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2 10:21:39 本文摘自:腾讯微信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要求

智慧城市是由多领域、多类别、多级系统构成的庞大系统。它需要处理不同领域、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海量数据。它具有新老系统配合使用、技术发展快速、外部链接关系多、内部结构复杂、科研和建设周期长、需要为其他系统提供广泛的信息支持和服务等特点。因此做好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要具备以下特性:

可扩展性

包括:系统结构的可扩展性、系统容量的可扩展性以及网络的可扩展性。

智慧城市是一个建设周期很长的项目,在建设和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内,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可能会有不同的技术和系统需要接入到智慧城市平台中,因此智慧城市平台必须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展性。

兼容性

包括:对原有系统的兼容性和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系统的兼容性。我国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当前已经存在有很多的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能将原有系统推到重来,因此智慧城市平台对原有系统必须具有兼容性。同时智慧城市是一个包含多领域和多行业的系统,因此必须具有对不同系统和不同格式数据的兼容性。

安全性

智慧城市中的安全性包括平台本身的安全性、数据的安全性以及通信的安全性。智慧城市平台对于城市的日常运行、应急处理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平台受到病毒和黑客的侵扰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智慧城市平台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发展和运行。

智慧城市中数据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智慧城市平台中存储着政府、企业、行业以及个人等海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到很多的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以及个人隐私。因此智慧城市平台必须有足够的安全措施保证数据在传送、存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保证不会被不法分子窃取。

可靠性

智慧城市平台必须具备很高的可靠性,这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智慧城市平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因此这里的可靠性包括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硬件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的可靠性。

可管理性

智慧城市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到很多的子系统和网络,因此易操作和易管理的特性是智慧城市平台的关键特性之一。

智慧城市平台应能提供业务管理、配置管理、故障检测和性能监视等基本的功能。使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能尽快的得以诊断和修复。系统要易于操作,以便于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智慧城市体系架构

智慧城市体系架构

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实现其“智慧”的基本条件。感知层具有超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智能性,通过RFID、传感器、传感网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的监测和控制,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无处不在的、无所不能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通信层是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未来城市的通信网络应该是由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所组成,为实现城市的智慧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让市民“随时、随地、随需”都可以宽带上网,而且可以享受网络电视、高清电视、高清视频通话等宽带业务。

数据层的核心目的是让城市更加“智慧”,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因此构建智慧城市的数据层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数据层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数据关联、数据挖掘、数据活化等技术解决数据割裂、无法共享等问题。

数据层包含各行业、各部门、各企业的数据中心以及为实现数据共享、数据活化等建立的市一级的动态数据中心、数据仓库等。

应用层主要是指在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基础上建立的各种应用系统。智慧产业、智慧管理和智慧民生构成的智慧应用层,促进实现“产业发展、功能提升、民生幸福”的智慧城市。市民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访问这些系统,市民可以亲自体验到城市生活的幸福与和谐。

1.感知层

智慧城市中的感知层又可分为感知对象子层、感知单元、传感网络、接入网关子层。

  感知对象子层

感知对象主要是指物理世界中的“物”,比如需要监测的设施和设备、在智慧交通中的车辆、智慧物流中的物品、在智慧社区中被监控的人,甚至在遥感测绘中的地球表面空间都是被感知对象。

感知单元

感知单元是指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的设备和网络。采集的数据可以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等。数据采集设备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设备等。

传感网络

由传感设备组成的传感网,包括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组成的无线传感网以及其它的传感网。在智慧城市体系中要求每个感知设备都能够寻址,都可以通信,都可以被控制。

接入网关

接入网关主要负责将感知层接入到智慧城市的通信层中,可能做的处理包括协议转换、数据转换等工作,这取决于感知层和网络层采用的技术。

2.通信层

智慧城市的通信层是以“宽带、无线、泛在、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一体化网络。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面向未来信息网络,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满足智慧城市发展要求。未来网络的发展不仅要求更高的宽带速度、更便捷的接入方式、更深程度的融合还要支持人与机器(或物体)间以及机器到机器间通信,最终形成智慧一体化的网络基础设施。

