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企业动态 → 正文

微博的“第二春",到底怎么开放的?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王如晨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8-13 20:45:35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两天前微博发布了Q2财报,相当靓丽,简直是“第二春”开放。大概机构投资者早有准备,受益于此,自8月4日至今,微博美股股价已涨逾26%。

相比当季数据,我更关注背后原因。它到底是一种趋势、风口、人为努力决定的结局,还是昙花一现?

我当然认同前者。在经历了最初的荣耀、3年困顿后,微博迎来一轮全面爆发机会。它的“第二春”,开放在一个新的风口之下。

有人说这风口是直播,是网红,是社交。我觉得都太具体。它不可能决定于一种产品或工具形态。我始终相信,决定产业荣衰的是趋势与大众心理,当然需要一个平台整体要素的配合。

如果简单描述,这风口应该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吧。它对应着服务的升级,从网红到内容、感性到沉浸,无不在争夺消费端的体验与时长。

那么,微博的财报透露的东西,与这些有什么关联?“第二春”,是否意味着微博平台已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总结Q2财报下来,主要包括这四大趋势:

1、受益于移动互联网在中国三四级城市、乡镇市场的普及,微博全面下沉,在遭受人口红利减弱的情况下,微博用户依然获得增长;

2、平台短视频、直播等实时内容消费提升了用户体验,推动了用户增长与用户活跃度;

3、受益于大品牌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的广告强劲增长,尤其是视频广告的增长,微博的平台效应开始进一步释放;

4、微博广告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

很明显,四大趋势都与一个新的时代有关。表层是移动互联网的渗透,内里是大众对体验经济的适应。

而微博在这四个方面的连接、撮合,自然就是“第二春”开放的直接原因了。我再度给个断语,那就是,微博已在技术与工具、开放平台、新的商业化通道、用户与数据运营等方面达到一个临界时期,它将促成微博拥有更广的视野。

还是需要回头说几句,以衬托“第二春”开放的价值。

微博诞生,虽有美国、中国诸多社交前辈召唤,但当初火爆崛起,放在社会层面看,它迎合了金融危机后中国社会的现状,民意汹涌,表达欲望强烈。微博成了诸多公共事件效应的放大器。这极速强化了微博的媒体属性,为它带来丰富的流量,一度让门户们紧张。

但这种急速形成的流量,在转化上有多个瓶颈:

一、这不是一种真正健康的商业氛围,无法承载真正的服务,流量带有虚幻特征;

二、140文字、图片、小视频等简单的内容元素,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移动营销的诉求;

三、微博移动端还没有真正崛起,无法触达更多碎片化的服务。

所以,2009年到2011年,微博讲了许多货币化,其实并没什么用。那个阶段,它的流量经济不但难以发挥,而且因媒体属性过强,整个平台象个舆论堰塞湖,经常引来当局的监管。一些意见领袖不断被禁言,500次转发风险以及后来的实名运动,都带有那个阶段的特征。

就是说,一个本是正常的商业化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当时的情境中,成了一个喧嚣的舆论世界。它当然不是没有商业价值,一些品牌也做过许多广告投放,但给人留下更多印象的,则是那种频繁的炒作。

直到2012年IPO时,微博的货币化手段都非常单一,不过就是帮广告和营销客户向自身用户推广品牌、产品及服务。它的平台合作伙伴主要是媒体机构、游戏及其他应用开发者,缺乏更多垂直力量参与。微博的流量与用户经营粗糙,称不上数据运营。

微博庞大的流量、用户群,与日益明显的移动营销浪潮之间,矛盾日益明显。它需要一番变革,并等待新的趋势来临。

2012年恰是微信大规模渗透市场的关键一年。这个为移动时代而生的社交平台,通过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独特呈现,很快成为大众社交的主流,并不断嵌入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层面,成为连接人与服务的关键力量,至今风头未衰。

