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信息资源规划与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宁家骏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10 23:01:05 本文摘自:中国节能在线

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我们的定义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创新为驱动、以人为本,借助泛在网(物联网、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组合)、云计算、通信、建模仿真、智能科学、大数据等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城市的经营、管理、运行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对城市基础支撑、资源环境、社会民生、产业经济、市政管理领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智能处理,从而为市民、企业、政府构建和谐、安全、高效、幸福、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生态系统。

其中的智慧产业经济又包含了智慧制造、智慧市政管理、智慧社会民生、智慧经济管理等,智慧制造是重中之重。

1.智慧制造

智慧制造指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创新为驱动、以人为本,借助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使制造企业(或集团)人/组织、经营管理、技术(三要素)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五流)集成优化,进而改善产品(P)及其开发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环境清洁(E)和知识含量(K),以实现企业(或集团)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的一种智慧化制造新模式与新技术手段。

三个要素和五个流结合在一起,自然产品的开发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环境、清洁、知识含量必定比别人好,因此竞争力就会高。

智慧制造是智慧城市,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指的制造是大制造,一是包括产品活动和过程的覆盖面大;二是制造活动空间范围大,包括企业内部,甚至到全球;三是包括了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混合制造业。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是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市场到“动态多变”的全球市场的转变。我国许多制造企业处在“微笑曲线”最下端(附加价值低),为什么?一方面是产品创新不足,另一方面是售后服务跟不上。因此,围绕着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场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特征的制造业变革正在我国积极、持续地展开。

制造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它的实现途径是:将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应用)技术、建模仿真技术、现代制造(设计/生产/管理/试验及其集成)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及产品有关专业技术等融合运用于产品研制的全系统、全生命周期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技术手段。

制造业信息化最后将实现数字化、集成化、协同化、网络化、敏捷化、服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八化的制造,从而提高企业的敏捷性、柔性及健壮性,以达到增强企业(或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2.云制造

云制造模式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会促进我国制造业向“产品”加“服务”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速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敏捷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进而加快我国制造业实现“敏捷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2.1云制造体系

云制造是一种基于网络(如: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制造新模式。它融合与发展了现有信息化制造(信息化设计、生产、实验、仿真、管理、集成)技术及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科学、高效能(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服务云池,并进行协调的优化管理和经营,使用户通过终端和网络就能随时按需获取制造资源与能力服务,进而智慧地完成其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活动。

它由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制造云池、制造全生命周期应用三大组成部分,通过接进与接出,为制造服务提供者、制造云运营者、制造服务使用者提供服务。

云制造体系结构有三层,下面是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层,中间是云制造服务平台层,包括感知/接入层、虚拟资源/能力层、核心功能层、用户界面层,最上面是服务应用层,有四类应用。因此云制造系统本身是基于各类网络和组合人机融合的新型制造网。

2.2云制造技术体系

云制造的技术体系有十大类关键技术,首先总体技术包括云制造系统服务模式、体系结构、标准规范、系统集成;第二类是资源、能力感知技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感知网的构件等;第三类是资源、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技术,包括统一描述,服务化封装发布以及综合管理;第四类是虚拟化制造服务环境的构建和管理,包括调度优化、支撑运行、管理器、云企业的构建方法以及管理模式等;第五类是虚拟化制造服务环境运行技术,包括动态优化配置、融合、监控、组合、机制和算法。运行以后,要用到虚拟化服务环境评估技术,包含云服务综合效应评估、可靠安全评估、质量综合评估、环境综合评估。

还有可信虚拟化制造服务技术,数据有保障,安全、认真、可信网络构建、资源与能力可信接入。同时还要普适人机交互技术,把界面计算服务、服务资源可视化。再有就是服务平台运用,就是多用户协同,体系架构运行、知识管理、集成,以及重要的信息化制造技术包括系统总体技术、支撑环境技术、设计、实验、生产维修等,3D打印也属于这样的技术。