我国的通信事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已比较成熟,基本能够满足智慧城市中数据传输的需要。通信层是智慧城市体系架构中发展最好、也较为完善的一部分。

  3.数据层

城市本身是典型的数据密集环境,城市的运行涵盖环境检测、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经济商务、健康管理、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海量的数据在不断被生产出来。更充分、更智能地发挥数据的作用是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智慧城市的数据层是智慧城市体系架构中的核心。

数据层采用云计算的架构模式。数据层体系结构主要分为3层:城市数据中心、城市基础库和城市的云服务。

城市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作为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存储设备、网络设施、数据库和软件等物理资源。数据中心利用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资源的虚拟化避免了硬件异构的特性,并被动态分配和动态调整。

城市基础库:城市基础库是智慧城市中的基础的信息资源,是其他应用的基础数据。智慧城市中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和共享这些数据。

城市云服务:主要为智慧城市的各级用户提供包括政务云、行业云和公共云在内的云服务。城市云服务将以服务的形式为用户提供软件、应用和计算资源等,用户不再关心软件的购买、安装和升级维护,根据租用服务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付费。

4.应用层

智慧城市应用层由智慧产业型应用、智慧管理型应用和智慧民生型应用构成,促进实现“产业发展、功能提升、民生幸福”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为了推进智慧城市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统一的技术和接口标准。智慧城市不仅涉及一些基础性的关键技术而且与应用密切相关,因此,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中分为技术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两个部分。

对于在智慧城市中已有的技术和标准我们尽可能的进行引用,比如通信层所涉及的电信行业标准已经相对的完善和成熟,我们将直接引用不在制定。制定标准过程中,坚持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核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大家认可的标准体系,使标准真正起到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1.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通用规范部分

通用规范部分主要定义智慧城市技术中的名词术语、体系架构以及需求分析等。

感知层部分

感知层部分主要涉及智慧城市中动态感知层的相关标准,主要涉及到传感器接口、组网协议、接入标准、统一标识和安全标准等。

通信层部分

通信层是智慧城市中标准较为完善和发展最好的一个部分,有大量的国际和国内标准。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中,这部分主要是引用现有标准,不再重新制定。

数据层部分

数据层部分涉及的标准主要有云计算本身、信息描述、信息存储和云安全的标准。

接口部分

接口部分包括:网络接口、数据接口、中间件接口和用户接口。

测试规范部分

测试规范包括系统的系统测试、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测试。

2.应用标准体系

应用标准部分主要涵盖的是各行业的标准。智慧城市涉及到很多行业的应用,各行业的标准制定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已经有大量的标准存在,有的标准相对较少;另外在智慧城市中还要考虑跨专业、跨单位和跨地域的多域协同运行和管理的情况。

因此,在制定应用标准时,我们会坚持尽量引用和修改现有标准,对于现有标准没有涉及到的技术再重新制定新的标准,并加强跨地域、跨单位的多域协同运行时的标准制定。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

1.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总体架构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在安全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双方面为智慧城市提供安全保障。在技术层面上,从物理与环境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与应用安全四个方向建立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并针对智慧城市的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上各自特有的安全隐患分别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对智慧城市的层层防控。借此保护包括智慧城市整体建设体系,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

2.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安全基础设施是整个体系的技术基础,提供了各种智慧应用场景下普遍、大量需要用到的安全技术,包括容灾体系、密钥管理、数字证书、等级保护体系等,是其他各维度的基础。智慧城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以整合提升现有资源为主要方式,建立逻辑上统一的容灾恢复中心、监控应急中心、密钥管理中心、安全管理中心、身份管理中心和安全评测中心等六大安全中心。

