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商业智能BI → 正文

B2B尚处烽火狼烟,急待根本性重建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24 16:35:35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开盘价92.7美元,总市值超过2300亿美元,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当这些光环落在阿里头上时,托比哥不由得回忆起就在3年前的2012年,阿里巴巴曾经从香港退市,注销价格13.5港币,市值只有约20亿美元。

香港时代的阿里主角是B2B业务,而在美国纽约,阿里的淘宝天猫B2C才是真正的赢家。B2B的20亿对比B2C的2300亿,1:115,这个比值实在太残酷。

换一个角度,阿里在香港上市时是work at alibaba,到美国上市却变成了live at alibaba,这又是一个鲜明的对比。Work是B2B,是企业,是工作;而Live是B2C,是消费者,是生活。从B2B(香港)走向B2C(美国)才造就了今天的阿里。这不由让人想起阿里退市时方兴东曾直白地说过的一句话:阿里私有化退市就是为了甩掉B2B这块食之无味的鸡肋。

曾经被马云称为“泥腿子”的大哥B2B,在养活了淘宝妹妹和要上哈佛的老三支付宝后,最终却成了被遗忘的根据地。为什么会这样?B2B真的成了中国电子商务大家庭中一块无用的鸡肋吗?

我们再来听一听互联网业界另一位大拿刘强东的说法。东哥曾经说电商的本质就是零售,标品才适合自营,而非标品因为Sku更海量,品牌更众多且分散,只适合做平台。他建议传统企业根本不需要设立电商部门,99%的中国企业电商部门都应该关掉。

仔细理解东哥的话,站在B2B的角度,他的潜台词其实是说:B2B是做不成电商的,电子商务只需要下游的B2C就好了,上游的B2B完全不必电商化,最多只能做成现有的B2B平台,应该远离互联网。

马云逐渐淡化了B2B,而东哥显然也没找到非标(多为B2B)做电商的办法。如果你承认他们对互联网的代表性,这是否表明:目前的互联网其实已经解决不了B2B的问题,也就是2B企业互联网化、电子商务化的问题。

否认2B企业对互联网的需求是可笑的,他们能不能互联网化,能不能电子商务化呢?这个问题,现在就摆在每一个B2B人的面前。

要回答这个问题,托比哥需要简单回顾一下中国B2B的历史,并试图理解一下当今B2B的本质。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企业之间交易(2B交易)走的是传统线下模式:寻找交易信息、线下谈判并达成合约、生产制造并完成交易。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家名叫慧聪网的企业模仿中国电信黄页编起了《慧聪商情》,让企业信息在中关村快速流动起来。1999年,出访美国并大受美国B2B模式启发的马云,回杭州办起了阿里巴巴,其业务模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企业信息搬到互联网上,这就是B2B了。互联网没有国界,企业信息的查询从来没有互联网这样快速、便捷,企业对信息的效率需求造就了B2B的首次辉煌,也为今天的阿里巴巴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听明白了吗?B2B其实就是企业信息的传递,只不过因为利用了互联网渠道,速度较快,信息较充分而已。

十多年过去,中国B2B有所变化吗?让托比哥告诉你,依然还是信息传递,依然还停留在马云创业的那个时代,依然还是那个信息B2B。托比哥有时候怎么也想不通,当B2C已经在网上实现全程交易,网购把传统零售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时候,B2B依然还在那里不紧不慢地传递信息。大哥,信息传递从几千年前的狼烟烽火开始,一直到后来的电报电话,信息流转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信息之后呢?交易的三个阶段,获得信息只是第一步,只是先行军,然后呢?B2B就没有然后了。

大体上讲,企业间交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交易前的信息获取、交易中的协议谈判、交易后的合作达成。在这个流程中,信息B2B只是粗糙地满足了第一阶段的信息传递,只不过给企业们增加了一条获取信息的渠道,跟烽火狼烟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说它“粗糙”,是因为网络诚信问题,B2B信息渠道的有效性被广泛怀疑。阿里巴巴不是动不动就公布不诚信商家吗?其他B2B平台不也是经常被指斥骗子横行吗?这个信息平台,真的比酒桌,比朋友介绍更加有效吗?恐怕需要打个问号。

再说了,以互联网信息而论,百度的信息搜索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入口,企业获取信息为什么需要你B2B?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百度已经成为B2B平台最大的竞争对手,百度财报显示其营收99.5%源于B类企业的网络营销。因为无法与百度竞争,B2B平台只好臣服,纷纷从百度购买流量以分销给中小企业,成了百度最大的流量贩子。当然,阿里曾经对百度的“信息霸权主义”极度不满,宣布永不合作,并直接屏蔽百度抓取。可结果呢?数年后出尔反尔,2013年豪掷2个亿给了百度。内贸排名第二的慧聪网也是一样,其标王也是典型的百度流量批发产品。不是愿意,是因为无奈。

这,就是B2B无法跟上新时代,无法帮助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根本原因。一个仍然停留在信息传递时代的产品,仍然做着传统工作,在互联网已经先进到可以帮助陌生人之间完成交易闭环的今天,对以成交为生命的企业,价值又有多大?换句话说:被B2B人高呼了十多年的B2B,其实还完全没有开始。因为企业需求并不只是获取信息这么简单,企业需要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开拓市场广度和深度,需要简化谈判流程,需要快速达成交易合作,合同签定后需要快速报关通关,需要更低成本更快捷的物流,需要尽快拿到定金和尾款,产品出问题后需要无障碍的退换货,这一切的一切,B2B都帮助企业做了些什么?

