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行业动态 → 正文

从电码到光纤 铁路通信“光速”发展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8-26 09:17:21 本文摘自:南昌新闻网

电报,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即时通信方式,曾经在电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电传机、发报机都已变成了历史,报务员这个职业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远去。

新事物不断诞生,老事物渐行渐远。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元素的电报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但在铁路系统中,电报依然存在。近日,记者来到南铁南昌通信段,揭秘“永不消逝的电波”。

早期电报使用摩尔斯电码

南铁电报所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间。这个房间鲜有人来,却承担着四面八方传递来的各项信息。这种传统通讯方式,主要是保障铁路信息的传递安全。

“出于通讯安全的需要,铁路系统仍然需要电报,并且电报在行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既是凭证,又是指令。”南昌通信段南昌通信车间党支部书记郑大旺说。

1983年就进入铁路系统的郑大旺一直在通信一线工作,改革开放40年来,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铁路通信方式的变化。

对于早期的铁路系统,电报不仅是生活中的一种通讯手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电报承担着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信息传送的职能,各种信息都需要通过电报远程传送,再通过人工投递的方式,进行信息流通。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铁路电报使用的还是摩尔斯电码。“当时用的发报机就是电视剧中的那种‘密码机’。”郑大旺告诉记者,以前学习电报,摩尔斯电码首当其冲。他入行时,几乎不再使用摩尔斯电码发报了。摩尔斯电码彻底退出铁路舞台,改用四位数汉字电报码和电传机时,时间已经到了上世纪90年代。

“0589 2490 2519 1032”

代表“南昌晚报”

轻轻推开电报房的大门,眼前的场景并非电视剧中那样:工作人员戴着耳机,手按电键发送电码,伴随“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记者看见几台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一字排开,报务员廖会娣正坐在电脑前,按照一份待发的电报稿纸,敲击电脑键盘,输入一串串数字,显示屏上相应出现一个个汉字字符。

1989年,廖会娣参加工作后就被分配到电报所成为一名报务员。20多年来,她亲眼见证了铁路通信的快速发展。

“我参加工作时,发报机已经换成了BD055型电传打字机,电报也换成了‘四字码’。”廖会娣说,用“四字码”发报时,每一个汉字都被“翻译”成一组4个数字组成的代码,核对无误后发送;而在收报时,则要将每一组4个数字的代码译回一个个汉字,整理打印后再投递给收报单位。

廖会娣拿出一本手掌大小、有些泛黄的册子,随便翻看一页,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汉字,每个汉字下都对应着4个阿拉伯数字。“过去,每个报务员都能熟记至少半本,常用汉字更是背得滚瓜烂熟,你看,‘0589 2490 2519 1032’就是‘南昌晚报’。”廖会娣笑着脱口而出,记住2000多个常用汉字的电报码、500个全国铁路网的全部站名、5752个铁路客运站名和货运站名,是一名铁路报务员的基本功。

电报所从9个减少到1个

“现在我们用的都是电脑,但还是‘四字码’用得最顺手。”1989年,30岁的万晖转入报务岗,从那以后的20多年里,她再也没离开过这个岗位。

万晖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时,她花了半年时间才把2000多个常用汉字的“四字码”背了下来。如今,虽然老旧的电报操作系统已被互联网所取代,但她最熟悉的“四字码”已经忘不掉了。“如果用‘四字码’,我一分钟可以打上60-70个字,要是用其他方法,速度还没这么快。”万晖说。

1996年前后,伴随着京九铁路的建设和全国铁路网的电气化改造,南铁电报所的通信手段又迎来了新的改变——纸质电报更换成电子化电报。“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用上了光纤。”郑大旺说,在那个年代,为了保障运输安全,铁路部门都是新通信手段的首批使用者——不管是摩尔斯电码、电报、电话、电脑、网络,还是光纤通信,最新的通信技术都在电报所首先使用。

2016年前后,铁路系统开始大刀阔斧地信息化改造,南铁也开始裁撤全省铁路系统的电报所。电报所的数量也从全局9个减到1个。

虽然电报所的数量只剩下1个,但在南铁电报所里,7名清一色的“女汉子”依然施行着两班倒、白加黑的24小时工作制。在今年春运期间,电报所收发报数量猛增,平均每天接发电报近400封,最多时达700多封,比平日翻了4倍多。80米一卷的电报纸,一天能用掉近8卷,大概600米长。

“也许是最后的电报人”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四码一电”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输入法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报务员的负担,不用再死记硬背繁琐的汉字代码。

“通过内部宽带网络,全省所有的铁路部门都实现了网络覆盖,路局内部的电报可以通过内部公文系统发送。远距离通信也由以前的载波通信慢慢被大容量的光纤传输所取代。”郑大旺告诉记者,以往电报所收报后再人工派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从曾经发报机的“滴嗒”声、到汉字电报码,再到现在的自动化电报系统,大规模、高速率的有线、无线通信方式,让铁路调度指挥和信息传送演变成看不见的大数据流。电报机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高质量地收发每一份电报,依然是电报所里每名职工的目标。

“以后,或许连电报所都会消失,但电波却‘永不消逝’。铁路系统更新的通信设备的投入使用,我们这群人也许就是最后的电报人。”廖会娣说。

关键字:发展通信铁路光纤

本文摘自:南昌新闻网

x 从电码到光纤 铁路通信“光速”发展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统一通信/协作行业动态 → 正文

