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云计算与工业4.0:国内首个工业云 你知道么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2-20 11:02:33 本文摘自:比特网

在2015年1月底举行的2014年全国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通报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表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键。2015年,工信部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其中包括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及深化工业和互联网融合即工业互联网。

北京“云链”工业SaaS云平台Chinahypercloud.com在北京“祥云工程”的指导下建设,于2014年底上线,据了解在国内尚属首个工业SaaS云(软件即服务)。在2015年1月的“云动力 无止境”软通动力创新技术论坛上,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李哲介绍了“云链平台”。“云链平台”集成了多款国内外主流工业设计、仿真软件,融入多个行业先进知识和项目经验,是为广大的产品研发设计师和仿真工程师提供在线工具应用的专业SaaS云平台。通过与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软通动力、IBM、CAXA等合作伙伴参与了国内首个工业云北京工业云的建设,随后又相继参与了河南工业云和甘肃工业云等项目。

工业4.0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工业4.0是2013年4月份德国政府在工业展览正式提出的战略。工业4.0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的,并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工业4.0其实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李哲认为,工业4.0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智能工厂,研究智能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第二是智能生产,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第三是智能物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整合物流资源。

在智能制造方面,我国目前取得了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和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国家对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企业的理论和技术的建设相对落后,智能制造中长期发展战略缺失,高端技术、高端设备、核心部件依靠进口,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突出。目前基本上关键的智能设备、装备、工业软件都依靠进口,尤其是90%左右的工业软件和90%的工业机器人,都需要依靠进口,而且费用昂贵。此外,80%左右的集成电路芯片70%左右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40%左右的大型石化装备等也需要依靠进口。

孵化国内首个工业云

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于2011年年底成立,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的一个研发和孵化机构。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定位于产业技术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中心以及企业发展的服务中心。目前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下属有三个中心,包括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北京工业云主要由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负责建设。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有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该协会也为北京工业云的建设出谋划策。

据李哲介绍,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的前身北京市计算中心,是成立于1973年成立的一家科研机构,服务对象涉及政府、工业、商业、教育、交通、社会事务等多个领域。

1978年,联合国开发署向北京计算中心提供技术援助一千余万美元,双方共同建立了北京国际经济合作信息处理和培训中心,引进了大型计算机。

2009年,开始致力于北京工业云的建设,以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为使命,现已经建成计算能力达200万亿次的工业云服务平台。

2010年,北京市计算中心开始创建“工业云服务平台”,明确了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技术以及云商业模式的落地方向。2011年,正式依托北京市计算中心成立了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业云服务平台”成为北京市“祥云计划”重点示范工程项目之一。

2012年,弹性计算平台“赢在云端”上线运行,为“工业云”提供IaaS层支撑。2013年5月,北京“工业云服务平台”的成功经验向全国19个省推广。

2013年底,北京工业云服务平台Industrycloud.com.cn上线,同时成立了北京市“工业云”产业联盟。

2014年底,北京工业SaaS云Chinahypercloud.com上线,侧重以在线服务的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软件和相关计算资源。

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已经成功为200多家中小企业、科研院所提供相应的计算服务,并且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在研究支持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和研发创新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包括智能研发、智能加工和智能装备等三部分。

关键字:软通智能制造技术IaaS

本文摘自:比特网

x 云计算与工业4.0:国内首个工业云 你知道么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云计算与工业4.0:国内首个工业云 你知道么

责任编辑:王李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2-20 11:02:33 本文摘自:比特网

在2015年1月底举行的2014年全国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通报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表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键。2015年,工信部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其中包括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及深化工业和互联网融合即工业互联网。

北京“云链”工业SaaS云平台Chinahypercloud.com在北京“祥云工程”的指导下建设,于2014年底上线,据了解在国内尚属首个工业SaaS云(软件即服务)。在2015年1月的“云动力 无止境”软通动力创新技术论坛上,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李哲介绍了“云链平台”。“云链平台”集成了多款国内外主流工业设计、仿真软件,融入多个行业先进知识和项目经验,是为广大的产品研发设计师和仿真工程师提供在线工具应用的专业SaaS云平台。通过与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软通动力、IBM、CAXA等合作伙伴参与了国内首个工业云北京工业云的建设,随后又相继参与了河南工业云和甘肃工业云等项目。

工业4.0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工业4.0是2013年4月份德国政府在工业展览正式提出的战略。工业4.0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的,并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工业4.0其实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李哲认为,工业4.0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智能工厂,研究智能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第二是智能生产,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第三是智能物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整合物流资源。

在智能制造方面,我国目前取得了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和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国家对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企业的理论和技术的建设相对落后,智能制造中长期发展战略缺失,高端技术、高端设备、核心部件依靠进口,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突出。目前基本上关键的智能设备、装备、工业软件都依靠进口,尤其是90%左右的工业软件和90%的工业机器人,都需要依靠进口,而且费用昂贵。此外,80%左右的集成电路芯片70%左右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40%左右的大型石化装备等也需要依靠进口。

孵化国内首个工业云

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于2011年年底成立,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的一个研发和孵化机构。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定位于产业技术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中心以及企业发展的服务中心。目前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下属有三个中心,包括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北京工业云主要由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负责建设。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有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该协会也为北京工业云的建设出谋划策。

据李哲介绍,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的前身北京市计算中心,是成立于1973年成立的一家科研机构,服务对象涉及政府、工业、商业、教育、交通、社会事务等多个领域。

1978年,联合国开发署向北京计算中心提供技术援助一千余万美元,双方共同建立了北京国际经济合作信息处理和培训中心,引进了大型计算机。

2009年,开始致力于北京工业云的建设,以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为使命,现已经建成计算能力达200万亿次的工业云服务平台。

2010年,北京市计算中心开始创建“工业云服务平台”,明确了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技术以及云商业模式的落地方向。2011年,正式依托北京市计算中心成立了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业云服务平台”成为北京市“祥云计划”重点示范工程项目之一。

2012年,弹性计算平台“赢在云端”上线运行,为“工业云”提供IaaS层支撑。2013年5月,北京“工业云服务平台”的成功经验向全国19个省推广。

2013年底,北京工业云服务平台Industrycloud.com.cn上线,同时成立了北京市“工业云”产业联盟。

2014年底,北京工业SaaS云Chinahypercloud.com上线,侧重以在线服务的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软件和相关计算资源。

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已经成功为200多家中小企业、科研院所提供相应的计算服务,并且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在研究支持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和研发创新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包括智能研发、智能加工和智能装备等三部分。

关键字:软通智能制造技术IaaS

本文摘自:比特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