不得不说,目前的B2B电子商务依然还是个伪词汇,B2B平台仅仅只是B类企业的一条营销渠道,中国生产制造2B企业依旧还用他们传统的模式讨着生活。以消费者为终端,越往上游走,企业对互联网的感知度就越弱。互联网还完全没有改变他们的本质,他们依然远离着互联网。真正的2B互联网尚未开始。

当然,你别像东哥那样对我说B2B完全不重要。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2B企业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石,你生活中所有的、全部的东西都来自生产制造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2B企业,B2B也因此成为B2C的上游。

为什么这么说?托比哥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据说老罗一分钱没花,只是凭他的影响力就卖了22万台锤子手机,但他不懂供应链B2B,不懂B2B企业的运作模式,结果生产跟不上,质量不对路,最后闹出生死危机,这就是典型的B2B与B2C关系的案例。京东以自营B2C平台闻名,可仍然不断地优化着上游B2B,因为东哥非常清楚整不好供应链,就无法服务好消费者这个道理。

2C再热闹,再红火,如果没有2B的电商化,其效率、其服务都将永远停留在低水平状态。2B企业在没有充分互联网化、电商化,谈电子商务都是羞愧的,电子商务需要占比达到80%以上的B2B的参与。

为什么2B企业难以象2C那样在线交易?B2B怎样才算是完全互联网化,其出路何在? B2B1.0时代又如何才能真正进入2.0?这些问题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容托比哥后续慢慢道来。

行文到最后,让我们回忆一下从香港退市时马云说过的话:“局部的小调整已经没有办法对B2B进行根本性的完善。”

马云这句话,托比哥是既同意又反对,B2B电子商务已经不是“局部小调整”的问题,但更不是“完善”的问题,而是根本性重建的问题。B2B电子商务还没有真正地开始,很难,但机会很多,B端的互联网最终将将创造出远超C端的价值,值得我们期待!

关键字:SKU支付宝B2B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B2B尚处烽火狼烟,急待根本性重建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商业智能BI → 正文

B2B尚处烽火狼烟,急待根本性重建

责任编辑:editor006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10-24 16:35:35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开盘价92.7美元,总市值超过2300亿美元,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当这些光环落在阿里头上时,托比哥不由得回忆起就在3年前的2012年,阿里巴巴曾经从香港退市,注销价格13.5港币,市值只有约20亿美元。

香港时代的阿里主角是B2B业务,而在美国纽约,阿里的淘宝天猫B2C才是真正的赢家。B2B的20亿对比B2C的2300亿,1:115,这个比值实在太残酷。

换一个角度,阿里在香港上市时是work at alibaba,到美国上市却变成了live at alibaba,这又是一个鲜明的对比。Work是B2B,是企业,是工作;而Live是B2C,是消费者,是生活。从B2B(香港)走向B2C(美国)才造就了今天的阿里。这不由让人想起阿里退市时方兴东曾直白地说过的一句话:阿里私有化退市就是为了甩掉B2B这块食之无味的鸡肋。

曾经被马云称为“泥腿子”的大哥B2B,在养活了淘宝妹妹和要上哈佛的老三支付宝后,最终却成了被遗忘的根据地。为什么会这样?B2B真的成了中国电子商务大家庭中一块无用的鸡肋吗?

我们再来听一听互联网业界另一位大拿刘强东的说法。东哥曾经说电商的本质就是零售,标品才适合自营,而非标品因为Sku更海量,品牌更众多且分散,只适合做平台。他建议传统企业根本不需要设立电商部门,99%的中国企业电商部门都应该关掉。

仔细理解东哥的话,站在B2B的角度,他的潜台词其实是说:B2B是做不成电商的,电子商务只需要下游的B2C就好了,上游的B2B完全不必电商化,最多只能做成现有的B2B平台,应该远离互联网。

马云逐渐淡化了B2B,而东哥显然也没找到非标(多为B2B)做电商的办法。如果你承认他们对互联网的代表性,这是否表明:目前的互联网其实已经解决不了B2B的问题,也就是2B企业互联网化、电子商务化的问题。

