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企业动态 → 正文

Facebook Messenger为何希望成为手机中的唯一应用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陈桦编译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2-01 10:33:34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Facebook Messenger为何希望成为手机中的唯一应用

自2008年App Store推出以来,在iOS设备上开发及销售应用就成为了可能,而这也成为了iPhone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时刻。在几年时间里,App Store培育了非常活跃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数百万个优秀的应用,促进了健康竞争,包括与苹果自主应用的竞争。

因此,用户可以使用谷歌的应用去管理电子邮件,用Facebook应用去发消息,以及用Spotify去听音乐。然而近期,关于这些公司期望用户如何使用这些应用,我们正看到有趣的改变。

Facebook Messenger的改变

Facebook Messenger已成为一款体积庞大的应用,大小达到了164MB。名为Johannes316的用户也对此提出质疑:“每次升级都让应用体积变得更大!你们真的需要一款150MB的应用去聊天?”

如果将Messenger称作一款聊天应用,那么就像是把麦当劳称作一家冰激凌店。

这款产品最初是Facebook聊天功能,诞生于2007年的一场Facebook内部黑客马拉松。这一功能随后被集成在了Facebook主网站中。2013年,这项功能从Facebook主应用中分拆,当时的应用非常简单,提供的只是消息服务。不过过去3年,Facebook逐步向其中加入新功能。目前,用户可以在Messenger中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他应用目前仍提供了一些独特的功能,但Facebook的开发者正加紧进度,让这些应用不再必要。

例如,Facebook本周推出了“实时游戏”(Instant Games)功能,让用户可以在Messenger之中玩游戏,而不必下载单独的应用。该功能可以在应用内浏览器加载多个订制的HTML5游戏,并记录好友中的最高分。目前实时游戏的功能还很有限,但如果你是休闲游戏玩家,那么这足以让你不必再下载单独的应用。

囊括一切的应用

“囊括一切的应用”,这个概念并不新颖。如果你去过日本或中国,那么会发现用户在手机上安装的应用不多,他们的许多活动都会在一款应用中完成。在日本这样的应用是Line,当地几乎所有用户都安装了这款应用。

Line在单一应用中集成了Messenger的所有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完整的社交网络服务,包括用户档案,以及带博客功能的时间线。此外,这里还提供了付费的表情包和主题商店,游戏和多种支付功能,而品牌还可以主动发消息给用户。

来自中国的微信更疯狂,不但提供了Line的全部功能,甚至还加入了更强大的功能。

微信中提供了城市服务,包括预约医生、支付电费和交通罚款、打车,以及签证续签等。微信中还集成了朋友圈,在这里你可以将照片和视频分享给好友。热力图功能会显示城市不同地区的繁忙程度。摇一摇功能让你在全球范围内或附近找到也在摇手机的新朋友。最后,这里还有漂流瓶功能。用户可以丢出虚拟的消息瓶,而这些消息瓶随后可以被他人捡起并阅读。

部分功能已被加入至Messenger,例如如果你生活在美国,那么可以通过Messenger向他人付款。其他许多功能仍仅见于亚洲。不过,大部分这些功能被Messenger移植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将尽可能多的功能集成至Messenger来说对Facebook是合理的。每当加入一项新功能,就意味着用户有更多的操作可以在Messenger内完成。Facebook正押注用户的这种惰性。

如果用户在Facebook产品内花更多时间,那么Facebook就可以展示更多广告,收集更多数据,最终带来更多的收入。

这是件好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但具体情况很复杂。在Facebook理想的世界中,Messenger将是每部手机中唯一的应用。所有人都向Facebook提供全部数据,而Facebook可以向他们投放绝对精准的广告。你的手机可能来自谷歌、苹果或HTC等公司,但你只会使用Facebook的应用。

我并不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前景。让一家公司掌握太多的数据,使其拥有强大的决定权,获得大笔收入,这将会在应用生态系统中引发不健康的失衡,导致有竞争关系的应用最终消亡。

这带来了一定的易用性。我喜欢Messenger的工作方式,也很高兴在不切换应用的情况下就能完成许多工作。所有一切的设计都很好,运转很流畅。

然而,保持谨慎也很重要。Facebook的日活跃用户数已达到了11.8亿,因此有可能去影响大规模的事件和用户情绪。让Facebook去吸引用户更多的注意力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字:Facebookmessenger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x Facebook Messenger为何希望成为手机中的唯一应用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企业动态 → 正文