从上述可以看到云制造系统跟信息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在技术上表现出六化:第一是制造能源和能力数字化,把资源和能力的属性及静动态的行为等信息进行转化为统一分析、规划、重组。第二是物联化,所有的制造资源和能力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形成能用数字化技术控制、监控、管理的制造资源系统,比如数控机床、机器人、计算机辅助管理管理软件等。制造资源和能力物联化,从而支持全生命周期活动中软件的优化。第三是虚拟化,为制造资源和能力提供逻辑和抽象的表示与管理,它不受各种具体物理限制的约束,因为它有可以相互隔离的器件,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实现虚拟化制造资源和能力的实时迁移和动态调度。第四是服务化,通过服务化技术进行封装和组合,分散资源可以集中运用,集中资源可以分散运用。再有是协同化,通过协同化技术把这些模块可以进行全系统、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最后是智能化,这是支撑云制造服务系统智能化运行的核心,将知识及智能科学技术渗入制造各环节、各层面,从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和制造资源/能力服务全生命周期两个维度,为“全生命周期”提供支持。

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不断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成为各国开展进一步高科技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项目。笔者认为要将这个概念付诸实践就要对这个概念进行探究,并从国外已经实施的建设工作中总结经验,这才能帮助国内各大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展开。

一、背景

在这个高科技横行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类改善生活带来了更大希望和更多期待。在建设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结合,把这门精炼的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就能够帮助城市人们在最大化环保、高效的条件下保证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智慧城市的概念分析

智慧城市是指在云计算、物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技术的支撑下,结合全新的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发等工具和方法进行综合设计,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城市的建设中,可以是城市交通、城市商业、城市通信,也可以是对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设。这种智慧型技术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更环保、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生存环境,这是对全球环境保护的相应,也是对人性化理念设计的运用,能够帮助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人类生存生产对城市建设带来的压力。

三、由智慧城市概念在国内外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

1.网络的建设。在网络的建设这一方面首先要从较先执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韩国仁川进行分析,当地政府针对城市中保健医疗和人才教育、商业贸易、政府服务四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但在开展这些项目建设之前已经先在韩国全国境内进行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建设,实现社会网络服务提升。

2.政府和社会服务项目建设。政府和社会的服务项目研究也可以拿韩国当例子。韩国政府要进行政策推行时只需要以VOD形式进行传播,或者可以在IPTV上播放各类社会服务信息如招聘信息、交通情况、家政服务信息等。这些服务技术在韩国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供学习的重要项目。

3.教育和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许多智慧城市建设中都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进行教育和人才培养智慧型建设时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全国教育资源共享,由国家教育部门建立一个统一平台,这个平台要提供给全国所有地区的学校进行资源上传和下载,让智慧真正走进每个地区。

4.保健和卫生医疗项目建设。在日本东京,医院为每位病人建立电子病历,无论病人去哪个医院就医时都能够通过电子病历登陆后找到病人从出生以来的身体状况,出现过何种疾病、进行多少次就医等,大到手术、小到一次感冒看病,实现全程电子记录。并且在进行病房查房和临床治疗时,医生和忽视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和PDA进行记录,这就是对无线网络的很好运用。

5.能源的环保有效利用项目建设。在英国伦敦,贝丁顿生态社区的“零化石能源建设”项目就取得了巨大成效,笔者认为这是实施项目中较为成功的例子。贝丁顿生态社区将太阳能、生物能和风能等进行高效利用,在小区的用电、供热等方面进行节能节源,又运用了低碳环保的合理设计如天然采光、智能供热等,在一年的实践中发现所消耗的电能仅为普通小区的55%,热能仅为普通小区的19%。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6.城市设施和环保设施的改善项目建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道路的智能照明工程建设就为城市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先例。当地政府对道路照明灯进行改造,使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控制,减少因为不同灯具的外形和功能而受到照明影响,并且还将这一技术运用到住宅中,大大降低了人们生活的成本,成功运行了节能模式。荷兰通过一个节能智慧化技术的成功运行将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系统安装到用户家中,成功节省了15%的能源消耗,成功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四、总结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以人为本和低碳环保理念的城市建设渗透。作为能够造福人类社会的一项技术,人们应当研究技术、善用技术,在经济最优化的情况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将这项技术真正运用到生活中,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贡献。

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当看到,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企业的IT应用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前进。但与企业的其它变革明显不同的是,IT应用的变化速度更快,也就是说,企业进行的每一次局部的IT应用都可能与以前的应用不配套,也可能与以后的“更高级”的应用不兼容。因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孤岛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信息化是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与企业IT发展类似,智慧城市建设也难逃“信息孤岛”牵绊,如何尽快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尽量减少“信息孤岛”的羁绊,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智慧城市被纳入规划之中。规划明确要求,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据了解,仅住建部公布的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技术的充分集成,让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系统与新能源等低碳系统充分融合应用,从而发挥提升城市品位以及人们生存品质的价值。建设智慧城市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据机构预测,“十二五”期间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将达2万亿元。智慧城市建设将催生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还可以引发相关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成为国内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然而,现在许多城市数据很多都相对孤立和封闭。比如说城市建设的建筑、街道、交通、照明等数据,一般很少向外界开放,致使相关数据的价值未能充分利用。由于缺少这些城市数据的支撑和应用,一些智慧城市也显得不太“智慧”。