3.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技术防护

信息安全技术防护包括物理域环境的安全,系统的安全,网络的安全、以及数据与应用的安全。

物理与环境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灾难恢复预防几个方面。

系统安全主要包括:防病毒技术、主机安全加固、操作系统安全三个方面。

网络安全包括:网关杀毒、防火墙、入侵检测几个方面。

数据与应用安全:包含数据库加密和数据库备份等技术。

4.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体系是全方位的,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以及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有必要建立或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组织体系,完善安全运行管理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保证智慧城市的正常运行。

完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

成立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的“智慧城市”安全管理机构,强化和明确其职责;在健全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责任人;

技术部门主管或项目负责人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直接责任人,强化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

加强信息安全配套建设

消除信息安全风险隐患,把好涉密计算机和存储介质、内部网络对外接入、设备采购和服务外包三个重要的管理关口。对政府信息系统和涉及重大民生及城市公共服务重要系统,建立与之配套的数据灾备中心。

加强对涉密信息的监督管理

对相关单位将涉密信息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并违反规定上互联网,将涉密信息暴露在互联网上的要及时纠正,并对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理。对网上发布的信息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泄密事件,将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使保密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

制定整个城市的安全方针、安全策略以及整体的安全战略规划;针对市一级信息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规范;要求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包括安全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评估改进制度、安全外包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在内的日常信息安全规章制度。

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

要通过加强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对相关人员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大力强化相关队伍的安全保密意识,使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留死角,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创造条件。与人事制度相结合,对信息安全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录用、调岗、离职有一定的管理机制,对在岗人员有相关考核,切实把好用人关。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涉密操作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职责,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四、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运行都息息相关。因此在智慧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方法,不能盲目建设,并需要相应的保障和措施。

()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明确定位、突出个性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个性,城市是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必须突出城市设计,科学编制概念性规划;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建立鲜明的城市特色。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具有历史的战略眼光,必须根据每个城市自身的特色、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找准定位、突出每个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建设有特色和生命力的智慧城市,避免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政府要发挥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和颁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营造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利用市场机制扩大社会资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增大私人资本对城市ICT基础设施和科技、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采用BT等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面向应用、带动产业要把智慧应用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要把优势产业智慧化提升和培育新兴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引擎,以智慧应用带动智慧产业,以智慧产业促进智慧应用,切实增强智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智慧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资源整合、基础共建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另起炉灶,不是大量开工建设新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必须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各级各类资源,着力打破固有的行业和部门壁垒,加强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共享、力求集约。围绕城市运行数据的采集、加工、提炼、分析、应用等开展的融合工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关键环节,要大力推进城市范围内数据融合,通过数据融合真正实现信息与智慧决策的融合,从根本上促进实现政府部门的协同共享、行业的互动协调、城市的精细化运行管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民生导向、全民参与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市民积极参与,要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食品药品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活品质改善,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要在应用体系的规划设计和产业发展上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形成一种节约、高效、低碳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开放合作、安全高效

智慧城市建设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心态搞好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高度关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构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在充分互联、资源整合和数据融合背景下的智慧城市的安全可靠,提高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

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智慧城市从概念到落地,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并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路径,也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试点先行,小步快走,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要通过试点示范,充分实践和验证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的先进性、模式的可复制性和经验的可推广性。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和总结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法

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稳步推进,不可盲目建设。按照先分析后设计,先规划后实施的思想,我们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为五个步骤进行,即:定位设计实施评价推广。这五步,必须有条不紊按序进行,前面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必须把前面一步工作做好、做扎实才可进行下一步工作,以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每一步有章可循,切不可冒进图快。

定位

每个城市都是有生命力的,每个城市都具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在建设智慧城市之前,必须做好城市本身的定位分析。根据城市自身的特色和现状,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引,找准定位、突出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愿景目标、建设路线等。避免照搬、照抄其他城市的建设方案。

设计

根据定位分析的愿景和目标构建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优先选择涉及民生和社会热点问题、对产业升级转型有较大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重点项目进行设计。构建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标准化支撑,保证试点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地开展。构建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为智慧城市打造坚实的安全之盾。建立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实施

