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数据库 → 正文

国产数据库:启航难题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陈荣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2-08 08:52:00 本文摘自:财经国家新闻网

“启航”难题逐步解决后,国产数据库应该跨越商业层面障碍,为用户提供统一、完整、安全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完成系统性替代。

成为国产数据库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让天津南大通用董事长崔维力既有些兴奋,又有些忐忑。

2014年10月底,南大通用与IBM达成合作,获得IBM的Informix数据库技术授权。这一合作也是国内数据库企业获得国际科技巨头关键技术授权的首个案例。

Informix是数据库行业的“五大金刚”之一。在此之前,没人敢想象,IBM能把这种“航母”级的关键技术授权给中国数据库企业。

但在中国国产化替代的浪潮下,IBM走上了“用技术换市场”的道路,机缘巧合下也成就了崔维力和南大通用的历史纪录。

崔维力的忐忑之处在于,“航母”虽然买过来,但能不能开起来,怎么开起来,依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事实上,这不仅是崔维力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国产数据库行业的全新挑战。

短暂窗口期

2014年10月,IBM向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开放了Power技术授权。除了南大通用的数据库授权,另外几家企业也分别获得了芯片和服务器的技术授权。

而以上合作以及中国Power技术开放联盟的成立,都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及协调下完成。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到会,肯定了这一系列合作对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工信部的行动,源自决策层的国家安全战略考量。“棱镜门”之后,决策层在2014年初下定决心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关键信息技术,数据库、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和规划相继出台。

不过,与其他几项关键软硬件技术相比,数据库的自主可控路径有些特殊。

数据库软件市场成形于20世纪80年代。过去30多年里,全球数据库软件市场基本由美国厂商垄断。在中国市场,国产数据库厂商的份额不到5%,生存压力巨大。

“国产数据库如果按部就班,靠自己一条一条写代码,达到能替代国外产品的核心服务能力,将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成本。”崔维力说,国内自主可控替代的窗口期就短短几年时间,一旦失去这个机遇,将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在工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划中,也考虑到这一问题。杨学山指出,中国与IBM合作,成立生态联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推动中国企业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构造新的架构和模块,实现再创新。”

对于国产数据库行业而言,这是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南大通用首席技术官武新认为,如果闯成功了,或许能成为国产数据库行业里程碑意义的探索实践。

启航难题

要让“航母”启航,并没有想象般简单。

按照崔维力理想中的再创新路径,2015年让“航母”启航的工作,主要是吸收Informix的核心代码,替换现有的数据库引擎,实现与其他几大“金刚”的兼容。在此基础上,2016年再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不断升级,保持与国外主流产品的技术同步。

可这条理想线路的每一步,都需要技术人员在长项目周期上持续研发,而包括南大通用在内,整个国产数据库都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现状——少人可用。

据不完全统计,甲骨文一家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超过500人,而国内包括南大通用、武汉达梦、人大金仓、神州通用等几家主流数据库企业在内,技术人员的总数也不过500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感叹,靠这捉襟见肘的500人,怎么能支撑起中国国产数据库的未来天空?

也正是这个局面,造成了国产数据库企业在产品成熟度和市场推广上的恶性循环。

证监会信息中心主任张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由于大多数用户没用过国产数据库,不了解、不信任国产数据库,再加上国外公司先入为主的优势,给中国用户造成了一种使用上的习惯。

证券行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张野说,证券行业的数据库生态一直被少数几家国外开发商占领,国产化比率极低,虽然今年国家决策层有意在证券行业率先突破,但因为使用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替换效果一直不太好。

建设银行基础架构处技术主管孔令俊透露,银行业也曾尝试推进数据库的国产化替代,但一些部门主管领导怕担责任,使用国外最先进的产品,出了问题还“说得过去”,如果使用国产数据库出了问题,就有瓜田李下之嫌。

没人用,就无法在应用中持续改进数据库产品,没法持续改进,产品水准提升慢,市场推广就越发艰难。

赢得市场

在武新看来,如今人才问题有望缓解。

2008年回国加入南大通用之前,武新在甲骨文公司任职超过12年,当时国内的研发人员也就在100人左右,与现在对比来看,至少人才总体数量还是保持了增长趋势。

另一个好消息是,随着国家对自主可控信息技术的重视,教育部以及多所高校已经有意识地在联合数据库企业共同培养后备研发人才,这也提振了武新的信心。

至于使用习惯和领导责任问题,国家电网电力调度中心副主任辛耀中说,出于信息安全保护的目的,政企用户对基础软硬件的国产化需求已经变得非常迫切。在国家决策层的支持和鼓励下,这两个问题也已有所改观。

以往在参与政府和国企央企的采购项目时,国产数据库遭遇不公平待遇是家常便饭。而2014年以来,一些政企采购方,甚至会主动联系国产数据库厂商。

张野认为,基本的“启航”难题逐步解决后,国产数据库就应该开始考虑如何跨越商业层面的障碍,比如如何创新数据库的商业模式,让政企用户替换的成本足够低。

金融业“去IOE”的概念多年前就已提出,但一直进展缓慢,重要原因就是替换成本太高,核心能力甚至没有可平稳迁移的方案。张野说,“国产数据库技术水准达到了,在商业模式上也要想出好办法,让政企用户能有底气行动。”

辛耀中说,其他领域的关键信息技术国产替代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或许组建一个各领域深度联合的联盟,共同为用户提供统一、完整、安全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走系统性替代的路子,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国产数据库启航数据库软件