之所以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封闭现象,一方面是信息安全问题,担心数据泄密;另一方面是管理问题,需要打破政府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智慧城市的智慧来自大数据。没有大数据的充分应用,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空架子。对于爆炸式增长的政府信息,只有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分析、挖掘、应用、管理,才能从海量、复杂、实时的信息中发现有用信息、提升应用。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在大数据开放方面,美国已制定完整的数据开放计划,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开放计划。我国的进度相对还比较缓慢。

城市数据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资产,政府开放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切入点。政府的数据开放有利于市民参与城市的管理和对政府的监督,改进公众服务和社会管理,打造众“智”成城的生态。当然,数据安全问题是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的核心,所有的数据都在平台上运营,一旦不安全,相当于整个城市的基础数据都出现泄密。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时需要重点打造具有安全性的城市级管理平台,确保城市的数据安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国发〔2012〕2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据统计,当前我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住建部于2013年1月公布了国内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并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但在智慧城市的具体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国性的建设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少城市及部门根据自身需要自定标准,不同城市之间、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共享,这影响了智慧城市在应用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和提供民生服务的优质高效性。因此,迫切需要将标准体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以标准体系建设来推动智慧城市实现健康发展。

何谓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所谓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指的是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和治理、智慧人群等多个领域,广泛运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服务手段,以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培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效地实现智慧城市高水平建设、全方位发展目标的科学有机的一整套体系。一方面,它是由智慧城市建设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必须涵盖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所必须的、现有的、正在制定和应着手制定的所有标准;另一方面,它是由多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分体系构成,是一个系统有序的统一整体。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

目前,国内众多城市都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但真正形成系统性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还不多见,缺乏统一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成为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难题。

在理论研究层面,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代表性机构和组织主要有:中国通信学会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工作组、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和组织从智慧城市评估体系及标准、规划和建设咨询、智慧城市发展重点问题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在实践层面,不少省市已开展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建设探索。如浙江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共同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合作框架协议》,以推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同时,成立了浙江省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全省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产业等领域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工作。武汉已建立了包括《智慧城市的名词术语》、《智慧城市的需求》、《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与技术要求》、《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等在内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并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家居等专业应用领域制定了技术要求与测试规范。常州制订了《常州市政务云计算中心技术标准化指南》,完成了《常州市智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在省市层面开展的这些工作,更多地是结合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而提出的针对性的、区域性的解决方案。

总体上来看,国内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 一是缺乏规划。表现为行业标准建设方面的规划不足,资金投入较少,标准化研发人员匮乏,专业队伍的培养建设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二是缺乏整合。城市的管理部门多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系统,但在城市层面,基本没有形成统一、可工程化操作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存在着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的现象,横不能连接,纵无法贯通;三是各做一套。城市的各个管理部门、企业多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标准,对标准的引用范围、深度与广度也不统一,缺乏整合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造成企业和行业之间的标准存在割裂的情况。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需科学合理地构建

标准体系构建量多面广,从技术、行业应用和服务三个层面的标准出发,可构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如下:

一是技术标准化。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化的大平台,其服务最终依赖于大量的底层应用,并且需要将各种应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而标准化的技术平台体系与技术接口,则是保障实现平台应用要求的基础条件。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在创新产品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低成本的研发。而且,得益于技术的标准化,使得处于不同平台上的各个厂商在基础性的工作上无需过多的重复劳动,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优质化、特性化的创新和研发工作。该层面包括总体(通用规范)标准(主要定义智慧城市技术中的名词术语、总体框架以及需求分析等)、感知层标准(主要涉及智慧城市中动态感知层的相关标准,包括传感器接口、组网协议、接入标准、统一标识和安全标准等);通信层标准(这是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中现有已较为完善和发展较好的部分,已有大量的国际和国内标准可供参考引用)、数据层标准(主要涉及云计算、信息描述、信息存储和云安全标准)、接口标准(主要包括中间件接口、数据接口、通信接口和用户接口等标准)、测试规范标准(主要包括系统的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测试和系统测试等标准)。需要指出的是,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已有的技术和标准,我们应尽可能进行引用而非重新制定。如,通信层所涉及的电信行业,已有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标准,我国可以进行直接引用。而对于目前尚缺失、需要重新制定的标准,则需在坚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原则下,广泛吸取各方意见,形成可被认可和接受的标准,推动产业的发展。