在做好总体设计和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实施,实施过程中针对各个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投资运营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智慧城市建设;借助市场力量进行项目的运营和运维,带动本地服务业发展;如需政府投入,尽量采用“建设-转移”的方式,减轻财政压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评价

智慧城市的评价是检验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环节。智慧城市的评价可以从绩效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效益分析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方面考量智慧城市建设的价值。

推广

智慧城市建设之后,将从内生和外延两个层面产生辐射推广作用。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应、智慧建设的理念辐射到周边;通过应用示范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推动相关行业的智慧化应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

1.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交通和电网等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就是要不断夯实信息化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高速宽带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让市民充分享受到有线宽带网、无线宽带网、3G移动网等带来的便利。

此外,还要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管网等城市基础建设,推进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2.智慧城市的资源管理

智慧城市的资源管理是通过对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智能管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新技术,努力通过能源生产、储运、应用和再生等环节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3.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

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城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4.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

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是通过打造以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为代表的智慧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提高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智慧产业发展,以智慧产业发展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5.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

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既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也包括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以及应用系统安全等,依赖的安全技术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虚拟专用网和公共密钥等。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安全网络视频监控、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等,为预防和打击各种妨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动、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保障手段。

6.智慧城市的人文建设

智慧城市的人文建设包含六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要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二是建设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三是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四是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艺术团体。教育是文化的基础,科技是文化的精华,艺术团体是文化的结晶,这三者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五是推进城市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六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智慧城市建设亟需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事关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谋划部署。要站在发展知识文明的战略高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高度、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现实角度,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谋划部署,着力抓好“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工作。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成立专门编制规划小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思路、任务和工作举措,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可行的系统建设计划和工作任务。研究出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政府要出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政策意见,完善相关税收、财政、用地等政策,建立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指南,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加大借力发展和对外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扩大社会资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智慧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体系。重视省部合作,创建国家、行业标准,合力推进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的研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做好“三网融合”及物联网相关机构和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加强智慧产品和技术应用推广培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化大众化。

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力度。充分发挥现有试点城市的示范作用,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部分城市扩大试点范围,促进智慧城市创建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创新的互动发展。大力开展智慧应用体系以及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产业发展高端化、社会运行管理高效率、居民生活高品质的具有较强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智慧城市。着力探索构建政府、企业、市场等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关系,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努力走出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五、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具体体现,将起到引领、监测指导、量化评估等作用。

()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

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因此需要分析城市信息化测评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在此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客观地评价智慧城市发展的效果,客观地评价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金字塔式的评价模型把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和支撑体系作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智慧城市这一目标的基础,海量的智慧应用开拓则是一条有效路径,而支撑体系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保障。智慧城市价值实现主要评价智慧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程度,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确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支撑体系、价值实现四大类指标,通过这四大类指标形成以基础网络建设、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应用等为导向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反映智慧城市价值实现的程度。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几项原则:

可采集性:指标的历史、当前数据的采集是容易和科学的;

可加性:指标可按区域划分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

认知性:指标的数据来源具有可靠的依据,指标体系衡量结果能得到认可;

代表性:指标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

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

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可分为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支撑体系、价值实现四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本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了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政策法规、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还包括了智慧化交通管理、医疗教育体系、环保网络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民文化科学素养等软件条件。通过该体系,可将抽象的智慧城市具体化、指标化,形成鲜明的导向,确保城市管理更高效、城市环境更宜居、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建设智慧城市绝非朝夕之功,而编制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动态过程,此外各指标在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中的权重也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今后还需要根据对智慧城市认识的深化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践,适时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具体的指标在评定不同城市以及城市的不同阶段时可能会有不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结束语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大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目前智慧城市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迎来健康的智慧城市的发展,实现“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关键字:智慧感知对象高清视频实施评价

