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来敲门 期望值飙升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2-12 11:03:43 本文摘自:《新产经》

2月12日讯 “大数据”是信息产业的热词,受到相关产业以及风投的极大关注,已经成为今年硅谷最热门的投资主题;下一个阶段,不管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围绕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的转型升级之路,已势在必行。

热捧“大数据”的报道频现各大媒体报端,国内主流媒体也不乏对“大数据”充满期望的文章。

但是,大数据到底是什么呢?目前还没有最权威或者官方的定义。据相关资料介绍,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它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价值(Value)的特点。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

并非无所不能

“大数据”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有媒体以“健康分析”为例:在2009年,H1N1禽流感肆虐全球,短时间内也难出现有效的疫苗,而监测流感的传播路径并预测未来的感染地域成为对抗这场瘟疫的关键。正常情况下,公共卫生部门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才能获得新病例的相关数据,而时间在此又显得至关重要。谷歌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建模,帮助公共卫生机构获得了更及时、有效的疾病传播指标,对遏制H1N1流感起到了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不仅如此,通过对患者数据进行记录、存储、分析,得出人体出现哪些数据变化时意味着将有可能出现疾病,从而及时干预,还可以让人延年益寿。

对此类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总医院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私人专访时说,不可否认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整理会对处理大型流行传染疾病问题和改善人体健康有帮助,但这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应对大型流行传染疾病的关键在于政府应急措施的迅速、有效执行;在于医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行动,这离不开政府的整体协调、部署与社会公众的理解和配合。

至于个人健康,每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疾病在不同个体人身上的表像却千变万化,主要还要依靠医生通过专业知识和经验做出的诊断和各种医疗设备的检测与化验,至于积累的一些调查数据也会作为参考,但那肯定不是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

专业的数据采集、分析人员很难同时还是专业的医生,所以专业的医生也无法保证由非医专业人员给出的数据分析是否准确和有效。在医疗行业,如果神化数据的作用,无论它的名字叫“数据”还是“大数据”都是要误人性命的。

不仅仅是在医疗行业,证券、股市的数据分析也是如此。如今,各种分析铺天盖地,但每个机构得出的结果却都不相同。该信哪个、不该信哪个?哪个分析又真能做到让投资者只赚不赔?

拓尔思高级副总裁林春雨曾在讨论“大数据”的活动中表示,现在大量的人在做股票预测,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自己尚且无法预测公司股票的走势,又怎么能相信别人通过一些方法就可以实现?不是说大数据什么都能做。

显然,大数据并非无所不能。

并不新鲜的命题

乍一听“大数据”,似乎是一个很新锐的词或是一个很高新的技术。其实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运用所谓 “大数据”的历史都“源远流长”。

从张衡通过地动仪监测地震到如今的天气预报,都是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来得出结果。“大数据”是个火得不得了的新名词,但绝不是个新命题。

北极光创投邓峰认为,“大数据”是云计算的一部分;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徐少春认为,“大数据”并非新的概念,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等新的技术给“大数据”带来了一种新的变革。基于这些变革,“大数据”这棵重新包装的老树又萌发新芽,仿佛迎来了春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纪宏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科学和艺术。”统计学即是被现在炒得火热的“大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应用统计学则是现在所说的“大数据”的应用。变身为“大数据”的统计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早就在我国的高校里培养着专业人才。

所以,有相关企业、机构或个人运用无论是统计学还是被称为“大数据”的方式作为参考来决策并获益并不新鲜,似乎也不值得花费太多力气去褒扬甚至吹捧和热炒。

应用呼唤理性

一个并不新鲜的东西被冠以新的名头来热炒意味着什么?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并不少。

曾几何时,“消费储值”曾作为一个新锐的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个被公众看来似懂非懂的名词下,不知有多少人陷入变种非法集资的深渊而倾家荡产。

对于“大数据”慨念的流行,有人担忧“大数据”被推上“神坛”后,因为“新”和“虚”而成为被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甚至洗钱和腐败利用的由头。

“大数据”产品只是一些数据甚至一纸文字或者图表,并且这些数据经过复杂的运算得出,这令人难以用常规的方式评判真假,可政府或企业为这种产品埋单时却用的是一摞摞沉甸甸的人民币。因此,利用“大数据”洗钱和腐败的担忧不无道理。

