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线行业动态 → 正文

5G移动通讯技术的应用优势及特点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09 12:03:43 本文摘自:IT专家网

一、前言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数量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新兴智能业务的发展,要求移动通信技术提供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智能化的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也从2G、3G、4G,发展到5G。5G移动通信相比之前的通信技术有了明显的技术突破,5G移动以其特有优势和关键技术将获得广阔的市场发展远景,同时5G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也是通讯领域的重要成就。

二、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优势及特点

5G移动通信系统为了取得较快发展,将有效与其他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有力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依据当前界内人士判断,将来无线移动网络业务能力包括5G在内将会有三个方面的应用优势。一是进一步研发新型无线传输技术,保证资源利用率提高10倍以上;二是通过创建新型体系结构和实现更高的智能化,保证整个系统吞吐率将提高25倍以上;三是大力开发新型频率资源,保证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得到4倍以上的扩展。

目前,信息技术正在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技术正在实现改革与创新,5G技术的开发具有下面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5G技术在实现技术创新与改革中,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要求在网络平均吞吐率、传输速度、3D、互动式游戏等新兴移动业务等各方面的应用得到大力提高,并将其作为5G技术提高的核心指标;二是5G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不再局限于点到点的物理层传输和信道编译码等经典技术,而将研究重点放在多点、多用户、多天线、多小区共同合作创建新的网络方面,主要着力于体系构架方面,力求有效提高系统性能;三是室内移动通信业务在各项业务中占据关键地位,因此,系统设计应首先考虑实现5G室内无线全覆盖,提供更强的业务支撑能力,改变移动通信系统过去那种“争取实现大范围,室内为辅”的设计理念;四是5G移动通信系统中更大力应用高频段频谱资源,但因为高频段无线电波的穿透能力有限,因此还需综合应用无线、有线、光载无线组网等技术;五是5G无线网络还将加强开发研究“软”配置,运营商可以依据业务流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随时对网络资源进行调整,可以有效节约网络运营成本,防止发生能源浪费现象。

三、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从网络技术角度

5G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包括SON技术、异构超密集部署分析以及SDN技术分析等方面:

第一,SON技术。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在网络维护与部署方面存在巨大缺陷,网络维护与部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5G移动通信则有效改变了这一现状。SON技术节约了大量的网络维护与部署成本,该技术的使用使得5G移动通信逐渐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SON技术尚小能支持多网络系统的协同运行,因此,在5G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该技术进行优化,提高其无线传输参数。

第二,异构超密集部署分析。传统的移动通讯在运营无线通信系统时,往往采取缩小小区半径的方法,在小区半径缩小的条件下,用户可利用的系统容量也将逐渐减少,长此以往,用户使用的无线网速率将大大降低。因此,在5G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效加大网站的部署密度,确保用户体验的精致。在每个服务点之中,都配有相应的超密集异构网络。但是该技术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节点问距小适应网点密度的状况,在未来的发展中,该技术将进一步优化。

第三,SDN技术。SDN技术也称为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相比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的设备更加简单,也符合互联网高效节约的特点。同时,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使用也十分简单,用户的操作过程大大简化。SDN技术主要原理是采用中心控制器对网络与网络之间的无线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此使得无线网络的管理更加便捷,但是在架设该网络系统时需要面临监控困难、状态不稳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该技术将进一步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5G移动通信以其低能耗、高效率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同时5G移动致力于打造完美用户体验的宗旨也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未来的5G网络运用云计算技术将更加灵活、智能、高效,包括以下三个域:一是接入云。支持多种无线制式的接入,融合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无线接入网架构,适应各种类型的回传链路,实现更灵活的组网部署和更高效的无线资源管理。二是控制云。实现局部和全局的会话控制,移动性管理和服务质量保证,并构建面向业务的网络能力开放接口,从而满足业务的差异化需求并提升业务的部署效率。三是转发云。基于适用的硬件平台,在控制云高效的网络控制和资源调度下,实现海量业务数据流的高可靠、低时延、均负载的高效传输。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5G移动通信将实现最大化的覆盖范围,为广大用户谋求福利。

关键字:优势应用技术移动通讯

本文摘自:IT专家网

x 5G移动通讯技术的应用优势及特点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无线行业动态 → 正文