二是行业应用标准化。行业应用标准化是智慧城市所体现出的标准化的更高层面,即通过智慧城市的应用平台,使各行业的应用得到有机统一。这种有机统一的状态即是打破各自为阵、分隔分离,实现有机共享。而在实现有机共享的过程中,各类行业应用需要有统一的应用标准,通过打造标准的行业应用接口来实现技术互通,实现标准化的应用界面和应用流程。该部分主要涵盖各种行业标准。由于各行业的标准制定情况各不相同,专业性强弱也各有不同,还需考虑跨专业、跨单位和跨地域的协同运行和管理,为此,在制定应用标准时,需要加强对跨地域、跨单位协同运行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三是服务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是智慧城市应用的最终体现,也是行业标准化的最终结果。从智慧城市的目标定位角度,需要将提供标准的服务作为最终应实现的目标,即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最终个人用户与企业和行业用户享受到标准化服务、统一的人机接口、统一的服务流程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并提高用户的使用黏性和使用舒适性。该部分包括统一人机接口和统一服务流程,而后者是服务标准化的高级阶段,即通过提供同质性、无差异、标准化的公共服务,让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能普惠民生。

推进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鉴于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涉及城市中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方方面面,需要结合城市的各自特色和发展阶段,稳步有序地加以推进。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各方参与,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创新。在城市层面,成立由牵头部门、质监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共同组成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小组,策划宣传、指导协调,统一解决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中碰到的综合性、普遍性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在技术标准层面,积极引导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设计、网络化制造、清洁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工艺技术和附加值。在产业层面,将政府支持和市场化运营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从“买设备、建中心”向“定标准、买服务”的转变,加强产业集群内的标准开发与创新合作,建立标准资源共享、研发风险共担、成果收益分享的经济共同体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智慧城市标准化研发创新体系。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提升标准制订和应用能力。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有代表性、可重点突破的几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标准化研究,积极引导各方采用标准化的手段和方法,改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在构建、完善城市级智慧城市标准的基础上,将部分有代表性、成熟的标准推广、上升到更高层面,成为区域性及国家标准。

三是坚持产业提升,改善民生,不断强化智慧城市管理标准化。围绕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及物联网、云计算与云服务、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在企业内部,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标准化进程,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助推制造业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库存和市场营销的变革和提升。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入手,研制一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基础性标准,逐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信息集成及标准化手段提高各项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协同水平,增强城市民生的承载和运行保障能力,实现智慧城市服务民生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是坚持人才为先,加强培训,加快智慧城市标准化队伍建设。夯实智慧城市标准化人才基础,加大对智慧城市标准化研发的经费投入,建立标准化人才的选拔、培训、输出、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智慧城市标准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的良好格局。结合地方和行业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培训工作,提升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中从事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人员素质,实现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城市形态。其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节约了成本和能源,改进了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简言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了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和以人为本的持续创新,完成了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未来数十年内,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围绕城市展开,这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及建设新型城镇化突出“创新”的主旨完全一致。因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今后城市化中的重大发展需求。

信息资源规划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

第四,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搭建好信息共享与基础信息校核平台,确保信息的同一性。其中特别要注意每一类以事件为主关联的信息资源主题应用都需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与基础地理信息等,进行校核比对,构成城市的基础信息资源支撑,将分布在不同机构的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切分、聚合并服务化,并按照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按需服务的能力,形成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体系框架。

信息资源规划具有“建设性”意义

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所决定,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核心指导思想在于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组织之间的信息交互模式,优化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协同机制。“智慧城市”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标准规范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及信息服务平台上,通过统一的应用支撑基础平台建立各种业务管理和服务应用系统,包括数字城管、应急管理、环保监测等各类综合应用。依据不同市情、深入研究各个城市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信息化需求特征,才能有效评估城市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形成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资源规划意义,在于通过信息资源规划设计,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映射到信息化建设需求中,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信息化规划设计体系。

关键字:智慧智慧服务科学发展观

本文摘自:中国节能在线

x 信息资源规划与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信息资源规划与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宁家骏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10 23:01:05 本文摘自:中国节能在线

