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杨凌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情况介绍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1-03 14:57:40 本文摘自:西部网

一、目标定位

2013年,杨凌先后获批住建部、科技部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成为全国同时获两部委支持的四个智慧城市试点之一。按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杨凌编制了杨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杨凌智慧城市建设近期目标是:到2016年,一大批“智慧杨凌”建设项目实施并投入运行,建设成效初步彰显,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任务基本完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为普及深入、产业整体规模更加壮大、公共服务更为便捷、城市治理更为精细;“智慧杨凌”空间布局基本成型,产业发展布局取得显著进展,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智慧杨凌”建设更加深入,杨凌示范区在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城乡一体化上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城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初步确立关中—天水经济带次核心城市地位;“智慧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生产的示范标杆,涉农工业成为“智慧杨凌”发展的重要支撑;“四化融合”更趋加快深入,智慧应用水平进入陕西省先进城市行列,管理服务水平进入全国领先水平,杨凌迈向公共服务便捷、城市管理精细、生活环境宜居、基础设施智能、网络安全长效的创新城市。

二、建设成效

近年来,在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杨凌不断加强统筹协调,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三大主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智慧应用服务,一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先后建成投用,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在基础网络方面,以实现“三网融合”、“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为目标,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实现城区4G无线网络全覆盖,成为我省首个4G全覆盖试点地区。2015年底实现全区城乡光纤接入能力100%全覆盖,其中城市光纤宽带用户占全部宽带用户80%以上,农村光纤宽带用户占全部用户60%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国务院关于宽带中国战略发展指标要求,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光网城市。

在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方面,建成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面向政府提供基础性、公共性的机房、计算、存储和安全等信息化基础资源服务,实现各部门基础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目前,已为示范区16家单位64项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支撑服务,如农业大数据、网上农高会、公共自行车等系统,均基于平台部署。建成示范区人口法人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质性推动了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及深入开发利用。建成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规划数据管理中心,实现各级规划数据及成果的联接互动。

在智慧城市应用服务方面,先后建成城市公共自行车、智慧门户、智慧教育、平安城市、智慧安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民生领域应用服务,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首批在城区设立服务点40个,投放自行车1000辆,现使用率不断呈上升趋势。智慧教育项目实现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宽带接入,60%以上班级配备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互联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区中小学校普遍推行。今年1月,示范区与台湾有关方面在杨凌举办海峡两岸智慧教育交流研讨会,并成立智慧教育研究会,推进智慧教育研究和应用推广。建成“农科城卡”运营服务体系,现已加载居民健康卡、公交、自行车、农高会、金融等应用,迈出“一卡通”坚实一步,真正实现信息惠民、便民、利民。

三、特色亮点

立足国家赋予的使命,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已初步形成“智慧农业、城乡一体”的鲜明特色。

在智慧农业方面,实施和推进了旱区遥感项目、安全农产品溯源体系、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远程科技服务平台、三农呼叫中心、涉农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一批项目,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服务,有力提升了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带动效应。如旱区遥感项目,全称为“旱区多遥感平台农田信息精准获取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属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聚集22家单位33个任务团队,建成主要基于“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网”等多遥感技术的综合服务平台,面向旱区开展耕地、苗情长势、病虫害监测预警、肥水药精准作业等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应用。2013年以来,该项目成果以陕西为核心,面向西部地区累计推广示范10.5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杨凌安全农产品溯源管理系统,按照“生产过程有记录、记录信息可查询、流通去向可跟踪、主体责任可追究、问题产品能召回、质量安全有保障”的思路,建立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探索安全食品生产模式,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安全农产品”已成为“杨凌农科”品牌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农业大数据中心,包含植物品种权数据库、涉农专利信息数据库、涉农专家数据库、涉农科技成果数据库和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集成等五大数据库及大数据交换平台,现有数据450余万条,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农业数据中心。

在城乡一体方面,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的城乡统筹发展要求,2014年起,实施“i-Yangling”公益WIFI建设工程,在全区建成500余个WIFI热点,覆盖城乡,免费向公众开放,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免费无线网络覆盖。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分别建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治理成效和综合服务水平,其中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民政、卫计、交通、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同步开展网格化管理,在收集民意信息、受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融合土地管理、农村三资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多项业务,面向“三农”提供综合性服务。建成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内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网络连接,全面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患者区内就诊实时报销。在五泉、揉谷、大寨三个重点镇推进智慧城镇建设,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加强电子政务、农业信息化和城镇管理等应用。

四、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建锋主任担任组长,智慧办设在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协调、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示范区每年设立智慧城市专项资金。

二是深化顶层设计。建设初期,杨凌就多次邀请住建部有关专家来杨凌考察指导,聘请专业团队编制杨凌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从杨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好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三是对接各方资源。杨凌先后与陕西移动、联通、电信签订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提升杨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探索项目运营管理新模式。比如公益WIFI项目,就是采取电信运营商自筹资金建设维护,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不仅节约了财政投资,而且提高了运行服务效率。2015年8月,管委会与神州数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11月即合作成立杨凌农业云服务有限公司,为推进杨凌智慧城市建设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资源。

四是加强统筹管理。杨凌坚持每年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年度重点任务,明确建设内容及责任分工;实行重点项目月度检查、季度统计制度;制定示范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组建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规范示范区信息化项目的审批审核流程,加强统筹管理,避免重复建设。

