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AI Doctor 正快步迈向诊桌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丰西西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4-16 20:52:06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

给你诊断病情、分析结果、手术操刀的分分钟可能是个机器人医生;医疗行业正飞速迎来全新时代。

生病了,给你诊断病情的是机器人医生;做检查检验,为你分析结果的是机器人医生;就连复杂的手术台上,操刀的不仅有机器人医生,还有3D打印、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新技术帮助医生实现精准手术……

这已不再是电影里的虚幻场景——在广东,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医疗领域的多个层面,当前最炫酷的“黑科技”开始各显神通,这一切,预示着医疗或将迎来全新时代。

现状

AI应用到医院多个领域

4月2日,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在广东上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在问诊、分诊、支付、影像诊断、智能物流等十大领域全面应用人工智能,一个“吞下”了3亿份三甲医院“脱敏”病历(抹去隐私信息)的AI Doctor(人工智能医生)正式上岗,为公众提供免费智能问诊分诊。AI Doctor它还能为看诊医生提供疾病诊断、检查和用药等多方面建议,甚至还能帮影像医生“读片子”,发现小于10毫米容易被肉眼忽略的小结节。

AI Doctor并非这家医院里唯一的机器人。在它努力工作的同时,它的伙伴导诊机器人“小美”正在为患者提供位置咨询、门诊导航等多项服务;物流机器人“小易”正按导航乘坐电梯运送手术物资,这个全天候无休息工作的“小家伙”每天解决至少10吨手术所需物品的运输。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院多个领域,出于怎样的考虑?省二医党委书记、院长田军章说,人工智能医生核心技术在于多源异构数据自动获取与处理技术,利用大数据基础技术构建互联互通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为实现医疗健康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先进应用奠定数据基础。对于患者来说,最大程度改变了就医流程,“患者到医院只需看诊和检查,其他的都可以在手机或者网上完成。”田军章说。

溯源

最早亮相的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广东最早亮相的机器人医生。201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引进华南地区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此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医院也将其引进到院。如今,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外科大部分领域的微创治疗,开展了肿瘤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手术,成为外科专家们得力助手。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大块头”,它有着科幻的“大脑”(操作系统)和灵活的“手臂”(机械臂系统),手术医生通过“大脑”显示屏清晰地看到病灶并操控其“手臂”进行精准手术。

“达芬奇”机器人在广东的首例手术由中山一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何裕隆教授为主操控人,吴晖副教授为助手,成功为一位63岁男性患者切除了乙状结肠巨大息肉。何裕隆表示:“机器人操作的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甚至无血,平均住院时间比传统手术缩短一半。”

首创

全球眼科“AI医生”门诊

这几年,越来越多小而精的人工智能技术被临床应用。2017年5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开启全球首个眼科“AI医生”门诊,在临床医生的监督下,由AI医生进行眼病诊疗。AI医生能独立为病人“看片”筛查先天性白内障,结果会与人类医生进行比照。据悉,相关试验在全国14家医院同步开展,至今已服务超过3000人,无一例漏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人工智能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林浩添教授透露,按照计划,AI眼科医生将在4月底走进广州越秀区的三家试点社区医院,首期将为3600名居民开展白内障和近视眼的筛查。

2017年11月中旬,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一个名为“糖小护”的机器人“亮相”,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喜爱。它能够“一站式”采集患者的健康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它能评估患者发生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风险和概率,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建议。如果患者出现低血糖,它还会通知家属和医生,争取抢救患者的黄金时间。”该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陈容平说。

今年年初,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基于深度学习开发出一个能诊断眼病和肺炎两大类疾病的人工智能系统,这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登上了2018年2月23日的世界顶级期刊《细胞》。这项人工智能成果能够根据影像资料,给医生提出诊断建议,并解释判断的依据。比对发现,该系统在诊断眼疾时的准确率达96.6%;在区分肺炎和健康状态时准确率达92.8%,水平堪比有十几年经验的医生。

应用

“黑科技”为手术“导航”

除了人工智能外,更多“黑科技”从体验走入医学诊断与治疗,比如人们熟知的3D打印、VR(虚拟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等等。

4月12日,仅1个月大、体重不足3kg的新生儿小安(化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了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的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在MR眼镜里,将术前根据CT重建好的虚拟三维心脏影像,通过眼镜将投射虚拟心脏“放到”胸腔,与孩子实际的心脏重合,为医生“导航”,顺利将孩子所有“异位”的肺静脉引流,回归左心房。

“这是一例十分危重的复杂先心病患儿,转至省医时已经严重缺氧,已实施气管插管,随时有生命危险。”省医心外科主治医生张勇说,患儿不乐观的身体状况给原本复杂的手术增添了更多的难度。

