深,“现在的市民越来越愿意配合城市管理工作,对我们也有了更多理解。”龚靓说,在他刚进行数字城管工作时,还有部分市民认为自家门前的卫生自家管,不理解数字城管的精细化。如今,通过无数次的沟通、解说,情况大为改观。

“现在很多市民都支持我们的工作,而且有的不用提醒,做错之后自觉整理。”龚靓笑着说,“看着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我也很有成就感,工作起来更带劲了!”

害怕“找茬”的辖区管理者

日前,在渝中区一街道会议室里传出了热烈的讨论声:居民晒棉被该不该拍照?超出卷帘门多远算占道经营?居民楼上的广告牌怎么拆除?怎样才算反复采集?

坐在会议室里的是渝中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们,他们就如何规范数字城管的采集细化标准展开了激烈讨论。

“说实话,采集员每个月给我们街道"找茬"上千条,我们压力也很大,感觉是无中生有的给我们增加了工作量不说,还影响了街道在区里的排名。”讨论中,一街道工作人员倒出了他们的苦衷,“刚开始搞数字城管时,我们甚至害怕他们来"找茬"。”

“如今的数字城管和过去的工作相比,有了很大的大变化。因此,标准的细化、工作理念的更新是我们目前的首要工作。”数字城管的监督人员冉理说。

据冉理回忆,过去城市管理的面较窄,体制也较乱。管理职能被分散到各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执法权,职权相互交叉,出现问题后容易相互推诿。同时在工作理念上,也仅局限于把市容环境搞好,文明施工等,比较落后。

而这些年来,随着数字城管的逐步发展,城市管理已不仅仅是搞好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这么简单。大到雨棚垃圾,小到一块井盖,渝中区已将数字城管深入到了辖区每一个角落。

“当前我们每个月能收集4万多条信息,伴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数字城管的工作人员孙可潜说,“以前很多问题没人管的问题现在有人管,那么执法人员如何开展工作?怎么取得居民谅解与支持?怎么实现城市管理的共治?其实这些都是在城市精细管理过程中一个观念的转变问题。”

“我们通过与各工作站、街道沟通,来不断更新、细化工作机制。”孙可潜表示,“通过划定详细标准,我们将城市问题都"晒"出来,主动发现、主动解决问题,绝不被动回避。”

一齐“找茬”共筑城市和谐

“小伙子,进来看一下嘛,我们二楼的家具都在过道堆了几天了。”

刚走到两路口新村,巡逻中的任戍楚就被楼道里的婆婆拦下了。来到楼道间,任戍楚将堆放物品一一描述、取证,反馈给了数字城管信息中心,此举赢得附近邻居的一致称赞。

事实上,这并不是任戍楚第一次被“邀请”进楼栋。而从一开始的漠然拒绝到如今的热情邀请,数字城管花了4年时间。

“当初开展工作的时候,很多市民都觉得我们管宽了、管多了,不情愿我们发现情况。但是日子久了,生活质量的改变大家都感觉得到,居民越来越欢迎我们。”任戍楚笑着说,“现在附近的居民都认识我,遇到什么垃圾乱放、违规现象,他们都会主动找到我,通过数字城管的平台解决问题。”

这几年来,数字城管在渝中区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群众除了主动配合外,还自发地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找上门去反映问题。

近日,七星岗市政监督管理站就接到居民杨浅的求助电话:“我家住在徐家坡,前后都是山。昨天出门的时候突然发现门口斜坡的泥土都松了,也不知道找哪个部门,我就给数字城管打了电话。”

通过电话立案,渝中区数字城管当天就将问题反馈给了相关部门,部门工作人员几个小时就赶到了现场勘查。“实在太快了!大家都说数字城管好,硬是有道理。”杨浅竖起了大拇指。

不仅如此,井盖坏了、电线断了、哪里漏气了,这些平时不容易发现的小问题在数字城管的监督下一一遁形。目前,渝中区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无缝衔接,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数字城管已成为渝中区常态化城市管理的重要载体。

 

关键字:管理数字化

本文摘自:重庆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