2013到2014则年是微博非常被动的周期。用户虽未大规模流失,每年甚至还有持续增长,但它的许多努力多少被微信的光芒遮蔽,用户时长与平台体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如此情境,微博要想翻身,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一、必须进一步适应移动端浪潮。

二、必须变革服务理念,融入更多传播方式,创造全新内容,最大限度争夺用户注意力、时长;

三、走向平台化与垂直化,推动流量经营走向精耕细作,挖掘微博用户与流量生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粗放导流。

四、从社交媒体平台走向以社交为核心的商业平台。

很多互联网公司特别喜欢公布自己的移动端数据。对微博来说,应该也是。但我觉得,那种刻意没有必要。从长远看,这个选项并非核心症结。关键是后三条。它涉及到微博平台内容生成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微博的开放进程、数据的运营、商业化进程,当然还有长期的生态体系建设。

微博对这些问题都有明显响应。譬如在超越140字微博文字、强化更多内容创新方面就费尽心力。长微博、微博头条、粉丝头条等都推动了用户成长与用户活跃度。当短视频服务强化后,更是刺激了用户活跃度。而上半年上马的直播,则已成为微博平台目前最热门的产品与服务。

事实上,这种创新与变革,传播方式与内容生成,在机制上是两位一体的。尤其是短视频与直播,还是过去一季广告业务爆发的基础。

这一时期,微博的货币化进程非常明显。它开始不断强化线下生态与服务的触达。主要的形式,除了上面说的广告推广,还有一部分O2O化的业务。

阿里投资微博,为它的商业化、货币化带来一定支撑。但似乎被夸大。在IPO后亏损周期,很多人只看到阿里带来的广告效应。没有看到,相对广告诉求,微博更希望借此建立一条能将自身用户与商品、服务关联的通路。这里面有复杂的账户体系、金融体系、用户体系的博弈与开放,阿里更像微博未来触达线下的依托,从商品到服务。

想想接下来的“微博橱窗”等服务吧。它意味着,微博不但有媒体属性、信息决策功能、触达线下的能力,还会直达交易,形成一个罕见的闭环。

2016年Q2末的微博,确实像是各种关键要素已备,只待东风吹来。它的财报业绩,完全吻合了一个临界时刻的社交平台的兴奋感。

补几句。为什么此刻的微博,敢于如此大规模的货币化行动?仅仅是它的上述努力吗?

我觉得要站在高处审视它的底气,不要忽视新浪集团的媒体与广告平台背景。它带来的助益许多是无形的。过去几年,新浪在基础设施领域、垂直化以及金融等领域的布局,已经沉淀为微博的部分支撑。比如微博支付、微博垂直化、广告平台,直播平台等等。就是说,微博开放的“第二春”,有新浪体系化的力量。后者作为门户,虽然规模远远不及腾讯与网易,但它近20年的积淀,尤其是在中国乃至全球媒体业中的地位,仍是难以取代的。

我之所以不想拆解微博的具体业务面,因为,我确实看到了,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微博的自信不是一面决定。有人说直播会造就一个新微博,我并不同意。直播是很重要,微博还会有更大一波网红经济,但我认为,如果新浪只顾直播而忽视其他建设,它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效应。

微博的价值根本就不在于直播,而在于它的整体媒体属性,经由7年的社交化沉淀,已经具备嵌入具体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技术与工具、用户、商业化支撑、内容与传播兼备的整体解决方案,它植根于微博的开放平台之中。

你往周围看看,几乎每家互联网巨头都通过所谓社交与社区化手段,以及网红与达人,重新激活平台流量,完成向C端的大规模引流。红得发紫的直播,不过是一个内容生成、渠道变革、广告服务的象征。

其中,阿里近期不断标榜淘宝头条与UC头条,支付宝不断借改版强化所谓社交,在我看来,它们都是媒体属性的重新唤醒。当然,这里的“媒体”不是新闻性的问题,而是驱动流量有效转化的内容,与它们关联一起的是各种细分领域的达人与网红。