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我们的定义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创新为驱动、以人为本,借助泛在网(物联网、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组合)、云计算、通信、建模仿真、智能科学、大数据等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城市的经营、管理、运行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对城市基础支撑、资源环境、社会民生、产业经济、市政管理领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智能处理,从而为市民、企业、政府构建和谐、安全、高效、幸福、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生态系统。

其中的智慧产业经济又包含了智慧制造、智慧市政管理、智慧社会民生、智慧经济管理等,智慧制造是重中之重。

1.智慧制造

智慧制造指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创新为驱动、以人为本,借助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使制造企业(或集团)人/组织、经营管理、技术(三要素)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五流)集成优化,进而改善产品(P)及其开发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环境清洁(E)和知识含量(K),以实现企业(或集团)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的一种智慧化制造新模式与新技术手段。

三个要素和五个流结合在一起,自然产品的开发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环境、清洁、知识含量必定比别人好,因此竞争力就会高。

智慧制造是智慧城市,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指的制造是大制造,一是包括产品活动和过程的覆盖面大;二是制造活动空间范围大,包括企业内部,甚至到全球;三是包括了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混合制造业。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是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市场到“动态多变”的全球市场的转变。我国许多制造企业处在“微笑曲线”最下端(附加价值低),为什么?一方面是产品创新不足,另一方面是售后服务跟不上。因此,围绕着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场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特征的制造业变革正在我国积极、持续地展开。

制造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它的实现途径是:将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应用)技术、建模仿真技术、现代制造(设计/生产/管理/试验及其集成)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及产品有关专业技术等融合运用于产品研制的全系统、全生命周期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技术手段。

制造业信息化最后将实现数字化、集成化、协同化、网络化、敏捷化、服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八化的制造,从而提高企业的敏捷性、柔性及健壮性,以达到增强企业(或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2.云制造

云制造模式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会促进我国制造业向“产品”加“服务”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速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敏捷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进而加快我国制造业实现“敏捷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2.1云制造体系

云制造是一种基于网络(如: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制造新模式。它融合与发展了现有信息化制造(信息化设计、生产、实验、仿真、管理、集成)技术及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科学、高效能(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服务云池,并进行协调的优化管理和经营,使用户通过终端和网络就能随时按需获取制造资源与能力服务,进而智慧地完成其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活动。

它由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制造云池、制造全生命周期应用三大组成部分,通过接进与接出,为制造服务提供者、制造云运营者、制造服务使用者提供服务。

云制造体系结构有三层,下面是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层,中间是云制造服务平台层,包括感知/接入层、虚拟资源/能力层、核心功能层、用户界面层,最上面是服务应用层,有四类应用。因此云制造系统本身是基于各类网络和组合人机融合的新型制造网。

2.2云制造技术体系

云制造的技术体系有十大类关键技术,首先总体技术包括云制造系统服务模式、体系结构、标准规范、系统集成;第二类是资源、能力感知技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感知网的构件等;第三类是资源、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技术,包括统一描述,服务化封装发布以及综合管理;第四类是虚拟化制造服务环境的构建和管理,包括调度优化、支撑运行、管理器、云企业的构建方法以及管理模式等;第五类是虚拟化制造服务环境运行技术,包括动态优化配置、融合、监控、组合、机制和算法。运行以后,要用到虚拟化服务环境评估技术,包含云服务综合效应评估、可靠安全评估、质量综合评估、环境综合评估。

还有可信虚拟化制造服务技术,数据有保障,安全、认真、可信网络构建、资源与能力可信接入。同时还要普适人机交互技术,把界面计算服务、服务资源可视化。再有就是服务平台运用,就是多用户协同,体系架构运行、知识管理、集成,以及重要的信息化制造技术包括系统总体技术、支撑环境技术、设计、实验、生产维修等,3D打印也属于这样的技术。