本文摘自:财经国家新闻网

x 国产数据库:启航难题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数据库 → 正文

国产数据库:启航难题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陈荣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2-08 08:52:00 本文摘自:财经国家新闻网

“启航”难题逐步解决后,国产数据库应该跨越商业层面障碍,为用户提供统一、完整、安全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完成系统性替代。

成为国产数据库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让天津南大通用董事长崔维力既有些兴奋,又有些忐忑。

2014年10月底,南大通用与IBM达成合作,获得IBM的Informix数据库技术授权。这一合作也是国内数据库企业获得国际科技巨头关键技术授权的首个案例。

Informix是数据库行业的“五大金刚”之一。在此之前,没人敢想象,IBM能把这种“航母”级的关键技术授权给中国数据库企业。

但在中国国产化替代的浪潮下,IBM走上了“用技术换市场”的道路,机缘巧合下也成就了崔维力和南大通用的历史纪录。

崔维力的忐忑之处在于,“航母”虽然买过来,但能不能开起来,怎么开起来,依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事实上,这不仅是崔维力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国产数据库行业的全新挑战。

短暂窗口期

2014年10月,IBM向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开放了Power技术授权。除了南大通用的数据库授权,另外几家企业也分别获得了芯片和服务器的技术授权。

而以上合作以及中国Power技术开放联盟的成立,都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及协调下完成。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到会,肯定了这一系列合作对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工信部的行动,源自决策层的国家安全战略考量。“棱镜门”之后,决策层在2014年初下定决心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关键信息技术,数据库、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和规划相继出台。

不过,与其他几项关键软硬件技术相比,数据库的自主可控路径有些特殊。

数据库软件市场成形于20世纪80年代。过去30多年里,全球数据库软件市场基本由美国厂商垄断。在中国市场,国产数据库厂商的份额不到5%,生存压力巨大。

“国产数据库如果按部就班,靠自己一条一条写代码,达到能替代国外产品的核心服务能力,将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成本。”崔维力说,国内自主可控替代的窗口期就短短几年时间,一旦失去这个机遇,将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在工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划中,也考虑到这一问题。杨学山指出,中国与IBM合作,成立生态联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推动中国企业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构造新的架构和模块,实现再创新。”

对于国产数据库行业而言,这是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南大通用首席技术官武新认为,如果闯成功了,或许能成为国产数据库行业里程碑意义的探索实践。

启航难题

要让“航母”启航,并没有想象般简单。

按照崔维力理想中的再创新路径,2015年让“航母”启航的工作,主要是吸收Informix的核心代码,替换现有的数据库引擎,实现与其他几大“金刚”的兼容。在此基础上,2016年再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不断升级,保持与国外主流产品的技术同步。

可这条理想线路的每一步,都需要技术人员在长项目周期上持续研发,而包括南大通用在内,整个国产数据库都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现状——少人可用。

据不完全统计,甲骨文一家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超过500人,而国内包括南大通用、武汉达梦、人大金仓、神州通用等几家主流数据库企业在内,技术人员的总数也不过500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感叹,靠这捉襟见肘的500人,怎么能支撑起中国国产数据库的未来天空?

也正是这个局面,造成了国产数据库企业在产品成熟度和市场推广上的恶性循环。

证监会信息中心主任张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由于大多数用户没用过国产数据库,不了解、不信任国产数据库,再加上国外公司先入为主的优势,给中国用户造成了一种使用上的习惯。

证券行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张野说,证券行业的数据库生态一直被少数几家国外开发商占领,国产化比率极低,虽然今年国家决策层有意在证券行业率先突破,但因为使用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替换效果一直不太好。

建设银行基础架构处技术主管孔令俊透露,银行业也曾尝试推进数据库的国产化替代,但一些部门主管领导怕担责任,使用国外最先进的产品,出了问题还“说得过去”,如果使用国产数据库出了问题,就有瓜田李下之嫌。

没人用,就无法在应用中持续改进数据库产品,没法持续改进,产品水准提升慢,市场推广就越发艰难。

赢得市场

在武新看来,如今人才问题有望缓解。

2008年回国加入南大通用之前,武新在甲骨文公司任职超过12年,当时国内的研发人员也就在100人左右,与现在对比来看,至少人才总体数量还是保持了增长趋势。

另一个好消息是,随着国家对自主可控信息技术的重视,教育部以及多所高校已经有意识地在联合数据库企业共同培养后备研发人才,这也提振了武新的信心。

至于使用习惯和领导责任问题,国家电网电力调度中心副主任辛耀中说,出于信息安全保护的目的,政企用户对基础软硬件的国产化需求已经变得非常迫切。在国家决策层的支持和鼓励下,这两个问题也已有所改观。

以往在参与政府和国企央企的采购项目时,国产数据库遭遇不公平待遇是家常便饭。而2014年以来,一些政企采购方,甚至会主动联系国产数据库厂商。

张野认为,基本的“启航”难题逐步解决后,国产数据库就应该开始考虑如何跨越商业层面的障碍,比如如何创新数据库的商业模式,让政企用户替换的成本足够低。

金融业“去IOE”的概念多年前就已提出,但一直进展缓慢,重要原因就是替换成本太高,核心能力甚至没有可平稳迁移的方案。张野说,“国产数据库技术水准达到了,在商业模式上也要想出好办法,让政企用户能有底气行动。”

辛耀中说,其他领域的关键信息技术国产替代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或许组建一个各领域深度联合的联盟,共同为用户提供统一、完整、安全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走系统性替代的路子,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国产数据库启航数据库软件

本文摘自:财经国家新闻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