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行业动态 → 正文

来看看Facebook这款新匿名社交产品Rooms

责任编辑:editor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24 20:25:13 本文摘自:36氪

当差不多所有匿名产品都像拓荒机器的模式挖掘人的秘密时,这类产品又峰回路转了,Facebook Josh Miller 出品的匿名社交产品Rooms让我眼前一亮。

这样判断有点武断,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人性的吊诡之处,从最早默认匿名的互联网,到 Facebook、Twitter 这样为代表的六度分割系社交网络,再到 Whisper、Secret 这样不可见真实 ID 的 Feed 流,这些都疲了的时候,在匿名的地界上,谁能代表下一个?

简单描述下 Rooms:

1/ 这里的小组被称为 Room,Rooms 由用户 UGC 创建生成,需自定义房间名称(这非常重要,决定了产生什么内容),壁纸,描述房间主题(what for),权限(比如公开于否,或 18 禁),不公开的话应该就是邀请进入;

2/ 进入房间后里面是类似 Instagram 的信息流,支持图、文、视频富媒体形态,“Like”功能的按扭可自定义文字和 Icon,可以评论留言;

3/ 再说 ID,每进入一个房间,用户都可以自定义一个不同的昵称;用户可以在各个房间之间进进出出;

4/ 房间的发现方式,Rooms 专门有一个房间专门推荐房间,新上手用户可以扫描房间二维码进入房间;另一种方式也很重要,就是用户可以把某房间或自己创建的房间号即二维码分享发送给自己认识的人。熟人还是陌生人好像不大重要了吧。

扒一扒 Josh Miller 其人对社交类、媒体类产品的看法,你会发现这些看法在 Rooms 上体现得很分明。

他个人比较喜欢互联网原初时代,从一个网站跳到另一个网站的交互方式,而现在的移动 App 之间关系偏向封闭,他想要的是可以相互区隔的空间(distinct spaces),这应该人需要不同的内容来满足不同的自己;如果,移动端从 web 跳到 web 很不爽的话,从一个房间跳到另一个房间会不会是个好方式?

既然有很多个自己,那就需要多种表达空间和方式:他觉得假名字(pseudonym)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你本人的特质,之所以在每个房间里用户都可以重拟一个名字,因为人又是多面的;而在同一间房中用户的 ID 并不会像 Secret 那样随机生成,之前Josh就说过,ID 要需要重复发生,有 regulars 才有粘性;

Room 采用的 Instagram 形式也说明它看重的是内容分享,而非连织关系,要做“WordPress 而非社交网络”。可以看出创建群组的自定义程度很高,这跟他之前在社交媒体方面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移动和 UGC 是大势所趋,从 Rooms 的 slogan“creat sth together”就看得出 Josh 对 UGC 的重视。“媒体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下一家超大型媒体公司会是一个类似Twitter的技术平台型公司。”

此外,他觉得匿不匿名本身并不是产品的目标和焦点,而是得跟人们想要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行,产品的能量场是由设计决定的,匿名社交也可以有积极的使用场景。

很想提一点,Rooms 创建房间的机制跟same的创建频道有异曲同功之处,看得出它们都想像 Twitter 那样重新塑造信息结构,更深得东西我还在想,先写到这吧。

关键字:FacebookRooms

本文摘自:36氪

x 来看看Facebook这款新匿名社交产品Rooms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行业动态 → 正文

来看看Facebook这款新匿名社交产品Rooms

责任编辑:editor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24 20:25:13 本文摘自:36氪

当差不多所有匿名产品都像拓荒机器的模式挖掘人的秘密时,这类产品又峰回路转了,Facebook Josh Miller 出品的匿名社交产品Rooms让我眼前一亮。

这样判断有点武断,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人性的吊诡之处,从最早默认匿名的互联网,到 Facebook、Twitter 这样为代表的六度分割系社交网络,再到 Whisper、Secret 这样不可见真实 ID 的 Feed 流,这些都疲了的时候,在匿名的地界上,谁能代表下一个?

简单描述下 Rooms:

1/ 这里的小组被称为 Room,Rooms 由用户 UGC 创建生成,需自定义房间名称(这非常重要,决定了产生什么内容),壁纸,描述房间主题(what for),权限(比如公开于否,或 18 禁),不公开的话应该就是邀请进入;

2/ 进入房间后里面是类似 Instagram 的信息流,支持图、文、视频富媒体形态,“Like”功能的按扭可自定义文字和 Icon,可以评论留言;

3/ 再说 ID,每进入一个房间,用户都可以自定义一个不同的昵称;用户可以在各个房间之间进进出出;

4/ 房间的发现方式,Rooms 专门有一个房间专门推荐房间,新上手用户可以扫描房间二维码进入房间;另一种方式也很重要,就是用户可以把某房间或自己创建的房间号即二维码分享发送给自己认识的人。熟人还是陌生人好像不大重要了吧。

扒一扒 Josh Miller 其人对社交类、媒体类产品的看法,你会发现这些看法在 Rooms 上体现得很分明。

他个人比较喜欢互联网原初时代,从一个网站跳到另一个网站的交互方式,而现在的移动 App 之间关系偏向封闭,他想要的是可以相互区隔的空间(distinct spaces),这应该人需要不同的内容来满足不同的自己;如果,移动端从 web 跳到 web 很不爽的话,从一个房间跳到另一个房间会不会是个好方式?

既然有很多个自己,那就需要多种表达空间和方式:他觉得假名字(pseudonym)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你本人的特质,之所以在每个房间里用户都可以重拟一个名字,因为人又是多面的;而在同一间房中用户的 ID 并不会像 Secret 那样随机生成,之前Josh就说过,ID 要需要重复发生,有 regulars 才有粘性;

Room 采用的 Instagram 形式也说明它看重的是内容分享,而非连织关系,要做“WordPress 而非社交网络”。可以看出创建群组的自定义程度很高,这跟他之前在社交媒体方面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移动和 UGC 是大势所趋,从 Rooms 的 slogan“creat sth together”就看得出 Josh 对 UGC 的重视。“媒体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下一家超大型媒体公司会是一个类似Twitter的技术平台型公司。”

此外,他觉得匿不匿名本身并不是产品的目标和焦点,而是得跟人们想要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行,产品的能量场是由设计决定的,匿名社交也可以有积极的使用场景。

很想提一点,Rooms 创建房间的机制跟same的创建频道有异曲同功之处,看得出它们都想像 Twitter 那样重新塑造信息结构,更深得东西我还在想,先写到这吧。

关键字:FacebookRooms

本文摘自:36氪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