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专家观点 → 正文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5G对AI落地起至关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刘晶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05 19:10:11 本文摘自: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有通信业专家提出,正像2007年3G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一样,2020年5G的商用将开启移动AI时代。“当AI真正在应用场景里大规模部署时,5G对于AI的落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说,“我们认为AI的应用通常都是端到端的场景,数据的采集在前端,数据的处理、增值在云端,增值后的结果一定要再回到前端,才能提高前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在这样一个AI应用闭环中,会产生很多对5G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网络的需求。他认为,5G还提供了在整个AI架构上把边缘利用起来的可能,让很多的数据可以快速地在靠近应用场景的地方被处理、被识别。

AI应用高性价比依赖网络

“我们知道这波AI的兴起基本上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发展起来的,深度学习需要很多数据,而数据的采集很多是用视觉传感器,如摄像头。”宋继强说,“如果只考虑AI训练过程,这些数据只要存在云端就可以,但实际上AI训练需要经常实时、持续地进行,以提高在不同领域的适应能力,例如无人驾驶或者智能城市中的AI应用就需要如此训练。”

宋继强认为,AI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前端采集数据的上传,靠近前端的数据识别、分析,以及数据增值结果再传回前端三个环节上。

在AI的数据采集前端,涌入越来越多的无线摄像头,并呈爆发式增长之态,智能家居、智能零售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无线摄像头,在无人驾驶场景里也会要用到多个无线摄像头,这些视频数据要传到后端、传上云用AI做数据处理,这一过程就需要网络的支撑,特别是具备高容量、大带宽、低延迟优势的5G网络,会更适合AI数据传输需求。

“在云端做训练、在偏前端做识别,都可以利用到5G特性。”宋继强说,“训练需要的大量数据在前端可以进行初步处理,在无人驾驶场景里如果将数据处理放在车载前端中处理,会使前端过‘重’,我们可以把数据处理放在网络边缘、靠近前端的地方,而边缘计算刚好是5G才能带来的。”

“如果没有像5G这样的网络,人工智能设备不仅数据采集要在前端做,大量数据的分析、训练也要在前端做,这会使人工智能设备变得非常昂贵,例如现在非常火爆的智能音箱,因为可以把数据分析和处理放在云上,所以有比较高的性价比。”

宋继强说,现在很多设备都要加AI能力,而且有些设备不可能具备感知能力和初步处理能力,如果没有5G网做支撑,AI的大规模部署就很受限。

AI商用普及需要5G网络支撑

“当AI真正在应用场景里大规模部署时,5G对于AI的落地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宋继强说,“AI的应用通常都是端到端场景,数据的采集在前端,数据的处理、增值在云端,增值后的结果一定要再回到前端,才能提高前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

宋继强说:“AI现在拥有的能力,至少在有些领域,已经突破了用户体验的瓶颈,可以有不错的商用效果,但是如果网络跟不上,用户体验会打比较大的折扣。”

他用现在一部分人能够体验到的智能音箱来做分析。

智能音箱很大的亮点是实现人机对话,在这个体验中,除非机器能够把所有的语音识别、语意的分析处理,以及最后的TTS、文字到语音的转化,都放在前端设备(这里指智能音箱)里面,才可以不依赖网络。但智能音箱在追求AI能力强的同时往往还要追求价格更便宜,而AI能力强就必须把它放在云端,通过云端持续不断地升级词库、词汇量,提高多人语言适配的能力。但放在云端,如果网络不好,这种对话常常会中断,智能音箱总处于寻找网络的状态。

“现在智能音箱在中国可以称得上是‘百箱大战’,大家接入的语音服务不外乎几家服务提供商,只要网络能够保证,他们云服务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宋继强说,“现在音箱卖到了全国各地,想买到好用又便宜的智能音箱,网络必须跟上。虽然智能音箱是简单的语音交互,数据量不大,但是对网络的延时要求很高,必须连续地把语音传送上网,这体现的是对5G网络的需求。”

现在还体验不到的复杂的AI应用,例如无人驾驶、远程驾驶,要把车里所有的视觉数据都传给远程驾驶操控台的人看,同时操控台的控制信息还要传回车上去。

宋继强说,在这种应用中,将车里的视频数据上传要求网络的带宽一定要大,对可靠性要求不苛刻,丢几个包没有关系,关键是将绝大部分信息传上来,这种场景需要5G的大通量;而再传回车里去的是控制信号,这时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这种场景需要5G的低时延和高可靠,所以无人驾驶、远程驾驶是5G部署之后才能做好的AI应用。