我们常听到,制造业里有“产能过剩”。其实22年的中国互联网,也有流量过剩的阴影。巨头们急需通过渠道创新、广告创新、用户与数据运营,来实现新的分流,否则,这些庞大的流量,都会沉淀为成本,吞吃带宽与存储。

此刻,媒体属性强烈的微博,以及它背后的新浪,就身处一段价值回归的旅程。曾经被认为是累赘的积累,到了一个重新释放的时刻。就是说,微博接下来会像楔子一样嵌入商业世界与大众生活。

当初,微博的货币化难度较高,原因在于,它在转化方面实在不占什么优势。这似乎是许多开放平台的一般难题:庞大的流量多以粗糙的形式存在。

但是,经过7年的创新、沉淀,微博不但继续坐拥品牌营销、事件营销的制高点,它的开放性,在精准触达、推送方面甚至也能比微信发挥更大的商业效应。这背后与微博对用户大数据的认知、分析,以及技术的沉淀有关。

微博的“第二春”,不是一次财务面的暧昧、邂逅及偶然,而是这家公司坚持7年、打破魔咒的体现。它没有为了商业化而过度透支自身基础,而是通过稳健的渠道模式创新、用户数据运营以及开放平台的筹码,顺应了新的潮流,重新站在产业的前沿。长期而言,它开放的生态价值会远大过微信的生态。

从媒体属性,到一个互联网商业平台,微博隐含着改造整个新浪的价值。它既体现了媒体业的一种变革,也体现了中国互联网业演进的新阶段。因此,这样的企业,虽然不那么性感,但它会是一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这不是说微博已经进一步坐实自身的成长。在我看来,它还需要打破这样的桎梏,才会有更大的效应。

其一,微博既要保持一个庞大的开放平台优势,又要具备化整为散、能灵活提供定制服务的能力,象楔子一样嵌入众多行业应用场景中去。

这就需要微博必须立足于用户、内容、大数据,在统一的平台之外,构建一个完整、灵活、多元的产品矩阵,覆盖无数的终端,输出服务。否则,单一的产品入口很难适应日益庞大而分散的需求。

可以这么断言,微博未来会因产品、业务的丰富性,经历一波组织架构的调整。它虽然生于新浪,但它未来的架构可能比新浪还要丰富、多元。

其二,微博的服务必须进一步走向垂直化。这是流量再造、走向精耕细作的诉求,也是精准服务的需要;

其三、必须进一步走向开放,汇聚更多外部资源尤其是工具、服务机构以及基础设施服务,没有它们,微博会很难独立承受创新与服务的压力。

本质上,微博也是链接人与人、人与服务的平台。我并不认同将它定义为一个社交平台或社交媒体平台。事实上,它是一家从社交、信息决策走向服务、交易的互联网商业平台。

如果将它上面的工具、合作伙伴与各项服务视为种种SKU,微博的平台效应还远没有释放。

微博是一种很难将自己包装成高大上的平台。天生的草根、平民特性,让它具有这样一种活力:就算眼前热潮一轮又一轮,繁华过后,你依然能够看到它的面孔。这是非常难得的一面。

在中国,没有几家互联网企业真正具有所谓生态价值。一只手的手指就能数得过来。在我眼中,微博这就是一家具有生态价值的商业平台。它无法跟更多细分领域的平台比拼百米赛跑,但生态的价值就在于,它更适合跑马拉松。微博的粗糙与精致、文明与原始、开放平台的效应,会形成巨大的长尾价值,让它在不断遭遇竞品挑战时,拥有沉稳的勇气,并持续受益。

因此,我再度说,微博Q2的财报,传递了这家平台7年坚守、适应、挑战未来的信号。它的“第二春”会有更为久远的开放价值。

关键字:开放平台支付宝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微博的“第二春",到底怎么开放的?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企业动态 → 正文

微博的“第二春",到底怎么开放的?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王如晨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8-13 20:45:35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两天前微博发布了Q2财报,相当靓丽,简直是“第二春”开放。大概机构投资者早有准备,受益于此,自8月4日至今,微博美股股价已涨逾26%。

相比当季数据,我更关注背后原因。它到底是一种趋势、风口、人为努力决定的结局,还是昙花一现?