本文摘自:腾讯微信

x 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8-12 10:21:39 本文摘自:腾讯微信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要求

智慧城市是由多领域、多类别、多级系统构成的庞大系统。它需要处理不同领域、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海量数据。它具有新老系统配合使用、技术发展快速、外部链接关系多、内部结构复杂、科研和建设周期长、需要为其他系统提供广泛的信息支持和服务等特点。因此做好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要具备以下特性:

可扩展性

包括:系统结构的可扩展性、系统容量的可扩展性以及网络的可扩展性。

智慧城市是一个建设周期很长的项目,在建设和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内,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可能会有不同的技术和系统需要接入到智慧城市平台中,因此智慧城市平台必须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展性。

兼容性

包括:对原有系统的兼容性和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系统的兼容性。我国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当前已经存在有很多的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能将原有系统推到重来,因此智慧城市平台对原有系统必须具有兼容性。同时智慧城市是一个包含多领域和多行业的系统,因此必须具有对不同系统和不同格式数据的兼容性。

安全性

智慧城市中的安全性包括平台本身的安全性、数据的安全性以及通信的安全性。智慧城市平台对于城市的日常运行、应急处理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平台受到病毒和黑客的侵扰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智慧城市平台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发展和运行。

智慧城市中数据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智慧城市平台中存储着政府、企业、行业以及个人等海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到很多的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以及个人隐私。因此智慧城市平台必须有足够的安全措施保证数据在传送、存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保证不会被不法分子窃取。

可靠性

智慧城市平台必须具备很高的可靠性,这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智慧城市平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因此这里的可靠性包括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硬件的可靠性以及网络的可靠性。

可管理性

智慧城市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到很多的子系统和网络,因此易操作和易管理的特性是智慧城市平台的关键特性之一。

智慧城市平台应能提供业务管理、配置管理、故障检测和性能监视等基本的功能。使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能尽快的得以诊断和修复。系统要易于操作,以便于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智慧城市体系架构

智慧城市体系架构

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实现其“智慧”的基本条件。感知层具有超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智能性,通过RFID、传感器、传感网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的监测和控制,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无处不在的、无所不能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通信层是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未来城市的通信网络应该是由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所组成,为实现城市的智慧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让市民“随时、随地、随需”都可以宽带上网,而且可以享受网络电视、高清电视、高清视频通话等宽带业务。

数据层的核心目的是让城市更加“智慧”,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因此构建智慧城市的数据层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数据层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数据关联、数据挖掘、数据活化等技术解决数据割裂、无法共享等问题。

数据层包含各行业、各部门、各企业的数据中心以及为实现数据共享、数据活化等建立的市一级的动态数据中心、数据仓库等。

应用层主要是指在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基础上建立的各种应用系统。智慧产业、智慧管理和智慧民生构成的智慧应用层,促进实现“产业发展、功能提升、民生幸福”的智慧城市。市民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访问这些系统,市民可以亲自体验到城市生活的幸福与和谐。

1.感知层

智慧城市中的感知层又可分为感知对象子层、感知单元、传感网络、接入网关子层。

  感知对象子层

感知对象主要是指物理世界中的“物”,比如需要监测的设施和设备、在智慧交通中的车辆、智慧物流中的物品、在智慧社区中被监控的人,甚至在遥感测绘中的地球表面空间都是被感知对象。

感知单元

感知单元是指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的设备和网络。采集的数据可以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等。数据采集设备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设备等。

传感网络

由传感设备组成的传感网,包括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组成的无线传感网以及其它的传感网。在智慧城市体系中要求每个感知设备都能够寻址,都可以通信,都可以被控制。

接入网关

接入网关主要负责将感知层接入到智慧城市的通信层中,可能做的处理包括协议转换、数据转换等工作,这取决于感知层和网络层采用的技术。

2.通信层

智慧城市的通信层是以“宽带、无线、泛在、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一体化网络。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面向未来信息网络,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满足智慧城市发展要求。未来网络的发展不仅要求更高的宽带速度、更便捷的接入方式、更深程度的融合还要支持人与机器(或物体)间以及机器到机器间通信,最终形成智慧一体化的网络基础设施。