从电码到光纤 铁路通信“光速”发展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8-26 09:17:21 本文摘自:南昌新闻网

电报,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即时通信方式,曾经在电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电传机、发报机都已变成了历史,报务员这个职业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远去。

新事物不断诞生,老事物渐行渐远。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元素的电报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但在铁路系统中,电报依然存在。近日,记者来到南铁南昌通信段,揭秘“永不消逝的电波”。

早期电报使用摩尔斯电码

南铁电报所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间。这个房间鲜有人来,却承担着四面八方传递来的各项信息。这种传统通讯方式,主要是保障铁路信息的传递安全。

“出于通讯安全的需要,铁路系统仍然需要电报,并且电报在行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既是凭证,又是指令。”南昌通信段南昌通信车间党支部书记郑大旺说。

1983年就进入铁路系统的郑大旺一直在通信一线工作,改革开放40年来,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铁路通信方式的变化。

对于早期的铁路系统,电报不仅是生活中的一种通讯手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电报承担着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信息传送的职能,各种信息都需要通过电报远程传送,再通过人工投递的方式,进行信息流通。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铁路电报使用的还是摩尔斯电码。“当时用的发报机就是电视剧中的那种‘密码机’。”郑大旺告诉记者,以前学习电报,摩尔斯电码首当其冲。他入行时,几乎不再使用摩尔斯电码发报了。摩尔斯电码彻底退出铁路舞台,改用四位数汉字电报码和电传机时,时间已经到了上世纪90年代。

“0589 2490 2519 1032”

代表“南昌晚报”

轻轻推开电报房的大门,眼前的场景并非电视剧中那样:工作人员戴着耳机,手按电键发送电码,伴随“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记者看见几台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一字排开,报务员廖会娣正坐在电脑前,按照一份待发的电报稿纸,敲击电脑键盘,输入一串串数字,显示屏上相应出现一个个汉字字符。

1989年,廖会娣参加工作后就被分配到电报所成为一名报务员。20多年来,她亲眼见证了铁路通信的快速发展。

“我参加工作时,发报机已经换成了BD055型电传打字机,电报也换成了‘四字码’。”廖会娣说,用“四字码”发报时,每一个汉字都被“翻译”成一组4个数字组成的代码,核对无误后发送;而在收报时,则要将每一组4个数字的代码译回一个个汉字,整理打印后再投递给收报单位。

廖会娣拿出一本手掌大小、有些泛黄的册子,随便翻看一页,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汉字,每个汉字下都对应着4个阿拉伯数字。“过去,每个报务员都能熟记至少半本,常用汉字更是背得滚瓜烂熟,你看,‘0589 2490 2519 1032’就是‘南昌晚报’。”廖会娣笑着脱口而出,记住2000多个常用汉字的电报码、500个全国铁路网的全部站名、5752个铁路客运站名和货运站名,是一名铁路报务员的基本功。

电报所从9个减少到1个

“现在我们用的都是电脑,但还是‘四字码’用得最顺手。”1989年,30岁的万晖转入报务岗,从那以后的20多年里,她再也没离开过这个岗位。

万晖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时,她花了半年时间才把2000多个常用汉字的“四字码”背了下来。如今,虽然老旧的电报操作系统已被互联网所取代,但她最熟悉的“四字码”已经忘不掉了。“如果用‘四字码’,我一分钟可以打上60-70个字,要是用其他方法,速度还没这么快。”万晖说。

1996年前后,伴随着京九铁路的建设和全国铁路网的电气化改造,南铁电报所的通信手段又迎来了新的改变——纸质电报更换成电子化电报。“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用上了光纤。”郑大旺说,在那个年代,为了保障运输安全,铁路部门都是新通信手段的首批使用者——不管是摩尔斯电码、电报、电话、电脑、网络,还是光纤通信,最新的通信技术都在电报所首先使用。

2016年前后,铁路系统开始大刀阔斧地信息化改造,南铁也开始裁撤全省铁路系统的电报所。电报所的数量也从全局9个减到1个。

虽然电报所的数量只剩下1个,但在南铁电报所里,7名清一色的“女汉子”依然施行着两班倒、白加黑的24小时工作制。在今年春运期间,电报所收发报数量猛增,平均每天接发电报近400封,最多时达700多封,比平日翻了4倍多。80米一卷的电报纸,一天能用掉近8卷,大概600米长。

“也许是最后的电报人”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四码一电”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输入法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报务员的负担,不用再死记硬背繁琐的汉字代码。

“通过内部宽带网络,全省所有的铁路部门都实现了网络覆盖,路局内部的电报可以通过内部公文系统发送。远距离通信也由以前的载波通信慢慢被大容量的光纤传输所取代。”郑大旺告诉记者,以往电报所收报后再人工派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从曾经发报机的“滴嗒”声、到汉字电报码,再到现在的自动化电报系统,大规模、高速率的有线、无线通信方式,让铁路调度指挥和信息传送演变成看不见的大数据流。电报机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高质量地收发每一份电报,依然是电报所里每名职工的目标。

“以后,或许连电报所都会消失,但电波却‘永不消逝’。铁路系统更新的通信设备的投入使用,我们这群人也许就是最后的电报人。”廖会娣说。

关键字:发展通信铁路光纤

本文摘自:南昌新闻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