我当然认同前者。在经历了最初的荣耀、3年困顿后,微博迎来一轮全面爆发机会。它的“第二春”,开放在一个新的风口之下。

有人说这风口是直播,是网红,是社交。我觉得都太具体。它不可能决定于一种产品或工具形态。我始终相信,决定产业荣衰的是趋势与大众心理,当然需要一个平台整体要素的配合。

如果简单描述,这风口应该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吧。它对应着服务的升级,从网红到内容、感性到沉浸,无不在争夺消费端的体验与时长。

那么,微博的财报透露的东西,与这些有什么关联?“第二春”,是否意味着微博平台已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总结Q2财报下来,主要包括这四大趋势:

1、受益于移动互联网在中国三四级城市、乡镇市场的普及,微博全面下沉,在遭受人口红利减弱的情况下,微博用户依然获得增长;

2、平台短视频、直播等实时内容消费提升了用户体验,推动了用户增长与用户活跃度;

3、受益于大品牌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的广告强劲增长,尤其是视频广告的增长,微博的平台效应开始进一步释放;

4、微博广告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

很明显,四大趋势都与一个新的时代有关。表层是移动互联网的渗透,内里是大众对体验经济的适应。

而微博在这四个方面的连接、撮合,自然就是“第二春”开放的直接原因了。我再度给个断语,那就是,微博已在技术与工具、开放平台、新的商业化通道、用户与数据运营等方面达到一个临界时期,它将促成微博拥有更广的视野。

还是需要回头说几句,以衬托“第二春”开放的价值。

微博诞生,虽有美国、中国诸多社交前辈召唤,但当初火爆崛起,放在社会层面看,它迎合了金融危机后中国社会的现状,民意汹涌,表达欲望强烈。微博成了诸多公共事件效应的放大器。这极速强化了微博的媒体属性,为它带来丰富的流量,一度让门户们紧张。

但这种急速形成的流量,在转化上有多个瓶颈:

一、这不是一种真正健康的商业氛围,无法承载真正的服务,流量带有虚幻特征;

二、140文字、图片、小视频等简单的内容元素,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移动营销的诉求;

三、微博移动端还没有真正崛起,无法触达更多碎片化的服务。

所以,2009年到2011年,微博讲了许多货币化,其实并没什么用。那个阶段,它的流量经济不但难以发挥,而且因媒体属性过强,整个平台象个舆论堰塞湖,经常引来当局的监管。一些意见领袖不断被禁言,500次转发风险以及后来的实名运动,都带有那个阶段的特征。

就是说,一个本是正常的商业化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当时的情境中,成了一个喧嚣的舆论世界。它当然不是没有商业价值,一些品牌也做过许多广告投放,但给人留下更多印象的,则是那种频繁的炒作。

直到2012年IPO时,微博的货币化手段都非常单一,不过就是帮广告和营销客户向自身用户推广品牌、产品及服务。它的平台合作伙伴主要是媒体机构、游戏及其他应用开发者,缺乏更多垂直力量参与。微博的流量与用户经营粗糙,称不上数据运营。

微博庞大的流量、用户群,与日益明显的移动营销浪潮之间,矛盾日益明显。它需要一番变革,并等待新的趋势来临。

2012年恰是微信大规模渗透市场的关键一年。这个为移动时代而生的社交平台,通过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独特呈现,很快成为大众社交的主流,并不断嵌入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层面,成为连接人与服务的关键力量,至今风头未衰。