在国外,质疑“大数据”的声音并不鲜见。

“我们想收集什么和我们能收集什么,这是有差别的。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我们不能够混淆他们。” 《大数据:一场革命,将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思考》一书的作者之一,Kenneth Cukier这样说。

“大数据被用于预测未来或者对诸如用户的习惯、选举倾向和承保风险等进行分析。企业利用这些数据来了解用户盈利水平,据此制定服务级别,用于增加利润或者减少损失。”管理咨询公司Navigate高级经理David Baker表示,“随着工具的成熟以及获取社会化媒体平台历史数据能力的提升,不用经过与人交流就可以进行分析。然而,对于雇主、医生、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执法机构来说,这些信息如果使用不当,将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大数据”是把双刃剑,用不好会有大麻烦。在我国,“大数据”目前还缺乏广泛应用的土壤。

最新的思科互联世界技术报告称,IT专业人员和企业很难从大数据中提取战略价值。

大数据带来的投入成本巨大。海量的数据采集,需要超大量的存储,而这种级别的存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因此价格昂贵。

即便斥巨资购买了存储设备,因为缺乏使用“大数据”的成熟且确定的方法,从大数据中获得准确的结论并非易事。

四川通信设计院高级咨询师程德杰曾向媒体表示,“大数据”最重要的是数据的挖掘、分析、应用和存储方法。这其中,掌握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不掌握,就贸然推行所谓“大数据战略”,难免异化为一场“大数据”的“存储扩容建设”大战。而国外 “大数据”相关硬件的供应商,是不是正在一脸坏笑地等着雪片一样的订单呢?

面对“大数据”热,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江苏省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招商局局长刘保平专门跑到北京买门票来观摩“大数据”的讨论会。他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数据’应该会对我们的管理和服务的企业有用,政府部门肯定要用到,但是怎么用,什么时候用还需要研究。大范围地使用‘大数据’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当被记者问到会不会鼓励企业参与或者投资“大数据”相关产业时,刘保平说,“暂时不会”。

关键字:大数据谷歌Navigate

本文摘自:《新产经》

x 大数据来敲门 期望值飙升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来敲门 期望值飙升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2-12 11:03:43 本文摘自:《新产经》

2月12日讯 “大数据”是信息产业的热词,受到相关产业以及风投的极大关注,已经成为今年硅谷最热门的投资主题;下一个阶段,不管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围绕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的转型升级之路,已势在必行。

热捧“大数据”的报道频现各大媒体报端,国内主流媒体也不乏对“大数据”充满期望的文章。

但是,大数据到底是什么呢?目前还没有最权威或者官方的定义。据相关资料介绍,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它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Variety)、价值(Value)的特点。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

并非无所不能

“大数据”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有媒体以“健康分析”为例:在2009年,H1N1禽流感肆虐全球,短时间内也难出现有效的疫苗,而监测流感的传播路径并预测未来的感染地域成为对抗这场瘟疫的关键。正常情况下,公共卫生部门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才能获得新病例的相关数据,而时间在此又显得至关重要。谷歌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建模,帮助公共卫生机构获得了更及时、有效的疾病传播指标,对遏制H1N1流感起到了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不仅如此,通过对患者数据进行记录、存储、分析,得出人体出现哪些数据变化时意味着将有可能出现疾病,从而及时干预,还可以让人延年益寿。

对此类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总医院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私人专访时说,不可否认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整理会对处理大型流行传染疾病问题和改善人体健康有帮助,但这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应对大型流行传染疾病的关键在于政府应急措施的迅速、有效执行;在于医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行动,这离不开政府的整体协调、部署与社会公众的理解和配合。

至于个人健康,每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疾病在不同个体人身上的表像却千变万化,主要还要依靠医生通过专业知识和经验做出的诊断和各种医疗设备的检测与化验,至于积累的一些调查数据也会作为参考,但那肯定不是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

专业的数据采集、分析人员很难同时还是专业的医生,所以专业的医生也无法保证由非医专业人员给出的数据分析是否准确和有效。在医疗行业,如果神化数据的作用,无论它的名字叫“数据”还是“大数据”都是要误人性命的。

不仅仅是在医疗行业,证券、股市的数据分析也是如此。如今,各种分析铺天盖地,但每个机构得出的结果却都不相同。该信哪个、不该信哪个?哪个分析又真能做到让投资者只赚不赔?