从上述可以看到云制造系统跟信息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在技术上表现出六化:第一是制造能源和能力数字化,把资源和能力的属性及静动态的行为等信息进行转化为统一分析、规划、重组。第二是物联化,所有的制造资源和能力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形成能用数字化技术控制、监控、管理的制造资源系统,比如数控机床、机器人、计算机辅助管理管理软件等。制造资源和能力物联化,从而支持全生命周期活动中软件的优化。第三是虚拟化,为制造资源和能力提供逻辑和抽象的表示与管理,它不受各种具体物理限制的约束,因为它有可以相互隔离的器件,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实现虚拟化制造资源和能力的实时迁移和动态调度。第四是服务化,通过服务化技术进行封装和组合,分散资源可以集中运用,集中资源可以分散运用。再有是协同化,通过协同化技术把这些模块可以进行全系统、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最后是智能化,这是支撑云制造服务系统智能化运行的核心,将知识及智能科学技术渗入制造各环节、各层面,从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和制造资源/能力服务全生命周期两个维度,为“全生命周期”提供支持。

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不断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成为各国开展进一步高科技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项目。笔者认为要将这个概念付诸实践就要对这个概念进行探究,并从国外已经实施的建设工作中总结经验,这才能帮助国内各大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展开。

一、背景

在这个高科技横行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类改善生活带来了更大希望和更多期待。在建设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结合,把这门精炼的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就能够帮助城市人们在最大化环保、高效的条件下保证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智慧城市的概念分析

智慧城市是指在云计算、物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技术的支撑下,结合全新的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发等工具和方法进行综合设计,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城市的建设中,可以是城市交通、城市商业、城市通信,也可以是对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设。这种智慧型技术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更环保、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生存环境,这是对全球环境保护的相应,也是对人性化理念设计的运用,能够帮助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人类生存生产对城市建设带来的压力。

三、由智慧城市概念在国内外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

1.网络的建设。在网络的建设这一方面首先要从较先执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韩国仁川进行分析,当地政府针对城市中保健医疗和人才教育、商业贸易、政府服务四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但在开展这些项目建设之前已经先在韩国全国境内进行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建设,实现社会网络服务提升。

2.政府和社会服务项目建设。政府和社会的服务项目研究也可以拿韩国当例子。韩国政府要进行政策推行时只需要以VOD形式进行传播,或者可以在IPTV上播放各类社会服务信息如招聘信息、交通情况、家政服务信息等。这些服务技术在韩国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供学习的重要项目。

3.教育和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许多智慧城市建设中都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进行教育和人才培养智慧型建设时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全国教育资源共享,由国家教育部门建立一个统一平台,这个平台要提供给全国所有地区的学校进行资源上传和下载,让智慧真正走进每个地区。

4.保健和卫生医疗项目建设。在日本东京,医院为每位病人建立电子病历,无论病人去哪个医院就医时都能够通过电子病历登陆后找到病人从出生以来的身体状况,出现过何种疾病、进行多少次就医等,大到手术、小到一次感冒看病,实现全程电子记录。并且在进行病房查房和临床治疗时,医生和忽视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和PDA进行记录,这就是对无线网络的很好运用。

5.能源的环保有效利用项目建设。在英国伦敦,贝丁顿生态社区的“零化石能源建设”项目就取得了巨大成效,笔者认为这是实施项目中较为成功的例子。贝丁顿生态社区将太阳能、生物能和风能等进行高效利用,在小区的用电、供热等方面进行节能节源,又运用了低碳环保的合理设计如天然采光、智能供热等,在一年的实践中发现所消耗的电能仅为普通小区的55%,热能仅为普通小区的19%。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6.城市设施和环保设施的改善项目建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道路的智能照明工程建设就为城市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先例。当地政府对道路照明灯进行改造,使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控制,减少因为不同灯具的外形和功能而受到照明影响,并且还将这一技术运用到住宅中,大大降低了人们生活的成本,成功运行了节能模式。荷兰通过一个节能智慧化技术的成功运行将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系统安装到用户家中,成功节省了15%的能源消耗,成功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四、总结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以人为本和低碳环保理念的城市建设渗透。作为能够造福人类社会的一项技术,人们应当研究技术、善用技术,在经济最优化的情况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将这项技术真正运用到生活中,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贡献。

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应当看到,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企业的IT应用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前进。但与企业的其它变革明显不同的是,IT应用的变化速度更快,也就是说,企业进行的每一次局部的IT应用都可能与以前的应用不配套,也可能与以后的“更高级”的应用不兼容。因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孤岛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信息化是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与企业IT发展类似,智慧城市建设也难逃“信息孤岛”牵绊,如何尽快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尽量减少“信息孤岛”的羁绊,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智慧城市被纳入规划之中。规划明确要求,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据了解,仅住建部公布的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技术的充分集成,让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系统与新能源等低碳系统充分融合应用,从而发挥提升城市品位以及人们生存品质的价值。建设智慧城市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据机构预测,“十二五”期间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将达2万亿元。智慧城市建设将催生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还可以引发相关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成为国内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然而,现在许多城市数据很多都相对孤立和封闭。比如说城市建设的建筑、街道、交通、照明等数据,一般很少向外界开放,致使相关数据的价值未能充分利用。由于缺少这些城市数据的支撑和应用,一些智慧城市也显得不太“智慧”。