2013到2014则年是微博非常被动的周期。用户虽未大规模流失,每年甚至还有持续增长,但它的许多努力多少被微信的光芒遮蔽,用户时长与平台体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如此情境,微博要想翻身,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一、必须进一步适应移动端浪潮。

二、必须变革服务理念,融入更多传播方式,创造全新内容,最大限度争夺用户注意力、时长;

三、走向平台化与垂直化,推动流量经营走向精耕细作,挖掘微博用户与流量生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粗放导流。

四、从社交媒体平台走向以社交为核心的商业平台。

很多互联网公司特别喜欢公布自己的移动端数据。对微博来说,应该也是。但我觉得,那种刻意没有必要。从长远看,这个选项并非核心症结。关键是后三条。它涉及到微博平台内容生成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微博的开放进程、数据的运营、商业化进程,当然还有长期的生态体系建设。

微博对这些问题都有明显响应。譬如在超越140字微博文字、强化更多内容创新方面就费尽心力。长微博、微博头条、粉丝头条等都推动了用户成长与用户活跃度。当短视频服务强化后,更是刺激了用户活跃度。而上半年上马的直播,则已成为微博平台目前最热门的产品与服务。

事实上,这种创新与变革,传播方式与内容生成,在机制上是两位一体的。尤其是短视频与直播,还是过去一季广告业务爆发的基础。

这一时期,微博的货币化进程非常明显。它开始不断强化线下生态与服务的触达。主要的形式,除了上面说的广告推广,还有一部分O2O化的业务。

阿里投资微博,为它的商业化、货币化带来一定支撑。但似乎被夸大。在IPO后亏损周期,很多人只看到阿里带来的广告效应。没有看到,相对广告诉求,微博更希望借此建立一条能将自身用户与商品、服务关联的通路。这里面有复杂的账户体系、金融体系、用户体系的博弈与开放,阿里更像微博未来触达线下的依托,从商品到服务。

想想接下来的“微博橱窗”等服务吧。它意味着,微博不但有媒体属性、信息决策功能、触达线下的能力,还会直达交易,形成一个罕见的闭环。

2016年Q2末的微博,确实像是各种关键要素已备,只待东风吹来。它的财报业绩,完全吻合了一个临界时刻的社交平台的兴奋感。

补几句。为什么此刻的微博,敢于如此大规模的货币化行动?仅仅是它的上述努力吗?

我觉得要站在高处审视它的底气,不要忽视新浪集团的媒体与广告平台背景。它带来的助益许多是无形的。过去几年,新浪在基础设施领域、垂直化以及金融等领域的布局,已经沉淀为微博的部分支撑。比如微博支付、微博垂直化、广告平台,直播平台等等。就是说,微博开放的“第二春”,有新浪体系化的力量。后者作为门户,虽然规模远远不及腾讯与网易,但它近20年的积淀,尤其是在中国乃至全球媒体业中的地位,仍是难以取代的。

我之所以不想拆解微博的具体业务面,因为,我确实看到了,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微博的自信不是一面决定。有人说直播会造就一个新微博,我并不同意。直播是很重要,微博还会有更大一波网红经济,但我认为,如果新浪只顾直播而忽视其他建设,它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效应。

微博的价值根本就不在于直播,而在于它的整体媒体属性,经由7年的社交化沉淀,已经具备嵌入具体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技术与工具、用户、商业化支撑、内容与传播兼备的整体解决方案,它植根于微博的开放平台之中。

你往周围看看,几乎每家互联网巨头都通过所谓社交与社区化手段,以及网红与达人,重新激活平台流量,完成向C端的大规模引流。红得发紫的直播,不过是一个内容生成、渠道变革、广告服务的象征。

其中,阿里近期不断标榜淘宝头条与UC头条,支付宝不断借改版强化所谓社交,在我看来,它们都是媒体属性的重新唤醒。当然,这里的“媒体”不是新闻性的问题,而是驱动流量有效转化的内容,与它们关联一起的是各种细分领域的达人与网红。