拓尔思高级副总裁林春雨曾在讨论“大数据”的活动中表示,现在大量的人在做股票预测,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自己尚且无法预测公司股票的走势,又怎么能相信别人通过一些方法就可以实现?不是说大数据什么都能做。

显然,大数据并非无所不能。

并不新鲜的命题

乍一听“大数据”,似乎是一个很新锐的词或是一个很高新的技术。其实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运用所谓 “大数据”的历史都“源远流长”。

从张衡通过地动仪监测地震到如今的天气预报,都是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来得出结果。“大数据”是个火得不得了的新名词,但绝不是个新命题。

北极光创投邓峰认为,“大数据”是云计算的一部分;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徐少春认为,“大数据”并非新的概念,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等新的技术给“大数据”带来了一种新的变革。基于这些变革,“大数据”这棵重新包装的老树又萌发新芽,仿佛迎来了春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纪宏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科学和艺术。”统计学即是被现在炒得火热的“大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应用统计学则是现在所说的“大数据”的应用。变身为“大数据”的统计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早就在我国的高校里培养着专业人才。

所以,有相关企业、机构或个人运用无论是统计学还是被称为“大数据”的方式作为参考来决策并获益并不新鲜,似乎也不值得花费太多力气去褒扬甚至吹捧和热炒。

应用呼唤理性

一个并不新鲜的东西被冠以新的名头来热炒意味着什么?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并不少。

曾几何时,“消费储值”曾作为一个新锐的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个被公众看来似懂非懂的名词下,不知有多少人陷入变种非法集资的深渊而倾家荡产。

对于“大数据”慨念的流行,有人担忧“大数据”被推上“神坛”后,因为“新”和“虚”而成为被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甚至洗钱和腐败利用的由头。

“大数据”产品只是一些数据甚至一纸文字或者图表,并且这些数据经过复杂的运算得出,这令人难以用常规的方式评判真假,可政府或企业为这种产品埋单时却用的是一摞摞沉甸甸的人民币。因此,利用“大数据”洗钱和腐败的担忧不无道理。

在国外,质疑“大数据”的声音并不鲜见。

“我们想收集什么和我们能收集什么,这是有差别的。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我们不能够混淆他们。” 《大数据:一场革命,将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思考》一书的作者之一,Kenneth Cukier这样说。

“大数据被用于预测未来或者对诸如用户的习惯、选举倾向和承保风险等进行分析。企业利用这些数据来了解用户盈利水平,据此制定服务级别,用于增加利润或者减少损失。”管理咨询公司Navigate高级经理David Baker表示,“随着工具的成熟以及获取社会化媒体平台历史数据能力的提升,不用经过与人交流就可以进行分析。然而,对于雇主、医生、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执法机构来说,这些信息如果使用不当,将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大数据”是把双刃剑,用不好会有大麻烦。在我国,“大数据”目前还缺乏广泛应用的土壤。

最新的思科互联世界技术报告称,IT专业人员和企业很难从大数据中提取战略价值。

大数据带来的投入成本巨大。海量的数据采集,需要超大量的存储,而这种级别的存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因此价格昂贵。

即便斥巨资购买了存储设备,因为缺乏使用“大数据”的成熟且确定的方法,从大数据中获得准确的结论并非易事。

四川通信设计院高级咨询师程德杰曾向媒体表示,“大数据”最重要的是数据的挖掘、分析、应用和存储方法。这其中,掌握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不掌握,就贸然推行所谓“大数据战略”,难免异化为一场“大数据”的“存储扩容建设”大战。而国外 “大数据”相关硬件的供应商,是不是正在一脸坏笑地等着雪片一样的订单呢?

面对“大数据”热,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江苏省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招商局局长刘保平专门跑到北京买门票来观摩“大数据”的讨论会。他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数据’应该会对我们的管理和服务的企业有用,政府部门肯定要用到,但是怎么用,什么时候用还需要研究。大范围地使用‘大数据’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当被记者问到会不会鼓励企业参与或者投资“大数据”相关产业时,刘保平说,“暂时不会”。

关键字:大数据谷歌Navigate

本文摘自:《新产经》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