关键字:任务团队触控一体机

本文摘自:西部网

x 杨凌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情况介绍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杨凌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情况介绍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1-03 14:57:40 本文摘自:西部网

一、目标定位

2013年,杨凌先后获批住建部、科技部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成为全国同时获两部委支持的四个智慧城市试点之一。按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杨凌编制了杨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杨凌智慧城市建设近期目标是:到2016年,一大批“智慧杨凌”建设项目实施并投入运行,建设成效初步彰显,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任务基本完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为普及深入、产业整体规模更加壮大、公共服务更为便捷、城市治理更为精细;“智慧杨凌”空间布局基本成型,产业发展布局取得显著进展,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智慧杨凌”建设更加深入,杨凌示范区在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城乡一体化上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城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初步确立关中—天水经济带次核心城市地位;“智慧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生产的示范标杆,涉农工业成为“智慧杨凌”发展的重要支撑;“四化融合”更趋加快深入,智慧应用水平进入陕西省先进城市行列,管理服务水平进入全国领先水平,杨凌迈向公共服务便捷、城市管理精细、生活环境宜居、基础设施智能、网络安全长效的创新城市。

二、建设成效

近年来,在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杨凌不断加强统筹协调,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三大主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智慧应用服务,一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先后建成投用,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在基础网络方面,以实现“三网融合”、“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为目标,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实现城区4G无线网络全覆盖,成为我省首个4G全覆盖试点地区。2015年底实现全区城乡光纤接入能力100%全覆盖,其中城市光纤宽带用户占全部宽带用户80%以上,农村光纤宽带用户占全部用户60%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国务院关于宽带中国战略发展指标要求,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光网城市。

在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方面,建成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面向政府提供基础性、公共性的机房、计算、存储和安全等信息化基础资源服务,实现各部门基础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目前,已为示范区16家单位64项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支撑服务,如农业大数据、网上农高会、公共自行车等系统,均基于平台部署。建成示范区人口法人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质性推动了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及深入开发利用。建成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规划数据管理中心,实现各级规划数据及成果的联接互动。

在智慧城市应用服务方面,先后建成城市公共自行车、智慧门户、智慧教育、平安城市、智慧安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民生领域应用服务,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首批在城区设立服务点40个,投放自行车1000辆,现使用率不断呈上升趋势。智慧教育项目实现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宽带接入,60%以上班级配备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互联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区中小学校普遍推行。今年1月,示范区与台湾有关方面在杨凌举办海峡两岸智慧教育交流研讨会,并成立智慧教育研究会,推进智慧教育研究和应用推广。建成“农科城卡”运营服务体系,现已加载居民健康卡、公交、自行车、农高会、金融等应用,迈出“一卡通”坚实一步,真正实现信息惠民、便民、利民。

三、特色亮点

立足国家赋予的使命,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已初步形成“智慧农业、城乡一体”的鲜明特色。

在智慧农业方面,实施和推进了旱区遥感项目、安全农产品溯源体系、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远程科技服务平台、三农呼叫中心、涉农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一批项目,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服务,有力提升了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带动效应。如旱区遥感项目,全称为“旱区多遥感平台农田信息精准获取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属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聚集22家单位33个任务团队,建成主要基于“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网”等多遥感技术的综合服务平台,面向旱区开展耕地、苗情长势、病虫害监测预警、肥水药精准作业等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应用。2013年以来,该项目成果以陕西为核心,面向西部地区累计推广示范10.5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杨凌安全农产品溯源管理系统,按照“生产过程有记录、记录信息可查询、流通去向可跟踪、主体责任可追究、问题产品能召回、质量安全有保障”的思路,建立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探索安全食品生产模式,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安全农产品”已成为“杨凌农科”品牌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农业大数据中心,包含植物品种权数据库、涉农专利信息数据库、涉农专家数据库、涉农科技成果数据库和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集成等五大数据库及大数据交换平台,现有数据450余万条,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农业数据中心。

在城乡一体方面,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的城乡统筹发展要求,2014年起,实施“i-Yangling”公益WIFI建设工程,在全区建成500余个WIFI热点,覆盖城乡,免费向公众开放,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免费无线网络覆盖。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分别建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治理成效和综合服务水平,其中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民政、卫计、交通、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同步开展网格化管理,在收集民意信息、受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融合土地管理、农村三资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多项业务,面向“三农”提供综合性服务。建成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内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网络连接,全面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患者区内就诊实时报销。在五泉、揉谷、大寨三个重点镇推进智慧城镇建设,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加强电子政务、农业信息化和城镇管理等应用。

四、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建锋主任担任组长,智慧办设在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协调、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示范区每年设立智慧城市专项资金。

二是深化顶层设计。建设初期,杨凌就多次邀请住建部有关专家来杨凌考察指导,聘请专业团队编制杨凌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从杨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好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三是对接各方资源。杨凌先后与陕西移动、联通、电信签订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提升杨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探索项目运营管理新模式。比如公益WIFI项目,就是采取电信运营商自筹资金建设维护,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不仅节约了财政投资,而且提高了运行服务效率。2015年8月,管委会与神州数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11月即合作成立杨凌农业云服务有限公司,为推进杨凌智慧城市建设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资源。

四是加强统筹管理。杨凌坚持每年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年度重点任务,明确建设内容及责任分工;实行重点项目月度检查、季度统计制度;制定示范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组建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规范示范区信息化项目的审批审核流程,加强统筹管理,避免重复建设。

关键字:任务团队触控一体机

本文摘自:西部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