我们常听到,制造业里有“产能过剩”。其实22年的中国互联网,也有流量过剩的阴影。巨头们急需通过渠道创新、广告创新、用户与数据运营,来实现新的分流,否则,这些庞大的流量,都会沉淀为成本,吞吃带宽与存储。

此刻,媒体属性强烈的微博,以及它背后的新浪,就身处一段价值回归的旅程。曾经被认为是累赘的积累,到了一个重新释放的时刻。就是说,微博接下来会像楔子一样嵌入商业世界与大众生活。

当初,微博的货币化难度较高,原因在于,它在转化方面实在不占什么优势。这似乎是许多开放平台的一般难题:庞大的流量多以粗糙的形式存在。

但是,经过7年的创新、沉淀,微博不但继续坐拥品牌营销、事件营销的制高点,它的开放性,在精准触达、推送方面甚至也能比微信发挥更大的商业效应。这背后与微博对用户大数据的认知、分析,以及技术的沉淀有关。

微博的“第二春”,不是一次财务面的暧昧、邂逅及偶然,而是这家公司坚持7年、打破魔咒的体现。它没有为了商业化而过度透支自身基础,而是通过稳健的渠道模式创新、用户数据运营以及开放平台的筹码,顺应了新的潮流,重新站在产业的前沿。长期而言,它开放的生态价值会远大过微信的生态。

从媒体属性,到一个互联网商业平台,微博隐含着改造整个新浪的价值。它既体现了媒体业的一种变革,也体现了中国互联网业演进的新阶段。因此,这样的企业,虽然不那么性感,但它会是一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这不是说微博已经进一步坐实自身的成长。在我看来,它还需要打破这样的桎梏,才会有更大的效应。

其一,微博既要保持一个庞大的开放平台优势,又要具备化整为散、能灵活提供定制服务的能力,象楔子一样嵌入众多行业应用场景中去。

这就需要微博必须立足于用户、内容、大数据,在统一的平台之外,构建一个完整、灵活、多元的产品矩阵,覆盖无数的终端,输出服务。否则,单一的产品入口很难适应日益庞大而分散的需求。

可以这么断言,微博未来会因产品、业务的丰富性,经历一波组织架构的调整。它虽然生于新浪,但它未来的架构可能比新浪还要丰富、多元。

其二,微博的服务必须进一步走向垂直化。这是流量再造、走向精耕细作的诉求,也是精准服务的需要;

其三、必须进一步走向开放,汇聚更多外部资源尤其是工具、服务机构以及基础设施服务,没有它们,微博会很难独立承受创新与服务的压力。

本质上,微博也是链接人与人、人与服务的平台。我并不认同将它定义为一个社交平台或社交媒体平台。事实上,它是一家从社交、信息决策走向服务、交易的互联网商业平台。

如果将它上面的工具、合作伙伴与各项服务视为种种SKU,微博的平台效应还远没有释放。

微博是一种很难将自己包装成高大上的平台。天生的草根、平民特性,让它具有这样一种活力:就算眼前热潮一轮又一轮,繁华过后,你依然能够看到它的面孔。这是非常难得的一面。

在中国,没有几家互联网企业真正具有所谓生态价值。一只手的手指就能数得过来。在我眼中,微博这就是一家具有生态价值的商业平台。它无法跟更多细分领域的平台比拼百米赛跑,但生态的价值就在于,它更适合跑马拉松。微博的粗糙与精致、文明与原始、开放平台的效应,会形成巨大的长尾价值,让它在不断遭遇竞品挑战时,拥有沉稳的勇气,并持续受益。

因此,我再度说,微博Q2的财报,传递了这家平台7年坚守、适应、挑战未来的信号。它的“第二春”会有更为久远的开放价值。

关键字:开放平台支付宝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