据介绍,正常人的肺静脉与左心房相连,而小安的所有肺静脉却是先汇集成一个共同腔,然后进入下腔静脉,再通过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如果不实施手术,让它们流回左心房,孩子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平衡会被打破,生命危在旦夕。”张勇告诉记者,这种病情以往医生都是以CT影像做参考,具体的病情需要在手术中进一步探查。这一次,术前医生就通过3D打印技术先建模,找到了患儿的肺静脉具体走向,并在手术中结合虚拟心脏“导航”,实施精确手术。“这一次,我们仅花40分钟就完成了手术的关键步骤,极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对患儿的损伤也大大减少。”张勇说,以往这类患者很大一部分术后需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维持生命,经评估,小安恢复情况乐观,无需使用ECMO,目前孩子情况十分稳定。

小安并非唯一的获益者。自3月27日省医庄建团队实施全球首例在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实施复杂先心病手术以来,截至4月13日,已成功利用该技术开展11例手术,涵盖多种复杂先心病。

思考

人工智能医生, 你能用得放心?

尽管人工智能不断应用至医疗领域的多个层面,但依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更多的技术突破。首先,是患者的情绪。多名医生表示,和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一样,医疗领域的AI无法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将无法顾及人文医学”。不过,人们最大的担忧依然在于它的准确性。

AI眼科医生目前的应用依然谨慎。林浩添教授表示,之所以选择白内障和近视这两个领域进行入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两种疾病都是慢性病,即便AI在单一次分析中出现误判,也不会直接导致严重后果。“这也是出于医疗安全上的考虑”。

张勇指出,每一种疾病虽然有共性,但在不同个体会表现出差异性,专业医生的作用是在个体差异下进行相对准确的判断,人工智能的长处更多在于对同质化的处理。

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做过大量泌尿外科手术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教授表示,目前的手术机器人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机器臂,无法判断某项操作对人体的伤害,相比于医生,它难以整合患者的多方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而且,手术机器人并不适合一切手术,需要视病情而定。

无论如何,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越来越深度渗透进医疗领域。“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医生,但它却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张勇说,未来医生们应当娴熟应用各种“黑科技”,让医疗诊断、手术治疗完成得更加精准,“现代医疗技术和人工智能应当深度融合,共同提升。”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夏慧敏表示,人工智能平台不能仅为某一个专科提供单方面的辅助决策,它应该整合文本型病历数据、全结构实验室检查数据、图像数据等多媒介数据,模拟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综合的辅助决策。

关键字:AI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

x AI Doctor 正快步迈向诊桌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AI Doctor 正快步迈向诊桌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丰西西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4-16 20:52:06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

给你诊断病情、分析结果、手术操刀的分分钟可能是个机器人医生;医疗行业正飞速迎来全新时代。

生病了,给你诊断病情的是机器人医生;做检查检验,为你分析结果的是机器人医生;就连复杂的手术台上,操刀的不仅有机器人医生,还有3D打印、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新技术帮助医生实现精准手术……

这已不再是电影里的虚幻场景——在广东,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医疗领域的多个层面,当前最炫酷的“黑科技”开始各显神通,这一切,预示着医疗或将迎来全新时代。

现状

AI应用到医院多个领域

4月2日,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在广东上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在问诊、分诊、支付、影像诊断、智能物流等十大领域全面应用人工智能,一个“吞下”了3亿份三甲医院“脱敏”病历(抹去隐私信息)的AI Doctor(人工智能医生)正式上岗,为公众提供免费智能问诊分诊。AI Doctor它还能为看诊医生提供疾病诊断、检查和用药等多方面建议,甚至还能帮影像医生“读片子”,发现小于10毫米容易被肉眼忽略的小结节。

AI Doctor并非这家医院里唯一的机器人。在它努力工作的同时,它的伙伴导诊机器人“小美”正在为患者提供位置咨询、门诊导航等多项服务;物流机器人“小易”正按导航乘坐电梯运送手术物资,这个全天候无休息工作的“小家伙”每天解决至少10吨手术所需物品的运输。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院多个领域,出于怎样的考虑?省二医党委书记、院长田军章说,人工智能医生核心技术在于多源异构数据自动获取与处理技术,利用大数据基础技术构建互联互通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为实现医疗健康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先进应用奠定数据基础。对于患者来说,最大程度改变了就医流程,“患者到医院只需看诊和检查,其他的都可以在手机或者网上完成。”田军章说。

溯源

最早亮相的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广东最早亮相的机器人医生。201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引进华南地区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此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医院也将其引进到院。如今,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外科大部分领域的微创治疗,开展了肿瘤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手术,成为外科专家们得力助手。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大块头”,它有着科幻的“大脑”(操作系统)和灵活的“手臂”(机械臂系统),手术医生通过“大脑”显示屏清晰地看到病灶并操控其“手臂”进行精准手术。