我国的通信事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已比较成熟,基本能够满足智慧城市中数据传输的需要。通信层是智慧城市体系架构中发展最好、也较为完善的一部分。

  3.数据层

城市本身是典型的数据密集环境,城市的运行涵盖环境检测、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经济商务、健康管理、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海量的数据在不断被生产出来。更充分、更智能地发挥数据的作用是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智慧城市的数据层是智慧城市体系架构中的核心。

数据层采用云计算的架构模式。数据层体系结构主要分为3层:城市数据中心、城市基础库和城市的云服务。

城市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作为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存储设备、网络设施、数据库和软件等物理资源。数据中心利用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资源的虚拟化避免了硬件异构的特性,并被动态分配和动态调整。

城市基础库:城市基础库是智慧城市中的基础的信息资源,是其他应用的基础数据。智慧城市中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和共享这些数据。

城市云服务:主要为智慧城市的各级用户提供包括政务云、行业云和公共云在内的云服务。城市云服务将以服务的形式为用户提供软件、应用和计算资源等,用户不再关心软件的购买、安装和升级维护,根据租用服务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付费。

4.应用层

智慧城市应用层由智慧产业型应用、智慧管理型应用和智慧民生型应用构成,促进实现“产业发展、功能提升、民生幸福”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为了推进智慧城市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统一的技术和接口标准。智慧城市不仅涉及一些基础性的关键技术而且与应用密切相关,因此,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中分为技术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两个部分。

对于在智慧城市中已有的技术和标准我们尽可能的进行引用,比如通信层所涉及的电信行业标准已经相对的完善和成熟,我们将直接引用不在制定。制定标准过程中,坚持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核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大家认可的标准体系,使标准真正起到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1.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通用规范部分

通用规范部分主要定义智慧城市技术中的名词术语、体系架构以及需求分析等。

感知层部分

感知层部分主要涉及智慧城市中动态感知层的相关标准,主要涉及到传感器接口、组网协议、接入标准、统一标识和安全标准等。

通信层部分

通信层是智慧城市中标准较为完善和发展最好的一个部分,有大量的国际和国内标准。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中,这部分主要是引用现有标准,不再重新制定。

数据层部分

数据层部分涉及的标准主要有云计算本身、信息描述、信息存储和云安全的标准。

接口部分

接口部分包括:网络接口、数据接口、中间件接口和用户接口。

测试规范部分

测试规范包括系统的系统测试、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测试。

2.应用标准体系

应用标准部分主要涵盖的是各行业的标准。智慧城市涉及到很多行业的应用,各行业的标准制定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已经有大量的标准存在,有的标准相对较少;另外在智慧城市中还要考虑跨专业、跨单位和跨地域的多域协同运行和管理的情况。

因此,在制定应用标准时,我们会坚持尽量引用和修改现有标准,对于现有标准没有涉及到的技术再重新制定新的标准,并加强跨地域、跨单位的多域协同运行时的标准制定。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

1.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总体架构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在安全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双方面为智慧城市提供安全保障。在技术层面上,从物理与环境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与应用安全四个方向建立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并针对智慧城市的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上各自特有的安全隐患分别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对智慧城市的层层防控。借此保护包括智慧城市整体建设体系,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

2.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安全基础设施是整个体系的技术基础,提供了各种智慧应用场景下普遍、大量需要用到的安全技术,包括容灾体系、密钥管理、数字证书、等级保护体系等,是其他各维度的基础。智慧城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以整合提升现有资源为主要方式,建立逻辑上统一的容灾恢复中心、监控应急中心、密钥管理中心、安全管理中心、身份管理中心和安全评测中心等六大安全中心。