之所以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封闭现象,一方面是信息安全问题,担心数据泄密;另一方面是管理问题,需要打破政府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智慧城市的智慧来自大数据。没有大数据的充分应用,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空架子。对于爆炸式增长的政府信息,只有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分析、挖掘、应用、管理,才能从海量、复杂、实时的信息中发现有用信息、提升应用。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在大数据开放方面,美国已制定完整的数据开放计划,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开放计划。我国的进度相对还比较缓慢。

城市数据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资产,政府开放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切入点。政府的数据开放有利于市民参与城市的管理和对政府的监督,改进公众服务和社会管理,打造众“智”成城的生态。当然,数据安全问题是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的核心,所有的数据都在平台上运营,一旦不安全,相当于整个城市的基础数据都出现泄密。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时需要重点打造具有安全性的城市级管理平台,确保城市的数据安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国发〔2012〕2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据统计,当前我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住建部于2013年1月公布了国内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并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但在智慧城市的具体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国性的建设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少城市及部门根据自身需要自定标准,不同城市之间、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共享,这影响了智慧城市在应用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和提供民生服务的优质高效性。因此,迫切需要将标准体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以标准体系建设来推动智慧城市实现健康发展。

何谓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所谓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指的是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和治理、智慧人群等多个领域,广泛运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服务手段,以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培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效地实现智慧城市高水平建设、全方位发展目标的科学有机的一整套体系。一方面,它是由智慧城市建设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必须涵盖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所必须的、现有的、正在制定和应着手制定的所有标准;另一方面,它是由多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分体系构成,是一个系统有序的统一整体。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

目前,国内众多城市都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但真正形成系统性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还不多见,缺乏统一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成为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难题。

在理论研究层面,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代表性机构和组织主要有:中国通信学会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工作组、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和组织从智慧城市评估体系及标准、规划和建设咨询、智慧城市发展重点问题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在实践层面,不少省市已开展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建设探索。如浙江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共同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合作框架协议》,以推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同时,成立了浙江省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全省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产业等领域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工作。武汉已建立了包括《智慧城市的名词术语》、《智慧城市的需求》、《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与技术要求》、《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等在内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并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家居等专业应用领域制定了技术要求与测试规范。常州制订了《常州市政务云计算中心技术标准化指南》,完成了《常州市智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在省市层面开展的这些工作,更多地是结合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而提出的针对性的、区域性的解决方案。

总体上来看,国内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 一是缺乏规划。表现为行业标准建设方面的规划不足,资金投入较少,标准化研发人员匮乏,专业队伍的培养建设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二是缺乏整合。城市的管理部门多有自己的一套信息系统,但在城市层面,基本没有形成统一、可工程化操作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存在着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的现象,横不能连接,纵无法贯通;三是各做一套。城市的各个管理部门、企业多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标准,对标准的引用范围、深度与广度也不统一,缺乏整合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造成企业和行业之间的标准存在割裂的情况。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需科学合理地构建

标准体系构建量多面广,从技术、行业应用和服务三个层面的标准出发,可构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如下:

一是技术标准化。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化的大平台,其服务最终依赖于大量的底层应用,并且需要将各种应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而标准化的技术平台体系与技术接口,则是保障实现平台应用要求的基础条件。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在创新产品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低成本的研发。而且,得益于技术的标准化,使得处于不同平台上的各个厂商在基础性的工作上无需过多的重复劳动,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优质化、特性化的创新和研发工作。该层面包括总体(通用规范)标准(主要定义智慧城市技术中的名词术语、总体框架以及需求分析等)、感知层标准(主要涉及智慧城市中动态感知层的相关标准,包括传感器接口、组网协议、接入标准、统一标识和安全标准等);通信层标准(这是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中现有已较为完善和发展较好的部分,已有大量的国际和国内标准可供参考引用)、数据层标准(主要涉及云计算、信息描述、信息存储和云安全标准)、接口标准(主要包括中间件接口、数据接口、通信接口和用户接口等标准)、测试规范标准(主要包括系统的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测试和系统测试等标准)。需要指出的是,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已有的技术和标准,我们应尽可能进行引用而非重新制定。如,通信层所涉及的电信行业,已有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标准,我国可以进行直接引用。而对于目前尚缺失、需要重新制定的标准,则需在坚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原则下,广泛吸取各方意见,形成可被认可和接受的标准,推动产业的发展。