Facebook Messenger为何希望成为手机中的唯一应用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陈桦编译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2-01 10:33:34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Facebook Messenger为何希望成为手机中的唯一应用

自2008年App Store推出以来,在iOS设备上开发及销售应用就成为了可能,而这也成为了iPhone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时刻。在几年时间里,App Store培育了非常活跃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数百万个优秀的应用,促进了健康竞争,包括与苹果自主应用的竞争。

因此,用户可以使用谷歌的应用去管理电子邮件,用Facebook应用去发消息,以及用Spotify去听音乐。然而近期,关于这些公司期望用户如何使用这些应用,我们正看到有趣的改变。

Facebook Messenger的改变

Facebook Messenger已成为一款体积庞大的应用,大小达到了164MB。名为Johannes316的用户也对此提出质疑:“每次升级都让应用体积变得更大!你们真的需要一款150MB的应用去聊天?”

如果将Messenger称作一款聊天应用,那么就像是把麦当劳称作一家冰激凌店。

这款产品最初是Facebook聊天功能,诞生于2007年的一场Facebook内部黑客马拉松。这一功能随后被集成在了Facebook主网站中。2013年,这项功能从Facebook主应用中分拆,当时的应用非常简单,提供的只是消息服务。不过过去3年,Facebook逐步向其中加入新功能。目前,用户可以在Messenger中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他应用目前仍提供了一些独特的功能,但Facebook的开发者正加紧进度,让这些应用不再必要。

例如,Facebook本周推出了“实时游戏”(Instant Games)功能,让用户可以在Messenger之中玩游戏,而不必下载单独的应用。该功能可以在应用内浏览器加载多个订制的HTML5游戏,并记录好友中的最高分。目前实时游戏的功能还很有限,但如果你是休闲游戏玩家,那么这足以让你不必再下载单独的应用。

囊括一切的应用

“囊括一切的应用”,这个概念并不新颖。如果你去过日本或中国,那么会发现用户在手机上安装的应用不多,他们的许多活动都会在一款应用中完成。在日本这样的应用是Line,当地几乎所有用户都安装了这款应用。

Line在单一应用中集成了Messenger的所有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完整的社交网络服务,包括用户档案,以及带博客功能的时间线。此外,这里还提供了付费的表情包和主题商店,游戏和多种支付功能,而品牌还可以主动发消息给用户。

来自中国的微信更疯狂,不但提供了Line的全部功能,甚至还加入了更强大的功能。

微信中提供了城市服务,包括预约医生、支付电费和交通罚款、打车,以及签证续签等。微信中还集成了朋友圈,在这里你可以将照片和视频分享给好友。热力图功能会显示城市不同地区的繁忙程度。摇一摇功能让你在全球范围内或附近找到也在摇手机的新朋友。最后,这里还有漂流瓶功能。用户可以丢出虚拟的消息瓶,而这些消息瓶随后可以被他人捡起并阅读。

部分功能已被加入至Messenger,例如如果你生活在美国,那么可以通过Messenger向他人付款。其他许多功能仍仅见于亚洲。不过,大部分这些功能被Messenger移植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将尽可能多的功能集成至Messenger来说对Facebook是合理的。每当加入一项新功能,就意味着用户有更多的操作可以在Messenger内完成。Facebook正押注用户的这种惰性。

如果用户在Facebook产品内花更多时间,那么Facebook就可以展示更多广告,收集更多数据,最终带来更多的收入。

这是件好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但具体情况很复杂。在Facebook理想的世界中,Messenger将是每部手机中唯一的应用。所有人都向Facebook提供全部数据,而Facebook可以向他们投放绝对精准的广告。你的手机可能来自谷歌、苹果或HTC等公司,但你只会使用Facebook的应用。

我并不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前景。让一家公司掌握太多的数据,使其拥有强大的决定权,获得大笔收入,这将会在应用生态系统中引发不健康的失衡,导致有竞争关系的应用最终消亡。

这带来了一定的易用性。我喜欢Messenger的工作方式,也很高兴在不切换应用的情况下就能完成许多工作。所有一切的设计都很好,运转很流畅。

然而,保持谨慎也很重要。Facebook的日活跃用户数已达到了11.8亿,因此有可能去影响大规模的事件和用户情绪。让Facebook去吸引用户更多的注意力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字:Facebookmessenger

本文摘自:腾讯科技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