否认2B企业对互联网的需求是可笑的,他们能不能互联网化,能不能电子商务化呢?这个问题,现在就摆在每一个B2B人的面前。

要回答这个问题,托比哥需要简单回顾一下中国B2B的历史,并试图理解一下当今B2B的本质。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企业之间交易(2B交易)走的是传统线下模式:寻找交易信息、线下谈判并达成合约、生产制造并完成交易。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家名叫慧聪网的企业模仿中国电信黄页编起了《慧聪商情》,让企业信息在中关村快速流动起来。1999年,出访美国并大受美国B2B模式启发的马云,回杭州办起了阿里巴巴,其业务模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企业信息搬到互联网上,这就是B2B了。互联网没有国界,企业信息的查询从来没有互联网这样快速、便捷,企业对信息的效率需求造就了B2B的首次辉煌,也为今天的阿里巴巴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听明白了吗?B2B其实就是企业信息的传递,只不过因为利用了互联网渠道,速度较快,信息较充分而已。

十多年过去,中国B2B有所变化吗?让托比哥告诉你,依然还是信息传递,依然还停留在马云创业的那个时代,依然还是那个信息B2B。托比哥有时候怎么也想不通,当B2C已经在网上实现全程交易,网购把传统零售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时候,B2B依然还在那里不紧不慢地传递信息。大哥,信息传递从几千年前的狼烟烽火开始,一直到后来的电报电话,信息流转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信息之后呢?交易的三个阶段,获得信息只是第一步,只是先行军,然后呢?B2B就没有然后了。

大体上讲,企业间交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交易前的信息获取、交易中的协议谈判、交易后的合作达成。在这个流程中,信息B2B只是粗糙地满足了第一阶段的信息传递,只不过给企业们增加了一条获取信息的渠道,跟烽火狼烟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说它“粗糙”,是因为网络诚信问题,B2B信息渠道的有效性被广泛怀疑。阿里巴巴不是动不动就公布不诚信商家吗?其他B2B平台不也是经常被指斥骗子横行吗?这个信息平台,真的比酒桌,比朋友介绍更加有效吗?恐怕需要打个问号。

再说了,以互联网信息而论,百度的信息搜索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入口,企业获取信息为什么需要你B2B?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百度已经成为B2B平台最大的竞争对手,百度财报显示其营收99.5%源于B类企业的网络营销。因为无法与百度竞争,B2B平台只好臣服,纷纷从百度购买流量以分销给中小企业,成了百度最大的流量贩子。当然,阿里曾经对百度的“信息霸权主义”极度不满,宣布永不合作,并直接屏蔽百度抓取。可结果呢?数年后出尔反尔,2013年豪掷2个亿给了百度。内贸排名第二的慧聪网也是一样,其标王也是典型的百度流量批发产品。不是愿意,是因为无奈。

这,就是B2B无法跟上新时代,无法帮助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根本原因。一个仍然停留在信息传递时代的产品,仍然做着传统工作,在互联网已经先进到可以帮助陌生人之间完成交易闭环的今天,对以成交为生命的企业,价值又有多大?换句话说:被B2B人高呼了十多年的B2B,其实还完全没有开始。因为企业需求并不只是获取信息这么简单,企业需要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开拓市场广度和深度,需要简化谈判流程,需要快速达成交易合作,合同签定后需要快速报关通关,需要更低成本更快捷的物流,需要尽快拿到定金和尾款,产品出问题后需要无障碍的退换货,这一切的一切,B2B都帮助企业做了些什么?

不得不说,目前的B2B电子商务依然还是个伪词汇,B2B平台仅仅只是B类企业的一条营销渠道,中国生产制造2B企业依旧还用他们传统的模式讨着生活。以消费者为终端,越往上游走,企业对互联网的感知度就越弱。互联网还完全没有改变他们的本质,他们依然远离着互联网。真正的2B互联网尚未开始。

当然,你别像东哥那样对我说B2B完全不重要。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2B企业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石,你生活中所有的、全部的东西都来自生产制造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2B企业,B2B也因此成为B2C的上游。

为什么这么说?托比哥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据说老罗一分钱没花,只是凭他的影响力就卖了22万台锤子手机,但他不懂供应链B2B,不懂B2B企业的运作模式,结果生产跟不上,质量不对路,最后闹出生死危机,这就是典型的B2B与B2C关系的案例。京东以自营B2C平台闻名,可仍然不断地优化着上游B2B,因为东哥非常清楚整不好供应链,就无法服务好消费者这个道理。

2C再热闹,再红火,如果没有2B的电商化,其效率、其服务都将永远停留在低水平状态。2B企业在没有充分互联网化、电商化,谈电子商务都是羞愧的,电子商务需要占比达到80%以上的B2B的参与。

为什么2B企业难以象2C那样在线交易?B2B怎样才算是完全互联网化,其出路何在? B2B1.0时代又如何才能真正进入2.0?这些问题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容托比哥后续慢慢道来。

行文到最后,让我们回忆一下从香港退市时马云说过的话:“局部的小调整已经没有办法对B2B进行根本性的完善。”

马云这句话,托比哥是既同意又反对,B2B电子商务已经不是“局部小调整”的问题,但更不是“完善”的问题,而是根本性重建的问题。B2B电子商务还没有真正地开始,很难,但机会很多,B端的互联网最终将将创造出远超C端的价值,值得我们期待!

关键字:SKU支付宝B2B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