关键字:落地中国研究

本文摘自: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x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5G对AI落地起至关重要作用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专家观点 → 正文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5G对AI落地起至关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刘晶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05 19:10:11 本文摘自: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有通信业专家提出,正像2007年3G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一样,2020年5G的商用将开启移动AI时代。“当AI真正在应用场景里大规模部署时,5G对于AI的落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说,“我们认为AI的应用通常都是端到端的场景,数据的采集在前端,数据的处理、增值在云端,增值后的结果一定要再回到前端,才能提高前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在这样一个AI应用闭环中,会产生很多对5G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网络的需求。他认为,5G还提供了在整个AI架构上把边缘利用起来的可能,让很多的数据可以快速地在靠近应用场景的地方被处理、被识别。

AI应用高性价比依赖网络

“我们知道这波AI的兴起基本上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发展起来的,深度学习需要很多数据,而数据的采集很多是用视觉传感器,如摄像头。”宋继强说,“如果只考虑AI训练过程,这些数据只要存在云端就可以,但实际上AI训练需要经常实时、持续地进行,以提高在不同领域的适应能力,例如无人驾驶或者智能城市中的AI应用就需要如此训练。”

宋继强认为,AI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前端采集数据的上传,靠近前端的数据识别、分析,以及数据增值结果再传回前端三个环节上。

在AI的数据采集前端,涌入越来越多的无线摄像头,并呈爆发式增长之态,智能家居、智能零售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无线摄像头,在无人驾驶场景里也会要用到多个无线摄像头,这些视频数据要传到后端、传上云用AI做数据处理,这一过程就需要网络的支撑,特别是具备高容量、大带宽、低延迟优势的5G网络,会更适合AI数据传输需求。

“在云端做训练、在偏前端做识别,都可以利用到5G特性。”宋继强说,“训练需要的大量数据在前端可以进行初步处理,在无人驾驶场景里如果将数据处理放在车载前端中处理,会使前端过‘重’,我们可以把数据处理放在网络边缘、靠近前端的地方,而边缘计算刚好是5G才能带来的。”

“如果没有像5G这样的网络,人工智能设备不仅数据采集要在前端做,大量数据的分析、训练也要在前端做,这会使人工智能设备变得非常昂贵,例如现在非常火爆的智能音箱,因为可以把数据分析和处理放在云上,所以有比较高的性价比。”

宋继强说,现在很多设备都要加AI能力,而且有些设备不可能具备感知能力和初步处理能力,如果没有5G网做支撑,AI的大规模部署就很受限。

AI商用普及需要5G网络支撑

“当AI真正在应用场景里大规模部署时,5G对于AI的落地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宋继强说,“AI的应用通常都是端到端场景,数据的采集在前端,数据的处理、增值在云端,增值后的结果一定要再回到前端,才能提高前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

宋继强说:“AI现在拥有的能力,至少在有些领域,已经突破了用户体验的瓶颈,可以有不错的商用效果,但是如果网络跟不上,用户体验会打比较大的折扣。”

他用现在一部分人能够体验到的智能音箱来做分析。

智能音箱很大的亮点是实现人机对话,在这个体验中,除非机器能够把所有的语音识别、语意的分析处理,以及最后的TTS、文字到语音的转化,都放在前端设备(这里指智能音箱)里面,才可以不依赖网络。但智能音箱在追求AI能力强的同时往往还要追求价格更便宜,而AI能力强就必须把它放在云端,通过云端持续不断地升级词库、词汇量,提高多人语言适配的能力。但放在云端,如果网络不好,这种对话常常会中断,智能音箱总处于寻找网络的状态。

“现在智能音箱在中国可以称得上是‘百箱大战’,大家接入的语音服务不外乎几家服务提供商,只要网络能够保证,他们云服务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宋继强说,“现在音箱卖到了全国各地,想买到好用又便宜的智能音箱,网络必须跟上。虽然智能音箱是简单的语音交互,数据量不大,但是对网络的延时要求很高,必须连续地把语音传送上网,这体现的是对5G网络的需求。”

现在还体验不到的复杂的AI应用,例如无人驾驶、远程驾驶,要把车里所有的视觉数据都传给远程驾驶操控台的人看,同时操控台的控制信息还要传回车上去。

宋继强说,在这种应用中,将车里的视频数据上传要求网络的带宽一定要大,对可靠性要求不苛刻,丢几个包没有关系,关键是将绝大部分信息传上来,这种场景需要5G的大通量;而再传回车里去的是控制信号,这时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这种场景需要5G的低时延和高可靠,所以无人驾驶、远程驾驶是5G部署之后才能做好的AI应用。

关键字:落地中国研究

本文摘自: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