“达芬奇”机器人在广东的首例手术由中山一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何裕隆教授为主操控人,吴晖副教授为助手,成功为一位63岁男性患者切除了乙状结肠巨大息肉。何裕隆表示:“机器人操作的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甚至无血,平均住院时间比传统手术缩短一半。”

首创

全球眼科“AI医生”门诊

这几年,越来越多小而精的人工智能技术被临床应用。2017年5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开启全球首个眼科“AI医生”门诊,在临床医生的监督下,由AI医生进行眼病诊疗。AI医生能独立为病人“看片”筛查先天性白内障,结果会与人类医生进行比照。据悉,相关试验在全国14家医院同步开展,至今已服务超过3000人,无一例漏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人工智能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林浩添教授透露,按照计划,AI眼科医生将在4月底走进广州越秀区的三家试点社区医院,首期将为3600名居民开展白内障和近视眼的筛查。

2017年11月中旬,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一个名为“糖小护”的机器人“亮相”,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喜爱。它能够“一站式”采集患者的健康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它能评估患者发生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风险和概率,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建议。如果患者出现低血糖,它还会通知家属和医生,争取抢救患者的黄金时间。”该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陈容平说。

今年年初,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基于深度学习开发出一个能诊断眼病和肺炎两大类疾病的人工智能系统,这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登上了2018年2月23日的世界顶级期刊《细胞》。这项人工智能成果能够根据影像资料,给医生提出诊断建议,并解释判断的依据。比对发现,该系统在诊断眼疾时的准确率达96.6%;在区分肺炎和健康状态时准确率达92.8%,水平堪比有十几年经验的医生。

应用

“黑科技”为手术“导航”

除了人工智能外,更多“黑科技”从体验走入医学诊断与治疗,比如人们熟知的3D打印、VR(虚拟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等等。

4月12日,仅1个月大、体重不足3kg的新生儿小安(化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了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的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在MR眼镜里,将术前根据CT重建好的虚拟三维心脏影像,通过眼镜将投射虚拟心脏“放到”胸腔,与孩子实际的心脏重合,为医生“导航”,顺利将孩子所有“异位”的肺静脉引流,回归左心房。

“这是一例十分危重的复杂先心病患儿,转至省医时已经严重缺氧,已实施气管插管,随时有生命危险。”省医心外科主治医生张勇说,患儿不乐观的身体状况给原本复杂的手术增添了更多的难度。

据介绍,正常人的肺静脉与左心房相连,而小安的所有肺静脉却是先汇集成一个共同腔,然后进入下腔静脉,再通过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如果不实施手术,让它们流回左心房,孩子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平衡会被打破,生命危在旦夕。”张勇告诉记者,这种病情以往医生都是以CT影像做参考,具体的病情需要在手术中进一步探查。这一次,术前医生就通过3D打印技术先建模,找到了患儿的肺静脉具体走向,并在手术中结合虚拟心脏“导航”,实施精确手术。“这一次,我们仅花40分钟就完成了手术的关键步骤,极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对患儿的损伤也大大减少。”张勇说,以往这类患者很大一部分术后需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维持生命,经评估,小安恢复情况乐观,无需使用ECMO,目前孩子情况十分稳定。

小安并非唯一的获益者。自3月27日省医庄建团队实施全球首例在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实施复杂先心病手术以来,截至4月13日,已成功利用该技术开展11例手术,涵盖多种复杂先心病。

思考

人工智能医生, 你能用得放心?

尽管人工智能不断应用至医疗领域的多个层面,但依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更多的技术突破。首先,是患者的情绪。多名医生表示,和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一样,医疗领域的AI无法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将无法顾及人文医学”。不过,人们最大的担忧依然在于它的准确性。

AI眼科医生目前的应用依然谨慎。林浩添教授表示,之所以选择白内障和近视这两个领域进行入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两种疾病都是慢性病,即便AI在单一次分析中出现误判,也不会直接导致严重后果。“这也是出于医疗安全上的考虑”。

张勇指出,每一种疾病虽然有共性,但在不同个体会表现出差异性,专业医生的作用是在个体差异下进行相对准确的判断,人工智能的长处更多在于对同质化的处理。

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做过大量泌尿外科手术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教授表示,目前的手术机器人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机器臂,无法判断某项操作对人体的伤害,相比于医生,它难以整合患者的多方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而且,手术机器人并不适合一切手术,需要视病情而定。

无论如何,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越来越深度渗透进医疗领域。“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医生,但它却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张勇说,未来医生们应当娴熟应用各种“黑科技”,让医疗诊断、手术治疗完成得更加精准,“现代医疗技术和人工智能应当深度融合,共同提升。”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夏慧敏表示,人工智能平台不能仅为某一个专科提供单方面的辅助决策,它应该整合文本型病历数据、全结构实验室检查数据、图像数据等多媒介数据,模拟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综合的辅助决策。

关键字:AI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