3.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技术防护

信息安全技术防护包括物理域环境的安全,系统的安全,网络的安全、以及数据与应用的安全。

物理与环境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灾难恢复预防几个方面。

系统安全主要包括:防病毒技术、主机安全加固、操作系统安全三个方面。

网络安全包括:网关杀毒、防火墙、入侵检测几个方面。

数据与应用安全:包含数据库加密和数据库备份等技术。

4.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体系是全方位的,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以及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有必要建立或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组织体系,完善安全运行管理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保证智慧城市的正常运行。

完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

成立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的“智慧城市”安全管理机构,强化和明确其职责;在健全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责任人;

技术部门主管或项目负责人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直接责任人,强化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

加强信息安全配套建设

消除信息安全风险隐患,把好涉密计算机和存储介质、内部网络对外接入、设备采购和服务外包三个重要的管理关口。对政府信息系统和涉及重大民生及城市公共服务重要系统,建立与之配套的数据灾备中心。

加强对涉密信息的监督管理

对相关单位将涉密信息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并违反规定上互联网,将涉密信息暴露在互联网上的要及时纠正,并对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理。对网上发布的信息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泄密事件,将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使保密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

制定整个城市的安全方针、安全策略以及整体的安全战略规划;针对市一级信息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规范;要求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包括安全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评估改进制度、安全外包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在内的日常信息安全规章制度。

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

要通过加强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对相关人员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大力强化相关队伍的安全保密意识,使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留死角,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创造条件。与人事制度相结合,对信息安全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录用、调岗、离职有一定的管理机制,对在岗人员有相关考核,切实把好用人关。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涉密操作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职责,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四、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运行都息息相关。因此在智慧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方法,不能盲目建设,并需要相应的保障和措施。

()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明确定位、突出个性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个性,城市是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必须突出城市设计,科学编制概念性规划;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建立鲜明的城市特色。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具有历史的战略眼光,必须根据每个城市自身的特色、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找准定位、突出每个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建设有特色和生命力的智慧城市,避免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政府要发挥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和颁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营造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利用市场机制扩大社会资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增大私人资本对城市ICT基础设施和科技、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采用BT等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面向应用、带动产业要把智慧应用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要把优势产业智慧化提升和培育新兴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引擎,以智慧应用带动智慧产业,以智慧产业促进智慧应用,切实增强智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智慧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资源整合、基础共建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另起炉灶,不是大量开工建设新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必须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各级各类资源,着力打破固有的行业和部门壁垒,加强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共享、力求集约。围绕城市运行数据的采集、加工、提炼、分析、应用等开展的融合工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关键环节,要大力推进城市范围内数据融合,通过数据融合真正实现信息与智慧决策的融合,从根本上促进实现政府部门的协同共享、行业的互动协调、城市的精细化运行管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民生导向、全民参与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市民积极参与,要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食品药品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活品质改善,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要在应用体系的规划设计和产业发展上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形成一种节约、高效、低碳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开放合作、安全高效

智慧城市建设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心态搞好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高度关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构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在充分互联、资源整合和数据融合背景下的智慧城市的安全可靠,提高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

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智慧城市从概念到落地,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并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路径,也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试点先行,小步快走,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要通过试点示范,充分实践和验证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的先进性、模式的可复制性和经验的可推广性。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和总结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法

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稳步推进,不可盲目建设。按照先分析后设计,先规划后实施的思想,我们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为五个步骤进行,即:定位设计实施评价推广。这五步,必须有条不紊按序进行,前面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必须把前面一步工作做好、做扎实才可进行下一步工作,以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每一步有章可循,切不可冒进图快。

定位

每个城市都是有生命力的,每个城市都具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在建设智慧城市之前,必须做好城市本身的定位分析。根据城市自身的特色和现状,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引,找准定位、突出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愿景目标、建设路线等。避免照搬、照抄其他城市的建设方案。

设计

根据定位分析的愿景和目标构建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优先选择涉及民生和社会热点问题、对产业升级转型有较大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重点项目进行设计。构建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标准化支撑,保证试点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地开展。构建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为智慧城市打造坚实的安全之盾。建立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实施