二是行业应用标准化。行业应用标准化是智慧城市所体现出的标准化的更高层面,即通过智慧城市的应用平台,使各行业的应用得到有机统一。这种有机统一的状态即是打破各自为阵、分隔分离,实现有机共享。而在实现有机共享的过程中,各类行业应用需要有统一的应用标准,通过打造标准的行业应用接口来实现技术互通,实现标准化的应用界面和应用流程。该部分主要涵盖各种行业标准。由于各行业的标准制定情况各不相同,专业性强弱也各有不同,还需考虑跨专业、跨单位和跨地域的协同运行和管理,为此,在制定应用标准时,需要加强对跨地域、跨单位协同运行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三是服务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是智慧城市应用的最终体现,也是行业标准化的最终结果。从智慧城市的目标定位角度,需要将提供标准的服务作为最终应实现的目标,即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使最终个人用户与企业和行业用户享受到标准化服务、统一的人机接口、统一的服务流程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并提高用户的使用黏性和使用舒适性。该部分包括统一人机接口和统一服务流程,而后者是服务标准化的高级阶段,即通过提供同质性、无差异、标准化的公共服务,让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能普惠民生。

推进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鉴于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涉及城市中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方方面面,需要结合城市的各自特色和发展阶段,稳步有序地加以推进。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各方参与,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创新。在城市层面,成立由牵头部门、质监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共同组成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小组,策划宣传、指导协调,统一解决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中碰到的综合性、普遍性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在技术标准层面,积极引导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设计、网络化制造、清洁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工艺技术和附加值。在产业层面,将政府支持和市场化运营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从“买设备、建中心”向“定标准、买服务”的转变,加强产业集群内的标准开发与创新合作,建立标准资源共享、研发风险共担、成果收益分享的经济共同体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智慧城市标准化研发创新体系。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提升标准制订和应用能力。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有代表性、可重点突破的几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标准化研究,积极引导各方采用标准化的手段和方法,改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在构建、完善城市级智慧城市标准的基础上,将部分有代表性、成熟的标准推广、上升到更高层面,成为区域性及国家标准。

三是坚持产业提升,改善民生,不断强化智慧城市管理标准化。围绕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及物联网、云计算与云服务、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在企业内部,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标准化进程,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助推制造业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库存和市场营销的变革和提升。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入手,研制一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基础性标准,逐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信息集成及标准化手段提高各项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协同水平,增强城市民生的承载和运行保障能力,实现智慧城市服务民生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是坚持人才为先,加强培训,加快智慧城市标准化队伍建设。夯实智慧城市标准化人才基础,加大对智慧城市标准化研发的经费投入,建立标准化人才的选拔、培训、输出、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智慧城市标准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的良好格局。结合地方和行业特点,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培训工作,提升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中从事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人员素质,实现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城市形态。其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节约了成本和能源,改进了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简言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了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和以人为本的持续创新,完成了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未来数十年内,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围绕城市展开,这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及建设新型城镇化突出“创新”的主旨完全一致。因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今后城市化中的重大发展需求。

信息资源规划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

第四,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搭建好信息共享与基础信息校核平台,确保信息的同一性。其中特别要注意每一类以事件为主关联的信息资源主题应用都需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与基础地理信息等,进行校核比对,构成城市的基础信息资源支撑,将分布在不同机构的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切分、聚合并服务化,并按照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按需服务的能力,形成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体系框架。

信息资源规划具有“建设性”意义

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所决定,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核心指导思想在于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组织之间的信息交互模式,优化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协同机制。“智慧城市”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标准规范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及信息服务平台上,通过统一的应用支撑基础平台建立各种业务管理和服务应用系统,包括数字城管、应急管理、环保监测等各类综合应用。依据不同市情、深入研究各个城市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信息化需求特征,才能有效评估城市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形成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资源规划意义,在于通过信息资源规划设计,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映射到信息化建设需求中,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信息化规划设计体系。

关键字:智慧智慧服务科学发展观

本文摘自:中国节能在线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