5G移动通讯技术的应用优势及特点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09 12:03:43 本文摘自:IT专家网

一、前言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数量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新兴智能业务的发展,要求移动通信技术提供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智能化的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也从2G、3G、4G,发展到5G。5G移动通信相比之前的通信技术有了明显的技术突破,5G移动以其特有优势和关键技术将获得广阔的市场发展远景,同时5G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也是通讯领域的重要成就。

二、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优势及特点

5G移动通信系统为了取得较快发展,将有效与其他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有力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依据当前界内人士判断,将来无线移动网络业务能力包括5G在内将会有三个方面的应用优势。一是进一步研发新型无线传输技术,保证资源利用率提高10倍以上;二是通过创建新型体系结构和实现更高的智能化,保证整个系统吞吐率将提高25倍以上;三是大力开发新型频率资源,保证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得到4倍以上的扩展。

目前,信息技术正在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技术正在实现改革与创新,5G技术的开发具有下面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5G技术在实现技术创新与改革中,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要求在网络平均吞吐率、传输速度、3D、互动式游戏等新兴移动业务等各方面的应用得到大力提高,并将其作为5G技术提高的核心指标;二是5G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不再局限于点到点的物理层传输和信道编译码等经典技术,而将研究重点放在多点、多用户、多天线、多小区共同合作创建新的网络方面,主要着力于体系构架方面,力求有效提高系统性能;三是室内移动通信业务在各项业务中占据关键地位,因此,系统设计应首先考虑实现5G室内无线全覆盖,提供更强的业务支撑能力,改变移动通信系统过去那种“争取实现大范围,室内为辅”的设计理念;四是5G移动通信系统中更大力应用高频段频谱资源,但因为高频段无线电波的穿透能力有限,因此还需综合应用无线、有线、光载无线组网等技术;五是5G无线网络还将加强开发研究“软”配置,运营商可以依据业务流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随时对网络资源进行调整,可以有效节约网络运营成本,防止发生能源浪费现象。

三、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从网络技术角度

5G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包括SON技术、异构超密集部署分析以及SDN技术分析等方面:

第一,SON技术。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在网络维护与部署方面存在巨大缺陷,网络维护与部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5G移动通信则有效改变了这一现状。SON技术节约了大量的网络维护与部署成本,该技术的使用使得5G移动通信逐渐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SON技术尚小能支持多网络系统的协同运行,因此,在5G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该技术进行优化,提高其无线传输参数。

第二,异构超密集部署分析。传统的移动通讯在运营无线通信系统时,往往采取缩小小区半径的方法,在小区半径缩小的条件下,用户可利用的系统容量也将逐渐减少,长此以往,用户使用的无线网速率将大大降低。因此,在5G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效加大网站的部署密度,确保用户体验的精致。在每个服务点之中,都配有相应的超密集异构网络。但是该技术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节点问距小适应网点密度的状况,在未来的发展中,该技术将进一步优化。

第三,SDN技术。SDN技术也称为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相比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的设备更加简单,也符合互联网高效节约的特点。同时,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使用也十分简单,用户的操作过程大大简化。SDN技术主要原理是采用中心控制器对网络与网络之间的无线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此使得无线网络的管理更加便捷,但是在架设该网络系统时需要面临监控困难、状态不稳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该技术将进一步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5G移动通信以其低能耗、高效率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同时5G移动致力于打造完美用户体验的宗旨也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未来的5G网络运用云计算技术将更加灵活、智能、高效,包括以下三个域:一是接入云。支持多种无线制式的接入,融合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无线接入网架构,适应各种类型的回传链路,实现更灵活的组网部署和更高效的无线资源管理。二是控制云。实现局部和全局的会话控制,移动性管理和服务质量保证,并构建面向业务的网络能力开放接口,从而满足业务的差异化需求并提升业务的部署效率。三是转发云。基于适用的硬件平台,在控制云高效的网络控制和资源调度下,实现海量业务数据流的高可靠、低时延、均负载的高效传输。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5G移动通信将实现最大化的覆盖范围,为广大用户谋求福利。

关键字:优势应用技术移动通讯

本文摘自:IT专家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