在做好总体设计和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实施,实施过程中针对各个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投资运营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智慧城市建设;借助市场力量进行项目的运营和运维,带动本地服务业发展;如需政府投入,尽量采用“建设-转移”的方式,减轻财政压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评价

智慧城市的评价是检验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环节。智慧城市的评价可以从绩效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效益分析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方面考量智慧城市建设的价值。

推广

智慧城市建设之后,将从内生和外延两个层面产生辐射推广作用。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应、智慧建设的理念辐射到周边;通过应用示范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推动相关行业的智慧化应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

1.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交通和电网等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就是要不断夯实信息化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高速宽带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让市民充分享受到有线宽带网、无线宽带网、3G移动网等带来的便利。

此外,还要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管网等城市基础建设,推进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2.智慧城市的资源管理

智慧城市的资源管理是通过对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智能管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新技术,努力通过能源生产、储运、应用和再生等环节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3.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

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城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4.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

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是通过打造以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为代表的智慧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提高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智慧产业发展,以智慧产业发展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5.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

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既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也包括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以及应用系统安全等,依赖的安全技术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虚拟专用网和公共密钥等。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安全网络视频监控、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等,为预防和打击各种妨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动、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保障手段。

6.智慧城市的人文建设

智慧城市的人文建设包含六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要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二是建设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三是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四是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艺术团体。教育是文化的基础,科技是文化的精华,艺术团体是文化的结晶,这三者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五是推进城市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六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智慧城市建设亟需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事关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谋划部署。要站在发展知识文明的战略高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高度、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现实角度,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谋划部署,着力抓好“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工作。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成立专门编制规划小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思路、任务和工作举措,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可行的系统建设计划和工作任务。研究出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政府要出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政策意见,完善相关税收、财政、用地等政策,建立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指南,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加大借力发展和对外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扩大社会资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智慧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体系。重视省部合作,创建国家、行业标准,合力推进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的研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做好“三网融合”及物联网相关机构和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加强智慧产品和技术应用推广培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化大众化。

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力度。充分发挥现有试点城市的示范作用,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部分城市扩大试点范围,促进智慧城市创建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创新的互动发展。大力开展智慧应用体系以及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产业发展高端化、社会运行管理高效率、居民生活高品质的具有较强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智慧城市。着力探索构建政府、企业、市场等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关系,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努力走出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五、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具体体现,将起到引领、监测指导、量化评估等作用。

()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

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因此需要分析城市信息化测评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在此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客观地评价智慧城市发展的效果,客观地评价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金字塔式的评价模型把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和支撑体系作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智慧城市这一目标的基础,海量的智慧应用开拓则是一条有效路径,而支撑体系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保障。智慧城市价值实现主要评价智慧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程度,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确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支撑体系、价值实现四大类指标,通过这四大类指标形成以基础网络建设、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应用等为导向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反映智慧城市价值实现的程度。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几项原则:

可采集性:指标的历史、当前数据的采集是容易和科学的;

可加性:指标可按区域划分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

认知性:指标的数据来源具有可靠的依据,指标体系衡量结果能得到认可;

代表性:指标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

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

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可分为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支撑体系、价值实现四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本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了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政策法规、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还包括了智慧化交通管理、医疗教育体系、环保网络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民文化科学素养等软件条件。通过该体系,可将抽象的智慧城市具体化、指标化,形成鲜明的导向,确保城市管理更高效、城市环境更宜居、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建设智慧城市绝非朝夕之功,而编制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动态过程,此外各指标在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中的权重也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今后还需要根据对智慧城市认识的深化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践,适时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具体的指标在评定不同城市以及城市的不同阶段时可能会有不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结束语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大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目前智慧城市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迎来健康的智慧城市的发展,实现“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关键字:智慧感知对象高清视频实施评价

本文摘自:腾讯微信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